清華大學吳國盛教授不當言論
Ⅰ 作為一家書店,最重要的難道不是守住初心嗎
衷心祝願每一個喜愛閱讀的人
心裡都有一間獨一無二的書店
就在閱讀日的當口,「誰是殺死一個書店的兇手」與「誰TM有空殺死這家進後院要收100塊的書店」在朋友圈反復流傳。我們執著地爭論著對與錯,卻似乎忘記了——
作為一家書店,守住初心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
就在一周前,我們向大家提問——「你閱讀的初心是什麼?」
我們收到了許多答案。有人說,閱讀的初心在於自我的尋找與回歸;有人說,他希望在閱讀中找到快樂;也有人引用了麥家的一段話:「你不能想家,實在想,就讀書。因為讀書就是回家。」
但最打動我們的這樣一段話,來自我們曾經的同事劉元旦:「我依然沒有弄明白,『閱讀的初心』這個短語,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應該試著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需要吃飯睡覺一樣平常。」
可惜,許多人已經很少或者不再做這件事,以至於我們要在世界閱讀日不斷強調與倡導。因為,我們希望每一個有書的地方都能讓大家為之駐足,拾獲未曾發現的珍寶。
比如,我們攜帶了2000本圖書,在京金融街架起了一座流動書店,將在這里駐足30天,與人們共享人文與思想的光芒。
比如,我們在書局·50+店和流動書店內舉辦了一場「閱讀馬拉松」活動。在這個人們生活日漸碎片化的時代里,我們希望鼓勵人們沉心閱讀,重新將閱讀化作一份日常的生活習慣。
比如,我們邀請曹雷、梁波羅、陳燕華、施琰、過傳忠、狄菲菲等十餘位文化藝術界名人,藏身於上海浦江店·四樓書區的各個角落,跟隨音樂聲起,用自己最獨特的方式與各位歡度「世界讀書日」。
比如,我們的「JIC講堂」迎來了第二季度的第四期主題——技術的本質,進化與未來。清華大學教授吳國盛力圖為現場聽眾提供一個全面審視技術的多元視角。
我們做這些事,是為了提醒你們不忘閱讀的初心、養成閱讀的習慣、重拾閱讀的樂趣,更是為了我們的初心——做一家好書店。
2014年4月23日,迎著世界讀書日,書店投資公司成立了,我們從最初只擁有一間200平米小書店的公司起步,到現在除了文化空間品牌"書局"之外,還擴展了出版業務,設立了文創品牌「此處生活」和自己的文化平台「拾貳象島」,我們的足跡從上海走到了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無錫、成都、蘇州......尤其是2016年7月,書局的城市旗艦店——上海浦江店的誕生,讓大家送給了我們「霍格沃茨魔法書店」的稱號。
三年來,書店投資公司在不同的城市中開啟了一爿爿城市書房:北京、杭州、無錫、南京、成都、蘇州……不止於此,我們還出版人物傳記、開辦文創品牌「此處生活」、擁有自媒體文化品牌「拾貳象島」……書店投資公司一路懷揣著「做一家好書店」的初心,走到現在。
書和書店的核心意義都在於人。我們感恩那些熱愛書和書店生活的小夥伴加入,在我們彼此交合的初心之路上並肩前行。同樣,我們也感謝每一位走入「書局」的顧客,感謝光臨這間盛放我們初心的地方,感謝你與我們交換閱讀的初心,感謝你陪伴我們成長。
書店和讀者的關系,不正像兩小無猜的孩子一樣嗎?分享你我的稚心,彼此陪伴。
衷心祝願每一個喜愛閱讀的人,心裡都有一間獨一無二的書店。
我們距離百年書店還有97年,但我們會懷抱著「做一家好書店」的初心,繼續向前。
願我們初心不易,閱讀快樂。
Ⅱ 季子越不當言論事件,會讓高校重視危機公關的處理嗎
網上有疑似國科大學生在國外社交平台發表不當言論,這個事件立刻引起了全民網友關注。這是一位國科大19級的碩士生季子越的不當言論。
季子越在出國留學後,不斷地在Twitter社交媒體上發表涉及到“否認歷史”,“否定日在南京罪行”的事實,出言不遜,對祖國和人民極其不友好,言語污穢。
國科學院大學快速地作出了回應,透露為了自己的憤怒和震驚,隨後進一步發表了問題通報,確認了不當言論的發出者是該校的學生,認為該學生的言論違背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學校價值觀,傷害了民族感情,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會作出嚴肅處理。
Ⅲ Klaytn如何推進商業化應用
Kakao區塊鏈公司Ground X官方平台致力於打造第一個實現大規模應用的區塊鏈生態,率先解決當前構建和使用區塊鏈相關聯時遇到的痛點。提到區塊鏈平台共性問題,他說:「目前區塊鏈平台搜存在同樣的問題,即沒有用戶做基礎,這是限制平台擴大化發展的主要原因。」此外談到痛點他還指出:目前大多數的區塊鏈平台對用戶並不友好,這主要體現在新概念的普及、平台的設計以及用戶的交互設計等方面。
他從團隊、技術、用戶等多維度拆解Klaytn公鏈,從團隊分析Klaytn擁有全世界頂尖區塊鏈研發團隊,顧問專家不乏科學家、學者、大獎獲得者,他們是一批真正把推動區塊鏈發展當做使命的創業者;其次他們先後獲得國際頂尖投資機構投資,不僅有專注科技投資的IDG也有韓國最大的游戲公司;再之通訊服務綁定了日常使用場景以及使用頻次,打車、訂餐、游戲等多場景又增加了用戶入口,低成本教育用戶解決行業增量問題,更好的解決了C端的問題。
與會嘉賓認同當前Klaytn的當前發展路徑,也對Klaytn抱有期待。會上Klaytn XX也為大家介紹了Klaytn整個生態的合作夥伴和超級節點。
服務合作夥伴主要分為五大部分:文娛游戲、醫療金融、教育平台、社交支付、生活服務。其中各部分合作夥伴均在相關領域取得不凡成績。這相應構建了Klaytn整體的落地應用基礎。他也介紹到Klaytn平台本身就深涵即時通信軟體的社交屬性,在構建初期就擁有了深厚的用戶基礎。
科銀資本作為Klaytn亞洲區戰略合作夥伴,雙方合作是在肯定彼此基礎上建立的。科銀資本CEO許英龍熱情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科銀資本。
先我們認為現在的公鏈均存在三大問題:首先是普通的公鏈均難以獲得用戶。在吸引用戶和積累用戶存在問題。其次就是公鏈的交互問題。現在存在的公鏈用戶交互並不友好。再之就是當前公鏈功能單一。現在的公鏈除了游戲和支付外最大的應用就是「菠菜」,這樣就決定了公鏈並不能很好普遍的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使得其他應用不能再公鏈上運行。現在我們Klaytn正在著力解決這一問題
Ⅳ 如何處理言論不當作家和教授
一般來說,言語不當的作家和教授,她的名聲會受到打擊的,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很嚴重的了
Ⅳ 這段話在網上有眾多評論和批評,請分析它的問題出在哪當代大學教授為什麼會有這種不當言論並敢於宣揚
這位教授一定還沒有到40歲,自己讀的博士,不然到了四十,自己還沒有4000萬,豈不是要自殺謝罪,愧對當年教育自己的老師導師
Ⅵ 如何評論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的「落後不一定挨打」的言論
其實我是真的並沒有很贊成這個言論的。我個人認為,「落後是一定會挨打的」。
縱觀我們上下5000年的世界形勢來看,「落後就要挨打」這個觀點,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戰爭分部的主要原理。
生活中的我們,總要去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很多很多的俗語都是具有雙面性的。比如說有人說「近水樓台先得月」,可是也有人說「兔子不吃窩邊草」。
Ⅶ 當代大學教授為什麼會有不當言論,並敢於宣揚
因為抓起的少。就象現在有很多叫【死磕律師】;是指不懂得法律專業,收到大錢或想出名時,死也要跟法官打官事(訴訟)。也是因為它們是律師,公安機關抓起來的少,所以,它們為了招攬生意,公開已反對政府。
Ⅷ 在職考研黨最懂,當不被生存所迫,為什麼還要拚命學習
如果做個隨機采訪,問一下街頭的行人為什麼學習?在過去,估計大多數小孩會說,「是爸爸媽媽讓我上學的」、「為了考個好大學」,成年人會說「為了好工作」「為了賺錢養家」……現在,答案豐富得多。很多人已經脫離了生存危機,脫離了賺錢養家的緊迫。那我們為什麼需要學習?選擇學歷進修,讀在職研究生、MBA等,有人參加外語、會計、IT技能等行業培訓,也有人訂閱人際溝通、職場情商、人生管理等課程。「除了專業知識,你在職場中應該有人際交往、有效溝通等能力,這將提升你的軟實力。
線上的音頻、慕課、知識分享社區,線下的業務培訓、內容多樣的講座、老年大學……知識經濟時代,各式各樣的學習需求和方式層出不窮。我們被學習的熱浪裹挾著前行時,是否曾停下來,想一想,今天,我們為什麼需要學習?
擇學歷進修,讀在職研究生、MBA等,有人參加外語、會計、IT技能等行業培訓,也有人訂閱人際溝通、職場情商、人生管理等課程。「除了專業知識,你在職場中應該有人際交往、有效溝通等能力,這將提升你的軟實力。
社會分工更加交叉、綜合,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
量子計算、引力波、眾創空間……這些年,一個個新名詞不斷進入公眾視野,如果不加以了解,往往令人一頭霧水。
新概念詞的不斷迸發是這個時代加速前行的縮影之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知識的迭代與重構從未像現在這么迅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做過一項研究:18世紀時,知識更新周期為80年到90年,19世紀到20世紀初,縮短為30年,上世紀60至70年代,一般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為5到10年,到上世紀80至90年代,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為5年,進入21世紀,這個數字已經是2到3年。
「如果不學習,就很容易落伍。」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創始人及系主任吳國盛教授說。的確,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
人們接觸到的知識更多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技能和知識儲備也在改變。「當今社會分工更加具有交叉性、綜合性,要求我們的知識體系更為多元和健全,不再局限於某一特定工種,不僅僅一專或一精,而是需要多門專、精。」喜馬拉雅FM副總裁周曉晗說。
人們不得不正視,要適應變化的社會環境和行業性質,必須不斷學習。
職業提升、技能培訓等實用性學習熱度不減
喜馬拉雅FM付費榜單中排名前12個課程,其中《好好說話》《張萌:人生管理課》《經濟學家夏春的投資必修課》等課程銷量,語言學習、金融培訓等課程數量遠超其他內容。
各大網站受歡迎的課程受眾屬於同一批學習者:目的明確、希望通過實用的學習給自己帶來實際幫助。
來自易觀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互聯網職業教育市場規模在整體互聯網教育市場中佔30.2%,排名第二,僅次於高等教育。邊上班邊充電正在成為很多人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旨在提供實用技能的線上知識產品能吸引大量受眾。
在線下,教育培訓、職業進階等市場規模同樣龐大。根據易觀發布的報告,目前在互聯網職業教育行業,外語培訓、會計培訓、公務員考試、IT技能培訓等為主的領域發展較為成熟。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已達9.3萬所。
在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徐經緯利用周末時間,參加了人民大學律師學院開設的法律實務高端研修班,他認為學習能直接產生價值,是尤為必要的,「行業競爭壓力大,尤其是一些三四線城市的律師,馬不停蹄地參加各地培訓,取得的研修證書,國內很多客戶還挺看重的。」
為了謀求更好的職業發展,有人選擇學歷進修,讀在職研究生、MBA等,有人參加外語、會計、IT技能等行業培訓,也有人訂閱人際溝通、職場情商、人生管理等課程。「除了專業知識,你在職場中應該有人際交往、有效溝通等能力,這將提升你的軟實力。」周曉晗表示,在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要保持社會參與度和職場競爭力,必須全方位提升自己。
社科、哲史、音樂繪畫等興趣類知識越來越受歡迎
今年10月,清華大學教授吳國盛在喜馬拉雅FM上開設音頻課程《科學簡史》,主打「人人都能聽懂的科學通識課」,共計50集,售價99元,一個月銷售額達幾百萬元。吳國盛不僅要在清華大學的課堂里講科學史課,還要面對數以萬計的線上學生。
「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意義何在?明明聽起來很廢話」「當宗教遇上科學,是誰狂揍誰?」「現代科學『用數學破譯你,用實驗拷問你』的獨特氣質如何養成?」……課程提出了一連串關於科學的問題,看起來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並不近,為什麼這么受歡迎?
「現代人的學習不僅限於直接可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理解力、應對變化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和眼界、境界有關,」吳國盛認為,培養眼界和境界就需要類似科學史這樣的「無用」的知識,「現在大家談起最新的科技進步很起勁,其實,最新的科技進步帶給人類的沖擊並沒有那麼新。如果你了解科學史,你就會比較從容地看待這些通常被誇大得不像話的科技沖擊。」
類似《科學簡史》這樣看起來離日常遙遠,感興趣者卻很多的現象並不少見。去年,一本《七堂極簡物理課》成為爆款,向讀者講述相對論、量子力學等20世紀以來現代物理學的偉大理論發現,在亞馬遜眾多門類榜單上占據首位。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藝苗的音頻課《古典音樂很難嗎》,帶大家「穿T恤欣賞古典音樂」,付費播放量已超千萬次。
對學習者來說,這些知識不能直接轉化為工作中的效用,但卻帶來了精神層面的愉悅感和幸福感,因為感興趣而選擇學習。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自我要求的不斷提高,這樣的興趣性學習只會增加。
如今社會人們越來越接受「為學習知識,豐富個人精神而學習,而非其他功利性質的學習」。
數據時代「催生」在線教育風口
近年在線付費教育發展速度驚人,據雲朵課堂在網上發布的數據統計結果,7000多萬在線教育用戶,以15%的速度增長。據艾瑞咨詢數據2014年的數據統計稱,2014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7769.9萬人,同比增長16%,2017年達到1.2億人。而2017年的市場數據表明,在線教育用戶人數遠遠超過1.2億用戶。2014年,在線教育領域統計市場規模達到998億,同比增長速度為18.9%,2017年達1733.9億。
這些專業數據統計公司在網上公布的這些數據雖然有待考證,但無疑,社交技術+新媒體+工具+知識內容,在越來越完美的結合,讓普通人,越來越容易獲得精深的專業知識。現今判斷課程質量,大多隻能通過學員評分、大眾口碑和流量數據統計來評判。
Ⅸ 當科學大咖「遇上」藝術家有什麼不同觀點
5月27日,科學家用公式彈奏宇宙的旋律,人文學家用心靈譜寫生命的贊歌。當科學大咖遇上藝術家,他們的對話會激起怎樣的思想火花?
跨界音樂人吳彤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笙的演奏傳承人。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洪流激盪,結合笙的演奏,吳彤向觀眾講述音樂與科學的共通之處。「讓藝術家對話科學家恰恰說明科學的開放性。科學一直在嘗試尋找萬物之間的聯系,探索世界的本源。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兼容並蓄,科學與藝術在思想維度也有共通之處。」吳彤說。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王瑤表示,科幻是科學與藝術的集中體現,科幻也是一種跨越「思維邊疆」的好奇心和勇氣。「在常規思維中加入科幻思維,大膽對新世界和新自我進行探索,這既是科學精神,也是人文精神。」
歐陽自遠認為,科學與藝術是「硬幣」的兩面,是對世界不同的理解方式。科學家與藝術家可以互相借鑒表達手段、思維方式。
科學家追求「真」,藝術家追求「美」。歐陽自遠認為,藝術的形象思維和科學的邏輯思維雖不同,但科學與藝術的終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人類的美好生活。
本次科普活動是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講壇的第26期。該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主辦,邀請科技工作者和文化藝術家在全國范圍講述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
來自人民網
Ⅹ 是誰發現了細菌
列文虎克,荷蘭人
一滴普通的雨水放到顯微鏡下,就呈現出一個令人驚奇的世界——這里有成千上萬的「小動物」(微生物)生活著。第一個揭開這個驚奇世界秘密的,是17世紀最著名的顯微鏡專家——列文虎克(1632—1723)。
列文虎克出生於荷蘭的德爾夫特,因為家境貧寒,16歲便離開學校當了學徒。在好奇心驅使下,列文虎克把工余時間都用來研究、磨製、裝配 玻璃透鏡。在他看來,通過各種凹凸透鏡觀察世界簡直是一種享受。
開始,列文虎克用自己磨製的透鏡裝配成的顯微鏡,觀察蜜蜂蜇人的「針」,看蚊子叮人的嘴,以及小甲蟲的腿等等。隨著制鏡手藝的不斷提高,列文虎克製成了能放大200倍的顯微鏡,這是當時最好的顯微鏡。
一天,列文虎克用顯微鏡觀察乾草浸劑,驚奇地發現一些從未見過的「小蟲子」在不停地蠕動。他把這些「小蟲子」叫作「微動物」,這就是首次被人類發現的微生物。
列文虎克認為自己發現了新的未知世界,就把這一消息公諸於眾。此後,每當他在這一領域有所收獲,便寫信報告當時世界最著名的科學研究管理機構——英國皇家學會。1677年,他報告自己觀察到狗和人的精子 ;1680年 ,他報告發現了酵母里含有球形的小顆粒 (即酵母菌)。
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放大鏡看到細菌和原生動物的人。
為了表彰和鼓勵列文虎克的研究工作,英國皇家學會吸收他為會員,一個小學徒最終成了著名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