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謝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謝

發布時間: 2024-08-01 20:28:41

① 華東師范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華東師范大學不僅僅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還培養過許多人才,這些名人活躍在各個領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首先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央視一姐——董卿。她曾經在華東師范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她是一位優秀的主持人,曾經多次主持過央視春晚,和與中國文化有關的節目如:《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她的優雅被大家所喜愛。

華東師范大學之所以走出這么多名人,與它的培養計劃是分不開的。

華師大以陶冶品性、學會學習、學會發展為導向,將崇尚真理、獨立思考和實踐創新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培養以民族振興為己任,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在各領域有影響力的卓越人才。


還有創造條件,努力使具有特殊潛質和突出才能的優秀學生,在素質全面提高的基礎上,能夠更快達到更高發展水平,在各自領域展現才華,成為各個領域拔尖人才、領軍人才的重要後備力量。

華師大的名人還有很多,母校都因他們而感到驕傲!

② 溫州名人有誰

以下全是一點點摘記的,希望你能有用,更希望你能根據年代進行梳理。

陳傅良:南宋學者,政治家,永嘉學派創始人之一
孫詒讓:清代語言學家,第一個破譯甲骨文的學者。
張璁:明朝嘉靖年間任朝廷首輔,世稱『張閣老』。
劉英:革命烈士,生前為浙閩省委書記及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
項喬:項喬號東甌(甌東),明朝嘉靖年間(即1529年2月)在由張璁、霍韜主持嘉靖已丑會試中名列第二。後任廣東參政,著《甌東錄》集溫州文史掌故。

王季思
戲曲家、教育家 (1906—1996),名起,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浙江、廣東任教職達70年。生前為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中文系和戲曲研究所主任、古文獻研究所所長等職。出版有《西廂記校注》等專著30餘種。

戴家祥
文字學家(1906—1998),字幼和,瑞安人。曾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治經學和古文字學。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所主編的《金文大字典》為我國當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生前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姜立夫
數學家、教育家(1890—1978)蒼南人。早年留學美國,獲數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南開大學創辦數學系,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國前夕,棄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職。後回大陸,任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教授,是我國現代數學奠基人之一。有《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初步》等譯著。

洪氏閭
寄生蟲病學家(1894—1955),樂清人。早年留學德國,專攻寄生蟲病學,獲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回國後,在北京、南京、四川、江浙一帶醫學院校任教職和從事研究工作,對寄生蟲病研究和防止有卓越貢獻,其所創的「洪氏鉤蟲測量法」至今世界通用。生前為浙江省衛生廳廳長兼浙江醫學院院長,有《病理學總論》等專著。

張肇騫
中科院學部委員、植物學家(1900—1972),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留學英國,回國後,長期在北京、浙江、江西、廣西、廣東等地高校任教,或從事科研工作。生前為廣州華南植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代所長。悉心於植物分類和區系研究,為發展我國植物科學和開發亞熱帶植物資源作出貢獻。出版有《中國植物志》等專著多種,翻譯論文20多篇。

張淑儀
中科院院士 聲學家1935年出生於溫州城區,女。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該校聲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其「光聲熱波成泵」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出版有《叉指換能器激發表面聲波的生長特性》等論著。

潘懷素:
(1894-1978),樂律研究專家,永嘉人。早年留學日本、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當過記者、大學教授。酷愛音樂,從文學翻譯工作轉向研究隋唐燕樂和民間樂律,其研究成果"二十三不等分純正律",開樂律研究新路。

夏承燾:
詞學家,(1900-1986),字瞿禪,號瞿髯,溫州城區人。早年在溫州省立十師畢業,先後在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校任教職60多年。畢生以考信求實的態度研究詞學,並取得卓越成就,被譽為"一代詞宗",蜚聲海內外。有《唐宋詞人年譜》、《夏承燾詞集》等專著。

方介堪:
金石家(1901-1987)又名岩,泰順人。曾在上海美專任教職。以刻玉印馳名滬上,先後治印二萬余方,郭沫若評其印章"爐火純青'。生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鄭曼青:
書畫家(1902-1975)名岳,自號曼髯,別號玉井山人,溫州市區人。擅詩、書、畫、醫、拳,人稱"五絕老人",長期在大陸和台灣高等文化藝術院校任教職。書畫作品多次在台灣、東南亞及美、法等國展出,有"畫聖"、"東方水墨畫大師"之稱。

蘇步青:
(1902-)平陽人。數學家、教育家。1935年中國數學會發起人之一,《中國數學學報》主編。創辦《數學年刊》。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日本創價大學名譽博士。創立微分幾何學派。發理"蘇錐面"和"蘇鏈"。著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射影共軛網概論》、《仿射微分幾何》、《蘇步青數學論文選集》(英文版)等。獲國家級嘉獎多種。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現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民盟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夏鼐:
中科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1910-1985),字作銘,溫州城區人。早年留學英國。獲埃及考古博士學位。一生從事考古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對新中國考古學的建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英、德、美、意等國最高學術機構分別授予院士稱號。畢生論著豐富,已發表的論文有 224 種,出版有《考古學論文集》等專著多種。

趙超構:
現代新聞界泰斗(1910-1992),筆名林放,文成人。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歷任《新民晚報》主編、社長,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建國前後曾受到毛澤東主席七次接見。生前出版有《延安一月》等著作多種。

葉芳:
永嘉沙頭(1911-1986)革命家,1930年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軍校大隊長,1949年率部起義,溫州和平解放。

南杯瑾:
學者1918年出生於樂清。長期從事儒、釋、道一教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19年去台,曾任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學院院長兼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出版有《禪與道概論》等幾十種專著。

谷超豪:
(1926-)溫州人。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蘇聯莫斯科大學博士。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三、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曾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和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專長數學,在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三個領域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有學術論文110餘篇,專著《經典規范場理論》,《齊性空間微分幾何學》和《孤立子理論和應用》(合著)等。

高銘暄:
刑法學家1928年出生於平陽,祖籍玉環。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總幹事、國際刑法學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國務院學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等著作。

陳光中:
法學家1930年出生於溫州。北京大學畢業。歷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國法律教程》等10餘本專著。

戴金星:
中科院院士 石油氣專家1935年出生於瑞安。畢業。長期從事煤生氣領域研究,獲國家"十五"科技工作突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現為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天然氣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高級工程師。出版有《天然氣地質學》等專著8種,論文100餘篇。

施立明:
中科院院士 細胞遺傳學家(1939-1996),樂清人。復旦大學畢業。長期從事動物細胞研究,建立了具有我國資源特色的野生動物細胞庫,對麂屬動物核型進化和麂屬一新種的發現,在國際上引起重視。所著《以細胞遺傳學方法評定輻射防護葯的新程序》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生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趙爾春:
(1941-1964)愛民模範,溫州水警區五好戰士,國防部授予"愛民模範"稱號,命其生前所在班為"趙爾春班"。

吳啟迪:
同濟大學校長1947年出生於永嘉,留學瑞士,獲博士學位。1980年,其制訂的計算機字形國家標准,獲電子工業部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1998年榮譽感獲"全國十大女傑稱號",現任同濟大學校長。

陳虯:
晚清思想家、醫學家(1851-1903),字志三,號蟄廬,祖籍樂清,出生於瑞安,晚年居永嘉城區。光緒十五年舉人。在國內首倡創辦利濟醫院和學堂,出版《利濟學堂報》,為中醫革新開創道路。同時鼓吹變法維新。著述宏富,惜多散佚,後人輯有《陳虯集》傳世。

陳黻宸:
近代 教育家、學者(1859-1917),字介石,瑞安人。光緒二十九年進士。曾主編《新世界學報》。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永嘉羅山書院、杭州養正書塾、京師大學堂、兩廣方言學堂、北京大學等處執教,著名學者馬敘倫、許德珩、馮友蘭等均出自其門下。有《陳黻宸集》傳世。

宋恕:
近代思想家(1862-1910),字平子,平陽人。曾任山東編譯局代理總辦。早年與章太炎共編《經世報》,立志"為世界苦人立言。其《六齋卑議》,對戊戌變法起推波助瀾作用。時與章太炎並稱"浙江兩奇才"。有《宋恕集》傳世。

朱子常:
溫州黃楊木雕宗師(1874-1943)名阿倫,溫州城區人。其作品《濟顛和尚》和《捉迷藏》先後參加近代國內外大型展覽會,分別獲南洋勸業會優勝獎和巴拿馬賽會二等獎,首次為溫州黃楊木雕在世界上贏得聲譽。

弘一大師:
藝術家、高僧(1880-1942)俗姓李,號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出生天津,曾留學日本,學習西洋畫及音樂,回國後,在津、滬、江、浙等地致力藝術教育。後在杭州出家。1921年來溫州,先後駐錫慶福寺、江心寺達12年,潛修律宗,完成佛學代表作《四分律比丘式相表記》。

謝靈運(385-433),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幼時寄養於外,族人名為客兒,世稱謝客,襲封康樂公,食邑二千戶,世稱謝康樂,晉宋時文學家。少好學,博覽群書,善屬文,與顏延之並稱江左第一。

玄覺:
唐代高僧(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人。四歲出家,初於永嘉龍興寺為僧,後於南國曹溪寶林寺謁見禪宗六祖慧能,留一宿,即悟"無生"之理,史稱"一宿覺"。所倡天台、禪宗融洽之說,為禪宗五大宗派之一。有《永嘉集》、《證道歌》傳世。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南宋樂清縣人。7歲就塾,天資穎悟,日誦數千言。得中狀元.

永嘉四靈:
宋,溫州詩人
徐 照:(?-1214)字靈暉,永嘉人。終生布衣。著有《徐照集》。
徐 璣:(1162-1241)號靈淵,永嘉人。任縣令,精書法。著有《徐璣集》。
翁 卷:(1163-1245)字靈舒,樂清人。仁途坎坷,布衣告終。著有《翁卷集》。
趙師秀:(1170-1219)字靈秀,永嘉人。紹熙元年,官至州推官,著有《趙師秀集》。
("永嘉四靈"開創了南宋詩壇的新流派。其詩風淺近平易,簡約清淡。)

葉適:
南宋哲學家、文學家(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出生於瑞安。淳熙五年進士第二名,官至兵部侍郎。力主抗金,後被參劾奪職,歸居永嘉城郊水心村,專事著述授徒。在哲學、史學、文學及政論方面,均有貢獻,為永嘉事功學派之集大成者。有《水心文集》等傳世。

王振鵬:
元,畫家(約1278-1348),字朋韻,號孤雲居一,溫州人。因囤藝出眾,受元仁宗獎,官至漕運子戶,長期在宮延作畫,有機會接觸御藏歷代名畫,以界畫見入,兼工人物,曾奉詔作十妃岫,又畫《大明宮圖》以獻,稱神品。傳世作品還有《金明池龍秀圖》等。

劉基:
(1311-1375),字伯溫,溫州文成縣南田(舊屬青田縣)人,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而馳名天下。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等書。

謝庭循:
明 畫家(1377-1452)名德環,號樂靜,永嘉人。擅長山水畫,入宮廷畫院後,深得贊賞,獲御賜"筆精入神"圖章一方,開為錦衣衛指揮儉事,有《水光山色圖》等名作傳世,現藏日本:詩作《夢吟堂集》已佚。

任道遜:
明 書畫家(1422-1503)字克誠,晚號八一道人,瑞安人。12歲即以神童薦,入宮庭作書畫供奉,官至太常寺卿。擅畫梅花和山水,時人評其畫世在宋代大畫家郭熙之上。書法雋秀酒逸,別樹一幟。

趙士楨:
明朝,火器研製家(1552-1611),樂清人。官至中書舍人。以畢生精力研製火器,發明掣電銃、迅雷銃、火箭溜。其火箭溜在我國火箭發展史上,有創之功。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

③ 謝柏梁的簡介


謝柏梁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史、古代戲曲、西方戲劇史、比較文學和影視文化學的教學研究工作。出版《中國悲劇史綱》、《中國分類戲劇學史綱》、《世界悲劇文學史》、《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中國悲劇文化史》等多部著作。先後承擔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上海市「曙光工程」基金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
謝柏梁博士,近年來出版了多部關於中國戲劇和世界戲劇發展歷史的專著,並幾度應邀到加拿大、美國的一些著名高校講學 。鑒於他在文化藝術領域內的一系列理論建樹,中國國務院向他頒發了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證書,並授予他政府特殊津貼;美國學術委員會也將他列入1999-2000中美學術研究重點資助對象。
耳濡目染花鼓戲,身體力行文藝路
「我與天門花鼓戲淵源很深。」謝教授說,天門是江漢平原的一個戲窩子,除了漢劇、楚劇的廣泛影響之外,本地的天門花鼓戲(後來又稱天沔花鼓戲或者荊州花鼓戲)十分流行,成為一方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1958年9月25日,謝柏梁出生在多祥鎮板橋大隊西台村。他的祖父謝有本、父親謝支祥,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鄉村知識分子,同時也都是忠實的戲迷。
謝柏梁自小便酷愛看戲,酷愛讀書,但因為「文革」株連,不能考入高中深造。從此,謝柏梁便返鄉勞動,挑起了沉甸甸的生活擔子。
在農村務農、裝卸站扛包的6年「社會大學」磨練之中,謝柏梁積極參加了大隊、公社文藝宣傳隊的活動,成為鄉間劇團的筆桿子。他所創作的一系列小戲和小節目,都被搬上了舞台,獲得了縣區的許多獎勵。他也隨著大隊劇團和多祥劇團四處巡迴演出,直接感受到老百姓對文藝節目的願望。民之所欲與民心好惡,為謝柏梁創作契機的生發、審美趣味的升華,提供了最為深厚而廣袤的文化土壤。
後來,他又在縣文化館范齊家等老師的引導下,成為天門縣較為活躍的年輕創作者之一。全國棉花工作現場會在天門召開時,大型開幕式的節目創作,便出於謝柏梁之手。從此,謝柏梁成為縣文化局悉心扶植、重點培養的一名年輕人。
從愛好花鼓戲到為劇團創作花鼓戲,謝柏梁對這一本地劇種的歷史淵源與藝術流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直到近年,作為戲劇教授的謝柏梁,還為家鄉的劇團提供了一些適宜於移植成花鼓戲的劇本和演出錄像資料。
自古以來,一方水土養一方戲。因此中國戲曲的其他劇種,同樣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群眾土壤。想當年,在文化局組織的一次次的創作學習班上,謝柏梁創作之餘,往往一頭鑽進縣圖書館里,如飢似渴地博覽中國名劇,從而逐漸萌生了日後為中國戲劇寫史的強烈願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家鄉接受的藝術啟蒙、兒時受到的藝術熏陶以及楚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都使得謝柏梁能夠在藝術和文化領域內不斷前行。
寒窗十年勤耕耘,曲論才罷劇史成
1979年秋,踏入社會6年之久的謝柏梁依靠頑強的自學,考上了湖北師范學院,成為中文系的一名新生。
作為一名大學生,他的古典文學、戲劇文學與英語課,一向是班上名列前茅的。由於有多年的創作實踐,謝柏梁的寫作在班上尤為突出。他的作文通常被列為全班的範文;他的散文、詩歌與小說創作也都在報刊上先後發表,成為班上同學發表作品的翹首。
長期從事戲劇活動所帶來的慣性,促使謝柏梁對戲劇名作更多一份關注。他對中外戲劇悉心研讀,早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在學報上發表了《從〈琵琶行〉到〈青衫淚〉》的長篇論文,對元曲大家馬致遠的作品予以了細致分析和深入品評。臨近畢業時,他又以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研究對象。
四年本科生涯結束後,謝柏梁覺得自己的知識還很貧乏,便毅然報考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徐中玉、齊森華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中的戲曲理論研究。
上海是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中心地區,曲學研究卻是較為薄弱的一項。在導師的指導下,謝柏梁數年如一日地坐冷板凳,在上海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反復借閱古代名劇稀有版本,並且一筆一劃謄抄下來許多有研究價值的戲曲序跋。最後,他整理出來近百萬字的中國戲曲序跋,並在此基礎上寫成了《中國戲曲序跋概論》。該書的一些章節在《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等雜志上發表之後,為曲學研究又打開了一扇值得注意的門戶。
碩士畢業後,謝柏梁又馬不停蹄地報考中山大學的中國戲劇史博士專業,並在眾多考生當中,以較好的專業成績獲錄,成為近代曲學大師吳梅的傳人、當代中國戲曲研究大家王起(王季思)先生的入室弟子。
在上海時期,謝柏梁重點研究戲曲理論;廣州時期,他重點研究中國戲曲史。這樣下來,使得他能夠對戲曲理論和戲曲發展史兩方面都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在大師的悉心指導下,謝柏梁每月都要寫一篇以上的戲曲論文,這些文章在《文學遺產》等全國各地的許多雜志上先後發表,作者也因此先後兩度被評為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的文科科研獎第一名。
十年磨一劍。在這些年的求學生涯中,謝柏梁終於轉型為學術素養比較豐厚、文學基礎比較扎實的青年學者。
也是在此時,隨著《中國悲劇史綱》的完成,謝柏梁立下了寫作系列戲劇文化史的宏願。
埋頭科研成一體,雲游講學走天涯
獲得沉甸甸的文學博士學位後,謝柏梁來到上海戲劇學院任教,先後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成為文化部系統中的年輕學者。之後,他又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在上戲任教期間,除了上課並擔任戲劇史教研室主任之外,謝柏梁埋頭科研,勤奮著述,先後寫作出版了多種專著,逐步構建起他的戲劇文化史研究和文學史研究系列,先後出版《中國悲劇史綱》、《世界悲劇文學史》、《中國分類戲劇學史綱》、《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大戲劇家關漢卿》等專著 。
多年以來,謝柏梁的學術研究受到了國家、社會和北美學術機構的扶助與支持。他的研究先後被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有兩項,被列入上海的是「曙光工程」項目、上海市教委青年教師基金項目、上海市出版局重點資助項目等三項;被上海戲劇學院列入科研一等獎的有一項,被列入為南京師范大學重點科研項目資助的有一項,被全國美學學會、國家新聞出版局和全國外國文學學會評為優秀科研獎的有兩項。
除了著書立說之外,謝柏梁還在許多高校和文化機構講學。他曾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和上海越劇院、寧波市文化局等一些文化機構作過關於戲劇文化的專題報告。
2008年,謝柏梁進入中國戲曲學院任教,成為該校文學藝術相關專業的學術帶頭人之一。作為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他表示會帶領自己的弟子們,為繁榮學術文化作出新的成績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謝柏梁走出國門,先後到澳門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佛薩大學、加州伯克萊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為一些本科生、研究生講解中國文學藝術傳統,為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還與一些外國學者合作著述,將中國文化通過不同語言文化層面,傳播到更為廣泛的接受群體中去。
謝柏梁在海外的獎助項目中,包括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美國學術委員會等學術單位的科研獎學項目等四項。正是這些春風化雨般的資助和相濡以沫似的鼓勵,使得謝柏梁深感對外文化交流責任重大,不敢懈怠停步。
從故鄉踏上征途,從我國古代文化的一方重鎮、現代教育中全國馳名的高考「狀元縣」起跑,他將為中國傳統文化、影視藝術和世界戲劇藝術的弘揚光大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謝教授認為自己所有的一切,全歸功於天門水土的滋養,故鄉文化的陶冶,家鄉父老的熏陶,父母親人的賜予,以及童蒙老師們、文化局系統的諸多長輩們、三所求學高校的諸多恩師們的悉心栽培與精心呵護。
難忘故鄉與師恩,謝教授說:最好的報答,還是在自己的學術領域中多灑點汗水,多做些耕耘,趁此大好的春光良辰。

④ 涓滀簹涓栫晫涓庤繎浠d腑鍥戒綔鑰呯畝浠

涓滀簹涓栫晫涓庤繎浠d腑鍥借繖涓涓婚樼殑鐮旂┒錛岀敱璧勬繁瀛﹁呰阿淇婄編鏁欐巿璐熻矗銆傝阿鏁欐巿鍦ㄥ︽湳棰嗗煙鏈夌潃娣卞帤閫犺o紝浠栫幇浠誨崕涓滃笀鑼冨ぇ瀛﹀巻鍙茬郴鐨勬暀鎺堝強鍗氬+鐢熷煎笀錛岃嚧鍔涗簬涓鍥借繎浠e彶鐨勭爺絀朵笌鏁欒偛宸ヤ綔銆

浠栫殑瀛︽湳钁椾綔涓板瘜澶氭牱錛屽叾涓鍖呮嫭銆婃斂娌誨埗搴︿笌榪戜唬涓鍥姐嬭繖涓娣卞叆鍓栨瀽涓鍥借繎浠f斂娌誨埗搴﹀彉榪佺殑浣滃搧錛屼互鍙娿婄縼鍚屽掍紶銆嬨併婂父鐔熺縼姘忋嬨併婄縼鍚屼功浼犮嬬瓑瀵瑰巻鍙蹭漢鐗╃縼姘忓舵棌鐨勮﹀敖鐮旂┒銆傛ゅ栵紝浠栬繕涓葷紪浜嗗氫釜閲嶈佸︽湳緋誨垪錛屽傘婇啋鐙涓涗功銆嬪拰銆婂浗瀛︿紶鎵誇笡涔︺嬶紝榪欎簺浣滃搧瀵逛簬浼犳壙鍜屽彂鎵涓鍥戒紶緇熸枃鍖栬搗鍒頒簡鍏抽敭浣滅敤銆

鍦ㄦ暀鏉愰嗗煙錛屼粬緙栧啓鐨勬暀鑲查儴鏍囧噯鏁欐潗銆婁腑鍥借繎浠e彶銆嬭騫挎硾浣跨敤錛屼負瀛︾敓鎻愪緵浜嗘潈濞佺殑鍘嗗彶瀛︿範璧勬簮銆傚湪浠栫殑瀛︽湳鐢熸動涓錛屼粬榪樿緫褰曚簡銆婄縼鍚屾歸泦銆嬭繖涓鐝嶈吹鏂囩尞錛屼互鍙娿婄洓瀹f妗f堛嬩箣浜斻婁腑鍥介氬晢閾惰屻嬶紝榪欎簺閮戒負榪戜唬涓鍥界粡嫻庝笌閲戣瀺鍙茬殑鐮旂┒鎻愪緵浜嗛噸瑕佸弬鑰冦

璋淇婄編鏁欐巿鐨勫︽湳璁烘枃鍙戣〃閲忚揪鍒頒簡200浣欑瘒錛屾瘡涓綃囬兘鍑濊仛浜嗕粬鐨勮緵鍕ょ爺絀跺拰娣卞埢媧炲療錛屽圭悊瑙d笢浜氫笘鐣屼笌涓鍥借繎浠e巻鍙茬殑婕斿彉浜х敓浜嗘繁榪滃獎鍝嶃

熱點內容
大學生嚼檳榔 發布:2025-07-13 22:20:41 瀏覽:922
中國海洋大學自主招生初審名單 發布:2025-07-13 22:16:12 瀏覽:256
東華理工大學朱教授 發布:2025-07-13 22:06:47 瀏覽:799
安徽大學2015年mpacc錄取名單 發布:2025-07-13 21:59:57 瀏覽:892
武漢大學副教授趙一鳴 發布:2025-07-13 21:40:32 瀏覽:933
大學選擇的專業有什麼 發布:2025-07-13 21:39:37 瀏覽:484
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城市 發布:2025-07-13 21:38:59 瀏覽:732
清華大學王靜教授 發布:2025-07-13 21:38:43 瀏覽:946
廈門大學mba復試名單 發布:2025-07-13 21:27:33 瀏覽:642
上海理工大學選課老師 發布:2025-07-13 21:11:03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