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重慶大學易志堅教授治沙

重慶大學易志堅教授治沙

發布時間: 2024-12-12 13:00:39

Ⅰ 「沙土加膠變良田」是「水變油」似的偽科學嗎

「沙土加膠變良田」不是「水變油」似的偽科學。眾所周知,沙漠正在與人類搶生存空間,不停地吞噬周圍綠洲,以每年幾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若順其蔓延,地球只會僅存海洋與沙漠,綠洲不復存在。


治理沙漠刻不容緩,而防沙治沙是世界難題。多少年來,全球各路科學家為了變沙漠為綠洲這個夢想,艱苦奮斗不懈追求。今天,中國科學家終於將這個夢想變為現實。

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報告,截至2014年我囯荒漠化土地面積有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172.12萬平方公里。而我國總耕地面積是120萬平方公里,想像一下如果能將沙漠變良田,能多養活多少中國人啊!

Ⅱ 怎麼看待易志堅教授的「沙子變土」

易志堅教授「沙漠變土壤」的方法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實驗成功,使200畝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了一片綠地。但沙漠土壤化還要受多重因素影響,路途艱難。幸運的是,無論如何,此項技術是治沙思路的重大創新,有望成為沙漠變綠洲的一種重要手段。

力學治沙

從力學跨界治沙,易志堅和團隊用了8年的時間,把設想變為現實。他回憶道,「2000年以後,我把力學研究重點放到混凝土結構、材料上面。在研究一種新型聚合物水泥混凝土路面時,發現顆粒物質加了材料後,出現流變狀態。於是在2008年,提出了沙變土的設想。」

易志堅進一步解釋稱,「土壤有兩個生態力學屬性,一是自修復,二是自調節。所謂自修復,就是固體狀態下的土壤被破壞後,通過吸收足夠的水分,變成流變狀態,並恢復如初。

而自調節屬性,說明土壤能夠自調節顆粒排列,意味著土壤的性質不會隨著顆粒排列改變而改變,土壤可以調節自己的體積、形狀讓植物根系扎入自身,這是保證植物在土壤中生長的關鍵。」

在此基礎上,易志堅想到通過顆粒物質的約束,實現沙子到土的轉變。也就是後來他提出的,在沙子中加入一種約束材料,使沙漠具有土壤的力學狀態。

「這項技術對沙子沒有特殊要求,比如沙漠里沙子有粗有細,我們做的試驗顯示,(沙變土)基本都沒有問題。」易志堅表示,團隊甚至用河流中的沙子進行試驗,同樣可以變成土壤。

熱點內容
大學生可以創業 發布:2025-05-10 02:15:46 瀏覽:231
三峽大學最好的專業 發布:2025-05-10 01:54:46 瀏覽:112
創業計劃書大學生範文 發布:2025-05-10 01:53:16 瀏覽:892
美國大學失聯學生 發布:2025-05-10 01:45:14 瀏覽:270
大學生講課大賽 發布:2025-05-10 01:44:28 瀏覽:224
清華大學研究生入學體檢 發布:2025-05-10 01:39:21 瀏覽:486
華南農業大學2017專業 發布:2025-05-10 01:39:19 瀏覽:711
網路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發布:2025-05-10 01:30:47 瀏覽:178
90後大學生教育 發布:2025-05-10 01:29:23 瀏覽:348
貴州大學法學博士導師 發布:2025-05-10 01:29:20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