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輕工大學蘇教授
Ⅰ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歷屆領導
(1979.4-1983.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所長)
1911年2月生,廣東省台山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6-1983年任北京市農科院蔬菜所所長,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長、所長,曾任中國園藝學會、北京市蔬菜學會副理事長,《園藝學報》副主編,中國農科院顧問,第二屆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64-1969年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1978-1983年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委員等。
延安時期,積極從事以品種引種為重點的園藝和經濟作物的農業科研工作,選育出優良蔬菜、水果、經濟作物等70多個新品種進行推廣。推廣的甘露西瓜由於質量好,周恩來總理將該瓜空運到重慶招待客人。1939和1940年連續兩年獲陝甘寧邊區模範婦女的榮譽稱號。1943年在陝甘寧邊區《解放日報》發表了種菜法、番茄王等文章。
1958年參與籌建中國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蔬菜所成立後,任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無正所長),在研究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帶領科技人員進行蔬菜品種資源搜集、育種、選種、防治病蟲害和豐產栽培技術研究。此後,在研究所兩次下放北京市,兩次回中國農科院的機構變動過程中,逐步建立和發展研究室,配齊相關專業和人才。
1962年,組織專家研究編制了1963-1972年我國蔬菜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在以後十年中蔬菜科技工作的重點研究課題和目標。1962-1963年組織召開了全國性的蔬菜育種研究座談會和蔬菜品種資源研究座談會。
1965年選育出質量好、商品率高的洋蔥品種540號、601號。1978年主持了馬鈴薯研究組工作。1983年,主持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馬鈴薯新品種選育研究課題,選育出早熟抗病的馬鈴薯新品種京豐1號。培養碩士研究生4名。
參加編寫了《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蔬菜卷》等著作。《中國蔬菜栽培學》獲1990年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 (1983.2-1988.4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園藝系果蔬育種教研室讀研究生,獲蘇聯生物學副博士學位。1953年-1955年在華北農業科學院研究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後先後任番茄品種選育項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還兼任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顧問,中國地膜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花卉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食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展覽評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發明獎評委會特邀審查員,《園藝學報》主編,《中國蔬菜》主編,日本國科學基金會國際獎國外推薦人,農業部蔬菜專家顧問組組長,
農業部、輕工業部罐藏番茄加工適應性研究協作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國家科技攻關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課題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農業部重點課題蔬菜花卉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主持人。
截止到1999年,主持、參加番茄育種研究工作,先後育成北京10號、早粉2號、大粉1號、大粉2號、大黃1號、蔬研11號、中蔬4號、中蔬5號、中蔬6號、中雜4號等10餘個番茄新品種。其中早粉2號是我國最早育成、推廣面積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種。代替了國外引入的早熟品種,並成為早熟番茄育種的優良親本,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一項。參與對全國番茄病毒病毒源鑒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該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任所領導期間,在中國農科院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為本所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4年以來倡導並與其領導一起組織了全國蔬菜科研協作攻關,全國蔬菜雜種利用科研協作,對推動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課題,對改善我國蔬菜生產和供應,減少農葯污染有重要意義,大大提高了我國蔬菜抗病育種工作水平。
1997年,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授予他中華農業科教獎、農業科研獎。主持或參加撰寫的專著10部,發表論文50餘篇,主要有:《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蔬菜卷》、《中國主要蔬菜抗病育種進展》、《中國農業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國蔬菜科學技術發展戰略設想》、《蔬菜科技和生產現狀及其建議》等,其中《中國蔬菜栽培學》一書1990年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 (1988.4-1995.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1938年11月出生,江蘇省啟東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62年7月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之後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該所副所長,1980年任所黨委副書記,1986年任所黨委書記,1988年任所長兼所黨委書記,1994年11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1997年擔任農業部第五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園藝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長,農業科技管理研究會理事、副理事長,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學會副理事長。1995年至2001年期間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60年代中至1978年主要在四川渡口基點工作,任基點組長,推廣蔬菜科研成果,主持番茄等蔬菜作物育種,為當地工礦區蔬菜生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8年回院後,繼續從事番茄雜交育種研究。配置出-批優良雜交組合。
截止到1994年,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間主要從事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番茄新品種選育及育種技術研究,與課題組的同志一起先後育成多個番茄優良品種,其中中蔬4號、中蔬5號和中蔬6號番茄新品種先後成為華北地區中熟番茄品種中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抗病育種研究中參與了為害番茄的病毒種群及其株系分化研究;明確了番茄TMV抗性為顯性基因遺傳,CMV受多基因控制。先後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四完成人)各l項。八五期間還主持並完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援助項目(獲資助65萬美元)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研究。 近幾年來還主持國際遺傳資源研究所資助項目不同類型芋頭種類資源的RAPD和酶譜分析,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白菜分子連鎖圖譜的構建和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均取得重要進展。培養碩士、博士生多名,發表論文30餘篇,任主編出版著作3部。1979年-1994年,先後擔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黨委書記期間,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為蔬菜花卉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1995.2-2000.1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蔬菜遺傳育種專家。1939年9月3日生於湖南衡陽,中國共產黨黨員。1964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同年8月份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1988.5~2000.11先後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所黨委書記。
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環境學部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農業轉基因安全委員會委員,科技部十五863計劃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園藝學會副理事長,園藝學報主編,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北京農學院等學校的兼職教授。
1970年開始從事甘藍遺傳育種研究,1970-1971、1978年至今任甘藍育種課題組組長,與課題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國內首先突破甘藍自交不親和系。1973年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後又相繼育成不同類型的甘藍新品種20餘個,並在全國30餘個省(市、區)廣泛推廣,種植面積佔全國甘藍總栽培面積的60~70%。1979年在國內外首次發現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藍雄性不育系選育與利用技術,選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達到100%、經濟性狀及配合力優良的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並利用雄性不育系配製出5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甘藍新品種,並開始大規模進行制種利用。
80年代以來,先後主持或參加科技部、農業部、北京市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多項科研課題。包括國家科技攻關專題、課題,863計劃子課題,農業部科技重點項目、948項目,北京市科技重點項目等。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立項、咨詢、評估。
截止到2004年,主編或參編科技著作10餘部,主要有《甘藍栽培技術》(1991年)第一作者;《中國蔬菜抗病育種進展》(1996年)副主編;《蔬菜優質高產栽培的理論基礎》(1999年) 副主編;《蔬菜學》(2004年)主編。先後在《Euphytica》、《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中國蔬菜》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培養碩士、博士生10餘人。
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獎勵11次。其中1985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第二名), 1991及1998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第一名),獲發明專利2項(第一發明人)。1986年獲人事部授予的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8年獲首都勞動獎章、1988年和2001年兩次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10月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9年獲人事部傑出人才一等功獎勵、200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 (2000.11-2002.12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博士,研究員,中國共產黨黨員。1979年9月入湖南農業大學園藝系讀書,1983年7月畢業獲學士學位,1983年8月入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學習遺傳育種,1986年7月畢業獲碩士學位,1986年7月至今在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工作, 1988年8月-1993年10月任助理研究員,1993年11月-1999年2月任副研究員,1999年3月至今任研究員,1996年2月獲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博士,1997年3月-2000年11月任副所長,2000年11月任所長,2001年12月31日至今任中國農科院副院長。
主要從事馬鈴薯育種研究,先後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16項,已主持篩選出10餘份炸片炸條品質優良新品系,參加或主持育成並推廣了中薯1號、中薯2號、中薯3號、中薯4號4個馬鈴薯新品種,為發展二季作和冬作農業提供了技術基礎;在2n配子遺傳與育種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控制花粉形成的有效基因為2-4個的新觀點,此結果已在國際權威刊物發表,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並獲199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主持人)。作為主要執行人之一承擔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項目,被UNDP、經貿部、農業部評為完成得最好的單位之一;1998年參與籌建美國百事集團-中國農科院農業發展中心並開展合作,結合專業特點積極開展科技扶貧,在深入貴州貧困縣多次調查的基礎上,開展貴州省推廣脫毒馬鈴薯溫飽工程國務院貴州扶貧項目,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推動了科技扶貧工作,受到中央領導、省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肯定,2000年獲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次參與國際組織的項目評估和專家顧問活動。1997年同團中央青農部、中青農村發展中心一道發起了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活動,社會影響較大。任副所長期間,分管科研、科技成果開發、國際合作等方面均取得較好成績,本所國際合作項目總金額達100多萬美元,為提高該所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知名度作出了較大的貢獻。截止到2004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4篇,其中獲獎論文3篇、39篇為第一作者,參加編寫著作11本,約100萬字 。
Ⅱ 江南大學怎麼樣
還可以 江南大學坐落於太湖之濱的江南名城無錫,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江南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在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范學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是江南大學辦學的前身。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南京大學食品工業系、浙江大學農化系、江南大學食品工業系以及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的有關系科合並組建成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食品工業系。1958年食品工業系整建制東遷無錫,成立無錫輕工業學院,
1995年更名為無錫輕工大學。2001年1月經教育部批准,由無錫輕工大學、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合並組建為江南大學。到目前為止,江南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九大學科門類,具有相當規模,辦學效益顯著,科研學術水平較高,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學。 江南大學現有在校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0餘人,設有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2個博士後流動站和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覆蓋發酵工程、制漿造紙工程、皮革化學與工程、產品系統設計及理論、包裝工程、輕化工技術與工程、輕工信息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食品營養與安全、食品貿易與文化、製糖工程等二級學科博士點,還有設計藝術學、機械設計及理論、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應用技術、化學工藝、應用化學、紡織工程、服裝、微生物學、生物化工、環境工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等不包括在以上博士點中的碩士點。學校擁有4個國家級和部省級重點學科,食品科學、發酵工程等2個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同類學科中具有獨特優勢,實力雄厚,處於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十五」期間,學校將著力建設和發展工業生物技術、食品科學工程和安全、工業設計創新系統、纖維製品現代加工技術、中小企業管理與發展、輕工過程信息化科學與工程等6個優勢和特色明顯的學科群,進一步提升學校在輕紡、食品等學科領域的國內優勢地位,使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江南大學設有生物工程學院、食品學院、設計學院、紡織服裝學院、通信與控制工程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商學院、師范學院、法政學院、理學院、文學院、外語系、土木工程系、醫學系、體育系、藝術系等18個院(系)及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中外合作的萊姆頓學院,2002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與社會力量合作創辦江南大學太湖學院。學校共設有52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本專科學生18000餘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6700餘人。2002年,教育部、國家計委批准江南大學等36所高校建立「國家生命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是教育部確定的全國31所實行遠程教育試點高校之一,現有遠程教育本科在籍學生3100餘人。學校還有成人教育本專科在籍學生7100餘人。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415名,其中教授123名,副教授432名。有6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32人受到國家級表彰獎勵。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及200多名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組成的學術帶頭群體,為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奠定了厚實的基礎。作為我國輕工、食品、生物技術高科技的搖籃與依託單位之一,「九五」以來學校承擔並完成了大批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及省部級應用基礎研究課題,其中有70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並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30多項科研成果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2002年,學校又獲得國家、部省級縱向項目50多項,其中國家重大專項項目3項,國家「十五」攻關項目4項,國家高技術「863」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2002年學校共組織鑒定科研成果35項,其中有21項被認定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占總數的62%;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為了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快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學校設有36個科研院、所,建有10個國家級、省部級研究中心、實驗室,其中「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於2002年由國家科技部、國家計委批准建立。學校還投資成立了科技產業集團,並積極探索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新途徑,與地方政府合資建立了首家省級大學科技園。
Ⅲ 李文採的人物生平
1906年9月9日生於永順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李燭塵是中國現代著名愛國實業家,自幼承父教,立志科學救國。
193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現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在父親的支持下,赴湘鄂西蘇區電台從事技術工作,在湘鄂西紅軍艱苦轉戰中,他掉了隊,和電台失去了聯系。
1933年留學德國,1939年獲德國累斯頓高等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重慶巴山石墨製品公司經理、武漢大學冶金系教授、天津中國工業原料公司總經理、華東財經委員會重工業處副處長。
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建立以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輕工業部重慶工業試驗所所長。
1949年以後,參加上海及華東重工業企業的接管工業,整頓上海各鋼鐵廠,建立上海國營鋼鐵公司,規劃滬、杭、寧電力網工程。
1954年專事鋼鐵冶金研究工作,到冶金部鋼鐵綜合研究所任所長。在全國鋼鐵工業發展的形勢下,他有機會熟悉鋼鐵冶金流程,並學習、推廣蘇聯氧氣轉爐、鋼水真空處理、連續鑄鏡等新工藝,歷任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
1954-1958年期間,配合各大鋼鐵聯合企業的礦石、煤焦、耐火材料檢驗等方面的基本建設工程的需要,組織領導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工作。
1955年當選為第一批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
1998年被國務院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
2000年3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Ⅳ 1959年全國首批20所重點大學是哪20個
1959年全國首批20所重點大學: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1995年國家批準的全國首批15所「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
(4)武漢輕工大學蘇教授擴展閱讀
「全國重點大學」的由來,要追溯到上世紀50-60年代。
1959年,當時國家下發的有關文件中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20所高校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0年增加了44所大學為重點大學。
1978年,國務院確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8所大學為全國重點大學。
上世紀末,經過高校管理體制的調整,我國高校形成了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統籌管理為主的新體制。
除少數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高校以及行業特殊性強的高校繼續由國務院委託教育部和其他少數部門管理外,多數高校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管理為主。而「全國重點大學」的提法政府官方也不再使用。建國以來國家歷次所確定的重點大學多為教育部直屬高校。
Ⅳ 啟東的名人
盛東源 啟東人 瑞典國家冶金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歐共體煤炭與鋼鐵委員會項目經理
陳謨星 啟東人 美國電機及電子學會院士,首屆全美愛迪生電力獎教授,現為德州大學榮譽教授
朱德蔚 啟東人 我國知名的蔬菜專家,中國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園藝學會理事長、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副理事長、俄羅斯農科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導師
趙家良 啟東人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
商界
陶桂林 啟東人 上海早期地產三大風雲人物之一,建築大師,中國營造業的先驅者,承建有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等建築
童錦泉:啟東人 胡潤中國富豪榜第20名,胡潤中國慈善家排行榜第24名。
郁向東 啟東人 現任美國底特律中華商會會長、江蘇省華僑科技經濟協會海外理事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項目主持工程師
顧衍時: 啟東人 美國蘇浙滬同鄉會會長,原加州州務卿、國會財經委員會白宮商業委員會委員。克勤國際總裁
孫錦昌,啟東人 美國僑領。孫氏國家置地公司董事長、紐約布蘭遜地產董事長。美國華僑進出口總商會秘書長
顧黎輝 啟東人 中國留學生、學者聯誼會名譽會長,全美中華工商團體聯合會常務理事,美國南加州英特網總裁
胡國贊 啟東人 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副會長、香港華僑華人總會名譽會長、香港金龍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陳一心 啟東人 馳名香港的實業界殷商,香港易高庄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創辦有陳一心家屬基金會,為發展啟東市社會公益事業累計捐贈2800多萬元
演藝文娛界
潘婕 啟東人 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恐怖片,主要作品電視:《葉赫那拉》《女人不再沉默》《七日》電影:《都市槍手》《黑色走廊》《梁山伯與祝英台》
張丹丹 啟東人 第33屆環球小姐上海賽區20強,同時獲得「最佳健康形象小姐」單項獎
文學家,畫家,音樂家
曹誠 啟東人 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標准草書研究院院士
季渺海 啟東人 上海市印刷技術協會副秘書長和中國記協輕工分會副秘書長、學術部長等職。現任《天天證券報》股民之家專版主編兼《上海詩人》副主編、《東方詩人》在線網刊主編。是上海市作家協會和上海市總工會文藝創作中心詩歌組負責人,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龔一 啟東人 上海民族樂團一級演員,曾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現任中國琴會副會長。在倫敦、香港、新加坡等地曾多次舉行過音樂會
顧寶興 啟東人 中國畫畫家,現任中國曹雪芹書畫院副教授、上海美協海墨畫社畫師、國際書畫篆刻大觀副主編,世界書畫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香港國際現代藝術沙龍高級書畫家、東昌書畫家聯誼會理事
陳少春 啟東人,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參加了越劇電視連續劇《紅樓夢》(飾賈雨村)的拍攝。
薛允璜 啟東人 一級編劇。上海越劇院副院長。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上海戲劇文學學會理事,上海電視劇編導協會理事
朱今更 啟東人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中國洞庭書畫院等特聘高級名譽院士、高級書畫師,啟東民間藝術研究會創辦人、負責人。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藝術組織授予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和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政界
王茂林啟東人湖南省委書記
軍界
袁 俊 啟東人 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施洪昌 啟東人 1998年晉升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黃嘉祥 啟東人 北京衛戍區政治部主任。2000 晉升少將軍銜
張志鵬 啟東人新疆軍區副政治委員
黃達萍 啟東人成都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兼紀委書記
毛鳳鳴 啟東人 2000年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1999年晉升中將軍銜
體育界
張海東,啟東人75公斤級舉重世界冠軍
邱愛華,啟東人20歲進入國家隊。1998年世界女排錦標賽亞軍隊主力隊員
包盈盈,啟東人2001年進入國家隊,2002年世界青年擊劍錦標賽冠軍
施海榮,啟東人1999年入選中國男排集訓隊。1999年全國男排錦標賽冠軍隊主力成員,並獲最佳扣球手獎
經濟學界
宋毅 啟東人 原審計局局長,被收入《當代中國經濟大辭庫》「經濟名錄卷」——「中國經濟學界名人錄」。
中國頂尖211高校正副書記校長
袁 俊 啟東人 國防大學副校長
瞿振元 啟東人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蔡林慧 啟東人 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
周創兵 啟東人 武漢大學副校長
施季森 啟東人 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
毛鳳鳴 啟東人 國防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