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博士後導師舒教授
❶ 合肥工業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合肥工業大學有任傳俊、張家仁、浦天祥、趙經徹、葉青等名人。
任傳俊:原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張家仁: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黨組成員。
浦天祥:原中國西電集團總經理。
趙經徹:原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青:原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
合肥工業大學(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平台重點建設高校。
(1)東南大學博士後導師舒教授擴展閱讀
師資力量:
根據2018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教職工3783人,專任教師數2269人,其中正高416人,副高885人;具有博士學位1410人,碩士學位663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8人。
綜述:
根據2018年11月綜合信息顯示,學校合肥工業大學有屯溪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六安路校區、宣城校區共4個校區。屯溪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六安路校區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簡稱「合肥校區」;宣城校區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區。
❷ 鑸掓槍瀵煎笀鍥㈤槦鐨勫崥澹鍚庢湁鍝浜涗漢
1銆侀┈楠忥細鐜頒換娓呭崕澶у︾數瀛愬伐紼嬬郴鍓鏁欐巿錛屼富瑕佺爺絀舵柟鍚戜負璁$畻鏈鴻嗚夊拰鏈哄櫒瀛︿範銆
2銆佹峰ぉ榫欙細鐜頒換棣欐腐涓鏂囧ぇ瀛﹁$畻鏈虹戝︿笌宸ョ▼緋誨姪鐞嗘暀鎺堬紝涓昏佺爺絀舵柟鍚戜負璁$畻鏈鴻嗚夊拰鏈哄櫒瀛︿範銆
3銆佹潹媧嬶細鐜頒換棣欐腐涓鏂囧ぇ瀛﹁$畻鏈虹戝︿笌宸ョ▼緋誨姪鐞嗘暀鎺堬紝涓昏佺爺絀舵柟鍚戜負璁$畻鏈鴻嗚夊拰鏈哄櫒瀛︿範銆
❸ 我國有哪些在國外留學後回國做出貢獻的人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至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現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生於浙江湖州,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
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1年,榮膺感動中國人物。1997年後擔任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名譽董事長。吉林大學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2002年5月, 獲南京大學「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
❹ 通過食康1號的細胞學檢查,實現上消化道腫瘤早期篩查,靠譜不
基本可以視為不靠譜。首先所謂「癌症早篩查」,基本就和學生考試檢查學識一樣。本來就是可以因為數不清的特殊原因、情況導致存在極大的不精確性。何況所說的「早篩查」並不是「全國統考」、「全世界統一」……僅僅好比某個老師、某個阿貓阿狗出題的考試,更加沒有權威性、沒有標准可言。
❺ 舒謀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舒謀,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自1981年9月至1986年7月,舒教授於華東師范大學化學系就讀,獲得學士學位;隨後在安徽師范大學化學系工作至1996年2月,期間擔任助教、講師等職務。1994年9月至1999年6月,舒教授在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1999年10月至2002年9月,舒教授在德國弗萊堡大學無機及分析化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海外科研經驗。
舒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超分子化學與生物無機化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舒教授專注於納米分子微反應器的設計與組裝,以及微孔材料的合成與性質研究。在生物無機化學領域,其研究重點在於多種金屬酶活性中心的模型配合物的合成與性質探索。
舒教授在教學方面同樣表現出色。自2002年9月起,他開始在化學化工學院講授課程,包括《大學化學實驗(J類)》、《無機與分析化學》、《配位化學》、《實驗化學(四)》以及《高等無機化學》等,覆蓋了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教學階段。在教學過程中,舒教授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強調實驗技能的培養,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在教學成果方面,舒教授在2003至2007年間,為多個年級和班級的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教學。例如,在2003年至2004年間,他為農學院03級、04級以及生農醫05級學生講授《無機與分析化學》與《配位化學》等課程;在2005年至2007年間,他又為化學化工學院的學生開設了《實驗化學(四)》等課程,展現出其廣泛的教學覆蓋范圍與深厚的教學經驗。
❻ 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哪個校區
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位於南京市江寧區九龍湖校區。
補充:
【學院簡介】
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1984年12月,其科研和教學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 。基礎、先導和交叉性的新材料已經成為學院教學和研究的主流。
【人才培養】
目前該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涵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四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按以上四個二級學科方向招生;本科按材料科學與工程大類招生、大類培養,並設有金屬材料、土木工程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和先進材料制備與應用四個方向。 圍 繞研究型世界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學院一直以科學研究為先導,積極推進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 近年來我院發展較快,造就了一支既能勝任教學又能承擔科研攻關的師資隊伍。
目前全院在編專職教師40人,正、副教授共31人,博士生導師19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高達78%,更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孫偉教授於2005年順利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受聘為我院全職教授。現設有土木工程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金屬材料、 材料加工工程四個教研室,一個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的校級分析測試中心,一個江蘇省土木工程材料重點實驗室,一個江蘇省先進金屬材料重點實驗室。
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20名左右,碩士和博士研究生60名左右,本科畢業生中每年接近50%升讀研究生,從2003始,該學院與德國烏爾姆(ULM)大學互派留學生。學院還設有繆昌文獎學金、陳延年、王勁松獎學金、金鼎獎學金、沈榮躍獎學金等多項材料類專門獎學金,為學生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和發展空間 。
【知名校友】
孫偉,1958年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
繆昌文,1982年畢業,中國工程院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
魏炳波,1986年碩士畢業(導師:舒光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
【參考鏈接】
ke..com/link?url=-X-YVlVtG9_0u5g-piarZPL0zu_lOeDlXsOdzOIXjawbYQq
❼ 南京大學文學院的專業設置
本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首批一級國家重點學科、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後流動站,有18個國家、省部和校級科研機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國語言戰略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屬的「古典文獻研究所」,均設立於本院。科研條件優越,實力雄厚,院圖書館擁有30多萬冊藏書和諸多特色書庫。目前有在職教職員工99人,其中專任教師84人。
南京大學文學院共有八個研究生專業:文藝學專業、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戲劇戲曲學專業。具有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所有研究生專業均可培養碩士及博士研究生;設有博士後流動站,進站工作的博士後享受教師待遇。有兩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影視戲劇藝術專業。 該專業為本科專業。
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有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修辭與寫作、文學概論、文化概論、古代文學名著導讀、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美學原理等,以上課程共52學分。本科學生還須參加社會實踐、撰寫學年論文(三年級)和學士論文,以上三項共16學分。
公共必修課程有思想道德修養、軍事訓練、體育、軍事思想、英語、計算機應用、中國革命史、哲學概論、法學概論、邏輯學、政治經濟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等,以上課程共55學分。
外國學生可免修中國革命史等政治課程。
專業選修課程有社會語言學、訓詁學、音韻學、漢語語法史、工具書使用法、宗教與藝術、美學與當代文化、魯迅研究、巴金研究、中國鄉土小說、新月派研究、《紅樓夢》研究、鍾嶸《詩品》研究、莊子研究、經學討論、當代文學思潮、港台文學、戲劇概論、中國電視研究、電影藝術概論、西方現當代文學、西方文論、傳記文學研究等。
該專業除招收本、專科學生外,還舉辦大專起點的中青年作家班,學制2年,學習期滿、成績合格者取得南京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
該專業不設專任教師,所開課程在全系范圍內選派授課教師。 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以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為依託。古典文獻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是教育部在全國條件較好的大學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古籍研究機構之一。該專業以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典籍、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
該專業遠紹黃侃、胡小石、汪辟疆等大家所開創的南京大學中文系傳統文史研究的朴實雄厚之學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首任所長程千帆先生、第二任所長周勛初先生、唐代文史研究名家卞孝萱先生,以及第三任所長程章燦教授的帶領下,經過一批中青年學者的努力,在古典文獻的整理、考訂和理論闡發諸方面,形成了謹嚴踏實的學風,將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合,賦予傳統的古典文獻研究以現代學術的品質。該專業在繼承謹嚴求實的學風同時,又不斷開拓發展的空間,如將古典文獻研究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進行古籍整理與研究,如加強海外漢學文獻與域外漢文學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該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師資力量由古代文學教研室和古典文獻研究所組成。
該專業開設的碩士課程有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研究、古代文化史專題研究、校讎學、近代學者治學方法、唐宋筆記研究、石刻文獻學、佛道二藏文獻研究、辭賦研究、古代文論專題等;博士課程有詩經研究、楚辭研究、史記研究、文選研究、文心雕龍研究、杜詩研究等。 南京大學戲劇戲曲學專業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南京大學的戲劇戲曲研究始自20世紀20年代。1922年秋,曲學大師吳梅先生應南京東南大學之聘,南歸授曲。在此後八十餘年中,薪火傳遞,直至今日。1939年吳梅先生去世後,吳梅先生的弟子盧前、唐圭璋、錢南揚、吳白陶等先後在此執教。20世紀50年代,在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中凡先生主持下,成立戲劇研究室。「文革」後,匡亞明校長延請著名劇作家陳白塵先生出任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戲劇研究室得以恢復,陳白塵親任戲劇研究室主任。至此,南京大學的戲劇研究由古典戲劇擴展至現代戲劇和西方戲劇。 1990年,為適應形式發展需要,中文系戲劇研究室又更名為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所,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部分研究人員開始關注影視方面的研究,董健教授出任所長,直至今日。
戲劇戲曲學專業「九五」期間和「十五」期間持續被江蘇省政府評定為省重點學科。其古典戲曲部分同時為國家重點學科、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戲劇部分同時為國家重點學科、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重要組成部分。戲劇戲曲學專業自1978年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4年招生博士研究生。 2005年以戲劇影視研究所為主體的南京大學藝術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點。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學科點是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的主幹專業,同時還是國家「211工程」首批規劃項目南京大學「中國文學」點的支撐學科。
該學科點源於原中央大學文學研究室,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陳中凡、方光燾、吳梅、盧冀野、孫席珍等一大批學術大家,以他們傑出的學術成就,奠定了本學科點的雄厚基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陳瘦竹、陳白塵、葉子銘、董健、鄒恬、許志英為代表的一批學者, 憑借著深厚的理論功底、獨到的文學感悟、精闢的文學史觀,對現代文學的歷史發展、思潮流變,作家作品,進行了極具獨創性的研究,取得了為海內外學界所矚目的成就。
與此同時,本學科還以嚴格的訓練培養了一大批質量較高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從而在學術研究和專業教學方面都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在他們的帶領下,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批中青年學者以新的研究視野和學術成就成為學科建設的中堅力量,並形成以「中國現當代文學主潮」、二十世紀中國鄉土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精神現象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研究」、「中國現代作家文化心理研究」、「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為主要方向的學科研究體系。
該學科點成員一方面繼承老一輩學者扎實沉穩的學術傳統,形成了既立足作品文本,又追求理論高度的學風,一方面重視對當今新理論、新方法的有機吸取,以開拓學術領域,深化學術境界,追求學術發展的前沿性和原創性。自1990年至今,該學科點相繼主辦了「文化:中西對話中的差異與共存」、「文學評論與現代文學發展研討會」、「中國現代文學跨世紀學科建設研討會」、「中國文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研討會」、「九十年代文學思潮暨現當代文學課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學研究中的跨學科發展研討會暨《文學評論》編委會」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受到海內外學術界同仁的一致好評。 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學科創建於建國初期,屬於中文系傳統學科。著名文藝理論家方光燾、羅根澤、鐵馬、陳瘦竹、俞銘璜、張月超、葉子銘、包忠文等曾經先後在本學科擔任過教學和研究工作。改革開放後,學科發展迅速,198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4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5年本學科被江蘇省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2006年被確認為「江蘇省重點學科」。
新世紀以來,南京大學文藝學學科在梯隊建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現擁有專職教師11名,兼職教師2名,其中教授8名(6名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3名(均為碩士生導師),專職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9人。先後出版學術專著29部,教材7種,學術刊物3種,主編叢書7套,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承擔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10項,省部級社科項目19項,獲得科研經費200萬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與教學成果獎18項。
目前在研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從現代到後現代」(周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文學變體與形式創新研究」(趙憲章主持)、「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文藝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形態」(王傑主持)、「晚明文學思潮的哲學基礎」(周群主持)、「意境的哲學基礎——從王弼到惠能的美學考察」(李昌舒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新世紀高等師范院校課程開發與教材課程研究」(左健主持)等。本學科開設的碩士生課程有:文藝學的方法與體系、西方美學專題、西方文學批評史專題研究、馬列文論、中國古代美學史專題研究、中國古典美學文獻學、《文心雕龍》研究、文藝管理學等。博士生課程有:形式美學專題研究、西方美學、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西方文學與文化理論、中國詩學研究、明清文論專題研究、中國現代文論史專題等。
❽ 湖南師范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我這個人比較喜歡上有趣的課程,同時,也喜歡有趣的老師,上課都比較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