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帶薪休假
⑴ 十一長假是否取消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教授,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說,黃金周並非長久之計,假日改革利大於弊,如條件成熟,十一長假也有取消的必要。此言一出,輿論嘩然。各大門戶網站調查得知,近八成網友反對取消十一長假。隨後蔡繼明連忙出來「辟謠」,在自己博客上回應稱,短期內十一黃金周不會取消。記者曾試圖聯系蔡繼明,但據當初采訪他的《羊城晚報》記者陳曉璇透露,現在蔡教授壓力很大,不願意再接受媒體的采訪。「他覺得自己被媒體誤讀了,現在感覺很難受。」
同樣感覺難受的遠不止蔡繼明一個,為什麼這么多人對「取消十一長假」的字眼如此敏感?是什麼觸動了大眾脆弱的神經?
不休年假者佔大多數
新華網近期進行的一項有關「帶薪休假」的調查顯示,選擇不休假者佔到70.62%。
「取消十一長假」言論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在蔡繼明回應此事的博文《關於十一黃金周引發的爭論》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當務之急是社會各界應對帶薪休假制度關注,積極推進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而不是重新挑起十一黃金周的存廢之爭。」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經半年多,據新華網近期進行的一項有關「帶薪休假」的調查顯示,被調查者中今年已休假者佔15.63%,將休假者佔13.75%,而選擇不休假者卻佔到70.62%。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唐鈞估計,大部分的中小企業職工都很難享受到帶薪休假,「能夠落實的大概為40%」。山東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當地民營企業員工每周能休息兩天的比例僅三成不到,而在天津,帶薪休假者僅兩成。
「帶薪休假」本是旨在提高人們休閑質量,降低因黃金周帶來的各種資源浪費,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惠民良策如今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休年假經濟損失大
「公司還把年終考核和休假掛鉤,還有哪個員工敢提休假呢?」
「祝你佳節愉快,闔家團圓!」中秋將至,在深圳某地產公司任職的賀帆最近常收到親友們的簡訊祝福,但對他來說,中秋節一家團圓只是個雖甜美卻模糊的夢。
大學畢業後,他從武漢來深圳「實現創業夢想」。但讓賀帆沒料到的是,夢想的代價是無休止的工作代替了與家人的團聚。「除了2007年到香港旅遊了一次,根本沒有其他休假的時候,更別談回家了。」
賀帆原本計劃在2008年春節回家看看,沒想到大雪阻路,加之五一黃金周的取消,使得賀帆認為《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會成為他「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現實並非如此。
今年三月,賀帆的一名同事因請年假回家,回來後發現當月的工資少了很多,老闆告知年假那幾天的薪水是按照基本工資發放的,原來假期得用自己的收入「購買」!由於員工的薪酬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績效,基本工資只是很少一部分,遠遠不夠生活。「休假可以,但要扣獎金。休個假要少拿一千,大多數人想想不合算也就作罷了。而且公司還把年終考核和休假掛鉤,還有哪個員工敢提休假呢?」從此以後公司里的人再也沒敢提請年假的事情。
帶薪休假的「薪」只是基本工資
帶薪休假「帶」的是微不足道的基本工資,因此很多在職者不願也不敢休假。
「雖然說是帶薪,但是公司總是有自己萬般的理由,這筆賬是算不過他們的!」
賀帆說的這筆賬是什麼?石市勞動監察大隊一名趙姓負責人給出了答案:《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中「職工在年休假期間享受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收入」這一概括性規定在實際執行中遇到了很多問題。目前在一些用人單位,員工工資由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組成,條例中所述「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收入」是否包括績效工資成了最大疑問。正因為界定不清晰,所以一些企業中,員工帶薪休假時帶的「薪」只是基本工資,而基本工資在薪酬總額中所佔比例通常不到一半,甚至不到1/3。帶薪休假「帶」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基本工資,因此很多在職者不願也不敢休假。
⑵ 長周末制度的介紹
2013年3月,對國人帶薪休假制度特別關注的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蔡繼明提出建議實行長周末制度,長周末制度就是指以雙休日為中心,借(或挪)用節假日來湊成3天長周末。
⑶ 黃金周的評論
國慶長假臨近,黃金周制度的發展及走向再次引發輿論關切。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提出,今後中國假日制度的重點要轉向帶薪休假,通過增加分散的帶薪休假來解決「缺假」問題,黃金周將逐漸淡出歷史舞台。他建議全國人大立法固定放假規則,國家領導人帶頭示範帶薪休假,隨著帶薪休假的落實,將國慶節的法定假日調整為1天。
蔡繼明教授長期研究假日經濟和假日制度,並參與有關部門的相關調研和決策咨詢,他對國家假日制度發展和改革黃金周的建議,具有不一般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然而,蔡繼明主張假日制度應重點轉向帶薪休假,黃金周逐步淡出歷史舞台,被一些媒體解讀為「應取消『十一』黃金周,落實帶薪休假」,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口水戰。一些網友僅憑新聞標題,認定蔡繼明是在呼籲立即取消「十一」黃金周,其目的是要剝奪公眾來之不易的長假福利。有的網友認為,2008年國家對假日制度作出調整,取消了「五一」黃金周,每年黃金周從三個減為兩個,現在如果又要取消「十一」黃金周,接下來說不定連春節的黃金周也保不住,那就太可怕了。主張黃金周淡出的蔡繼明教授,就這樣被當成了黃金周制度的「敵人」,受到許多網友的質疑和抨擊。
對於黃金周和帶薪休假之間的關系,蔡繼明教授原本是分析得很清楚的,但他的意見仍然招致許多網友的誤解,可見網友在此問題上有何等性急與焦慮。假日制度重點轉向帶薪休假,黃金周逐漸淡出歷史舞台,這的確是國家促進國民旅遊休閑、推動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方向,但普通公眾擔心的是,目前帶薪休假制度尚未全面落實,不少地方和單位的帶薪休假仍停留在紙面上,這時如果取消「十一」黃金周,勢將造成國民旅遊休閑福利的重大損失。
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因為對有關部門包括決策部門而言,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的難度和成本,顯然都要遠大於取消黃金周。即便這兩者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有一個此消彼長、同步進行的過程,但事情發展到後來,很可能是取消黃金周毫不含糊,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卻步履蹣跚,以至於黃金周已完全淡出歷史舞台,帶薪休假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遲遲不能有實質性進展。正是出於這種疑慮,許多網友要求,先不折不扣落實帶薪休假,再討論是否取消黃金周,否則一切免談。
其實,人們並非對黃金周有多麼深厚的感情,近年來黃金周的全民集中出行,加劇交通擁堵、景區爆棚、秩序混亂、服務質量差等問題,早已讓人嘖有煩言。但是,每年的假期就這么幾天,黃金周期間你不出去,其他時間你就沒法出去,大多數人只能一邊抱怨,一邊照樣出行不誤,活生生把黃金周擠成一鍋「黃金粥」。如果帶薪休假制度能早日落實到位,每個人都能分散、靈活地安排自己的假期,即便國家沒有明文取消黃金周,它也將變成一種正常、「消極」的存在,幾萬幾十萬人同時湧向某個景區的「黃金粥現象」,自然將淡出歷史舞台。
很多人「賴」住黃金周死活不撒手,並不是有多喜歡黃金周,而是為了「逼」出一個全面、完備的帶薪休假制度,使之盡快落實為國民的法定休假權益。帶薪休假一天不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人們對假日制度改革的敏感和疑慮,對有關取消黃金周議題的警惕和抵觸情緒,就一天也不能消退。
⑷ 長周末制度反對意見
眾所周知,節日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固定的日期,不可隨意變動。例如,中秋節若非在農歷十五慶祝,那就失去了其傳統的意義。民族傳統節日不僅是休息的日子,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和精神價值的紀念日,脫離特定日期便失去了其本質。因此,盡管「長周末制度」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從實際和文化角度看,它並不切實際。
撇開節日的特殊性,僅從休假角度來看,「長周末」建議的可行性也存在問題。根據《人民日報》的調查,大部分人在全年104天的雙休日中,實際能享受休假的僅佔22.6%,且帶薪休假的落實情況並不理想,61.6%的人表示無法充分休假。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談論「長周末」是脫離了實際需求的。
解決休假問題的真正策略應當從兩方面入手:首先,要確保現有的「短周末」休假制度得到充分執行,並不斷推動帶薪休假的普及。其次,應從提高勞動者收入、縮小收入差距的角度出發,從根本上解決休假難題。休假問題並非單純的時間問題,它反映了勞動者收入不足和差距的現象。因此,保障全面的勞動者福祉,需要從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入手。
(4)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帶薪休假擴展閱讀
2013年3月,對國人帶薪休假制度特別關注的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蔡繼明提出建議實行長周末制度,長周末制度就是指以雙休日為中心,借(或挪)用節假日來湊成3天長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