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講座北京
A.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於丹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第二部分《感恩教育》 講座觀後感
今天上午八點,我看了於丹博士導師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我的感受很深。如果看過得人一定十分奇怪,這是一個教家長教育孩子的講座,你一個小孩兒,能有什麼感受呢?因為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這個講座一共分為四講,我總結起來就是四點:樹立目標;不聽話,愛發脾氣的正確引導;學會感恩:抵抗挫折。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講和第四講。
第三講講了家長怎樣教導孩子學會感恩,於丹老師講了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孝是什麼?孔子只說了兩個字,色難。意思是千難萬難都要給父母一個好臉色看,可現在我們呢?正好相反,成了父母千難萬難到要個我們一個好臉色看。可將開的社會上,你已經有了習慣,愛發脾氣,可昔日的父母已經變成了同事、上司甚至是素不相識的人,他們可不會將就你,可見控制情緒的重要性。
第四講講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意義,於丹老師她女兒喜愛的花籃破了,她女兒號啕大哭起來。於丹老師把破籃子用彩紙補起來,竟比原來更好看。他女兒破涕為笑,並從中明白一個道理:哭是最無能的表現。也是我明白的道理。遇到挫折不要緊,可灰心喪氣是很可怕的。就算遇到天大的挫折也不算是末日,而是像蟬一樣,是蛻變的開端。蛻變盡管十分疼痛,但卻可以換來自由飛翔,挫折又何嘗不是這樣!
我以後要克服於丹老師指出的現代兒童的主要病症,做一個健康向上積極奮進的自己。
B. 有哪些推薦大學生去上的名校公開課
C. 記北師大宋萑教授的講座—《鄉村校本課程的發展》
今天上午百名青椒有幸聽了宋萑教授的講座,我感受頗深,僅以此文來紀念這美好的一天!
宋萑,博士,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所副所長。200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獲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獲學士學位!
首先,宋教授給我們展示了一張孩子畫的圖片,其目的是讓我們了解一下孩子眼中的未來教育是怎樣的。正如宋教授所說:"未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的不確定性",未來的教育也如此,可能機器人會取代教師,但是它卻替代不了我們去與學生溝通情感!
其次,宋教授還為我們展示並分析了美國人對孩子們的核心素養的要求,他還向我們闡述了常規體力工作,復雜交際工作以及專家思維工作的概念,並舉例子加以說明!
接下來宋教授給我們講解了我國兒童的未來以及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問題!其中我們學習到了一個之前僅僅聽聞過卻不是十分了解的"大數據"問題,青椒們非常的感興趣,宋教授因此引出"我不是滿足你的需求,而是創造你的需求"與"我比你更懂你自己"這兩句話,從而強調努力的重要性,如果我們不學習,必將會把自己淘汰!
宋教授還通過台灣和北京的兩所學校,給我們講解了統整的課程和跨界的課程,比如台灣的學校邀請孩子的爺爺奶奶來學校教學生編織,這就是請家長閱讀並開發課程的一個環節;北京的老師帶領學生到浙江紹興進行游學,通過插秧來解讀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來體會當地的農村生活!這就讓我們明白了現如今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在教室裡面,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這就是當今社會教育的重要變化!
緊接著,宋教授給我們講述了校本課程發展的原則,並給我們提出了問題:課程和教材、教學的區別是什麼?用自己教授學科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通過青椒同學的解答以及宋教授的講解,我才清楚的明白了三者之間的關系。首先,課程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它包括:1.課程目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課標!2.課程內容。我們上課要講的內容!3.課程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之一,它和"書"不一樣,教材的知識是由淺至深的!用開、關門來學角度,用劃分地方來學體積,用磁帶來聽英語,這些都是課程資源!4.課程實施。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5.課程評價。有多種形式,比如考試,作業或者作文等!
宋教授通過案例來向我們解釋校本課程是需要反應學校的辦學理念這個重要條件。其中翠微小學音樂老師提到的兩首民樂是不可以體現翠微小學的校訓"德"和"行"的,而專家提出的高山、流水是對君子的高尚品格加以歌頌,以及二泉映月代表了堅韌不拔的精神,這恰恰符合翠微小學的校訓!藝術社團的老師們在組織這個活動時,將每一個環節的任務都分配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找材料,自己動手設計,自己編故事,這些都鍛煉了孩子們,這也就達到了我們的校本課程目標!
宋教授讓我們觀察學生的需求分析圖,討論課程資源的來源,並且給我們舉例講解校本課程的設定,以及校本課程內容的來源!這就要求我們在設置校本課程時應該考慮學校所在鄉鎮的地方習俗、節日、民俗活動、動植物、歷史事件、人物以及諺語等來確定校本課程的內容!
宋教授給我們布置任務,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我們所在地的校本課程資源,並用頭腦風暴法寫出與其相關的詞、句,段等!現場氣氛十分熱烈,青椒們非常喜歡這個環節,到我們發揮的時候啦!
雖然我們只討論了幾分鍾,但是人多力量大。每個小組都確定了自己的校本課程資源,並超前的在每個校本課程資源的環節都穿插了我們的正常教學科目!每個青椒都是棒棒噠!
宋教授邀請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老師對自己組內討論的"奶茶的熬制"校本課程資源進行匯報總結!這位青椒津津有味地說,宋教授和青椒們興趣盎然地聽!之後,宋教授又邀請了其他幾位小組代表進行匯報,非常完美!
宋教授的講座很精彩,每一個青椒學員非常地佩服他,講座後都迫不及待地請他簽名,找他合照!這樣的講座多來幾次吧,因為這不僅讓我們的鄉村教師長見識,還會激勵著我們這些甘願紮根鄉村,服務留守的農村教師為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放飛夢想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D. 於丹老師的講座觀後感
國學為體,傳播為用,體用結合才能架起傳播內容的立體結構。將國學研究的系統思維,轉化為易於大眾接受的視聽思維,在大眾傳播的平台上,於丹教授有意識地運用人際傳播策略,將傳統文化以現代化的方式呈現,推動傳統文化的普及。接下來我搜集了於丹老師的講座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於丹老師的講座觀後感
我看了於丹老師教育講座,受益匪淺。人要懂得孝順,還要仁愛。對於於丹老師的講座,我知道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和人在社會、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准則。
我知道了,人從小到大,都要建立兩兩關系。多在人群中學習、娛樂,而不是信賴於網路,老在家裡上網,不出去與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動手,相信只要動手做,沒有不成功的。要信賴於用雙手實現夢想,實現未來。人從小要建立兩兩關系,多與同伴們在一起,不要老呆在家裡。要與同伴互幫互助,經常聚在一起聊天、玩耍。 其次,做家長的,不要嬌慣孩子。於丹老師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從小有一個孩子,天天與大樹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臉,大樹問:「孩子,你怎麼了?怎麼不高興了?」孩子說:「別的同學都有玩具,各式各樣。我也想要。」大樹慈祥地說:「孩子,你別擔心。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賣錢。買你想要的東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買了想要的東西。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有一天,孩子仍舊愁眉苦臉。大樹問:「你怎麼了?」孩子說:「我的同伴們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卻沒有。」大樹說:「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樹根做成獨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樹根做成獨木舟。孩子後來回來了,遊玩了世界各地後,坐在大樹旁,與大樹一同看每天美麗的日出了。這個故事告訴我,這個大樹就是父母,而這個小孩子就是我們孩子。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使孩子享受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回報。 而且,父母的教育與孩子的成長也有關系,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鼓勵。在人格中學會愛、學會尊敬。這樣一個孩子,不論在社會、在生活中,都有一個成功的生活位置,在等著他的到來。
一個人,在社會的煎熬下,舒展個人的生命。這才是最完美的。 做人首先要孝,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爸爸或媽媽生病的情況下,送一杯溫水、一杯熱茶。足以表達女兒的孝心。其實,幫媽媽拿東西、洗幾次衣襪,就表現出來。不用做得那麼重大,只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會非同尋常。 於丹老師講座點燃了我心靈的空間。讓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懂得做人如何孝、順。所以,人在這個世界上,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不能低頭,要舒展個人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 於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非常感謝於丹老師的精彩演講。
篇二:於丹老師的講座觀後感
今天早上,我觀看了江蘇教育電視台的「於丹講座」,深有感觸。
於丹老師首先就說:「做人,就要學會自我控制。」於丹老師還講了一個故事:從事有一個小男孩,他脾氣非常暴躁,一天要發火許多次。他的爸爸拿過一塊木板,對小男孩說,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往上釘一顆釘子,一天下來,木板上竟有30多顆釘子,小男孩很是驚訝,「我不記得我發過那麼多次呀!」他的爸爸對他說:「所以,你要學會自我控制。」在幾十天的努力之下,有一天他終於不再發脾氣了。他的爸爸首先給予他鼓勵,接著讓他把釘子全拔下來:「你現在雖不發脾氣了,但對人家造成的傷害就如這木板上的洞一樣,永遠不能磨滅。」接下來,於丹老師講了有關「孝」,和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題。
看到這兒,我不禁聯想起我的生活。在生活中,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發脾氣。有一次,我做完了《一課一練》,卻忘記檢查了,媽媽提醒我檢查。雖然我明知是我忘了,但我還是嘴硬「我知道的。」檢查完畢後,我開始做《補充習題》,但一做完又忘記檢查。媽媽再一次提醒了我,那時我卻顯得極不耐煩,「都怪你把我弄得心煩意亂,不然我肯定會記得檢查的」我對媽媽吼道。媽媽氣不打一處來「我好心提醒你,你還不耐煩了!」……回想起這件事情,我感到十分的慚愧,爸爸媽媽平時對我要求嚴格,學習上的關心,生活中的`照顧,一切都是為了我的健康成長,而我卻經常擺臉色給父母看。孔子曰「色難」,易指給長輩好臉色。盡管做起來很難,我也依然要努力去改正我的不足。因為生活中有許多的挫折與失敗,我們不能被困難擊倒,要很快地進行自我修復。越快,你享受的快樂時光也就越多。
同學們,讓我們腳踏實地,不說空話地一起實踐於丹老師的理論吧,一起加油!
篇三:於丹老師的講座觀後感
於丹教授說,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了我們的不朽,我們的墓誌銘。
什麼是生活?說的通俗點,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調,努力過著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為生存而活的話,拋棄了理想,放棄了朋友,埋沒的親情,忘卻了情懷,那自問和那些茹毛飲血的禽獸有什麼區別呢?
觀看於丹教授的講座,讓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種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在這個物慾橫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充斥著各種誘惑困擾,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競爭不僅提升著每個人的能力,同時還改變著大家的心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家國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數先哲們的智慧告訴我們,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要學會自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弱勢,而後慢慢地去學習,去完善。待到機會來時,才能厚積薄發,展翅鵬飛。當理想得到放飛,價值達到升華,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寬恕自己,學會放棄,坦然與淡定地面對這個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遺憾。寬恕他人,更需要一種無畏的胸懷。這時,你會發現,身邊充滿了真誠、熱情和信賴。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只要我們從中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終身享用。
篇四:於丹老師的講座觀後感
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打開電視機,收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於丹教授的講座。看了她的講座之後,我感受頗深。
今天早上7:40,於丹教授開始了她的講座。這次講座的三個主題是:第一講: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第二講: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第三講: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自信。一開始,於丹教授講了一個寓言:很久以前,有一個小男孩,天天跑到一棵樹下去玩,樹非常喜歡這個孩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男孩長大了,他跑到樹底下,說他想要錢,樹把他的果子奉獻給了他,樹好快樂……一天,男孩又回來了,他想要一間屋子保暖,樹讓他把他把他的樹枝砍下來,樹好快樂……過了很久,男孩又回來了,他想要一艘船,環游世界。樹讓他把他的樹干砍掉,樹好快樂……最後,他們快快樂樂的在一起。這件故事也許是虛構的吧,但是他給我們帶來的道理是十分的深刻:樹就是我們父母,我們就是那個男孩,小時候,我們離不開爸爸媽媽;長大後離開了父母,經常不回家看望他們,難得回去一次,卻是索取父母之時!難道我們就是應該向父母索取的嗎?所以我們應該記住:愛是不能無限索取的,我們應該懂得孝敬父母。
過了一會,於丹教授又講到:「她上大學的時候,曾和他的同學一起爬泰山,從凌晨開始爬起,就是為了看日出。她不像其他同學呆在那裡看日出,而是獨自一人走後山的小路去看日出。雖然上山的時候被密密麻麻的荊棘割出了許多道血口子。但終究還是看到了日出。於丹老師是想通過這個故事給我們闡述一個道理:首先,得學會讓孩子去融入社會;之後,的學會讓孩子自立、自強。這樣才能給孩子們帶來一個美好的人生,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
E. 科技前沿知識講座全程高能 2021年度《亦庄學院》又上新啦
以科學的眼光認知世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北京經開區,也稱北京亦庄) 科技 前沿新知系列講座品牌活動《亦庄學院》,將於9月23日(本周四),再次開啟連續上新、全程高能模式。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呂廷傑,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放射治療裝備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瓦里安醫療系統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張曉等三位各自領域重磅大咖,屆時將應邀作為2021年度《亦庄學院》第二批主講嘉賓蒞臨北京經開區,歷時兩天(9月23日至24日),分別以《從5G到6G:移動通信為數字化轉型賦能》《碳達峰、碳中和:中國發展轉型的機遇和挑戰》以及《一個無懼癌症的世界》為主題,接連帶來三場旨在傳播創新知識,分享前沿智慧,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精彩講座。
聚焦全球前沿 科技 普及、前沿產品發布,主打 科技 創新、產業創新的全國首個 科技 前沿新知系列講座品牌活動《亦庄學院》,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宣傳文化部指導,尚亦城(北京) 科技 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文化視頻節目開拓者實力文化承辦,每年會在全球范圍內菁選並邀請處於當今世界 科技 前沿的頂級科學家、 科技 產業創新領軍人物擔任主講嘉賓,圍繞領域熱點話題舉辦系列演講,讓公眾在享受由 科技 新知帶來的樂趣同時,升級科學認知,領略創新魅力。
《亦庄學院》於去年年末正式開講。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開啟的首場講座,通過深入淺出地揭示黑洞及星際穿越的秘密,帶領現場與線上觀眾,頗為震撼地感受了一回科學巡天的奇思妙趣。進入2021年,《亦庄學院》加大了 科技 前沿新知的上新力度,於6月份打包式一舉推出年度首輪四場高質量講座。由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集成電路專家魏少軍,著名神經科學家、清華葯學院教授魯白,青年女科學家、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京東方高級副總裁、顯示事業群首席產品官邵喜斌等四位頂尖 科技 領軍人物,分別帶來的關於晶元如何改變世界、AI能不能替代人類大腦、發生在我們體內的RNA剪接真相,以及顯示技術怎樣升級世界的精彩等演講內容,在一次次驚艷到現場觀眾的同時,也以其致力於 科技 新知分享的高標准內容設置,強化面對面問答互動的熱力全開形式,贏得了各方贊譽。
即將啟幕的2021年度《亦庄學院》第二輪三場重磅講座,不僅拓展了 科技 前沿新知的輻射面,涵蓋信息經濟、能源環境、醫療創新等不同領域,更以國際國內及行業前沿時下最新議題,對接企業與個人的當下境遇,以期進一步凸顯世界、國家、未來與行業、職業乃至每個 社會 個體密不可分的關系,進而能為激發大家的 科技 創新志趣,投身產業創新實踐,參與 社會 進步,助益經濟發展,力所及地具體做些什麼提供有益參照。大情懷、新知識、接地氣,強策劃、多互動、重分享,始終是《亦庄學院》這一北京經開區作為高新 科技 集聚高地推出的創新型品牌文化活動,在內容規劃開發方面所追求的目標,也是該項目得以接續精彩,賦能 社會 ,普惠公眾,為北京打造創新文化做出「亦庄貢獻」的生動體現。
縱觀每一輪信息革命,無不引領著 科技 浪潮和產業巨變,同時也影響著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如今,伴隨著5G時代到來,手機換新或秒下電影變為現實, 社會 、經濟、商業、 科技 等各個領域,都在發生著快速變化,同時也在塑造著新的運行模式和思維方式。只是在向數字化邁進過程中,大多數傳統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和創業型企業,為何都沒能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而從業者個人,面對席捲而來的 科技 潮和紛繁復雜的商業模式,又為何多半並非如想像般那樣如魚得水,反而愈加無所適從呢?知名網路經濟與電子商務專家呂廷傑,是中國聯通等多家5G生態鏈核心企業的獨立董事,對5G相關的商業運用和商業模式有著深度洞察,對即將到來的6G也有著敏銳的預判。且待他登臨2021年度《亦庄學院》講台,為我們打開5G認知新視角,把脈6G前瞻新機遇,解讀移動通信如何為國家、領域、企業與個人的數字化轉型助力賦能。
全球變暖、環境變差,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這一問題之所以日益嚴峻,主要系由碳排放造成。只是碳排放又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而經濟發展則需要消耗能源。好在近些年,國際 社會 在發展經濟與環境質量關系的眾多議題中,碳達峰與碳中和也即「雙碳」概念,逐漸占據了「C位」。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後再慢慢減下去,這是碳達峰的目標;而到2060年,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會採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這便是碳中和的目標。而要實現此一「雙碳」戰略目標,勢必得以 科技 創新為先導,這就為 科技 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能源專家、「扎耶德未來能源獎」終身成就獎得主李俊峰,長期從事能源經濟和能源環境理論研究,主導起草了能源領域多部重要法律政策。他將為大家帶來的這場關於國家力主「雙碳」戰略,究竟面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的演講,勢必會啟發關聯企業的廣大 科技 工作者乘勢而上、選對目標、勇於創新、奮力攻關,為共襄綠色發展貢獻出屬於自己的一份力量。
癌症現已成為危害我國國民 健康 的主要疾病之一。每年我國新診斷的癌症患者數量已超過400萬,因癌症去世的人則超過了280萬。這就意味著,不僅癌症本身離我們每個人其實相去不遠,而且帶癌生存也將成為越來越多病患的日常境遇。好在隨著診療技術的不斷突破,各種各樣的免疫療法和靶向療法,已能夠使得癌症不同程度地緩慢消失。雖還不可能完全消失,但至少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患者在帶癌生存中減少痛苦,改善生活質量。獲評「2017年度中國十大醫葯產業人物之一」及「2019年度創新領軍人物」,致力於擴大放療在中國的普惠率、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倡導創新引領 科技 抗癌先鋒人物張曉,有個頗受稱道的良好願景,那便是創造「一個無懼癌症的世界」,這也正是他和他的團隊,正努力構建的診療技術業態與創新醫療的未來。那麼「一個無懼癌症的世界」會是個怎樣的世界,它會為我們大家帶來什麼樣的識癌防癌新觀念,為癌症患者帶來怎樣的新希望和新福祉,還會給醫療領域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帶來哪些有益的啟示呢?就讓我們鎖定《亦庄學院》的演講現場,拭目以待。
2021年度《亦庄學院》第二輪三場 科技 新知講座活動的地點,設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內企業中芯國際演講大廳,每場活動時長約80分鍾,其中設置了40分鍾的互動時間,現場參與的觀眾可直接向主講嘉賓提問,面對面交流對話,聆聽來自其所代表的領域或行業最前沿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