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94歲高齡教授潘懋元作文
❶ 潘懋元的主要經歷
潘懋元教授出生於廣東東部沿海毗鄰福建廈門的汕頭市,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愛好文學。曾在汕頭時中中學(四中)、海濱中學(僑中)就讀,參加青抗會革命活動,其後畢業於廈門大學教育系並留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後,由廈門大學推薦,赴中國人民大學進修研究生課程,學習教育專業。1952年初,因為院系調整,該項進修計劃從中國人民大學轉到了北京師范大學,從而成為北京師范大學眾多優秀校友中的一位傑出代表。
潘懋元教授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敏銳地感覺到「不能把大學生當成小學生一樣來教育」,倡議建立高等教育學新學科,以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與提高,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專門人才。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大學教育荒廢,建立高等教育學這一新學科的主張沒有得到應有的響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高等教育受到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實際需要,潘懋元教授於1978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必須開展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的文章,再次倡議建立高等教育學學科,這一倡議立刻得到全國高等教育界的熱烈關注與支持。此後,潘懋元教授開始了他事業上一個全新的階段,他以辛勤的工作和開拓性的探索,寫下了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一個個「第一」:1978年,他在廈門大學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室,他兼任研究室主任,這個機構很快發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心,於1984年教育部批准該室改所並下達編制;1979年,他和上海高教局與其他6所大學的學者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研究會,籌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1981年,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室招收了全國第一批高等教育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潘懋元教授也成為中國第一位高等教育學的碩士研究生導師;1983年,在潘懋元教授的推動下,經過全國高等教育界的努力,高等教育學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廈門大學高教所也於1984年被批准為中國第一個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81年,潘懋元教授組織編寫中國第一部高等教育學著作——《高等教育學》,該書於1984年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高等教育學專著,奠定了這一新學科的理論基礎。該書後獲得吳玉章教育學優秀研究成果獎和教育部首屆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986年,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又獲批准成為中國第一個高等教育學博士點,他亦成為中國第一位高等教育學科的博士生導師;1988年7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以潘懋元教授為帶頭人的廈門大學高教所成為高等教育學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學科點;1997年7月,該所被批准獲得國家唯一的高等教育學科「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2000年9月,以廈門大學高教所為依託而發展成立的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脫穎而出,率先獲批成為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研究中心——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4年以該所為基礎,建立了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該院目前擁有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唯一的國家「985工程」創新基地;2007年12月,教育部批准廈門大學設立全國首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高等教育學)研究生訪學基地;2010年5月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第二次評估」中獲得優秀。廈門大學能排除地理上的相對劣勢,獲得國家如此高度的認可,是非比尋常的,這與潘懋元教授用畢生的精力致力於建立高等教育學這門新學科所作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潘懋元教授15歲開始從教,至今已七十多年,執教於小學、中學直至大學,其中擔任了小學校長、中學教務主任、大學教務處長、大學校長。他傾其一生奉獻給中國的教育事業,為中國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熱愛教育工作、忠於教育,曾深情地說:「我的理想就是當教師,當一個好老師」,「我一生最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師的行列里」,「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還會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培養的研究生現在成為知名學者、專家的近50人,已獲得學位的碩士、博士百餘名。潘懋元教授盡管擔任了繁多的行政工作和社會工作,但他從未放鬆過艱苦的學術研究工作,他的座右銘是「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潘懋元教授一生著作等身,成果豐碩,先後出版10多本著作,在國內外重要報刊雜志上發表了數百篇見解精闢獨到的學術論文,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980年,潘懋元教授提出的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被認為是中國學術界對教育規律宏觀體系最深刻、最全面,也是最好的概括。接著,他對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戰、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地方化、文化傳統與高等教育關系、海外華文教育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高等教育向農村擴展、高等學校的社會職能、教學和課程改革、高等教育大眾化等高等教育實際問題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許多觀點和理念在中國教育界和政府決策層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