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葯學院李德家教授
❶ 求一篇《偉大的道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視頻的觀後感~大概500-600字~置頂
都是科大的孩子啊!都不容易啊,「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在毛澤東的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中,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這個思想方法的前提條件;理論聯系實際是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用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實踐驗證了這一思想方法的正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都體現了這一思想方法的與時俱進的特徵。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裡來的?按照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的觀點,人們的正確思想是從不斷地反復的實踐中獲得的。然而我們的認識不是一帆風順的和一成不變的。我們在認識事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常常要受到各種限制和干擾。我們的認識受到來自經典理論的限制,因為經典理論雖然有其正確性和指導價值,但總是和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聯系在一起的,完全照搬照抄照辦是不行的。我們的認識受到我們自己的切身經驗的限制,我們對於自己的切身經驗總有切身的體會,總認為是親歷親為,得之不易,是無比正確的,應該用於指導我們的實踐,而實際上我們的經驗本身也有局限性的。
紀念黨九十周年文章我們的認識受到來自其他方面的錯誤思想的干擾,這些錯誤思想有的來自野心家,有的來自頭上有許多光環的偉大人物,真偽難辨,莫衷一是。我們要排除這些干擾,求得正確的認識,就要解放思想,從各種框框中解放出來,回到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上來。我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夠,要藉助於望遠眼鏡和顯微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不平理論就是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望遠鏡和顯微鏡,是我們進行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強大的思想武器。這些經典理論對於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是行動的指南,就像帛菽黍一樣不可須臾離開。對待經典理論,歷來就有不同的態度。把經典理論,看作是聖經和教條,一字一句也不能改動,都要嚴格照辦,這是教條主義的態度。而教條主義對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危害是十分嚴重的。
解放思想是針對思想僵化而言的。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思想僵化、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占據統治地位的情況時有發生。李立三同志把列寧主義的某些論斷當作教條,錯誤地判斷了中國革命的形勢,要全黨積極行動起來,在敵人的心臟大搞城市暴動和飛行集會等,要用更加積極的斗爭迎接一省或數省的革命勝利,使黨的力量大受損失。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完全從本本出發,大搞圖上指揮,完全不顧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其結果使來之不易的革命力量受到嚴重的損失,「兵日少而地日蹙」[劉伯承語],最後被迫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長途轉戰,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我們黨曾經引為自豪的理論--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理論,實踐證明這個理論是錯誤的。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社會主義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始終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始終存在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始終存在著兩條路線兩種思想的斗爭,對於這個問題全黨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現在起,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要使廣大群眾都知道。這樣的思想路線,其核心就是階級斗爭,是階級斗爭為綱。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是一脈相傳的。這樣的主觀臆斷的思想路線是不符合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的,是思想僵化的表現。這樣的思想路線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濫用了民力,錯過了許多發展時機,無休止的政治斗爭給我們國家和民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遲滯了中國發展進步的進程,其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其原因之一就是思想僵化,不知變通,局限過去成功的經驗。
紀念黨九十周年文章在毛澤東主席故去、四人幫倒台之後,當時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拒絕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拒絕在指導思想方面做出重大改革,結果一年沒有初見成效,三年也沒有大見成效,而是三年徘徊不前。鄧小平同志順應歷史的發展,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線,以一篇理論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為契機,開展了意義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此後漫長的改革之路做好了思想准備。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沒有思想解放運動,就不會有改革開放,我們的事業就會停滯不前,甚至會走向滅亡。
但是解放思想,不是無原則地解放,不是猜想幻想妄想胡思亂想。解放思想的原則應該是實事求是。即一切從客觀事物的本質出發,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得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實事,就是客觀世界;求,是研究是探索,就是實踐;是,就是規律。一切框框都不要了,唯一不能不要的是實踐第一的觀點,站在實踐第一的觀點上對客觀事物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紀念黨九十周年文章實事求是是列寧主義的關於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精髓,列寧在他的《哲學筆記》和《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等重要著作里多次闡述過這個觀點,他的經典語言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是列寧解放思想,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革命的理論。馬克思多次談到社會主義可能會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發生,在他寫《資本論》的最後就是這樣預言的;而列寧的觀點是,當世界已經發展到帝國主義時代,殖民地已經被瓜分完畢,各種矛盾交互作用的結果,社會主義革命最有可能在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上爆發並取得成功,而沙皇俄國就是帝國主義鏈條上這樣的一環。實踐證明,列寧的觀點是正確的。與其說列寧的觀點是正確的,不如說列寧對待經典理論的態度是正確,是實事求是的,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
與時俱進的著眼點是發展,是奮斗和創新,是基於馬克思主義唯物認識論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是實事求是的以實踐為基本要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順理成章的必然結果。因為實事求是不是一時一事,而是時時事事,而是以這樣的認識論為主線一以貫之,貫穿我們工作的始終,時代是在不斷發展的,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物質財富是在不斷的積累的,人們的認識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深化的,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這就是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既有精神的內容,也有物質的內容,是全方位的進步,是不斷深化的認識作用於實踐必然結出豐碩成果的全部內容。鄧小平理論,是中國改革20餘年實踐的總結,是與時俱進的精神財富。而與時俱進也正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