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交通大學西遷前的教授總數

交通大學西遷前的教授總數

發布時間: 2021-02-13 17:21:12

1. 西安交通大學是從哪裡西遷來的

西安交通大學是從上海遷到西安的。1921年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內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容平鐵道管理學校、北平郵電學校合並成立交通大學。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戰略的需要,國務院決定1956年交通大學的主體內遷西安。

195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並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西安醫科大學、陝西財經學院與西安交通大學實現合並。

(1)交通大學西遷前的教授總數擴展閱讀:

決定交大遷校有兩大因素:

1、國家要加快工業化,但上海形勢緊張,高校的作用難以發揮,而上海又是全國高校最集中的一個城市;

2、「一五」建設已經啟動,西安成為機械電力工業基地,進入有史以來空前絕後的大建設時期,但是西安高教力量薄弱,工科尤甚,整個西北也只有一所設在咸陽的西北工學院。

1957年8月到1959年8月,整整兩年間,交大是分為西安、上海兩個部分的,但這畢竟是權宜之計,並不符合當時的國情。1957年7月30日高教部向國務院提交兩校分設報告得到批准,自此交通大學分立為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

2. 交大西遷的歷史背景有哪些

交通大學來西遷,是指新中國成自立後,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並為改變舊中國遺留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現狀,同時也為支持西部社會經濟發展,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從上海內遷至西安的歷史事件,時間跨度為1955年至1959年。
1955年3月30日,國務院二辦收到高教部上報中央《關於沿海城市高等學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設任務處理方案的報告》。該報告提出了加強內地高校的任務,其中涉及到交大由上海遷往西安,交大的電訊工程系遷往成都的內容。交通大學西遷隨之定調。
但是,在遷校過程中,極少一部分交大師生畏懼「荒涼落後」陌生的大西北,「不願割捨大上海」的情愫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交大西遷。這既違背了黨和中央政府決定交通大學「整體搬遷」的初心,也使得交通大學後續只能「主體西遷」,並最終導致了交通大學的分裂。1959年7月31日,國務院正式下發《國務院關於交通大學上海、西安兩個部分分別獨立成校的批復及教育部的報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由此產生,此即標志著交通大學西遷歷史事件的正式結束。

3. 上海交通大學有多少教授

您好,這個還真不好說,我覺得肯定有600個教授,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謝謝!

4. 中國交通大學教授有哪幾個

「985工程」高校名單一期名單:(34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南大學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東北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二期名單:(4所)中國農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高校(24所)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徐州)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東北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陝西師范大學211名單:北京(23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上海(9所):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並)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天津(3所):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重慶(2所):重慶大學西南大學河北(1所)河北工業大學山西(1所):太原理工大學內蒙古(1所):內蒙古大學遼寧(4所):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吉林(3所):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延邊大學黑龍江(4所)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江蘇(11所)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葯科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浙江(1所)浙江大學安徽(3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福建(2所)廈門大學福州大學江西(1所)南昌大學山東(3所)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石油大學河南(1所)鄭州大學湖北(7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南(3所)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廣東(5所)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廣西(1所)廣西大學四川(6所)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綿陽科技城)雲南(1所)雲南大學貴州(1所)貴州大學陝西(7所)西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師范大學甘肅(1所)蘭州大學新疆(1所)新疆大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所)石河子大學寧夏(1所)寧夏大學青海(1所)青海大學海南(1所)海南大學西藏(1所)西藏大學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國防科技大學

5. 交通大學1956年西遷西安的問題

你認為首都如果在西安呢?你覺得西部為什麼前50年都留不住人才!你想想西安交大每年的研究經費,還有就是你覺得非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的整體情況都怎麼樣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有可能偏頗.
1.西安本身地位的下滑,解放前作為10大城市的西安在中國享有相當的地位,不論從軍事和政治和經濟方面考慮都是如此,特別是與蘇聯關系惡化後更是成為"大後方".所以在西安建設一批所高等院校很必要的,外遷進西安的學校再西安非常多!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國家戰略的轉移,西安的地位下滑.所謂一榮具容,一損具損,有道理的.
2.先進的教育理念,西交大雖然扔在發展,但受到外來思潮影響明顯落後於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曾幾何時珠三角所謂的"文化沙漠",現在也有中山中山大學 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名校!說明資本+思潮的作用>本錢+固守的模式.想想西安的"知名大學"的知名度卻並不大!西工大,西電,四醫大,西北大學,陝師大,西北農林,長安大學,
3.說的直白點錢的作用還是瞞大的,首先,人都需要高收入,教師也一樣.西安教育資源豐富但流失嚴重,試想北京上海大學畢業的基本都會考慮留在當地(近幾年就業情況惡化了,但是畢業生留下來的趨勢仍然明顯,其中博士比例更高),這個很明顯,市場經濟下人們都在追求高價值,顯然西安在這方面的競爭力少的可憐,交大畢業生流在西安的屈指可數,我也是其中一員.
當然還有很多方面的影響,但我本身能力不高,所以只能說這么多!相對與上海,西安落後太多,但舊說教育卻相距不大,可見交大已經做的不錯了!

6. 關於交通大學能不能這么說,因為1956年國務院決定把在上海的交通大學西遷至西安,所以現在的交大正宗

交通大學最早是1896年在上海徐家匯成立的南洋公學,後來劃歸交通部,成為交通大版學。56年遷校,大部權分檔案人員設備遷到西安,一年後因形勢變化,特別是部分師生不願意過來,分開辦學,有了西安上海兩所交大。西南主要是抗戰內遷部分留守人員,北京好像是交大部分和當初石家莊還是哪的鐵道學校合並的。還有49年部分遷台有了新竹交大。

7. 上海交通大學歷屆教授人員名單怎麼查詢

交通大學校史沿革中應該有每年的教授數量1959年後的上交史中應該有載

8. 交通大學的校史沿革

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896-1921) 南洋公學(1896-1904)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進一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陷入了被列強肢解和瓜分的嚴重危機中。就在甲午戰爭前後,為了使中國能夠自強,一些有識之士紛紛提出學習西方和日本開辦新式學堂的設想。
1895年,洋務官員盛宣懷秉持著「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息,在天津創辦了北洋西學學堂,1896年又到上海創辦了南洋公學。南洋公學是一所官辦民助的新式公立學校,學校經費半由商民(即招商局、電報局)所捐,半由官助,是為公學,清末稱今上海地區為南洋,故學校取名為南洋公學。內設師范、上、中、外4個院,即師范、大學、中學、小學4部分。先設師范院,以造就新學的教師。接著,在師范院內附設高等小學堂。從小學畢業生中依次遞升進入中學。從師范生和中學畢業生中,選拔一批優秀人才,派赴歐、美、日等國大學留學深造,以盡快培養出一批能從事洋務、外交、新學教學的新型高層次人才。同時,還設立了具有高等程度的特班、鐵路班、政治班、商務班等。北洋西學學堂和南洋公學的創設,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軔,使中國近代教育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校——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06-1921)
20世紀初葉,中國政局劇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竊國,軍閥混戰,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的近現代工業在萌芽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教育救國」、「工業救國」、「交通救國」思想在一些政界人士和知識階層中盛行。由南洋公學發展而來的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校、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雖在十分困難的環境中仍求得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1907年,唐文治擔任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校監督後,連續掌校14年,他將學校改辦成工科,先後設立了鐵路專科、電機專科和鐵路管理科。聘請了一批高質量的中、外教師。在結合中國的實際基礎上,從學制、系科設置、課程設置、教材、教學環節、體育運動等方面,全面地引進國外的先進經驗,直接採用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教科書。使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成為中國南方乃至中國高等工科院校的楷模,形成了近代工業大學的格局。
1912年,由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校演變而來的南洋大學堂改隸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更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並將鐵路科改為土木科,電機科改為電氣機械科。
1918年3月,學校又增設鐵路管理科,這是中國設立此科之開端,開創了工管結合的先河。 唐山工業專門學校(1896-1921) 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1896-1900)
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以《奏為擬設立鐵路學堂所需經費在火車腳價等項下酌加應用事》為題上奏光緒帝設立鐵路官學堂,後經光緒帝御筆硃批「該衙門知道」,在津榆鐵路總局(北洋鐵路總局)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鐵路學堂——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英文名稱為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即中華帝國鐵道學院)。吳調卿以津榆鐵路總局總辦的身份兼任鐵路學堂第一任總辦(校長)。
1896年11月20日,北洋鐵路總局在上海《申報》上刊登《鐵路學堂告白》,開始招生。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山海關淪陷,學堂教學被迫中輟。
郵傳部唐山路礦學堂(1905-1912)
1905年,因鐵路建設人才匱乏及山海關鐵路學堂卓越的辦學成績,山海關內外鐵路總局籌備恢復學堂,遂選址唐山復校,改名為唐山鐵路學堂。1906年,增設礦科,學堂名稱為「山海關內外路礦學堂」。1906年8月初,學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主要報紙刊登招生信息,開始招生。
1908年,學堂由清政府郵傳部直轄,更名為郵傳部唐山路礦學堂。
唐山工業專門學校(1912-1921)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政府的郵傳部被民國政府交通部取代,學堂歸交通部直轄,學校更名為交通部唐山鐵路學校。1913年,學校奉教育部、交通部令,更名為唐山工業專門學校。
1916年,教育部組織全國專門以上學校評比,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獲得第一,教育總長范源濂手書「竢實揚華」匾額一方以為獎勵。
1919年,學校校友會正式成立,時任校長章宗元及「中國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等被推舉為理事。
截至1920年,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培養了一批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開創性貢獻的科學家,如橋梁專家茅以升、教育家竺可楨、民權運動領袖楊杏佛、中國數學史第一人李儼、北大地質學科的開創者何傑、民國第一任礦產司司長胡博淵、新加坡華人領袖李光前、實業家李國偉、中國植物學奠基人錢崇澍、著名銀行家貝祖貽、機械工程學家潘承孝、何乃民,鐵路工程巨擘杜鎮遠、侯家源等。 交通部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1909-1921)

郵傳部鐵路管理傳習所(1909-1911)
清宣統元年(1909年),郵傳部司員曾鯤化經過十餘月的考察後,起草《上郵傳部創辦鐵路管理學堂書》,文中提倡路政、培育鐵路管理人才,並極力主張創辦鐵路管理學校。同年,經郵傳部尚書徐世昌上奏清廷批准,於北京府右街創辦了「鐵路管理傳習所」,此為北京交大創校之始,為中國第一所管理學校。次年,為加強郵電事業增設郵電班,學校更名為「交通傳習所」,此為中國電信工程之始。
交通部交通傳習所(1912-1916)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學校改隸交通部,更名為「交通部交通傳習所」,增設電氣工程、有線電、無線電等科,開創了中國培養通信人才的先河,後來又成立了電信系,這里走出了簡水生院士、黃宏嘉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學者。鐵路與電信工程,及英文、法文各班為北平交通大學之初基。民國凡行車、管理,以及會計、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為最多。
交通部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1917-1921)
1917年,交通部就原有各班,充實課程,並依鐵路、郵電的不同,將學校改組為「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
1921年,時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綽令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四所學校合並,定名為「交通大學」,下設京、滬、唐三校,學校更名為「交通大學北京學校」。他提出按歐美教育制度辦學,設立了董事會兼任校長。
學校曾培養出中國第一個無線電台創建人劉瀚、中國第一台大馬力蒸汽機設計者應尚才,以及中國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鄭振鐸、中國第一本鐵路運輸專著作者金士宣、中國鐵路運輸經濟學科的開創者許靖、中國最早的四大會計師之一楊汝梅等一大批傑出人才,「東京審判」擔任首席檢察官的向哲浚、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等都曾在該校任教。 交通大學(1921夏-1922秋) 1920年12月,葉恭綽向國務院會議提交《閣議創辦交通大學提案文》,提議「擬以上海、唐山、北京四校,合並為交通大學。提案經國務會議討論,決議照辦。1920年12月21日,葉恭綽再向徐世昌大總統提交《統一交通教育計劃呈文》,呈文提議,為統一學制起見,將交通部部屬的4所學校「列為大學分科,而以大學總其成,名曰:交通大學。」呈文獲得總統批准。
1921年,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和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合並改組為交通大學,總辦事處設在北京。
其中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定名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並在全國率先成立董事會,校長亦由董事會選舉產生,葉恭綽當選為校長,張鑄為滬校主任,凌鴻勛和張廷金為副主任,學校在原有電機科外又增設了機械科。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定名為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和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定名為交通大學北京分校。
1922年秋,因北洋政府派系糾紛,交通大學存在不足一年即解體。 三泉分立(1922秋-1928.9)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
1922年6月,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更名為交通部南洋大學。1926年初,中共南洋大學黨團支部建立,中國共產黨在學校的影響不斷擴大,學生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愛校斗爭開展。由於政局多變,學校人事變動頻繁,籌措經費困難,給辦學帶來了極大困難。盡管如此,學校設立了中國大學第一個科研機構­――工業研究所。1927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交通部南洋大學,改名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
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學
1922年,交通部改組交通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校更名為交通部唐山大學。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交通部唐山大學改名唐山交通大學。同年6月,國民政府宣布南北統一,唐山交通大學改稱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學。
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學
1922年5月,因北洋政府派系糾紛,葉被迫離職,交通大學存在不足一年即解體。
192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交通大學」。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北京更名為北平,6月,學校更名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學」
。 交大重組(1928.9-1949.5) 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改組,增設鐵道部。學校移歸鐵道部管轄,將設在上海、北平、唐山三處的交通大學各學院合並,統稱鐵道部交通大學,分上海本部、唐山土木工程學院和北平交通管理學院。
中國交通大學
1928年11月,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更名為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1937年「七七事變」後,該校

校園被日軍佔領。在全校師生、校友的努力下,學校於年底在湖南湘潭復校。1938年3月,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學北平交通管理學院暫行並入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5月,學校遷往湖南湘鄉楊家灘。 1938年,武漢淪陷,舉校再次被迫西遷。1939年,學校在貴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復課。1941年7月,教育部下令將學校校名改為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北平鐵道管理學院。由於此校名在校內引起爭議,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組建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下設唐山工程學院和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1944年11月,日軍攻佔貴州獨山,學校被迫再次遷校到四川璧山辦學。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8月,接教育部令,學校更名為國立唐山工學院,歸教育部直轄,遷回唐山原址辦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學校由中央軍委鐵道部接管,組建中國交通大學,本部在北京東交民巷34號,下設唐山工學院和北京鐵道管理學院,學校更名為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國立交通大學 學校淪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開始。上海淪陷後,校園被日寇佔領,學校被迫遷入法租界上課,最終仍落入日偽政權控制。由於校友積極倡導和戰時對工程技術人才的急需;1940年11月,交通大學分校在重慶小龍坎建立;1942年8月,在重慶九龍坡建立了交通大學本部,且重慶商船專科學校並入交大。 復員上海 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後,重慶交大總校師生分批復員上海。
1946年,國民黨挑起內戰,滬校與渝校會合,增設電信管理、電信技術兩專修科。廣大師生投入到反對內戰的斗爭之中。在通貨膨脹、經濟困難與白色恐怖之中,學校仍堅持改進教學,並增設電信管理、電信技術兩專修科。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並於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學。 交大西遷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國建立後,交通大學師生員工投入各項運動。在院系調整中,交通大學由原來的理、工、管三學院改變為以機、電、船為主的重工業大學,調出了大量系科,為新中國建立一批新的高等學校作出了貢獻。為適應形勢和社會主義建設布局的需要,根據國務院決定,1956年交通大學內遷西安。1957年,國務院根據交通大學內部實際情況和上海、西安兩地的需要,決定交通大學分設西安、上海兩部分,實行統一領導。之後,大部分系、專業和師生陸續遷至西安。
1959年7月,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部分分離成為兩所學校,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原交通大學校長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標志著交通大學的建制被撤銷。 西南交大 1950年8月,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更名為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學校部撤銷,京唐兩院獨立,學校改稱唐山鐵道學院,隨後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該校采礦、冶金、化工、建築、水利、通訊等系(組)師生調整到外校。1964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建設大三線的精神,鐵道部決定將唐山鐵道學院遷至四川峨眉。1972年,學校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1989年定址成都。
北京交大
1950年8月,中國交通大學北京管理學院改稱北方交通大學北京鐵道管理學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學撤銷,京唐兩院獨立,學校改稱北京鐵道學院。1956年,學校新建恢復了鐵道建築(土木)系、鐵道機械繫、電氣化工程系和應用理學系。1970年恢復「北方交通大學」校名。2000年與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由鐵道部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2003年恢復使用「北京交通大學」校名。 新竹交大 1949年,交通大學部分校友遷至台灣後「復校」,這就是新竹交通大學。1958年,該校校友成立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1967年,電子研究所改制為工學院。1979年,恢復校名為國立交通大學(新竹交通大學)。

9. 50年代遷校前的交大是個什麼樣

最開始有的是上海交大,1955年較大遷往西安因此如今有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並存。

1955年決定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往西安。同時文件規定交通大學遷校過程中,凡是有家屬的教職工闔家遷往西安的,按該職工月工資的比例隨工資發給一定數量的安家費,幫助職工解決遷往西安安家的實際困難(具體比例數已記不清)。

根據的指示,學校研究決定遷校的大體步驟是分成兩批搬往西安。1956年暑假期間,基礎課程和基礎技術課程的全體教師、暑假後升為二年級的學生和校機關黨、政、教務、後勤的部分幹部和職工為第一批西遷,1956年交通大學招收的新生到西安報到。根據上述規定,第一批西遷的教職工凡有家屬的都發了安家費。記憶中,大家拿到安家費後,都極為興奮和高興,黨中央、對西遷教職工的深切關懷使大家深受感動。有的西遷教職工用安家費購買了書架,衣櫥、沙發、書桌,飲食用具等等。雖然這些安家費的數量不是很大,但確實是幫助職工解決了一些遷校安家中的大問題。

從1957年暑假開始,各系專業課程教研室、實驗室、全體教師、教學輔助人員、技工、在校高年級學生和校系兩級黨、政、教務、後勤等全體職工第二批遷往西安。第二批遷校任務最重,人員最多,可以說對完成全部遷校任務具有關鍵性、決定性。但是1956年後由於國家在經濟建設上出現了一些困難,為了克服困難,壓縮開支,保證社會主義重點經濟建設,中央、決定從第二批遷校的教職工開始不再發放安家費。

之後搬遷爭議名熱化,部分不願意去西安的教授留在了上海。

熱點內容
西安郵電大學老師信息 發布:2025-08-02 22:12:50 瀏覽:408
美國撒大學 發布:2025-08-02 22:04:44 瀏覽:192
西藏民族大學老師待遇 發布:2025-08-02 21:54:29 瀏覽:899
大學教授病逝追思會 發布:2025-08-02 21:49:18 瀏覽:886
天津211大學名單排名 發布:2025-08-02 21:44:15 瀏覽:36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俄羅斯教授 發布:2025-08-02 21:23:58 瀏覽:780
浙江大學水利工程專業 發布:2025-08-02 21:02:22 瀏覽:878
南京大學楊東濤教授 發布:2025-08-02 20:59:15 瀏覽:412
大學生文明離校計劃 發布:2025-08-02 20:48:33 瀏覽:892
大學生校園貸款合法嗎 發布:2025-08-02 20:41:51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