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音樂教授
『壹』 為什麼同濟大學音樂表演系沒有鋼琴教授或老師啊
如果不能實地考察的話,建議你去校內網,現在叫人人網了,找同濟大學藝術學院的同學打聽一下。
『貳』 上音和同濟大學的音樂系哪個好
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學是全國頂尖水平,2017年學科評估全國第一,比同濟大學可強的太多了
『叄』 趙松齡的原同濟大學聲學研究所所長
1927年2月26日 出生於浙江省東陽縣。
1947年9月-1951年8月 在浙江大學物理系學習。
1951年9月-1982年7月 先後任同濟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1980年4月-1982年4月 任同濟大學科研處長。
1982年4月-1986年7月 任同濟大學物理系主任。
1986年7月-1989年12月 任同濟大學聲學研究所所長。
1990年-2002年 被選為中國聲學學會第二屆至第四屆常務理事。 學生時期
趙松齡,曾用名趙鵬初,浙江東陽人,1927年2月出生於一個封建的書香門第之家。著名笛子藝術演奏家趙松庭之弟。他的學生時代,是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大動盪環境中度過的。1938-1941年他在東陽初級中學學
習,當時日本侵略軍氣焰囂張,東陽靠近抗戰前哨,戰爭陰影緊壓在人們的心頭。
1942年春,日軍大舉進犯浙贛,金華經東陽至嵊縣一線淪為敵占區。他因傷病輟學,隨父母避居在大盤山區內的一個小村莊內。1943年秋他考入了寧波中學高中部,當時寧中內遷至盤安縣的大皿村,藉助當地祠堂作為校舍,學生繳納一定數量的大米與黃豆保證伙食供應,晚自修時清一色地用自備桐油燈照明。
1947年9月至1951年8月,他在浙江大學物理系學習。1951年8月,他被統一分配到同濟大學工作,此後就一直在同濟大學主要從事物理學科方面的教學與科研任務。
工作時期
在20世紀50年代,同濟大學與其他高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發展,政治思想教育也成為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1951年秋開始的三反及思想改造運動,深深觸及了知識分子的弱點與缺點。1952年院系調整並進行教學改革,1957年進行了整風「反右」運動,稍後開展了關於政治與業務、紅與專等方面的討論,他積極參加運動,在實踐中經受考驗與鍛煉。1959年9月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在基層工作的雙肩挑幹部,努力保質保量地完成了組織安排的各項任務。
1965年他參加「四清」工作隊,在崇明縣開展工作,對農村的現實情況有了深刻的感受與了解。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因家庭出身及個人政治歷史問題受到審查與沖擊,1972年曾下放至幹校勞動鍛煉。在這期間他對自己認真作了反思,並本著相信群眾相信黨的精神泰然處之,同時依然努力搞好日常的業務工作並抓緊個人的學習與提高。
1978年他晉升為副教授,1979年由德國DAAD資助,曾以研究訪問學者身份到德國斯圖加特城建築物理研究所進行短期進修。回國後在1982年晉升為教授。曾先後任同濟大學科研處處長、物理系主任與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1987年8月被授予博士生導師資格。 教學工作
他長期在以工科為主的高校從事物理課程的教學工作,對於開展科學研究受到客觀條件的一定限制。但另一方面考慮到物理學科具有很強的普適性與滲透性,他深信對於各種工程技術科學,只要聯系實際深入鑽研一下,一般都可以挖掘出值得探索的物理問題,可供選擇研究。
彈性理論
1956年高校提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要求基礎課教師也進行科學研究。當時他首先選擇彈性理論,因為它實際上可以說是理論物理的一個分支學科,聯系工程力學的實際,發覺理論物理中一些普遍的分析方法可以推廣應用。他公開發表的第一篇科學論文就是利用屈曲本徵函數展開的方法,解彈性地基梁的彎曲與振動問題,文中採用了一個分析技巧,求出了有軸向力作用時的精確解。第二篇類似的論文改用自振本徵函數來解決彈性地基梁的彎曲問題。接著對圓薄膜的大撓度振動求出了基本固有頻率的精確解,對橢圓薄板大撓度彎曲問題提出了一種綜合攝動與變分特點的新解法。
物理專業
1958年後,他主要致力於物理專業的建設,彈性理論的研究中斷。1960年開始超聲學與建築聲學的學習與研究。在實踐中發現了聲在變截面管道(喇叭)傳播時存在著一個巧妙的共軛關系;對於各種喇叭都存在著相對應的共軛喇叭,它們的截面半徑互為倒數,而反映喇叭特性的基本參數則相互共軛。這對於探索與設計新型喇叭富有創新意義。在超聲學中,對於由桿件組成的聚能器中也存在著類似的共軛關系。
「文化大革命」期間,在雜訊控制工程方面通過與企業單位的聯系、協作,他多次得到了參加工程設計及測試等具體實踐的機會,積累了大量原始資料,獲得了豐富的實際經驗,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值得注意的聲學技術問題。1978年後,他的科研方向相對穩定在以雜訊控制為主的聲學學科領域內,研究方法上主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著重運用成熟的聲學基本理論知識,分析並解決工程中存在的聲學技術問題,然後進一步在實踐中加以檢驗。
吸聲理論
他在吸聲理論方面有較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代表作《聲波在纖維性吸聲材料中的傳播》於1979年在《聲學學報》上發表。根據該文闡明的嚴格理論,由吸聲材料的容重及纖維直徑可以精確地求出反映材料聲學性能的各種重要參數,優於國際上同時期同類研究成果。該文吸聲理論獲得成功的關鍵是採用了一個基於統計分析的運算技巧,它假設各纖維單元散射的聲波在統計平均的條件下是相等的,由此導出在任一特定纖維單元表面由其他纖維散射產生的聲場,從而可由邊界條件嚴格求解,可避免作多次散射的復雜分析。這種運算技巧在分析濃密懸浮液及細網等聲傳播問題中可以推廣應用。對穿孔板及多層或劈形吸聲材料等元部件組成的多種吸聲結構,由嚴格理論分析的方法求出重要的聲學參量,經實踐檢驗表明所得理論結果是正確可靠的,可作為實用設計的依據。
隔離結構
在隔聲結構理論方面,他也進行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工作。主要弄清了對有限尺寸的薄壁結構並不遵循傳統的質量作用定律,它的透聲性能與結構本徵振動在頻域上的模態密度緊密相關。這對於設計新型輕薄隔聲結構,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傳播理論
對於聲在管道中的傳播理論方面,他聯系工程實際問題作了較廣泛、較系統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在管道消聲器設計理論中,導出了存在氣流時管道中的聲傳播規律,證實了氣流對消聲器消聲性能產生嚴重影響的主要來源在於氣流產生的再生雜訊。部分研究成果在1987年《同濟大學學報》發表的綜述論文《同濟大學對阻性消聲管道研究的進展》中作了介紹,該文扼要闡明了氣流及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對阻性消聲器消聲性能的影響。該文曾在1989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92年10月曾獲國務院頒發證書以表彰他在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中作出的突出貢獻。
『肆』 同濟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在交通學院學習的幾年間,感受到了很多老師的風采,只好先說說我院的一些老師的課程了。首先是智能交通的楊曉光教授。楊曉光教授,「於我國恢復高考的1978年9月考入同濟大學道路與橋梁工程系,1982年7月本科畢業並留校任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研究室助教,後在職攻讀同濟大學交通工程方向碩士與博士學位,並於1994年應國家教育部選考派遣獲日本文部省獎學金資助、留學日本京都大學交通工學科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9月學成回國繼續任教」。
前面是他的簡歷,那麼就說說具體的感受,聽了楊曉光教授的課,會讓人對整個智能交通系統有一個很清晰明了的把握,讓人對整個科學問題怎麼思考、提煉和解決有更深的理解,總之,楊老師的課會讓你站在宏觀的高度來理解問題,不會局限於細枝末節。
『伍』 同濟大學音樂系好不好文化分多少專業分多少
還不錯吧,我不是我們學校音樂系的,不過參加過我們學校的合唱團,內所以認識的那邊容的人挺多的,其實老師挺不錯的,而且感覺學生挺專業,優秀點的畢業生么有去上海歌劇院合唱團的(不便說出名字),也有出國的(德國多一些吧,在同濟你有機會報名學德語強化班,為出國做准備)。不過同濟畢竟是工科的學校,音樂不是特色啦。至於分數我不了解,你自己去打聽一下吧。
『陸』 有誰了解同濟大學的李風亭教授嗎
同濟大學的李風亭教授研究方向:
水處理理論與混凝技術
工業循環版水處理葯劑與成套處理技術權
水處理化學品合成與應用技術 (包括混凝劑、絮凝劑、脫色劑、阻垢劑、緩蝕劑、殺菌劑、介孔吸附劑等)
油田水處理化學品合成與應用技術
造紙廢水處理
國家水處理劑標準的修訂
氣候變化政策與水資源管理
『柒』 同濟大學的音樂系咋樣
同濟大學是理工類院校,音樂教研水平相比較音樂專業類院校,優勢並不明顯,但是由於同回濟大學是答985高校,又地處上海,具有較強的地理位置優勢和院校資源。
同濟大學音樂表演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厚實專業能力、能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等相關部門、機構從事表演、教學及研究工作,具有團隊合作、協同能力,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復合型、國際化音樂人才。
與德國巴登符登堡州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每年與國立特羅辛根國立音樂學院、巴登符登堡州音理會聯合在同濟大學舉辦「德國音樂周」。已經有逾40位來自德國的著名音樂家、教授與同濟大學音樂表演專業師生共同參與。
每年優秀學生可獲獎學金赴德國學習,同時也與德國建立了短、中期專業互訪機制,使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能得到多種國際交流、學習的機會。
畢業生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等相關部門、機構從事表演、教學及研究工作,例如中國歌劇院、上海歌劇院。也有學生被國外院校錄取,如美國朱莉亞音樂學院,德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等。
『捌』 同濟大學老教授名單
同濟大學老教授名單:孫鈞、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銓、盧耀如。
1、孫鈞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獲土木工程工學士學位。1954~56年間隨前蘇聯專家И.Д.斯尼特柯修畢副博士課程並寫作學位論文。現任同濟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務委員、名譽系主任,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 1991年選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蘇蘇州人,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國際海洋聯合會(SCOR)副主席,中國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主席,中國海洋湖泊學會副理事長。
3、薛永祺
薛永祺,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1937年1月11日生於江蘇張家港。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濟大學雙聘院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陶文銓
工程熱物理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現任西交利物浦大學校長。1939年3月生於浙江紹興。1962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動力機械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盧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華大學地質系,1952年院校調整入北京地質學院,後曾隨外國專家學習,1953年提前畢業。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質學家。現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教授。
(8)同濟大學音樂教授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5月,擁有專任教師2803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15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含雙聘),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及美國、德國、瑞典等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
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36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6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2人,「青年長江」「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162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玖』 同濟大學音樂系就業情況怎麼樣
同濟的音樂系啊,是小班教學,每屆就幾個人,說不定還不上兩位數。專男生非常少,屬就一兩個。就業啊,還是不錯的。因為,人少嘛。不過專業總的來說不是特別強勢。好處的話就以下幾點:1.地勢好,在上海,而且音樂系在本部,大門口就是地鐵10號線,二十五分鍾到人民廣場南京路,七分鍾到五角場商業圈,上海的藝術氣息很濃。2,和美國的卡耐基梅隆大學有合作3.總之算個名校嘛。不過也有些缺點的:老師人也不多的,專業也不是特別強,你別指望能和上音什麼的比;就業不是特別對口,想有學長就隨便進了個什麼藝術公司,不是說真能進這個團那個團當藝術家的,不過好歹能就業吧……你權衡一下,希望的對你有幫助。
『拾』 上海同濟大學有音樂系么
有的,
不過不是人家的強項的,
你到官網查看專業的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