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武漢大學萬獻初教授

武漢大學萬獻初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13 19:53:42

1. 武漢大學的文學院怎麼樣

武漢大學文學院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專任教師65人。教師中教授32人,博士生導師30人,副教授24人。下轄中國文學系、漢語言文化系、大學語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長江學術》雜志社、《寫作》雜志社、院黨政辦公室、資料室、武漢大學普通話培訓與測試工作站等機構。
學院具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有國家重點學科一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一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語言文學為省級高校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為省級高校優勢學科,中國古代文學為省級高校特色學科。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有: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寫作理論與實踐、對外漢語教學、國學與漢學等。開辦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本科專業有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和人文科學試驗班、國學班(與歷史學院、哲學學院合辦)
學院有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文、史、哲合辦),有三個校級重點研究基地,即漢語言文學典籍整理與研究中心、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心,以及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中心、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中心、應用中文研究所、寫作研究所、明清文學研究所、聞一多研究室、黃侃研究室等研究機構。
文學院學術力量雄厚,新時期以來,涌現出一批知名學者,如陸耀東、易竹賢、陳美蘭、孫黨伯、鄭遠漢、宗福邦、楊合鳴等教授,以及已故的龍泉明、李步嘉教授。現有中青年知名學者(按姓氏拼音排列):陳國恩、陳水雲、陳順智、陳文新、程水金、樊星、方長安、馮黎明、金宏宇、李建中、李中華、盧烈紅、羅積勇、駱瑞鶴、劉禮堂、尚永亮、唐鐵惠、塗險峰、萬獻初、王兆鵬、吳天明、席嘉、蕭國政、熊禮匯、於可訓、張箭飛、張傑、張潔、張榮翼、張思齊、趙世舉、趙小琪等教授,他們已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 武漢大學文學院有哪些有名的老師

武漢大學文學院
歷史沿革

武漢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1893年張之洞在自強學堂設置的「漢文門」,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時正式命名為文學院,聞一多擔任院長。1953年,國家院系調整,組建新的中文系。1997年重建文學院。1999年與歷史文化學院、哲學學院等合並為人文科學學院,2003年恢復文學院的建制。

學術前輩的足跡

武漢大學文學院的優良傳統,得力於一代代學人的精心打造,凝聚著前輩們的學術造詣和學術品格。

1918年至20年代末,是武大文學院的初創期。先後在文學院任教的著名學者有楊樹達、黃侃、郁達夫、聞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周建人等,他們為文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侃教授師從章炳麟先生,在文字、音韻、訓詁等研究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譽為晚清「三大國學大師」之一。他與章氏創立的「章黃學派」飲譽海內外,對武大文學院的學術研究風氣產生了深遠影響。

30年代至建國前夕,是武大文學院的成長壯大期。劉博平、劉永濟、劉異、徐天閔、譚介甫、朱東潤、游國恩、蘇雪林、黃焯、高亨、馮沅君、葉聖陶、朱光潛、席魯思、程千帆等著名學者曾在文學院任教。漢語言文字學和中國古代文學成為文學院的優勢學科,劉博平、劉永濟教授分別作為這兩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成就卓著,聲名遠播。

50年代為武大文學院的鼎盛期。這一時期,全院教師銳意進取,注重學科建設,不但鞏固和發展了漢語言文字學和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科優勢,使之居於全國同類學科的前列,而且著力於中國新文學和外國文學學科建設,大量扶植和引進人才,使這兩個學科在全國頗具影響。當時,文學院教師隊伍陣容強大,人才濟濟,形成了被譽為「五老八中」的學術中堅力量。「五老八中」的具體成員前後略有變化,主要有劉永濟、劉博平、徐天閔、陳登恪、席魯思、黃焯;程千帆、沈祖棻、劉綬松、胡國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張永安、繆琨等。由於具有群體優勢,文學院的教學科研達到全國一流水平。

後繼者的成就

八十年代以來,文學院解放思想,發奮圖強,注重人才培養,加強學科建設,一步一個腳印向上攀登。碩士點在全國研究生培養專業調整前即達10個之多,幾乎覆蓋了中國語言文學的所有二級學科。博士點建設也引人矚目:以黃焯先生為學術帶頭人的漢語史學科於1981年獲准設立博士點,成為全國最早的博士點之一;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在陸耀東等先生帶領下迅速發展,於1990年被批准為博士點,以雄厚的師資力量在學術界形成較大影響。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積極引進中青年學者,學科力量得到快速充實,於2000年被批准為博士點,展現出蓬勃喜人的發展態勢。2001年,經國家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批准,文學院正式設置博士後流動站;2003年,經過不懈努力,文學院以國內高校第一名的成績,順利獲得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在學科建設上邁出了新的步伐。2004年。在國家組織的一級學科評估中,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進入全國前十強。

學院簡介

文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3人,其中教授31人,博士生導師26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學位獲得者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60.3%。下轄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化系、大學語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長江學術》雜志社、《寫作》雜志社、院黨政辦公室、資料室等機構。院內學科分布合理,現有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等學科。每個學科均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本科專業有漢語言文學和人文科學試驗班、國學班(與歷史學院、哲學學院合辦)

院內現有國家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文、史、哲合辦),3個校級重點研究基地漢語言文字典籍與整理研究中心、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心。還有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中心、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中心、應用中文研究所、寫作研究所、明清文學研究所、聞一多研究室、黃侃研究室。

文學院學術力量雄厚,新時期以來,涌現出一批知名學者,如陸耀東、易竹賢、陳美蘭、孫黨伯、鄭遠漢、宗福邦、楊合鳴等教授,以及已故的龍泉明、李步嘉教授。現有中青年知名學者:於可訓、陳國恩、昌切、樊星、方長安、張思齊、塗險峰、趙小琪、尚永亮、王兆鵬、李中華、熊禮匯、陳文新、陳順智、張榮翼、李建中、盧烈紅、蕭國政、趙世舉、楊逢彬、駱瑞鶴、羅積勇、萬獻初等教授,他們已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3. 萬獻初的教育行業

1)音韻訓詁;2)漢語音義文獻整理與研究。
Wan Xianchu, male, born in Xianning, Hubei province in 1956. Doctor of Arts, a professor in literature college in Wuhan University, doctorial tutor and head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ics Coll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in Wuhan University.
He finished his undergraate study in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then went to Chinese Department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o study Phonology and scholium tutored by Mr Wang Ning. His doctorial study was completed in the Chinese Department in Wuhan University tutored by Mr. Zong Fubang in his research in phonology and scholium, He has also studied in the second study class in Chinese Phonology Associate and the first advanced study class on ancient Chinese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He has been engaged in teaching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 scholium and ancient document studies for many years, and has been rewarded Excellent Teaching Achievement First Prize. His class, Phonology, has been submitted to Wuhan University by Chinese college as 「Excellent class」. He has also won Excellent Doctorial Thesis prize in Hubei province and Excellent Doctorial Thesis prize in Wuhan University. His works 「The Research on Divis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Annotation of classics」 has been selected into the Chinese Linguistic Library, funded by Linguistic publishing in commercial. Press as one of the four works by young and mid-aged scholars. Now in charge of editing the phonetic trans criptions of pre-Tang dynasty remaining document, which belongs to national great ancient works collation programmed. And also editing modern phonetics section.
Research finding: The Research on Divis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Annotation of classics ,published by commercial publishing house. 2004. The Theory of Making up words and Expressions, published by Hubei people』s press. 2004. etc. more than 40 academic essays are published in Dialect. Chinese Language. Language Study. etc. four of which was quoted in full by People』s University.
Research orientation: major in Chinese characters. Phonology and Scholium especially taking phonology as main orientation with an auxiliary study and collation, experienced at making use of computer to set up database for doing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document materials with a wider new road.
The orientation for doctor candidates: 1)phonology and scholium; 2)The collation and study on meanings and pronunciation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1、《〈經典釋文〉音切類目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版,入選「中國語言學文庫」
2、《漢語構詞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詞語趣談百題》,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1989年5月版
4、《音韻學要略》,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8年9月版
5、《古代漢語》編者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1月版
6、《鄂南茶文化》,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7月版
7、《〈說文〉字系與上古社會》,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1、《湖北通城方言的量詞「只」》,《方言》2003年2期
2、《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匯纂〉出版》,《中國語文》2004年1期
3、《章太炎的說文講授筆記及其文化闡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1期
4、《〈經典釋文〉「某某之某」研究》,《語言研究》2002年2期
5、《〈經典釋文〉音切類目研究的基本結論》,《語言研究》2003年4期
6、《上古漢語語句的形象流塊式建構》,《古漢語研究》1991年4期
7、《從火伴、夥友到夥伴》,《語文建設》1997年8期
8、《現代漢語並列式雙音詞的優化構成》,《漢語學習》2004年1期
8、《從〈說文〉貝部字談先秦的貝幣》,《中國錢幣》1997年2期
9、《〈說文〉犬豕牛羊馬五畜字匯考》,《人文論叢》2003年卷
10、《〈說文〉貝部五十九字通考》,《人文論叢》2001年卷
11、《〈說文解字注〉中的渾言析言詞及其發展》,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86年3期
12、《鄂南地名志中的地名俗字評議》,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地理》1995年2期
13、《〈經典釋文〉「某某之某」研究》,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2年11期
14、《〈經典釋文〉音切類目研究的基本結論》,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4年3期
15、《由〈說文〉鬲部字考察初期器皿烹飪的形制》(上),《中國烹飪》1996年6期
16、《由〈說文〉鬲部字考察初期器皿烹飪的形制》(下),《中國烹飪》1996年7期
17、《由〈說文〉從火字探究原始烹飪的形態》,《中國烹飪》1996年12期
18、《章太炎〈說文〉講授筆記的梳理及其學術價值》,《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增刊
19、《域外學術對章太炎語言文字學的影響》,《江漢論壇》1998年8期
20、《「木桃、木李」新證》,《長江學術》第三輯,2002年10月
21、《音義文獻與漢語音義學研究》,《長江學術》第五輯,2003年10月
22、《〈論語〉詞語在現代咸寧方言口語中的反映》,《語言文化學刊》12期,1991年
23、《上古漢語中的雙向形象詞》,《中國語言文化論集》,香港亞太書局1993年版
24、《「動作+處所」式動詞的構成因素》,《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2期
25、《〈文字音韻訓詁知見書目〉增置「音義類」的學術意義》,《出版科學》2004年3期
25、《「二音三音」與「二反三反」》,《古漢語研究》2004年3期
26、《〈故訓匯纂〉的語義研究價值》,《武漢大學學報》2004年6期
27、《〈經典釋文〉研究綜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1期
28、《〈經典釋文〉「如字」與音變構詞》,《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七輯,2005年1月
29、《章太炎在漢字理論上的貢獻》,《長江學術》2006年4期
30、《真值注音音切與假性注音音切》,《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輯,商務印書館2006
31、《傳統語言學的材料基礎研究在21世紀中國語言學中的地位》,《21世紀語言學》(二),商務印書館2006
32、《論「國學」的學科形態與學科建設》,《長江學術》2007年4期
33、《〈公羊傳〉疑問代詞的特點》,《廣州大學學報》2007年11期
34、《〈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互注」異音考析》,《中國語文》2008年1期
35、《陸游〈釵頭鳳〉韻讀的音義考析》,《文學遺產》2008年2期
36、《「池塘生春草」中「塘」的音義考辨》,《語文知識》2008年1期
37、《見系開口二等向「尖團合流」演化的進程》,《中國音韻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8、《明清「問奇」著作中的音變構詞》,《勵耘學刊·語言卷》2007年第二輯,2008·6
39、《趙少咸〈經典釋文法氏校語錄〉批校之音讀考辨》,北大《語言學論叢》第38輯 ,商務印書館2009年5月)
40、《咸寧-武漢方言親屬稱謂詞的接觸與變異》,《長江學術》2009年3期
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9年10期
41、《〈經史動靜字音〉別義異讀的音義考辨》,《中國語言學》第二輯,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42、《蕭該〈漢書音義〉音切考辨》,《古漢語研究》2009年3期
41、《畢生收藏,化私為公惠學林》,《徐行可先生捐贈古籍、文物50周年紀念集》,武漢出版社2010年1月版
42、《「因音辨義」與「以義正音」》,《中國語言學報》第十四輯,商務印書館2010.7
43、《顏師古〈漢書注〉音義研究綜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6期

4. 即 和既是什麼意思

即:表示就,立刻,現在常用作連詞,同「則」。那就。常用片語「即使」。同時即字還有動詞、名詞、副詞、介詞的不同用法。

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個人坐在食器(皀)前扭頭的樣子,表示吃飽了。本意即吃完飯,引申為盡、完。由盡、完虛化為表示已經,用作副詞;也作連詞,表示推論因果關系。在與」又「、」且「、」也「連用時,表示同時存在兩種情況。

(4)武漢大學萬獻初教授擴展閱讀

「即」與「既」,音不同,「即」讀jí,「既」讀jì ;形有異,「即」右從「耳刀」,「既」右從「無」;義也不一樣。可是這兩個詞常見用錯,有該用「既」的用了「即」,也有該用「即」的用了「既」。例如:某廠出品的大豆醬包裝袋上印著:「本產品有獨特的醬香味,即可直接佐餐,又可在烹飪時作調味品,回味無窮。」此處把「既」錯成了「即」。

「即」有多個義項:①作副詞,就,便。表示動作發生之快或時間之早。如「招之即來」,「有錯即改」,「一觸即發」。②作連詞,即使,就是。用於復句的偏句,表示假設讓步,正句常有「也」與之呼應。如魯迅《花邊文學·倒提》:「雞鴨這東西,無論如何,總不過送進廚房,做成大案而已,即使順提也何補於歸根結蒂的命運。」此處的「即使順提」即表示假設讓步。 「既」既可作副詞,也可作連詞。作副詞時,①作「已經」解。多用於固定格式。如「既往不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②表示不止一個方面。

5. 武漢大學文學院的知名學者

文學院學術力量復雄厚,涌現出一批制知名學者,(按姓氏拼音排列):陳國恩、陳水雲、陳順智、陳文新、程芸、樊星、方長安、馮黎明、馮學鋒、赫琳、金宏宇、李建中、盧烈紅、羅積勇、駱瑞鶴、劉禮堂、尚永亮、唐鐵惠、塗險峰、萬獻初、王兆鵬、吳天明、吳光正、席嘉、蕭國政、蕭紅、於可訓、葉立文、於亭、張箭飛、張傑、張潔、張榮翼、趙世舉、趙小琪等教授,他們已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6. 武漢大學中文系的簡介

文學院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專任教師65人。教師中教授32人,博士生導師30人,副教授24人。下轄中國文學系、漢語言文化系、大學語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長江學術》雜志社、《寫作》雜志社、院黨政辦公室、院繼續教育辦公室、武漢大學普通話培訓與測試工作站等機構。
學院具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有國家重點學科一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一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語言文學為省級高校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為省級高校優勢學科,中國古代文學為省級高校特色學科。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有: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寫作理論與實踐、對外漢語教學、國學與漢學等。開辦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本科專業有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和人文科學試驗班﹑國學班(與歷史學院﹑哲學學院合辦)
學院有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文﹑史﹑哲合辦),有三個校級重點研究基地,即漢語言文學典籍整理與研究中心﹑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心,以及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中心﹑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中心、應用中文研究所﹑寫作研究所、明清文學研究所﹑聞一多研究室、黃侃研究室等研究機構。
文學院學術力量雄厚,新時期以來,涌現出一批知名學者,如陸耀東、易竹賢、陳美蘭、孫黨伯、鄭遠漢、宗福邦、楊合鳴等教授,以及已故的龍泉明、李步嘉教授。現有中青年知名學者(按姓氏拼音排列):陳國恩、陳水雲、陳順智、陳文新、程水金、樊星、方長安、馮黎明、金宏宇、李建中、李中華、盧烈紅、羅積勇、駱瑞鶴、劉禮堂、尚永亮、唐鐵惠、塗險峰、萬獻初、王兆鵬、吳天明、席嘉、蕭國政、熊禮匯、於可訓、張箭飛、張傑、張潔、張榮翼、張思齊、趙世舉、趙小琪等教授,他們已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7. 萬獻初的簡介

萬獻初,男,1956年生,湖北咸寧人,文學博士,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回大學古籍研究答所副所長,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學典籍整理與研究中心辦主任,湖北省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本科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碩士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王寧先生學習文字訓詁;博士就讀於武漢大學中文系,師從宗福邦先生學習音韻訓詁;曾就讀於中國音韻學會二期音韻學研究班、東北師范大學一期古漢語進修班。

8. 繁體字中「既」和「即」有區別嗎

「既」來與「即」兩個字搞混淆源。這兩個字讀音不同,分別讀\'jì\'和「jí」。字形稍同,右邊部首分別為「旡」「卩」。

按照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萬獻初教授在《說文解字》中所講,這兩個字的左邊是「食」的下半部分「艮」,是古代的一種食具。「既」「旡」是指一個人已經吃完東西,向後仰去,因而有「已經」的意思,如《曹劌論戰》中「既克,公問其故」意思是「已經取勝,魯庄公問取勝的原因」。「即」字右邊的「卩」是指一個人正在吃東西,因而有「立刻,就」的意思。如杜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即從巴峽穿巫峽」意思是「立刻從巴峽起程穿過巫峽」,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余幼時即嗜學」意思是「我從小就特別愛好學習」。

因而,「既」表示「已經發生」;而「即」表示「正在發生」。

9. 音韻學要略怎麼樣

作者萬獻初先生為武漢大學古籍所教授。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古典文獻學專業的研究生上音韻學課所對照的講義,即此書之前身。

10. 周易為什麼能預測事情

前言:學習周易我的啟蒙老師是武漢大學萬獻初教授。記得上課第一天拍照發朋友圈,同事朋友紛紛驚訝,說周易好高深好難明白。於是起心動念,希望把學習心得以簡易的話寫出來。本系列每1-2天更新,預期2年寫完。昨天介紹了易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今天聊聊周易為什麼能預測事情?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周易占卜用的蓍草

研究易經的人有兩大類:義理派和象數派。

義理派是把卦辭提取出來,研究它們的哲學內涵,從中感悟道理指導人生。

象數派是占卜,分析每次搖出的卦象代表什麼,用來預測人事。

再接地氣一點的說法,就是周易有兩種學法,一種如看《毛澤東思想》,一種如玩塔羅牌。

義理派研究哲學道理

對周易和術數(命理學、八字、風水、奇門等等)預測這件事,在傳統觀念上免不了和鬼神仙妖相提並論。這和民間神話和電影電視劇的渲染很有關系。本人不通仙家,屬於尊重又保持獨立性一類。我在學習周易和八字過程中,得到最真實客觀的原理是四個字:取象類比。

什麼叫取象類比?打個比方,水的特性是流動的。除了水,還有同樣帶流動特徵的事物。比如車站、旅遊、人才市場,這些都是有較多流動性的場景,所以它們可到「水」的五行類象中。還有呢,人可以嗎?可以。有些人的性格經常變來變去,剛想好一個方案,不到幾分鍾就改變主意,或者很聰明點子特別多,這些都是流動的特點,也可把有這個特點的人,也是五行「水」的類象。

回到周易占卜,我們把剛才提及的「水」,用一個符號表示,然後給符號取個名字,叫「坎」。坎卦就是代表水,這個符號就代表和水有相似特性的一類象。至於把它解釋為「車站」還是「人才市場」,還是那個經常改變主意的人,那就看問題的實際情況了。

世界上有這么多人和事,一個符號肯定不夠,所以要用不同的符號混和搭配,代表更多不同的內涵。而中國其他術數的原理,大多也萬變不離其中。說到這,大家就明白周易實際是把天地間各種自然現象和規律以符號為代表,然後取類似性質的事象進行推演的過程了吧。

今天介紹到此,明天繼續說說讀懂周易的一些基礎小概念,未來還會探討易理在職場上的運用。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粉姐的頭條號:妙算miusoon。有想法記得留言哦^ .^

熱點內容
西安郵電大學老師信息 發布:2025-08-02 22:12:50 瀏覽:408
美國撒大學 發布:2025-08-02 22:04:44 瀏覽:192
西藏民族大學老師待遇 發布:2025-08-02 21:54:29 瀏覽:899
大學教授病逝追思會 發布:2025-08-02 21:49:18 瀏覽:886
天津211大學名單排名 發布:2025-08-02 21:44:15 瀏覽:36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俄羅斯教授 發布:2025-08-02 21:23:58 瀏覽:780
浙江大學水利工程專業 發布:2025-08-02 21:02:22 瀏覽:878
南京大學楊東濤教授 發布:2025-08-02 20:59:15 瀏覽:412
大學生文明離校計劃 發布:2025-08-02 20:48:33 瀏覽:892
大學生校園貸款合法嗎 發布:2025-08-02 20:41:51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