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大學柯教授
A. 中國現代的著名詩人有哪些
如果我們忘記時代的烙印,忘記詩人的姓名,我們閉上雙眼,朗讀一下這些詩句:專
「平凡世界多辛酸,幸福路遙屬隔重山。」
「人生終極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氣。」
「重回佳人尋覓處,物是人非淚朦朧。」
「有心留香香遠去, 無意爭春春自來。」
等等詩句,舉不勝舉,說心裡話,說實話,讀之有一種大唐之風的風范,可以說大理詩人潘正偉的作品,結束了某些人「律詩只在大唐有」的宿命論,潘正偉的詩作,讓我們有一種重回大唐的豪放感覺,所以說,大理潘正偉的作品能夠迅速傳遍全中國,並且在華人世界裡大受贊譽,應該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一件事。
「文學要為社會服務,為時代服務,為未來服務,文學連接著歷史進程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潘正偉說,「沒有時代性的作品,是沒有出路的,我們只有牢牢地把控時代脈搏,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重振大國詩風」。
B. 森林報的作者
1、《暗淡藍點》
作者: 卡爾-薩根(Carl Sagan)美國天文學家。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州紐約市。薩根1960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主要的興趣是行星的表面和大氣,這個領域隨著柯伊伯的研究和火箭技術的出現而重新獲得了生氣。例如,他創立了金星大氣的溫室模型,解釋這顆行星令人費解的高溫。他也為火星表面的高度差和木星大氣中的有機分子找到了證據。此外,他業余愛好研究的是其它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以及我們這個行星上生命起源的問題(毫不奇怪,他是那些好讀科幻小說的科學家之一)。他一直是一個小組的成員,他們試圖從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物質體系製造出化合物,經過氨基酸再到核酸的基本構件。1963年他成功地探測到三磷酸腺苷(ATP)的形成,那是生命組織的主要能庫。因此,看來完全有理由設想在海洋中形成了化學能庫,靠太陽能逐步建立起來,並為復雜核酸和蛋白質的產生(總之,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現成的能源。1968年他調到康奈爾大學,任天文學副教授兼行星研究實驗室主任。1969年他擔任天文學雜志(伊卡魯斯)編輯的職務。
薩根首創的名詞———「暗淡藍點」,指的是從太空中遙望的地球。書是薩根60歲那年出版的,其主題關繫到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的長遠前景。該書布局大氣磅礴,章法井然有序。開卷就是對人類慣於漂泊的歷史回眸,繼而便淋漓酣暢、絲絲入扣地闡明了當今的科學技術正在為人類移居太空創造最基本的條件。從年輕時代起,薩根便對此種前景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暗淡藍點》則用詩一般的語言道出了此種心境:如「我們是在寧靜的海洋上航行的水手,我們感受到了微風的吹拂。」
《暗淡藍點》全書22章,其最後兩段意境尤為迷人:
「在過了一段短暫的定居生活後,我們又在恢復古代的游牧生活方式。我們遙遠的後代們,安全地布列在太陽系或更遠的許多世界上……」
「他們將抬頭凝視,在他們的天空中竭力尋找那個藍色的光點。」「他們會感到驚奇,這個貯藏我們全部潛力的地方曾經是何等容易受傷害,我們的嬰兒時代是多麼危險,……我們要跨越多少條河流,才能找到我們要走的道路。」
薩根———以及智慧、悟性及志向與之相匹的科學家們,似乎已經找到了這樣一條漫漫而修遠的通天之途,一條人類文明的未來之路。這不由得令人聯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對羅曼·羅蘭的評論:「他的目光總是注視著遠方,盯著無形的未來。」卡爾·薩根正是這樣的人,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對他充滿著崇敬之情。1994年10月,為了慶祝他的60歲生日,康奈爾大學專門組織了一個與其工作相關的討論會,會議就在校園內舉行,世界上300位科學家、教育家以及薩根的朋友和家屬應邀參加。《卡爾·薩根的宇宙》收錄的文章,即來自此次榮譽討論會。會上的四大論題是:行星探索、宇宙中的生命、科學教育、科學、環境和公共政策。這些話題通過那些卓越的發言者的論述,充分顯示了薩根數十年間的興趣、工作內容和成就之所在。
2、《國家地理》雜志
《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辦的九個月後即開始發行。現在國家地理雜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
雜志每年發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雜志的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准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雜志即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罕見的彩色照片。
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
1915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1960年開始, 雜志開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來的幾年,雜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樹葉飾紋。
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後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發起人力尋找她。2002年,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被認出就是當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號的國家地理雜志上。
1995年,國家地理雜志開始發行日文版,這也是第一個本地化版的國家地理。現在,國家地理的本地語言版本已經在全球大大擴展,包括:日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法文、德文、波蘭文、印度尼西亞文、韓文、葡萄牙文、繁體中文、簡體中文、捷克文、羅馬尼亞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蘭文、瑞典文與克羅埃西亞文。
中文環境中第一本國家地理雜志的譯版,是在台灣發行,使用繁體中文編輯,創刊號是2001年1月號。
現在在中國內地也可以買到《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內地的《華夏地理》於2007年7月與《國家地理》雜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權合作關系。(《華夏地理》在採用《國家地理》稿件的同時,保持一半內容為本土原創)
3、《腦筋體操》叢書
作者:多湖輝
多湖輝,1926年生。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心理學專業,現為日本千葉大學名譽教授,多湖輝研究所所長。
二戰以後,日本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高潮,涌現了一批傑出的教育家,多湖輝便是其中之一。
多湖輝認為培養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他的教育思想淺顯實用,深受人們喜愛,影響了一代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多湖輝的著作從胎兒到小學教育,從教育心理學到具體的教育行為都有詳細的論述,可謂是「兒童教育的網路全書」,包括《母愛促進身心健康》、《如何開發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學習指導法》等。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在對其經濟和政治發展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同時,也對日本的教育表示了極大的關注。
許多外國研究者認為,日本近代經濟上的成功正是高識字率與教育水準提高的結果。二戰以後,日本朝野上下一直在討論一個話題:教育投資論。這種理論認為,不應該把教育開支看作消費,而應視為投資。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一代日本政府的決策和父母的教育觀,全社會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高潮。正是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涌現出了一批頗具影響的教育家。多湖輝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為一名日本傑出的教育家,多湖輝教授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與許多以理論見長的學者不一樣,多湖輝的教育思想更具實踐性,直指兒童教育的具體實際問題,並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多湖輝曾經擔任過大學附屬小學的校長,這使他有機會接觸許多小學生,並開始考察圍繞現代兒童的社會環境及家庭環境問題。在這期間他開始重新考慮,究竟什麼是教育?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關鍵場所,是否真正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
多湖輝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不僅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徵,不斷地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個做父母的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都十分用心,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才,他們甘願不辭辛勞,費盡心血。但是往往並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其原因就在於孩子的父母沒有以一個實踐者的心態來教育孩子,他們既缺乏教育的具體行動,又缺乏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多湖輝教授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周一次做客廣播節目《育兒問答》,在節目中,他與父母和孩子進行了廣泛的溝通,了解到了許多在日常生活和現實社會中,孤立孩子、扼殺其應有才能的父母們的種種表現。他為節目准備了許多資料,並且以這些資料為素材,完成了一系列兒童教育書籍的寫作。
多湖輝是多產作家,其著作暢銷長久不衰,作品語言通俗易懂,對各種問題均能深入淺出,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行之有效,因此,他的大名在日本家喻戶曉。這些著作包括《母愛促進身心健康》、《如何開發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聰明的心理戰術》、《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方法談》、《學習指導法》、《孩子的心理規律》、《責備孩子的方略》等等。他的著作從胎兒到小學生教育,從教育心理學到具體的教育行為,方方面面都詳細論及,可謂是「兒童教育的網路全書」,很有參考價值。
在一系列著作中,多湖輝強調,胎教是新事物,胎兒的靈性與母體息息相通。母親的生活習慣、飲食、健康、情緒對胎兒的健康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母親切不可掉以輕心。胎動是胎兒向母親發出的各種信號,母親不可不知。
遺傳對人的智力有很大影響,但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時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樣可以使智力得以不斷的提高。
母親是嬰、幼兒的啟蒙老師和引路人,責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親對「育」能盡到責任,但對「教」的認識卻往往不足。常言道「人看從小」、「3歲看大,7歲看老」,說明幼兒期的教育極其重要。幼兒的可塑性很大,問題在於怎樣去塑造。對3歲前的教育等閑視之,是父母的一大失誤。
多湖輝的教育思想以淺顯和實用深得廣大讀者的喜愛,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4、《森林報》
作者:維·比安基
比安基(1894~1959)是前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生物學家。1924~1925年,比安基主持《新魯濱孫》雜志,在該雜志開辟描寫森林生活的專欄,這就是《森林報》的雛形。1927年,《森林報》結集出版,到1961年時已再版10次,每次都增加了一些新內容。
《森林報》是一部兒童森林網路全書,不但內容有趣,編寫方式也極其新穎。全書據月報形式編排,每月一期,共分為春夏秋冬四冊,每冊書都按照獨特的「森林歷」編排,把3月21日看做春天的開始。在閱讀《森林報》之前,你很難相信,在一年之中,森林裡竟會發生那麼多激動人心的新聞:
3月,禿鼻烏鴉從南方飛回來,揭開森林之春的序幕。4月,候鳥回歸,蝰蛇在太陽下曬日光浴,鼯鼠樹葉般地在空中飄飛。5月,動物們在森林裡召開音樂會,秧雞從遙遠的非洲徒步返鄉。6月,花草開始貯存太陽的生命力,鳥兒忙著築巢和下蛋。7月,鳥兒開始哺育後代,草莓和黑莓漸漸成熟。8月,幼鳥開始學飛,蜘蛛帶著細絲在空中飛翔。9月,候鳥悄然遠行,槭樹的翅果在風中尋找歸宿。10月,西風開始採集樹葉,松鼠把蘑菇穿在松樹枝上,當做冬天的點心。11月,秋天到來。12月,無數屍體被積雪掩埋。1月,一切都被白雪覆蓋。2月,當禿鼻烏鴉再次出現,新年又將從頭再來。
森林中最為驚心動魄的故事,當屬雲杉、白樺與白楊之間的「三國演義」。4月,雲杉國派出滑翔機般的種子,讓它們空降到一處林間空地,企圖佔領這片「新大陸」。5月,野草大軍侵入這片空地,用草根把多數小雲杉在地下活活勒死。此時,白楊國派出白色獨腳小傘兵,准備發動奇襲。不久,白樺國的種子也坐著小滑翔機趕過來,參加三國大戰。第二年春天,白楊國和樺樹國聯手對敵,令雲杉國大傷元氣。後來,白楊國和樺樹國開始互相傾軋,這才給了雲杉國一線可乘之機。三十年後,三足鼎立的局面徹底形成。一百年後,雲杉國憑著悠長的後勁滅掉異國,一統江山。
除了動植物故事,《森林報》中還提供了大量觀察和研究自然的方法,同時配上伏·庫爾多夫繪制的精美插圖,幫助小讀者們學習和記憶。為了讓讀者鞏固這些知識,書中附錄了許多有趣的問答題。比如:什麼昆蟲把耳朵生在腿上?什麼鳥的叫聲跟狗差不多?青草何時會變成天藍色?癩蛤蟆冬天吃什麼?讀完這本妙趣橫生的自然之書,你不但會從中找到答案,還能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知識,懂得熱愛自然和生活,為保護自然盡心盡力。
5、《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作者:艾薩克-牛頓爵士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科學著作,它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寫作方式上,牛頓遵循古希臘的公理化模式,從定義、定律(公理)出發,導出命題;對具體的問題(如月球的運動),他把從理論導出的結果和觀察結果相比較。全書共分五部分,首先「定義」,這一部分給出了物質的量、時間、空間、向心力等的定義。第二部分是「公理或運動的定律」,包括著名的運動三定律。接下來的內容分為三卷。前兩卷的標題一樣,都是「論物體的運動」。第一卷研究在無阻力的自由空間中物體的運動,許多命題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軌道、速度、運動時間等),以及由物體的運動狀態確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給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流體力學以及波動理論。壓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標題是「論宇宙的系統」。由第一卷的結果及天文觀測牛頓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並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狀,解釋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運動,確定彗星的軌道。本卷中的「研究哲學的規則」及「總釋」對哲學和神學影響很大。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無論從科學史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都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在科學的歷史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在其後的300年時間里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從科學研究內部來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示範了一種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樣板,包括理論體系結構、研究方法和研究態度、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此外,《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及其作者與同時代著名人物的互動關系也是科學史研究和其它學術史研究中經久不息的話題。
當時英國皇家學會要出版這部書,但是湊不出適當款子,而皇家學會的幹事胡克則聲稱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發現的,愛德蒙·哈雷出於氣憤,提議牛頓寫了這本書,並由他自費出版了牛頓的書,於1687年7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文版問世。1713年出第2版,1725年出第3版。1729年由莫特將其譯成英文付印,就是現在所見流行的英文本。各版均由牛頓本人作了增訂,並加序言。後世有多種文字的譯本,中譯本出版於1931年。該書的宗旨在於從各種運動現象探究自然力,再用這些力說明各種自然現象。
全書共分四個部分。開頭和第一篇介紹了力學的基本運動三定律與基本的力學量;其中質量的概念是由牛頓首先提出及定義的,但牛頓當時稱其為「物質的量」,這一名稱後來被另一個物理量使用。第二篇中,討論了物體在阻尼介質中的運動,提出阻力大小與物體速度的一次及二次方成正比的公式。還研究了氣體的彈性和可壓縮性,以及空氣中的聲速等問題,這為牛頓提供了一個展示他數學技巧的舞台。第三篇題目為宇宙體系,討論了太陽系的行星、行星的衛星和彗星的運行,以及海洋潮汐的產生,涉及到多體問題中的攝動。
牛頓並沒有聲稱自己要構造一個體系。牛頓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開始就指出,他要「致力於發展與哲學相關的數學」,這本書是幾何學與力學的結合,是一種「理性的力學」,一種「精確地提出問題並加以演示的科學,旨在研究某種力所產生的運動,以及某種運動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務是「由動現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運動現象」。
然而牛頓實際上是構造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體系,他所說的力,主要是重力,我們今天稱之為引力,或萬有引力,以及由重力所衍生出來的摩擦力、阻力和海洋的潮汐力等,而運動則包括落體、拋體、球體滾動、單擺與復擺、流體、行星自轉與公轉、回歸點、軌道章動等,簡而言之,包括當時已知的一切運動形式和現象。也就是說,牛頓是要用統一的力學原因去解釋從地面物體到天體的所有運動和現象。
在結構上,《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是一種標準的公理化體系,它從最基本的定義和公理出發,「在第一編和第二編中推導出若干普適命題」,其中第一編題為「物體的運動」為全書的討論做了數學工具上的准備,把各種運動形式加以分類,詳細考察每一種運動形式與力的關系;第二編討論「物體(在阻滯介質中)的運動」,近一步考察了各種形式阻力對運動的影響,討論地面上各種實際存在的力與運動的情況。在第三編中「示範了把它們應用於宇宙體系,用前兩編中數學證明的命題由天文現象推演出使物體傾向於太陽和行星的重力,再運用其他的數學命題由這些力推算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運動」。在全書的最後牛頓寫下了一段著名的「總釋」,集中表述了牛頓對於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原因——萬有引力以及我們的宇宙為什是一個這樣的優美的體系的總原因的看法,集中表達了他對於上帝的存在和本質的見解.
在寫作手法上,牛頓是個神情十分專注的人,他在搭建自己的體系時,雖然仿照歐幾里德(Euclid)的《幾何原本》,但他從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是解釋自然現象,沒有把自己迷失在純粹形式化的推理中。他是極為出色的數學家,在數學上有一系列一流的發明,但他嚴格地把數學當做工具,只是在有需要時才帶領讀者稍微作一點數學上的遠足。另一方面,牛頓也絲毫沒有沈醉於純粹的哲學思辯,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所有的命題都來自於現實世界,或是數學的,或是天文學的,或是物理學的,即牛頓所理解的自然哲學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全部的論述都以命題形式給出,每一個命題都給出證明或求解,所有的求證求解都是完全數學化的,必要時附加推論,而每一個推論又都有證明或求解。只是在牛頓認為某個問題在哲學上有特殊意義時,他才加上一個附註,對問題加以解釋或進一步推廣。
全書貫穿了牛頓和萊布尼茲分別獨立發明的數學方法——微積分,不過牛頓稱其為「流數」,這是牛頓的成就之一。它在科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它標志著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
牛頓在世時共發表了三個版本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分別在1687年、1713年及1726年發表,都是拉丁文版本。牛頓去世後的第一個英文譯本是由第三版翻譯而來,出版於1729年,譯者是莫特(Andrew Motte)。在1802年,又出現了根據《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版翻譯的英文譯本。1930年,美國學者、科學史家卡約里(Florian Caiofi)在莫特的英譯本基礎上用現代英文校訂出版,成為20世紀里讀者群最大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准版本。60年代初,美國科學史家科恩(Cohen)和法國科學史家科瓦雷(A1exander Koyré)合作,根據比莫特譯本更早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版的英譯本,也推出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現代英文版。
在科學史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劃時代的巨著,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並在其後300年裡一再取得豐碩成果。 就人類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國工業革命,在法國誘發了啟蒙運動和大革命,在社會生產力和基本社會制度兩方面都有直接而豐富的成果。迄今為止,還沒有第二個重要的科學和學術理論,取得過如此之大的成就.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到的理論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後也不多見。愛因斯坦(Einstein)說過:「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一概念,來代替牛頓的關於宇宙的統一概念。而要是沒有牛頓的明晰的體系,我們到現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就會成為不可能。」實際上,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討論的問題及其處理問題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學數理專業中教授的內容,而其它專業的學生學到的關於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的知識,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沒有達到《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境界。
凡此種種,都決定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著作的永恆價值。雖然此書已經出版了幾百年了,當時其中的科學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值得一讀!
6、《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作者:史蒂芬·威廉·霍金爵士
這本書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在這本書中,霍金將試圖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第一講里,他將簡要地回顧過去關於宇宙的構想,並說明我們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圖像的。這或許可以稱之為宇宙史的歷史。
第二講將解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為什麼會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不可能是靜態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脹,或是收縮。而這又意味著,在前200億年到前100億年之間,必定有某一時刻,那時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大爆炸。它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
第三講將談談黑洞。黑洞是當某個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體,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縮(塌陷並緊縮)時形成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任何蠢得掉進黑洞的傻瓜都會永遠消失,他們將無法再逃出黑洞。而有關他們的歷史,則將到達一個奇點,一個痛苦的終點。不過,廣義相對論是經典理論——也就是說,它沒有考慮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
第四講將講述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泄漏出來。黑洞並不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黑。
第五講將把量子力學思想應用於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這就得出了這樣的設想:時空可能在范圍上有限,但沒有邊緣。這或許類似於地球表面,但它多了兩維。
第六講將說明這個新的邊界條件如何能解釋這個問題:盡管物理學定律是時間對稱的,但過去與未來為什麼如此大不相同?
最後,第七講將講述我們正如何試圖找尋一種統一的理論,它能把量子力學、引力以及物理學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內。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雖然此書你不一定看的懂,但絕對有永恆的收藏價值!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你值得擁有。
C. 名字帶「康」的外國名人
Constance, 康斯坦絲, 拉丁, 堅定忠實的人。
Conrad, 康拉德 , 援助者,智慧;指導的人。
Cornelius, 康那理惟士, 拉丁, 太陽之角;王權
Cornell 康奈爾 法國, 金黃色頭發的人。
Constantine,男名,中文譯「康斯坦丁」本意:堅守信念。
Cambier, 康比爾,
Cambridge,俗譯劍橋,其實直譯應該是康橋,再直接應該叫:康布里齊(很英倫,哈利波特的味道了)
Concordia, 康柯迪婭
Condillac, 康迪拉克(就是兩個字母之差, Cadillac就是凱迪拉克了)
Condorcet,康多賽,法語發音譯
Condruses,康杜魯斯
Conlin,康林
Connelly,康耐力,康耐莉
Conniewalker,康尼沃克(或者譯:康尼步行者)
Connorivens,康諾里文斯
Connormcarty,康諾姆卡蒂
Connors,康納斯
Conrada,康拉達
Conradferdinand,康拉德費迪南德(一眼就知道是西文名)
Conradhirsh,康拉德什(印度名吧?!)
Consadole,康撒多勒
Conscience,良心這個詞也可以做人名,汗! 人名譯:康施恩斯
Consolmagno,康索馬格諾
Constable,康斯特布爾
Constantia,康斯坦莎
K開頭的「康」字名
Koncek,康克
Kondakov,康達科夫
Kondojiro,康多吉羅(多半是一個日文名用羅馬文拼的名,樓主不喜歡可以跳過了)
Kondratyuk,康卓拉杜克
Konig,德文名字來了。。。。康尼什
Konigstuhl,康尼什施杜爾
Konko,康考,(一個字幕之差,就是國內的大品牌:Konka康佳!)
Konkolya,康柯爾婭
Konnai,康納伊
Konradbenes,康拉得本斯
Konradin,康拉丁
Konradzuse,康拉得宙斯
Konstantin,康斯坦丁(注意這個詞用K開頭不是C)
Konstfrolov,康斯特夫洛洛夫
Konstitutsiya,康斯提圖西婭
Konyukhov,康雨克霍夫
兄弟,我又補充了自己對著Minor Planet字母表翻譯的。。心血都給出去了,沒功勞有苦勞是不~
D. 師昌緒的主要成就
師昌緒在從事航空用、民用高溫合金研究開發的同時,在新型高合金鋼方面也同樣進行了大量研究開發工作。1958年,他與姚漢武開發的不含鎳的奧氏體耐蝕鋼OCr17 Mn14Mo2N,用在尿素工業設備上,具有優異的抗蝕性。經中小型尿素廠推廣後,獲得好評。為了研究該種鋼在尿素生產過程中,在缺氧條件下仍具有優異耐蝕性機理,他們曾設計與製造了一套在線測試電化學的精密裝置,安裝在南京化肥廠,並探明了耐腐蝕的原因。師昌緒多次在現場解決冶煉、熱加工等問題,為鉻錳氮鋼的研製和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
師昌緒與李有柯等還開發了鉻錳氮系耐熱鋼和無磁鉻錳氮系高強度不銹鋼,前者用於工業爐,後者用作潛艇桅桿。在師昌緒的指導下,張彥生、李依依等於1959年開始從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通過相圖、相變規律、組織結構和各種性能的系統研究,表明這類鋼在液氮溫度下比鎳鉻不銹鋼具有更好的韌性,是一種良好的低溫材料;作為耐熱材料,其性能不亞於鐵鉻鎳基高溫合金A286;作為無磁材料,其性能優於鎳鉻不銹鋼。為了推廣該鋼種,對其冶煉、壓力加工和焊接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工藝制度,從而推動了全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與發展。
由於在科學研究、科研管理及科技規劃等方面成績突出,他多次獲得國家級和院、部級的獎勵。
50年代,他是美國金屬學會(ASM)會員;從80年代起,他是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會員。1987年日本東京大學成立100周年,舉行「材料與社會」討論會,共邀請10餘名國際知名學者,他是被邀的唯一中國學者,並在大會上做了學術報告;1988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新材料國際會議」,同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材料大會」以及1991年在法國,由歐洲材料研究學會(E-MRS)主辦的「國際材料聯合會在第一屆先進材料會議」等,師昌緒均被邀為國際顧問委員會的成員。1990年由中國材料聯合會(C-MRS)召開的先進材料國際會議,他是大會主席之一。1992年由中國金屬學會、美國礦物、金屬及材料學會、日本金屬學會及韓國金屬學會共同發起的「第一屆環太平洋先進材料與技術國際會議」,以及同年,由國際薄板成型研究會(IDDRG)舉辦的「第17屆國際會議」,他均被選為大會主席,並任1992~1994年度的該研究會主席。
師昌緒院士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培養碩士及博士生近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