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揚輝教授浙江大學

揚輝教授浙江大學

發布時間: 2025-05-03 19:27:13

㈠ 美的電磁爐爆炸問題有追蹤嗎為什麼電磁爐會爆炸呢像家用的電飯煲

我從事電子電路設計多年,根據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電磁爐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發生如此劇烈爆炸的。如果發生爆炸,理論上應該是從內部向外擴張,但此次事件的爆炸情況與此不符。因此,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人為破壞。至於美的公司為何沒有選擇法律手段來追究誹謗者的責任,我無從得知。

雖然電飯煲與電磁爐的工作原理不同,但同樣不會引發爆炸。公安消防方面的爆炸專家對天河派出所拍攝的爆炸現場圖片進行了仔細分析,排除了電磁爐爆炸的可能性,並給出了以下推斷:

推斷1:事故電磁爐內部未發生爆炸。根據圖片分析,陶瓷板完全破裂,但外殼完好無損,內部線圈盤也完好且銅色鮮亮,這說明使用時線圈盤並未產生高溫導致變色。因此,可以推斷出電路板不是「爆炸」的源頭。如果電路板爆炸導致陶瓷板爆裂,那麼位於電路板和陶瓷板之間的線圈盤必定受損,不可能保持完好。

推斷2:電磁爐的微晶板為外力撞擊損壞。電磁爐用微晶板是耐高溫、耐沖擊、熱膨脹系數極小的晶化陶瓷,其強度比普通鋼化玻璃要高數倍。圖片顯示微晶板為外力向內撞擊損壞,可能是加熱密閉壓力容器在打開時發生意外而砸到面板。

推斷3:主治醫生透露傷者為鈍器所傷,但致傷的「鈍器」仍下落不明。依據天河院的主治醫生透露的信息,傷者前額為鈍器所傷,但現場未找到能造成此傷害的鈍器。目前,致傷的「鈍器」仍是一個謎,這也是本爆炸案件的關鍵懸疑點。

推斷4:未發現加熱器具,有人為製造現場的跡象。從派出所拍攝的圖片看,未發現當時用在電磁爐上的加熱器具。事發時實際使用的加熱器具可能被藏匿了?整個地板上僅發現了一塊約1平方厘米的微晶板碎片,且正好落在數滴血跡附近。其餘碎片都非常集中地分布在電磁爐線圈盤上,這一特徵不符合爆炸的特質,似乎有刻意製造微晶板碎塊傷人的假象。這與醫生指出的傷者為鈍器所傷明顯矛盾。

疑點三:專家認為電磁爐爆炸缺乏科學依據。信息產業部電子第五研究所中國賽寶(總部)家用電器室主任張志剛和陶瓷面板的材料專家——浙江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楊輝教授一致認為,電磁爐爆炸缺乏科學依據。

首先,從電磁爐的加熱原理來看,它不可能發生爆炸。電磁爐是利用低頻(20~25KHZ)線圈的磁場,通過導磁性(鐵質)鍋具產生感應電流轉化為熱量來加熱食物。電磁爐的爐面是耐熱陶瓷板,電流通過陶瓷板下方的線圈產生磁場,使鍋體底部產生渦流並發熱,從而達到加熱的目的。因此,從電磁熱力學原理上分析,電磁爐內部根本不會發生爆炸。

其次,從電磁爐的內部元器件構造來看,它也不可能爆炸。電磁爐的構造並不復雜,除了陶瓷板、上下塑料殼外,裡面只有兩塊電路板、一個線圈盤、一個風扇以及一些連接線。與普通收音機的構造材料沒什麼區別。電磁爐內部唯一可能爆炸的是電路板上的幾個小電容,但電容的體積非常小且頂部有十字芯供爆裂時泄能使用因此也不可能引發爆炸。

最後關於微晶板是硅鋰酸鹽材料也不可能發生爆炸。針對網友對電磁爐微晶板是否可能爆炸的疑問記者找到了國內電磁爐微晶面板的材料專家——浙江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楊輝教授進行解答。楊輝教授表示電磁爐微晶面板是一種高性能的玻璃面板其抗機械沖擊為0.7焦耳是汽車上的鋼化玻璃抗機械沖擊0.3焦耳的兩倍多並且可以耐600攝氏度到0攝氏度的溫度瞬間變化而不破裂。一般情況下如果烹飪時鍋體過重或經過重物沖擊微晶板可能會慢慢呈放射狀碎裂但絕不可能發生爆炸因為微晶板材料本身沒有爆炸能量的來源。

㈡ 中國有哪些數學家

1.華羅庚 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1985年6月12日卒於日本東京。1924年畢業於金壇縣立中學初中,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一年,因家貧失學,後在家中小雜貨店當學徒。在此期間自學數學,1929年在金壇中學任庶務會計,開始發表論文。1931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到清華大學,從管理員、助教到講師。1934年成為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在英國劍橋大學作訪問學者。1938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1948年在美國伊里諾大學任終身教授。同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並當選為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系當代自學成才的一位傑出學者,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中國理論數學(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數論》被國際學術界稱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元)方法」。又是應用數學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先驅

者,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統籌法」、「優選法」並開展應用,普及推廣到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提出了(計劃經濟大范圍最優化的數學理論)正特徵矢量法。發表學術論文200篇,10部專著(其中8部在國外出版,有些被譯成俄、日、德、匈、英國文字),還寫了10餘部科學普及作品。由於其成就傑出,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德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其名字已進入美國華盛頓斯密司—寧尼博物館,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88位數學偉人之一。
2.蘇步青 數學家,1902年9月23日生於浙江平陽。1931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研究生院,獲理學博士學位。1931年後任浙江大學理學院數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浙江大學訓導長。1941年後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院士兼學術委員會常委,《中國數學會學報》,總主編,1949年後任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教務長,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教務長。1955年後任復旦大學副校長。1978年後任復旦大學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副主席,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著有論文150餘篇,論著10多部,其中「K展空間微分幾何學」方面的論著獲新中國第一次頒發的國家自然科學獎;船體放樣中船艏曲線光順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3. 谷超豪 數學家 1926年5月15日生於浙江溫州。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留校任教。1953年到復旦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57年赴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力學數學系進修,1959年獲該校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1960年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系主任、數學研究所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國家科委攀登計劃非線性科學科研項目首席科學家。曾兼任申國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數學組召集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杭州分會和中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浙江分會理事和黨組書記;1956年當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成員;1993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4年當選為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又致力於大學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為我國數學研究和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齊性黎曼空間、無限維變換擬群、雙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規范場理論和孤立子理論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來,在偏微分方程和規范場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國際數學界重視,並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三等獎各一項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項,研究解決了超音速機翼繞流等數學問題,其成果比
國外早十多年。在正對稱方程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維、高階混合型方程的系統理論,受到了國際同行高度稱贊。在規范場的數學結構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來,在高維時空的孤立子理論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從事教學工作數十年,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教學人才。

4.吳文俊,1919年出生於上海,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1946年赴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留學,獲博士學位。1957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吳文俊研究數學已經半個多世紀,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早期研究拓撲學,他的天才成就曾奇跡般地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數學與國際上的差距。1956年他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當時科技界最高獎----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70年代後期,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吳文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即演算法化思想),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是國際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被稱為「吳方法」,產生了巨大影響。吳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並已應用於國際上當前流行的符號計算軟體方面。

吳文俊院士熱愛祖國,有高尚的科學道德,是數學界德高望重的前輩,至今仍在數學機械化研究的第一線。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終站在數學領域的前沿,做出了原創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5許三保 男,江蘇江陰人,一九四一年三月出生,一九六四年九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現任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競賽部主任,靜安區理科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靜安區競賽業余學校常務副校長。一九八七年起任上海市數學學校高中競賽班班主任和教練員,現是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員,被市教育局首聘任上海市中小學圖書評審委員會數學組成員至今,一九八五年受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聘請,擔任成人高考命題工作,曾榮獲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數學學校優秀教練員。
許老師參加過《中考疑難精解》、《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中美歷屆數學競賽試題精解》、《高中立體幾何》、《初中數學復習導向》、《高中數學學練指要》等十幾本數學著作的編寫工作;發表了

「數學歸納法」、「解決二面角問題要抓住關鍵」、「抓住n=k與n=k+1的聯系」、「方程問題」、「平面幾何中的定值問題」、「參數方程的應用」、「數控線切割機中數學計算」等二十餘篇數學教學論文。

㈢ 楊輝的浙江大學教授

1983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材料系,獲學士學位;
1986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材料系,獲碩士學位;
1986年~ 至今浙江大學材料系從事教學科研;
1997年晉升為教授,任浙江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研究所副所長;
1998年評為博士生導師;
1997年-1999年,浙江大學教務處處長助理(分管混合班)
1999年-2002年,掛職擔任浙江省科技廳高新技術產業化處副處長;
2003年~至今,浙江省「十五」納米技術重大科技攻關及示範應用工程專家組組長,浙江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中心副主任。 電子陶瓷材料及其器件;
納米材料制備、改性及產業化應用;
特種功能玻璃及陶瓷 中國硅酸鹽學會理事;
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常務理事;
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無機介質材料與器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浙江省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 「納米氧化鋁改性官哥窯青瓷及其抗胎裂研究」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完成人);「納米銀系光活化抗菌陶瓷製品」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無機納米材料改性聚丙烯彩色塑料編織袋」 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
中國硅酸鹽學會科技青年獎;
全國第三屆建材行業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三等獎。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員;
浙江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
浙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㈣ 數學史料中的五個數學家的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陳景潤成了國際知名的大數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他並沒有產生驕傲自滿情緒,而是把功勞都歸於祖國和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他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陳景潤收到一封國外來信,是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寫給他的,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次大會有3000人參加,參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學家而言,是極大的榮譽,對提高陳景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有好處。
陳景潤沒有擅作主張,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作了匯報,請求黨的指示。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科學院。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為當時中國在國際數學家聯合會的席位,一直被台灣占據著。
院領導回答道:「你是數學家,黨組織尊重你個人的意見,你可以自己給他回信。」
陳景潤經過慎重考慮,最後決定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在答復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信中寫到:「第一,我們國家歷來是重視跟世界各國發展學術交流與友好關系的,我個人非常感謝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邀請。第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唯一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目前台灣占據著國際數學家聯合會我國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國只有一個代表的話,我是可以考慮參加這次會議的。」為了維護祖國母親的尊嚴,陳景潤犧牲了個人的利益。
1979年,陳景潤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邀請,去美國作短期的研究訪問工作。普林斯頓研究所的條件非常好,陳景潤為了充分利用這樣好的條件,擠出一切可以節省的時間,拚命工作,連中午飯也不回住處去吃。有時候外出參加會議,旅館里比較嘈雜,他便躲進衛生間里,繼續進行研究工作。正因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國短短的五個月里,除了開會、講學之外,他完成了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一下子把最小素數從原來的80推進到16。這一研究成果,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在美國這樣物質比較發達的國度,陳景潤依舊保持著在國內時的節儉作風。他每個月從研究所可獲得2000美金的報酬,可以說是比較豐厚的了。每天中午,他從不去研究所的餐廳就餐,那裡比較講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帶去的干糧和水果。他是如此的節儉,以至於在美國生活五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費等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時, 共節余了7500美元。
這筆錢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從國外買回些高檔家電。但他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國家。他是怎麼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樂。」
陳景潤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謙虛、正直的人,盡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沒有驕傲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的高峰還沒有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籌算女傑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分析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數學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於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個藝術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她從小耳濡目染,聰明好學,畫感、樂感很強,祖父和父親特別喜歡她。讀小學和中學時,她不偏科,文理兼優,這些對她後來從事數學事業幫助很大。

胡和生雖然愛好廣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為一位畫家,而是考上大學繼續深造。抗戰勝利以後,胡和生考進大學數學系,1950年畢業,又報考了浙江大學著名數學家、中國微分幾何創始人蘇步青教授的碩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調整,蘇教授與她轉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復旦是以蘇步青為首的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策源地,人才濟濟,加之老一輩數學家的鼓勵指導,同行的互勉競爭,托著這顆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里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徵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義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這個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一書中,受到同行稱贊。她早期在我國最高學術刊物之一《數學學報》上發表了《共軛的仿射聯絡的擴充》(1953年)、《論射影平坦空間的一個特徵》(1958年)、《關於黎曼空間的運動群與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論文。至今,她發表了七十多篇(部)論文、論著。她在射影微分幾何、黎曼空間完全運動群、規范場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樹,成為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和知名度的女數學家。她的一些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寫的專著《孤立子理論與應用》,發展了「孤立子理論與幾何理論」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與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4年起擔任《數學學報》副主編,並擔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89年被聘為我國數學界的「陳省身數學獎」的評委;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至今選出來的數學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華裔算傑張聖蓉

張聖蓉1948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隨父母到台灣居住。她從小聰慧,喜愛讀書,對數學情有獨鍾。張聖蓉中學畢業後考入著名的台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獲學士學位。她不滿足於此,又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函數」是數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數學家說過「函數概念是近現代數學思想之花」。它的產生、發展實質上反映了近現代數學迅速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與函數論、解析數學的發展相輔相成。張聖蓉選擇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數論」作為攻讀對象。她的導師是一位著名的函數論世界大師,她要同函數論專家一道去摘取函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張聖蓉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從此在美國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工作。她對函數論中復平面上的解析函數、多復變函數以及有界函數的解析函數的逼近等高深領域都有涉獵,1976年,28歲的張聖蓉通過對道格拉斯函數的研究撰寫了世人沒有發現的這類函數特徵的論文,這為第二年著名數學家馬歇爾解決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測鋪平了道路。張聖蓉一鳴驚人,1977年又撰寫出另一篇令函數論專家驚嘆的論文,證明了馬歇爾攻克道格拉斯猜測中的一個未發現的難題。在清一色的男數學家主導的函數論領域,她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回答者: lirestreamyy - 大魔法師 九級 2009-8-23 18:42

1.祖沖之
他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發明了 "祖暅原理".
2.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他的成就是因為初三時的一堂課。就是因為這堂課,是他17歲時,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當他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3.陳景潤
陳景潤成了國際知名的大數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他並沒有產生驕傲自滿情緒,而是把功勞都歸於祖國和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他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陳景潤是一個非常謙虛、正直的人,盡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沒有驕傲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的高峰還沒有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4. 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5. 王元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數學獎得主。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曾任研究室主任、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數學學報》主編,聯邦德國《分析》雜志編輯,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顧問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稱學部委員)。解析數論是他的主要研究領域。

㈤ 數學名人的故事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父親以開雜貨鋪為生。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獃子」。他進入金壇縣立初中後,其數學才能被老師王維克發現,並盡心盡力予以培養。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三篇論文後,被破格任用為助教。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1946年3月,他應邀訪問蘇聯,回國後不顧反動當局的限制,在昆明為青年作「訪蘇三月記」的報告。1946年9月,華羅庚應紐約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去美國講學,並於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不久,妻子帶著三個兒子來到美國與其團聚。
1949年,華羅庚毅然放棄優裕生活攜全家返回祖國。1950年3月,他到達北京,隨後擔任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等職。50年代,他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空氣下著述頗豐,還發現和培養了王元、陳景潤等數學人才。1956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1958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從1960年起,華羅庚開始在工農業生產中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足跡遍及27個省市自治區,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並於翌年入黨。
晚年的華羅庚不顧年老體衰,仍然奔波在建設第一線。他還多次應邀赴歐美及香港地區講學,先後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還於1984年以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東京作學術報告時,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享年74歲。

㈥ 中國著名的四大數學家

現代四大數學家:華羅庚,吳文俊,陳景潤,蘇步青
古代四大數學家:秦九韶,祖沖之,劉徽,楊輝。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祖籍江蘇省丹陽市。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吳文俊 男,1919年5月12日生於上海, 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1985-1987),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主任(1992-1994),全國政協委員、常委(1979-1998)。他在拓撲學、自動推理、凱悶羨機器證明、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領域均有傑出的貢獻,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在拓撲學的示性類、罩扮示嵌類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拓撲學中的奠基性工作並有許多重要應用。他的「吳方法」在國際機器證明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有廣泛重要的應用價值。當前國際流行的主要符號計算軟體都實現了吳文俊教授的演算法。曾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56)、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1990)、陳嘉庚數理科學獎(1993)、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1994)、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1997)、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2000)、第三屆邵逸夫數學獎(2006)。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

蘇步青(1902.09.23 ~ 2003.03.17),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傑出的數學家,被譽為數學之王,與棋王謝俠遜、新聞王馬星野並稱"平陽三王"。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幾何外型設計、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曾任中國科學院學盯拍部委員、多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浙江大學數學系主任、復旦大學校長等職。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熱點內容
重慶大學向宏教授 發布:2025-05-04 07:57:26 瀏覽:826
2013湖南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錄取名單 發布:2025-05-04 07:49:30 瀏覽:12
廈門大學博士入學考試時間 發布:2025-05-04 07:49:26 瀏覽:19
泰國電影大學老師女生 發布:2025-05-04 07:48:01 瀏覽:218
財經類大學排名2017考研 發布:2025-05-04 07:37:32 瀏覽:456
北京2021大學放假時間表 發布:2025-05-04 07:32:38 瀏覽:301
大學生主要事跡怎麼寫 發布:2025-05-04 07:19:09 瀏覽:803
我還在上大學英語 發布:2025-05-04 07:15:43 瀏覽:737
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京口校區 發布:2025-05-04 07:01:06 瀏覽:842
新聞專業考研大學排名 發布:2025-05-04 06:56:04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