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秦漢史教授
⑴ 你是華師的吧!我想了解一下你們學校的歷史系。歷史系的一般都是學的什麼內容的專業課。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簡介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是我校傳統優勢學院之一。學院現有兩系(歷史系、文化學系)、四所(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所、楚學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所)。歷史學專業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博士後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單位,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近現代史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中國歷史文獻學為湖北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
學院現有教職工83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導師18人),副教授25人,講師13人。學院資料中心藏書15萬余冊,中外文期刊500餘種,文物館珍藏各類文物近4000餘種(類),機房擁有計算機60餘台,多媒體教室設備先進、齊全。近五年來,學院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70餘項,出版學術著作、教材近百部,發表論文620餘篇。
1、古老的學科
華中師大的歷史學科有百年的歷史。其前身的文華書院在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首開西洋史,自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以後,每周都有史綱課三小時,地理或歐洲史兩小時。1931年,華中大學開設的歷史課程有:中國史、現代歐洲史、希臘史、羅馬史、英國立憲史、日本史、印度史、西洋文明史、耶教史、佛教史、遠東國際關系史等。1935年,陳叔元擔任歷史系主任。陳叔元為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曾任福州協和大學教授。1938年以後,華中大學西遷到雲南省大理,歷史系與社會科學系合並成為歷史社會學系,當時主辦的《西南邊疆問題研究報告》成為當時國內外邊疆文化資料的權威刊物。解放前擔任歷史學課的教師有:英國的甘施禮、康士丁、丁克生等,國內學者有蔡尚思、馬奉琛、許衍梁、石聲河、華保羅、曹植福、喻存粹等。1949年,中原大學教育學院設有歷史系。1952年,華中高等師范學校設有歷史系,方衡擔任系主任。
解放初有一批著名學者在歷史系任教,他們是錢基博、張舜徽、潘梓年、楊東純、王玉哲、楊希時、王凌雲等。國學大師錢基博、張舜徽等先生曾經向歷史系捐贈了一批寶貴的文物,現收藏於學校文物館。
在歷史系工作,現已退休的歷史學教授、副教授有:塗厚善、黃道立、劉繼興、高明振、黃振、閔光沛、王瑞明、吳量愷、鄒賢俊、李國祥、崔曙庭、張翼之、戴緒恭、譚克繩、蘇中立、唐文權、戴成興、董方奎、塗光久、孫玉華、向子祥、吳韞山、李雪松、羅靜蘭、周孝梅、徐策偉、李繼晟、周學根、龐子朝等。在歷史系先後工作過的同志還有丁磊華、馬志林、彭祖年、薄懷俊、朱明庭、谷武高、余顯富、黃懷玉、黃葳、章重明、周開敏、張長清、湯建英、劉玲等。在歷史系工作過,後又調出的教師有張洪、李子林、林利民、賀璋容、王昌茂、張三夕、高華平、劉筱紅、羅家祥、李建中、馬良懷、王奇生等。
20世紀50——70年代,歷史系培養了大批優秀學生,他們是中學的教學骨幹。文革以後,歷史系在全校率先有了碩士點和博士點,為中國史學界培養了大批新秀。歷史系還開門辦學,1981年歷史系與江漢大學聯合辦學,培養歷史學科的專科生,由歷史系制定教學計劃編寫教材,派老師去江漢大學漢陽分校教學點上課。1983年,湖北省自學考試辦公室設置歷史專業自學考試,由我系承辦培養歷史專業自學考生的任務,發給自學考生畢業證書。1983年,歷史系與農工民主黨聯合在華師辦了「中華自修大學」(歷史本科)。
1983年5月3日,教育部批文建立歷史文獻研究所,隸屬於國家教委領導下的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1984年,教育部批准建立歷史研究所,該所是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的掛靠依託單位。
1996年,歷史系、歷史研究所和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所合並,聯合組建歷史文化學院。馬敏、朱英先後擔任院長。
2、教師隊伍建設
學院現有三所兩系,教職員工82人。
中國近代史所16人:章開沅、馬敏、朱英、羅福惠、嚴昌洪、何建明、彭南生、劉家峰、田彤、許小青、江滿情、王薇佳、鄭成林、張建平、謝建軍。章開沅、劉望齡、羅福惠、嚴昌洪先後擔任所長,現任所長朱英兼任基地主任。
歷史文獻所12人:周國林、劉韶軍、顧志華、楊昶、王玉德、劉固勝、董恩林、陳蔚松、李曉明、譚漢生、賈國偉、孫湘雲。張舜徽、李國祥、周國林先後擔任所長,現任所長劉韶軍。
楚學所4人:蔡靖泉、張正明(已故)、顧久幸、黃尚明。現任所長蔡靖泉。
歷史系30人。其中世界史教研室12人:黃正柏、晏紹祥(兼副院長)、李隆慶、李其榮、邢來順、庄萬友、陶笑虹、揭書安、徐曉旭、王震宇、梁軍、曾曉祥,教研室主任黃正柏。中近史教研室9人:劉偉(兼副院長)、黃華文、李英銓、曾祥文、沈志安、孫澤學、杜芳、董恩強、李寶紅,教研室主任黃華文。中古史教研室9人:熊鐵基、吳琦、鄧鴻光、張全明、丁毅華、趙國華、楊有禮、尤學工,教研室主任趙國華。歷史系主任趙國華、副主任邢來順。
文化學系6人:彭長征、姚偉鈞、程翠英、王娟、李愛國、紀東東。主任彭長征、副主任姚偉鈞。
資料中心:喻枝英、陳亞敏、喻旭、徐艷芳、胡永弘、胡秀雲、鄒霞。中心主任喻枝英。
院黨政9人:胡年珍(書記)、寇富安(副書記)、徐劍(團委書記)、辜慶、盧治平(行政副院長)、龐華君(院辦主任)、廖林子(教學秘書)、查旺雙(科研與函授秘書)、趙國清(行政秘書)。計算機房1人:何蕾。
其中有教師64人,博士生導師14人,碩士生導師33人。教授30人、副教授19人、副研究館員4人、講師1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9人。
教授:章開沅、馬敏、朱英、羅福惠、嚴昌洪、何建明、周國林、劉韶軍、黃正柏、熊鐵基、吳琦、劉偉、姚偉鈞、彭南生、黃華文、晏紹祥、邢來順、李其榮、鄧鴻光、張全明、丁毅華、顧志華、楊昶、王玉德、蔡靖泉、顧久幸、張正明、彭長征、劉固勝。(前14人為博導)
副教授:趙國華、楊有禮、李英銓、曾祥文、沈志安、孫澤學、杜芳、李隆慶、庄萬友、陶笑虹、揭書安、董恩林、陳蔚松、李曉明、賈國偉、孫湘雲、劉家峰、田彤、徐曉旭。
講師:王震宇、梁軍、曾曉強、董恩祥、李寶紅、許小青、江滿情、王薇佳、鄭成林、程翠英、王娟、李愛國、紀東東。
圖書系列副研究館員:俞旭、喻枝英、徐艷芳、胡永弘。館員陳亞敏胡秀雲鄒霞。技師:何蕾。
以上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19人:彭南生、劉固勝、晏紹祥、何曉旭、田彤、劉家峰、馬敏、何建明、周國林、劉韶軍、吳琦、姚偉鈞、王玉德、董恩林、李曉明、邢來順、孫澤學、鄭成林、王薇佳、江滿情,前6人為博士後。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有4人:梁軍、董恩強、尤學工、許小青。
退休的教授還在著書立說,或繼續發揮學術作用,他們是塗厚善、黃道立、高明振、黃振、閔光沛、王瑞明、吳量愷、鄒賢俊、李國祥、崔曙庭、張翼之、戴緒恭、譚克繩、蘇中立等先生。
學院聘請了一批海內外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30餘人,如野澤豐、成中英、陳鼓應、裘錫圭、龐朴等。
3、學科建設
歷史學科一直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懷。國務院李嵐清副總理和教育部陳至立部長曾經到我院視察。湖北省原高工委書記、教委主任余鳳盛曾經到學院作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報告。
1995年,學院歷史學科被批准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03年,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正式掛牌。
2000年,學院取得美國環太平洋教育基金會的支持,創辦了文化管理學系。
2001年,學院引進人才,組建楚學研究所。
學院有一批研究中心,如道家與道教研究中心、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張舜徽研究中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教會大學研究中心、商文化研究中心等。
學院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中國近現代史。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中國近代史所。省級重點學科1個——歷史文獻學。校級重點學科1個——中國古代史。學院在2003年申報了歷史學一級學科,申報了專門史(思想文化方向)、世界史二級學科。
學院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堅持教育與教學規律,堅持改革,把我院辦成以歷史教育和研究為主的,並在文化與跨文化管理研究方向有所拓展的國內一流的學院。
學院確定以張舜徽先生和章開沅先生「自強不息、務實求真」作為院里的學術傳統。學院營造出了「和諧、有序、實效、奮進」的學科建設氛圍。
學院現擁有兩個全國首批批準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分別是中國近代史、歷史文獻學。學院有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分別是: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歷史文獻學、世界史。碩士方向還開設了歷史教學法、跨文化管理,已經開始招生。以下對主要專業作簡要介紹:
(1)中國近現代史專業。該學科由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作為學術帶頭人,1981年即被批准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1988年評為全國重點學科,1997年按「211工程」重點學科的要求立項建設,2001年順利通過驗收,2000年評為全國百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2001年再次被重新評審為全國重點學科。該學科點在辛亥革命研究、商會研究、思想史、社會史等方面在全國有很強的優勢。
(2)中國歷史文獻學專業。該學科早在1981年就被批准為全國第一個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授權點,1994年評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長期掛靠在歷史文獻研究所,每年都召開一次全國性的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年會。研究會創始人張舜徽先生連續兩年擔任會長,現任會長為周國林教授。該學科在文獻整理、傳統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影響。
(3)中國古代史專業。中國古代史專業是校級重點學科。80年代,熊鐵基、王瑞明、吳量愷等教授在秦漢史、宋史、明清史等領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受到史學界重視的研究成果。1984年,中國古代史專業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
⑵ 哪些大學本科的中國古代史專業好
秦漢史研究比較好的學校是西北大學,西北大學的秦漢史研究工作起步較早,在陳直、林劍鳴等先生的帶領下,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研究隊伍,是中國秦漢史的研究中心之一。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最早就誕生在這里,秘書處也設在這里。西北大學歷史系過去曾設立秦漢史研究室,現在設有「周秦漢唐研究中心」,並與三秦出版社聯合出版《周秦漢唐文化研究》年刊。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就是華中師范大學的秦漢史,也是非常不錯的。
先秦史跟文字學關系緊密,主要是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比較好。吉林大學主要是古文字基礎好,有於省吾等一批老人打下的基礎;南開是史學基礎好,有楊樹達等老人的基礎,川大那是徐中舒開辟的。當然了,復旦的楊寬也是這方面的一大家,但是復旦這些年先秦史沒有什麼動靜。總的來說,國內先秦史主力在轉向考古和歷史地理。而正統的歷史上的先秦史則趨於萎靡。上述大家故去後,後生乏力。
唐宋史方面,北大鄧小南老師是政治制度史為主,張希清老師擅長科舉制度,年輕的趙冬梅老師以武官制度研究為主,浙大宋史的老師有些分散,主要有古籍所、歷史系、中文哲學系等:古籍所的龔延明先生應該已經不帶學生,但是應該還有少量授課,祖慧老師重點是科舉,二人最近致力於中國歷代登科錄的結尾工作,另外古籍所還有方建新老師也是宋史,主要集中於社會史,目錄學功夫了得,歷史系包偉民先生以經濟史最為擅長,近年研究范圍不斷擴大,致力於城市史、社會史、制度史等諸多方面。吳錚強副教授於科舉、社會、政治文化諸方面也有廣泛研究。呵呵,似乎說自己老師和師兄有點麻,另外如哲學系(宋學研究中心)的何俊先生於宋代思想史、中文系沈松勤等人也間有宋史方面的研究,最後還有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是一個獨立設置的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宋遼夏金史和中國古代史的研究與研究生培養工作。原稱宋史研究室,由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漆俠先生(1923~2001)創建於1982年,1990年擴建為歷史研究所,2000年組建為宋史研究中心。該機構 1984年1月獲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被河北省教委確定為重點學科,1994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2001年被教育部評審、確定為「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宋史研究中心現分為宋代經濟史、宋代政法史、遼夏金史、古籍與現代化研究等四個研究室,共有專職科研教學人員12人,資料員、行政秘書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人,教授7人,副教授2人,講師3人,研究實習員2人。宋史研究中心十分重視學術人才的培養,現有專職人員中已獲博士學位者6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4人,已形成了一支中青年力量突出、素質優良、人員精幹、大有發展潛力的科研群體。另有海內外20名知名專家學者任中心兼職教授、副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王曾瑜先生任中心特聘教授。
⑶ 陳業新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陳業新是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的教授。以下是關於該人物的具體信息:
- 基本信息:陳業新,男,1967年9月出生,籍貫安徽省霍邱縣。
- 教育經歷:
- 1988年畢業於安徽省淮陰南師范專科學校政教系。
- 1996年從華中師范大學中國歷史文獻學研究所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
- 2001年從華中師范大學中國歷史文獻學研究所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
- 學術生涯:
- 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期間,擔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博士後研究人員。
- 目前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 專業領域:秦漢史、生態文化、環境·災害與社會等。
- 科研成果:已發表論文近30篇,與他人合著《中華五千年生態文化》等著作。
⑷ 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大師風采
夏增民,男,生於河北,長於山西。曾就學於陝西師范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自 1998 年 起,供職於華中科技大學(2000年前為原華中理工大學),先後任政法系教師、出版社編輯,從事中國歷史文化課程的教學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圖書的選題策劃及市場推廣工作。2001年起,復任歷史研究所教師(其中2004-2007年在復旦大學師從葛劍雄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先後開設中國史綱、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政治制度史和中國政治思想史等課程。學術興趣為思想史、政治史、社會性別史及歷史地理。
趙國華, 男,1963年出生,河南鎮平人。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國學研究院兼職教授,先秦秦漢史方向學術帶頭人。1983年7月畢業於蘭州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6年7月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留校工作至今,先後被評聘為講師、副教授和教授,擔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歷史系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學術文化史教學和研究。在先秦秦漢史、中國軍事史等研究領域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主要著作有《趙國華史學論文初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中國兵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年),另主編和撰寫著作10餘部。主持和參與省部級研究課題4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學術兼職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