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大學的華裔教授
㈠ 陳章良的人物經歷
1978.09——1982.07,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現並入海南大學)熱帶作物栽培系栽培專業學生;
1982.07——1983.08, 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現並入海南大學)生物系教師;
1983.08——1987.08, 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系植物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
1987.08——1992.07, 北京大學生物系副教授、教授(1989.05);
1992.07——1993.09, 北京大學生物系主任;
1993.09——1995.07,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1995.07——1995.12, 北京大學副校長兼生命科學學院院長(1995.07當選第八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1995.12——2002.04, 北京大學副校長(2000.07當選第九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2002.04——2007.12,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副部長級)(2005.07當選第十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2007.12——2013.07,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
2013.06——,中國科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陳章良生命的小船起始於福建省福清縣一個緊傍著大海的小漁村。他說:「我小時候常常和弟弟去海里撈點魚兒賣掉補貼家用。到了9歲的時候,村裡人都說我,太大了,還不讀書,太不像話。這才開始讀一年級。」
「我是那所中學里邊第一個考上大學的。1978年7月,我們100多人坐著大卡車,到很遠的地方去參加高考。」陳章良還記得當時被卡車搖搖晃晃地拉到縣城參加高考的情景,他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全都寄託在了這次考試上。
考試成績公布後,陳章良在全鄉100多個考生中成了惟一的中榜者——他終於考上了海南島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栽培系。事實上那個時候的窘況實在不可思議:陳章良一邊讀書一邊還得勞動;寒暑假得下海摸魚捉蝦賣幾個錢作學費和買燈油;晚上便在煤油燈下苦讀。
剛進校門時,別的同學都會英語,而他連英文的26個字母都認不全;別的同學學外語都有錄音機,他卻連個小小的收音機都買不起。「由於窮,家裡不可能給我一分錢,我就靠學校每月發給的19元助學金和假期打工賺錢度日。學校的飯菜不夠吃,木薯和地瓜便成了我大學時的主要食物。」 有一天,他從一本英國的《自然》雜志上讀到了幾篇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瑪麗·查爾頓寫的有關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的文章,非常興奮,便給瑪麗·查爾頓教授寫了一封
信,在信中表達了他對這個領域的強烈興趣和獻身於這個領域的決心,並希望能到她的實驗室去攻讀博士學位。
「瑪麗·查爾頓教授很快給我回了信,隨後還派了一位華裔教授到他所在的學校對我進行面試。」陳章良至今認為自己很幸運,無意中抓到了一個好機會。這位華裔教授與陳章良接觸後,對他在那樣艱苦的學習條件下竟能獲得如此豐富的知識感到十分驚訝,特別是陳章良奮發向上、追求科學的精神以及他那敏捷的思維和少見的才氣,讓這位華裔教授十分欣賞。這位華裔教授回去後,把陳章良向美國華盛頓大學作了鄭重的推薦,並建議錄取這位年輕的中國人。
1983年,即陳章良大學畢業的第二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和醫學部的研究生。 陳章良到美國不久,便了解到當時國際上生物學最新的領域是世界著名生物工程學家畢齊所從事的重組DNA技術,而畢齊教授又正是他仰慕已久的科學家。於是,他想方設法,終於躋身於畢齊教授門下,成為畢齊教授的得意弟子。
陳章良在導師指導下選定的研究課題,美國加利福尼亞和洛杉磯的幾所大學也在緊張地進行著。而且,他們的研究方法、路線甚至手段都大致相同。也就是說,他和其他幾所大學的研究者們實際上是在同一條跑道上賽跑。陳章良清楚,「我只有甩開膀子,拚命奔跑,比別人動更多的腦子、下更大的功夫,才能在這場競賽中最先跑到終點,奪得金牌。」於是,幾年時間里他每天只睡5個小時,幾乎每天都要在實驗室里工作12個小時以上,有時長達十五六個小時,甚至有時乾脆就在實驗室里躺上一會兒,然後再接著干。
1985年,還是華盛頓大學三年級研究生的陳章良終於率先「沖刺」,取得了兩項重大研究成果:一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新技術將大豆儲藏蛋白的基因轉移到煙草和矮牽牛上;二是在第一項成果的基礎上成功地總結了這個基因的轉化植株及其後代的遺傳規律,並成功地作出了證明且提出了其表達的分子模式。 陳章良突出的科研成就,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1986年和1987年,他連續應邀出席了代表當今世界生物學界最高水平的兩屆國際權威性會議——美國高登學術會議。為了表彰他的成就,華盛頓大學竟提前一年半為陳章良頒發了博士學位證書。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身處他鄉異國的陳章良深知大洋另一邊的祖國對自己的深切期望。
1987年1月,獲得華盛頓大學生物及生物醫學博士學位的陳章良,謝絕了美國幾家公司和科研機構的高薪聘請,放棄國外優裕的生活,回到了深深眷戀的祖國,用自己已擁有的知識為祖國的強大添磚加瓦。於是,北京大學突然爆出一個大冷門:這位年僅26歲的年輕人,當上了北大副教授。回國後,陳章良在北大主持了國家「863計劃」中的多個研究項目,他與同事們一起,在北大建成了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自籌建之日起,就以邊建設邊開展研究的方式高速高效地在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特別是在作物抗病基因工程方面開展了研究,為填補我國高科技空白、超國際水平做出了貢獻。1991年11月,年僅30歲的北京大學教授陳章良在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科學家參加的競選中,以其卓著的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力冠群雄,榮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發的被稱為青年諾貝爾獎的「賈烏德·海珊青年科學家獎」,從而成為該獎自1987年以來最年輕的單獨一人獲獎的青年學者,而前兩屆獲獎者均為兩人共享。 陳章良教授一直從事生物技術及分子生物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的「克隆」上,他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獲得抗蟲、抗病的轉基因植物,研究卓有成就。在植物蛋白質工程和基因農業等課題研究上碩果累累的陳章良,最令同行們羨慕的是兼具科學家和成功的企業老闆雙重身份,他很喜歡被稱為「老闆」,因為自己一直致力於開創中國的生物工程產業。站在生物科學前沿的他,更懂得技術產業化對中國的意義。
「中國的生物工程在理論研究上可與國際水平抗衡,早在二十世紀五六
十年代就有一些新技術已接近國際水平,但由於產業開發沒跟上,數十年後的今天,不得不大量引進別人的東西。中國新崛起的生物技術在國際上是中等偏上,在亞洲則處於數一數二的領先位置,但中國的生物工程水平卻不及日本的幾十分之一。」陳章良深感「技術如果沒有開發,躺在實驗室里就永遠是技術」,把開創中國的生物工程產業作為他這一代生物學者的天職。1992年,他以企業家的智慧,和潘愛華等人在北大未名湖畔成功創建了目前中國最大的生物基因工程制葯企業之一——北大未名生物集團公司,開始致力於生物技術的產業化實踐,北大「未名」很快便成為擁有17家子公司的集團;接著又創建起中國北大生物城——一個中國未來最大的集科研、開發、生產為一體的現代化生物工程產業基地。 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為主體的生物工程,被認為是21世紀科學技術的核心。基因農業、基因葯物已經給美國帶來數百億美元的銷售額。生物工程的帶頭人陳章良深知這一點,他要尋找一個好項目,以帶動中國基因工程產業的發展。他選擇了α—1b干擾素(賽若金)。一位外國專家曾斷言:中國要實現干擾素的產業化,只能是天方夜譚。然而,陳章良和北大「未名」,打破了這一預言。在過去的五年裡,他們創造了奇跡:從一項技術到成熟的產品——賽若金,從一個企業到中國最大的生物工程基地。「賽若金」一躍成為中國干擾素第一品牌,連續三年所佔市場份額超過60%。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關鍵人物,他們是技術發明人侯雲德、投資決策人陳章良和企業成功的領導者潘愛華。他們一起完成了一個中國人的夢想,譜寫出了中國基因工程之歌。
㈡ 華盛頓大學知名校友一覽表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社會比較安定,教育體系也很完善,受到許多留學生的青睞。在美國眾多的大學院校中,華盛頓大學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那麼在華盛頓大學,有哪些知名校友呢?的我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華盛頓大學知名校友一覽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小龍Bruce Lee,美籍華人,1940年出生在美國舊金山,1961年以優異成績考入華盛頓大學,於1961-1964年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哲學,李小龍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學位期間各科均取得優異成績。在文理學院著名教授凱恩的哲學理論指導下和體育學院著名武術家伊諾山渡教授的武術理論指導下,李小龍結合世界各流派武術和哲學理論創立了截拳道。李小龍位列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是在全球范圍最有影響力的華人,也是將中國功夫傳播到全世界的第一人,打入好萊塢的首位華人,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世界武術和功夫電影的發展。李小龍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多影迷武術家的世界紀錄,贏得全球數十億觀眾。
翁以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現任)、香港總商會總裁、美國空軍學院副教授。翁以登1947 年生於上海,光緒皇帝老師翁同合的第六代子孫,1967年考入華盛頓大學,1969年獲得華盛頓大學數學碩士臘宴核學位,1972年獲得華盛頓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翁以登畢業後進入美國空軍,擔任美國空軍學院副教授,教授數學,授予美國空軍上校軍銜,後擔任美祥族國駐華大使館副武官、美國國防部中國政策顧問。1997年翁以登出任香港總商會總裁(香港總商會成立130年的首位華人總裁)。2006年翁以登出任美國星巴克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2010年-今,翁以登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鄧傳楷,江蘇省江陰人,在華盛頓大學攻讀文學和經濟學,1936年 獲華盛頓文學學士學位和經濟學碩士學位。是中國教育家、作家、政治家、外交家和奧林匹克體育運動先驅。曾任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世界華僑協會總會監事長、教育部次長,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主任,遠東區童子軍主席,獲抗戰勝利勛章、景星勛章、一等實踐獎章、美國最高榮譽獎銅豹獎、世界銅狼獎等。
孟憲承:華東師范大學 首任校長。
胡流源:美籍華裔輪掘生物工程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丁邦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1996-2004),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家。
李貞德: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者。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當代台灣文學和史學的研究學者。
曾憲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現任)、應用科學系教授,台灣化學工程研究者、教育工作者。
沈富雄:台灣政論及政治人物,前立法委員。
楊德昌:台灣知名電影導演。
朱慧敏:2004年年度香港小姐選舉亞軍兼旅遊大使獎得主。
林 凡:台灣歌手。
楊日昌: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應科院)行政總裁(現任)。
吳大維:華人演員、歌手、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