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科大學湯海洋教授
『壹』 吃動物內臟對身體有什麼壞處
動物內臟雖然富含營養,但也不是可以無所顧忌地吃,需要把握一個度。如果一次大量食用,很容易造成維生素A或維生素D中毒。
肝臟是動物儲存維生素A的重要器官,每100克生豬肝就含有約5000微克的維生素A。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建議,每天維生素A的推薦攝入量(RNI)是成年男性800微克、成年女性700微克,相當於14~16克生豬肝的量,也就是一大湯匙的豬肝。
吃動物內臟要經常少量,一星期吃上一兩次即可,每次食用量不宜超過50克,即每周別超二兩。無論是哪種動物內臟,膽固醇含量都比較高,所以血脂高的人最好不吃;動物腸的脂肪含量很高,較胖者最好少吃。
(1)廣州醫科大學湯海洋教授擴展閱讀:
不適合吃動物內臟的人群:
1、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這部分人要保持飲食清淡,忌海腥油膩之品,如黃魚、帶魚、橡皮魚、桂魚、蝦、蟹及肥肉、動物內臟等。
2、高脂血症患者:他們盡量不要食用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如動物大腦、蛋黃、蟹黃、蛋類、動物內臟、臘腸等。
3、痛風患者:人體的尿酸是來源於嘌呤,嘌呤多了尿酸自然多,如果多吃海鮮、動物內臟這些高嘌呤食物會增加尿酸的生成,可加重痛風患者的病情。
4、脂肪肝患者:脂肪肝的防治重點在控制飲食,要注意每餐只能吃7成飽左右;少吃高膽固醇食物和油膩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帶殼的海產品,還要戒酒。
『貳』 中國有哪些科學家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有袁隆平、竺可楨、錢偉長、侯德榜、童第周等。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2、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3、錢偉長(1912.10.9—2010.7.30),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兼長應用數學、力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5、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叄』 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是什麼意思
「補短板」就是「粵東西北高校的振興計劃」。粵東西北高校的綜合實力相對較弱,要把這個短板補起來。這一類高校主要包括了粵東西北地區的高校以及珠三角邊緣地區的高校: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嶺南師范學院、韓山師范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韶關學院、嘉應學院、惠州學院、五邑大學、肇慶學院,廣東葯科大學雲浮校區、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河源校區。
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根據國家「雙一流」建設任務,自主確定學科建設口徑和范圍。
暨南大學:葯學、新聞傳播學、應用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生物學、工商管理、網路空間安全、光學工程。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畜牧學、農林經濟管理、作物學、植物保護、園藝學。
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
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學、心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體育學、數學、化學、生物學。
廣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設計學。
廣州中醫葯大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葯學、臨床醫學、葯學。
深圳大學:光學工程、土木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理論經濟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南方科技大學:力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肆』 細說「海洋人參」——花膠
作者:廣州醫科大學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吳如玲
花膠,又叫「魚膠」、「魚肚」、「魚泡」,是各類魚鰾的干製品,以富有膠質而著名。魚鰾是魚調節比重和輔助呼吸的器官,魚能在水中維持一定的深度,就是依賴魚鰾的功能。魚鰾不僅對魚意義重大,也是一味葯食兩用的補養佳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與葯用 歷史 ,《齊民要術》曾記載漢武帝食用石首魚鰾,在唐代,花膠成為貢品,僅供宮廷食用。其與「燕窩」齊名,與魚翅、海參、鮑魚等合稱為「海八珍」,又被稱為「海洋人參」。其蛋白質含量高達84%,脂肪僅為0.2%,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中醫認為,花膠味甘淡、微咸,性質平和偏溫,味厚滋膩,歸腎、肝、胃經。花膠中所含的蛋白質,以甘氨酸含量最高,其次為丙氨酸和谷氨酸,甘氨酸具有維持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可以提高免疫力,降低高膽固醇和高血脂;谷氨酸能促進消化道黏膜的黏蛋白生成,對慢性胃炎有非常好的療效;精氨酸在醫葯工業上被用於治療精子缺乏的男性不育症,還有促進創傷癒合、促進生長發育等的作用。花膠也具有美容養顏功效,能滋潤皮膚,使皮膚細膩光潤,避免枯燥乾裂,增強肌肉組織韌性的彈力;此外,魚鰾對治療食道癌、胃癌亦有一定作用。
花膠有公母之分,因為公花膠出產很少,而且口感和品質都比母花膠要好,所以市場上同一規格的公花膠往往都比母花膠要貴。
1、看法令紋
公肚具有很明顯的兩條接近白色或金色的法令紋,法令紋是鑲嵌在膠質里的,而不是折紋,而母肚是沒有的,這是很好的分辨公母的方式。
2、看厚度
公魚膠肚身中部較厚,而兩邊較薄,膠質比較柔實;母魚膠則肚身中部和側邊厚度一樣,膠質比較粗糙。
3、看口感
公魚膠燉煮後湯水比較清澈,口感結實爽口有彈性,母魚膠湯水比較粘稠,口感軟糯。
冬季此時進補,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不但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成能量儲存於體內,為來年的生機勃發打下良好的基礎,還能養陰壯陽,提高身體素質,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因此,民間有"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之說。花膠滋益溫通,是冬令進補的良品。
枸杞紅棗干貝排骨花膠湯
❶ 花膠泡一夜(很厚的可以蒸10分鍾再泡),然後剪成條狀。
❷ 排骨過一下熱水去血腥。
❸ 枸杞、瑤柱、紅棗洗一下把所有材料放燉鍋燉2.5小時,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花膠每人每次份量為15-20克左右,小孩、老人用量酌減,每周2-3次。空腹吃魚膠效果最佳,一般為早上或晚上睡前1小時食用。花膠一般人均可食用,但因其味厚滋膩,使用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❶ 小孩、老人或者腸胃不好的人不宜多吃。
❷ 痰多濕盛、發燒者也不宜食用。
❸ 感冒期間也不宜吃魚膠,會加重鼻咽喉的粘膜過敏,令感冒病情加重。
❹ 例假期間,因魚膠帶有補氣血的效果,會使例假排放量失衡,也不建議吃魚膠。
審稿專家:廣東省葯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王若倫
【葯盾公益】 以中國非處方葯物協會、中國葯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葯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葯安全。
『伍』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陸』 中醫養生大學論文範文參考
中醫養生學是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中醫養生在增進人類健康、延年益壽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中華民族優秀 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中醫養生論文 範文 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篇1淺談回族葯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摘要:本研究以寧夏醫科大學選修課“回族葯膳與飲食養生”為例,探討其教學設計策略,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精神。
關鍵詞:選修課;回族葯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回族是一個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國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發現,寧夏的百歲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絕大多數[1]。究其長壽因素,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飲食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養生哲學,食與療密切相關,“以食養病,以食代葯,醫食同源”,是我國養生學界的瑰寶。在歷代的回醫回葯著作中,飲食療法都作為防病治病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既是回醫回葯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更是健康飲食理念的重要內容。本項目致力於從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學生開展選修課“回族葯膳與飲食養生”,採用“以身探索”的 教學 方法 ,引領醫學生體會回族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本課程又是學校進行人文素質 教育 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
一、整合教學內容
(一)合理設計內容體系
由於本課程暫無固定教材,授課內容由本項目成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材,並參照《中醫飲食調護》(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郭瑞華主編)的章節設計,對整理後的教學內容分門別類。本課程共分為四大部分:“一、回族飲食養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葯材的分類、性質、功用、現代研究”、“三、回族葯膳、民間食療方的類型、功用、製作方法及現代營養分析”、“四、常見病症飲食調護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實際案例為主線,講授葯膳的具體應用,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將前面已經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將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創新體例設計
每章內容均以實例或現象、或民俗 諺語 為引導,提出問題,然後引出正文內容。“正文”先以回醫回葯理論進行闡釋,要有理有據,有明確的文獻來源;對相關內容進行中醫中葯論證、現代營養學論證。本部分內容應以“夠用”為原則,突出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能力。編寫時應注重知識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識的廣度。“食膳舉例”部分應緊密貼合正文內容,列舉的食譜應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選擇、調味劑使用、烹飪方法等方面,應具有顯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識小鏈接”部分是對上述內容的補充,相對獨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識補充之處。
此部分內容應納入相關的回族文化、生活習慣、養生諺語、宗教信仰、齋戒習俗等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這是地處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特色”的體現,突出趣味性,富有啟迪性,使本課程更具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思考問題”的設置,不應是對重點知識的提問,而更注重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設置的問題應以培養學生“ 發散思維 ”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為目的,貼合實際生活。
二、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
授課以“課堂討論”為主,“以問題為主導”,追求“親力親為,以身探索”。教師只對關鍵性理論知識進行講解,而對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內容,則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開展,鼓勵學生從自身的視角去理解回族飲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方面的考究及蘊含的養生理念,等等“;課堂討論”還包括生活現象討論、葯膳分析討論、疾病食療討論等專題討論。具體方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先提出不同意見,經過集體討論後,糾正不正確的認識,並分析原因,最後由輪流小組組長以“ 報告 ”形式書面 總結 上交。本課程這樣設計可使學生在互相探討中增進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視頻教學所選內容多為公眾媒體或專業網站上提供的素材,涵蓋回族烹飪、養生等方面的內容,使本課程成為真正意義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課、文化課,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豐富課堂活動,更可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積極動手的熱情。
三、實施成績綜合評價
將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和撰寫的“報告”納入本課程考查范圍,占成績考核的30%。“試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教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以及葯膳方的使用、食譜分析能力,占成績考核的30%。“實踐調研”環節,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生活,對身邊人群的飲食習慣和常用食物進行調研分析,以培養學生“立足實際”“,理論結合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占成績考核的15%。在“動手能力”環節,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針對自身、家人的體質特點,或者對某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痤瘡等)的易感性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自擬或自選葯膳,在家操作,操作過程以視頻或圖片形式呈交,並對葯膳的功效進行口頭闡述,對葯膳的實際功效、服用時間以及體會進行如實記錄,以此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各項能力,將結果納入本課程考核內容,占成績考核的25%。這也是本課程在成績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創新點。
四、全面考察教學效果
本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理論的講述上,以“夠用,會用”為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化處理,始終貫穿“以應用為主線”,所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情況是反應教學效果一個重要方面。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存在的問題、改進意見等方面,以評價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授課方式、成績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學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的 愛好 程度,是評價教學效果最直接而簡單的風向標。
本人認為教學內容新穎、實用性強、授課方式靈活、授課內容貼近生活、寓教於樂,都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保證出勤率。而活躍的課堂氛圍、師生間的良好互動,以及課間學生咨詢問題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學生對本課程的喜愛程度。所以應納入教學效果的評估范圍。本次課程採用小班授課的方式進行,一個班大約為50名學生。
根據學生簽到表、課堂互動情況、小組討論及提交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本課程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慾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氣氛熱烈而輕松,加深了學生對回族飲食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具備了鑒別“美食與營養美食”的能力,督促學生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了敢於質疑、敢於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是本項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初步具備批判精神。
現代社會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而個人的認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顯得愈發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必須具備基本的分析判斷能力。本項目開設的“回族葯膳與飲食養生”,其內容取自回族古今相關書籍,如《回回葯方》《飲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湯瓶八診》系列叢書等,以及回族民俗、飲食習慣、烹飪習慣、伊斯蘭經等大眾通俗的內容。所以在作為一門課程講授給學生時,教師必須首先要保證所授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時宜、不符合現代營養學的內容,發揚真正對健康有益的飲食文化;而教師更有責任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所謂的批判精神,是指對既定的學說或理論進行思考與質疑,有自己獨到的、科學合理的見解和判斷,它是建立在探究問題的基礎之上的科學的、正確的批判態度,與簡單的否定與拋棄完全不同[2]。
筆者認為,批判精神是 創新思維 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本課程將素質教育融會貫通於課堂,使學生受益匪淺。因此本課程“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或可為高校素質教育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作為全國回民比例最多的寧夏地區,寧夏醫科大學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較多的回族食物,對回族食物較為熟悉,學生往往可以根據親身體會對日常飲食進行初步評價,從而自覺形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這是本課程開設的現實意義。從長遠來看,本課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漢族學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個窗口,促進民族融合,共建和諧融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丁月玲.從回族的節食習俗談養生長壽[J].中國穆斯林,2001,(6).
[2]蔣篤運,蔣桂芳.談大學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4,(2).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篇2試談睡眠與中醫養生
【摘要】從古至今,許多養生學家都認為睡眠與養生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時間和時限、睡眠的環境、睡眠的姿勢、睡眠的情態等等,而在這些方面前人已為後世積累了許多 經驗 ,值得我們重視與借鑒。
【關鍵詞】睡眠;養生
睡眠,通常認為是由於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良好的睡眠是產生和儲備能量的過程,就像車子開一段時間後需要進入加油站充電加油一樣,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復我們疲乏的細胞,產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強的免疫力。
1 睡眠時間和時限
1.1 時間:我國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已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 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 對四時的起居時間作了相應的論述。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謝肇撰的《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說:“讀書不可過子時, 蓋人當是時, 諸血歸心, 一不得睡, 則血耗而生病矣。”晉•葛洪在《抱朴子•極言》也說:“寢息失時,傷也。”
1.2 時限: 吳清忠認為人體造血的最佳時段是從下午天黑之後到午夜一點,而且必須是達到深度睡眠的狀態,一個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點以前累計有8小時的睡眠。[1]
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著的《老老恆言•晝卧》曰:“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以養陽。時至子,陽氣漸長,熟睡所以養陰”。《靈樞•大惑論》也說:“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在中醫來看,睡眠其實就是一種人體陰陽交替的現象,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與“合陽”的時候,睡好子午覺,就有利於人體養陰和養陽。
由此看來,睡眠更注重質量與有效性,即以精神和體力的恢復作為標准。古人說:“凡睡至適可而止, 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2]
2 睡眠環境
明•高濂撰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的《起居安•上卷》說:“所寢之室,名安樂窩, 冬暖夏涼,遇有睡思則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這“安樂窩”中度過,所以應該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道林養性第二曰:“居處不得綺糜華麗,令人貪婪無言,乃禍害之源,但令素雅潔凈,無風雨暑濕為佳。”
宋代養生家溫革在《瑣碎錄》中說:“卧處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卧露下”。風為百病之長,最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出現頭痛、耳聾、面癱、癮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處有風, 應該急避開, 尤其是體虛年老之人。《瑣碎錄》還說過:“卧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如果在卧具邊安放火爐之類的東西,日久便會引動火氣,妨礙睡眠,而且由於近火,溫度可能過高,睡著後容易掀被,反而容易著涼。
北宋•張君房攥寫的道家典籍《雲笈七簽》雲:“夜寢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衛生歌》也曰:“默寢暗眠神晏如。”中醫學也有“神安則寐”之論, 就寢即滅燈, 則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為陽氣之精華, 故日間人的陽氣得以增強, 處於優勢, 體內的生理活動亦處於升、動的狀態,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間燃燈而卧,燈光雖然不及日光純盛, 亦為陽熱之源, 可擾動體內陽氣不得安伏於營陰, 阻礙人體進入睡眠的狀態。[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鵬飛撰養生學著作《三元參贊延壽書》中所說的“燈燭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齊梁時代著名醫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里也說過:“凡卧訖頭邊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勢
在《希夷睡訣》中提倡右側卧時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頭,伸左足,以手置於股間。[4]佛門稱此式是“吉祥卧”。《道藏• 混元經》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側曲。”《道藏》中《修真十書•衛生歌》雲:“卧不厭覺貴舒”此即“ 睡不厭屈,覺不厭伸。”孔子在《論語》中也說:“ 寢不屍”。《千金要方•養性•道林養性》說:“屈膝側卧,益人氣力,勝正偃卧。”《老老恆言•安寢》也指出:“如食後必欲卧,宜右側以舒脾氣”。
於上可知,古人們均認為右側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現代研究也證明了右側卧有利於心臟功能,還有利於消化系統的運化吸收。因為, 心臟位置較高, 有利於心臟排血, 並減輕其負擔; 肝臟位於右側最低處, 可獲得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腸和小腸通向大腸的開口都向右側,所以右側卧位有利於食物在胃腸內運行。[5]
4 睡眠情態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靜則寐,神動則醒。大怒大喜深思則陰陽不和,神不守舍,很難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爐前坐》:“孤燈照不寐,風雨滿西林。多少關心事,書灰到深夜。”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慮而不眠的睡前情態。
古人認為寤則神棲於目,寐則神棲於心,心靜無欲則能入睡,心情煩躁,雜念紛紜,常常難以入睡。[6]古人並詳細介紹了睡心的方法,戰國早期莊子所著的《南華經》記載睡心有“操縱”二法:“ 操者,如貫想頭頂,默數鼻息,返觀丹田之類,使心有所著,乃不紛馳,庶可獲寐;縱者,任其心游思於杳渺無膚之區,亦可漸入朦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則寐愈難。蓋醒與寐交界關頭, 漸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則心之或操或縱,皆通睡之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客觀條件盡量睡好覺,讓身體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時間里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吳清忠. 人體使用手冊[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養生法.保健醫苑[J].37
[3] 趙穎初, 騰晶.道教睡眠養生觀在中醫養生中的體現.中華中醫葯學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吳靜.宋詠梅.睡眠養生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江西中醫學院學報[J]. 2010-4.22(2):47
[6] 宋執雲,董桂蘭.古代睡眠養生術淺探.安徽中醫臨床雜志[J].1995.7(1):6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范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