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福州大學教授陳寶國在他的王夫之哲學思想

福州大學教授陳寶國在他的王夫之哲學思想

發布時間: 2021-02-13 22:16:43

1. 王夫之提出了什麼哲學觀點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農、三三,號姜齋,中國衡陽(今屬湖南省)人。因晚年在衡陽西鄉石船山下隱居,他自稱船山老人,或船山老農、船山遺老、船山病叟,後人遂尊稱為船山先生。

王夫之出身於日趨沒落的地主知識分子家庭,青年時代一方面眷戀著科舉考試的舊路,另一方面關心動盪的時局,參加「行社」、「匡社」等,立志改革社會。農民革命的風暴打破了他「學而優則仕」的夢幻。但他拒絕張獻忠農民軍的禮聘。明亡後,他於1648年在衡山舉兵抗清,失敗後退至肇慶,後任南明桂王府行人司小官,又到湘南一帶過了幾年流浪生活。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麓,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從事學術研究。

王夫之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等都有所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是明清之際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王夫之堅持事物運動的內因論,反對外因論。他認為,事物的變化是由於事物內部的對立面相摩、相盪,明確闡述了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萬物變化的源泉。

王夫之對事物內部「兩端」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拋棄了(周易)八卦以乾為首的觀點,認為乾與坤、陰與陽沒有先後之分,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獨立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他還認為,矛盾的雙方沒有固定的主輔地位,在一定條件下為主的一方在另一條件下就會轉變成為輔的一方,同樣,在一定條件下為輔的一方也會在另一條件下轉變成為主的一方,矛盾雙方的地位可以轉化,人們不應當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的對立面。

王夫之還進一步用對立面斗爭的觀點解釋社會現象。他明確肯定:豪強兼並的人家與流離失所的百姓是社會的兩級,二者是尖銳對立的。他認為,社會政治生活中發生激烈的斗爭,並不完全是壞事,也可能會引出好的結果。他意識到對立面的斗爭會促成矛盾的轉化。

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一書中,批判了宋明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禁慾主義觀點,提出了「天理」「人慾」並存不悖的思想。他認為天理和人慾都出自自然,離開人慾就談不上什麼天理。他說:「理欲皆自然」,「終不離欲而別有理」,「天理人慾,雖異情而亦同行……天理充周,原不與人慾對壘」。王夫之在這里肯定了人的自然慾望的合理性。

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對「道」與「德」的內容及其關系進行了論述。他認為,人們對於一般的「道」,應該遵循和篤信,而對於具體的「德」則應加以變通和弘揚。

最後,王夫之得出結論,「故道可弘也,而不用乎篤信也;德必篤信也,而不弘以執之也。」就是說,當人們在把握「道」,即把握一般的規律和原則時,應該把它看作是可以弘揚發揮的東西,而不能把它視為不可移易的教條而加以「篤信」;當人們在把握「德」時,又必須有所「篤信」,不能借口「弘道」而根本拋棄「道」。這里包含了既尊重客觀規律,又不把規律當作教條去死守的思想因素。

王夫之的思想博大精深,自成體系,達到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發展史上的最高峰。

2. 王夫之在哲學上提出了什麼歷史觀

王夫之(16l9—1692)字而農,號姜齋。其祖原夫之江蘇高郵人,因隨燕王朱棣「靖版難」南下,以權功授衡州衛指揮金事,世襲武職,居湖南衡陽。王夫之晚年隱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後人稱他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偉大哲學家,我國古代哲學的集大成者。

王夫之的主要貢獻在哲學思想和歷史觀方面、在哲學上,反對理學家「知行合一」的認識論,提出了「行先知後」的唯物主義知行觀,認識論,並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強調了「行」即實踐在認識上的作用。並提出了運動變化的辨證法思想,反對理學主靜的思想,提出了「靜者靜動,非不動也」的命題。

更可貴的是他把哲學思想運用到歷史觀方面。由哲學上的動靜關系,找到了「推故而致其新」的理論,由此來探討歷史的發展規律,反對厚古薄今,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認為歷史在不斷「趨時更新」。就應當厚今薄古,「法後王」,而不「法先王」,實際反對倒退。他把歷史發展的趨勢叫「勢」,規律叫「理」,理即勢的必然,勢必然合乎理。都是可貴的社會進化思想。[2]

3. 王夫之對在哲學上有什麼貢獻

王夫之把中國樸素的惟物辯證法推向新的高度,他提出了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運動的普遍性及量變、質變思想,矛盾對立面相互依存、轉化的思想,這些都是超越前人的,反映了明清之際哲學的時代精華。

4. 王夫之思想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在王來夫之所處的明朝末年源,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末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並在封建勢力的強大壓力下緩慢地向前發展。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極其尖銳。清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大力提倡程朱理學。這時一些中小地主知識分子,包括王夫之,參加了抗清斗爭,看到了歷史風雲的變化,經歷了亡國的慘痛,身受異族殘酷壓迫之苦,但他們始終不放棄民族復興的信心。因此,他們抗清失敗後,雖然停止了武裝斗爭,卻更勇氣百倍地在文化領域內,在思想戰線上,進行了氣勢宏偉的斗爭。他們為了求生存,求發展,為了進行有效的斗爭,就以唯物論為武器,研究回答現實問題。他們從明王朝覆滅中吸取教訓,看到了宋明理學對社會造成的禍害,於是從不同方面掀起了批判宋明理學的思潮。王夫之是這一批判思潮中的卓越的哲學代表。他從氣一元論出發,對當時哲學論爭的中心——「理氣(道器)」之辯與「心物(知行)」之辯作了比較正確的解決,達到了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的統一。《系辭上傳第十二章》正體現了王夫之這一重要的哲學思想。

5. 王夫之的道德觀有什麼特點他提出了哪些道德修養的方法

: 中國歷史上許多倫理思想家盡管在道德哲學理論體繫上建樹不多,但在道德版修養方面卻多有貢獻。自權孔孟老莊到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都圍繞著修養的目的、實質、內容和方法等問題,展開了長期的辨難和爭論。明末清初的倫理思想家王夫之,「坐集千古之智」,不僅對傳統倫理的義利之辨、理欲之爭作出了理論上的總結,而且對傳統道德修養諸問題給予了系統的清理,並構建起自己的、別開生面的道德修養理論。本文試圖對其道德修養的理論基礎、主要內容以及目的和方法,作些分析、論說。

6. 請問王夫之的三種主要哲學著作是什麼 他的最主要的三點思想貢獻是什麼

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詩廣傳》、...

7. 簡述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概括起來有七點:
首先、反禁慾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慾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慾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傳》、《尚書引義》等書中對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提出了批評。
其次、均天下、反專制、愛國理想。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與《宋論》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觀點。
其三、氣一元論,王夫之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王夫之還指出,天地間存在著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實物,一般原理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決不可說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王夫之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雖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著上下之間有界限可以分割開來。從知識的來源上看,原理、規律是從對事物的抽象而得來的,因此,應該是先有具體形器,後有抽象觀念。道家佛家都把「虛無」視為無限和絕對,而將「有」視為有限和相對。王夫之認為這把相對、絕對的關系弄反了,在他看來,「有」是無限的,絕對的,而「無」是有限的,相對的。王夫之是這樣論證的:人們通常講無,是相對於有而言。就象相對於犬有毛而說龜無毛,相對於鹿有角才說兔無角。所以,講「無」只是講「無其有」。王夫之認為,廢然無動、絕對的靜即熄滅,這是天地間所沒有的。王夫之說,「動而成象則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動而趨行者動,動而赴止者靜」。王夫之的這些話表明,靜止里包含著運動,靜止是運動在局部上的趨於穩定而成形象的暫時狀態,所以靜止的東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動靈活的。
其四、心物(知行)之辯——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王夫之說,「耳有聰,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聲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聰必歷於聲而始辨,明必擇於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豈驀然有聞,瞥然有見,心不待思,洞洞輝輝,如螢乍曜之得為生知哉?果爾,則天下之生知,無若禽獸。」(《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說,憑借感官心知,進入世界萬物聲色之中,去探尋知曉事物的規律,這才是認識世界的途徑。也就是說,知識是後天獲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其五、揭示「名」、「辭」、推的辯證性質。王夫之認為,真知識一定是名與實的統一「知實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實,皆不知也。」對於概念能否如實地模寫現實,邏輯思維能否把握宇宙發展法則,這是認識論上的大問題,老子講「無名」,莊子講「坐忘」,禪宗講「無念」,共同之處都在於認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達變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達到與本體合一。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說人能夠進行正確的思維。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個過程,既不可執著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運動看作是剎那生滅,不留痕跡。
其六、理勢合一的歷史觀。王夫之提出「理勢合一」,並在其著作《讀通鑒論》對前人所提出的「復古論歷史觀」、「循環論歷史觀」等歷史形式進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王夫之在其《四書訓義》一書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動的,人可以主動地權衡和取捨。他說:「生之初,人未有權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後,人既有權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8. 王夫子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王夫之在哲學上,提出了相當完備的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相結合的哲學體系。其一,唯物主義的「氣一元論」。其二,充滿辯證法的運動觀。其三,以「行」為基礎的「知行統一」觀。

9.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

首先、反禁慾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慾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慾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傳》、《尚書引義》等書中對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提出了批評。

其次、均天下、反專制、愛國理想。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與《宋論》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觀點。

其三、氣一元論,王夫之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王夫之還指出,天地間存在著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實物,一般原理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決不可說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王夫之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雖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著上下之間有界限可以分割開來。從知識的來源上看,原理、規律是從對事物的抽象而得來的,因此,應該是先有具體形器,後有抽象觀念。道家佛家都把「虛無」視為無限和絕對,而將「有」視為有限和相對。王夫之認為這把相對、絕對的關系弄反了,在他看來,「有」是無限的,絕對的,而「無」是有限的,相對的。王夫之是這樣論證的:人們通常講無,是相對於有而言。就象相對於犬有毛而說龜無毛,相對於鹿有角才說兔無角。所以,講「無」只是講「無其有」。王夫之認為,廢然無動、絕對的靜即熄滅,這是天地間所沒有的。王夫之說,「動而成象則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動而趨行者動,動而赴止者靜」。王夫之的這些話表明,靜止里包含著運動,靜止是運動在局部上的趨於穩定而成形象的暫時狀態,所以靜止的東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動靈活的。

其四、心物(知行)之辯——反對王夫之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概括起來有七點:「生而知之」的先驗論。王夫之說,「耳有聰,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聲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聰必歷於聲而始辨,明必擇於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豈驀然有聞,瞥然有見,心不待思,洞洞輝輝,如螢乍曜之得為生知哉?果爾,則天下之生知,無若禽獸。」(《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說,憑借感官心知,進入世界萬物聲色之中,去探尋知曉事物的規律,這才是認識世界的途徑。也就是說,知識是後天獲得的,非生而知之也其五、揭示「名」、「辭」、推的辯證性質。王夫之認為,真知識一定是名與實的統一「知實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實,皆不知也。」對於概念能否如實地模寫現實,邏輯思維能否把握宇宙發展法則,這是認識論上的大問題,老子講「無名」,莊子講「坐忘」,禪宗講「無念」,共同之處都在於認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達變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達到與本體合一。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說人能夠進行正確的思維。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個過程,既不可執著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運動看作是剎那生滅,不留痕跡。

其六、理勢合一的歷史觀。王夫之提出「理勢合一」,並在其著作《讀通鑒論》對前人所提出的「復古論歷史觀」、「循環論歷史觀」等歷史形式進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王夫之在其《四書訓義》一書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動的,人可以主動地權衡和取捨。他說:「生之初,人未有權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後,人既有權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生留漢 發布:2025-08-02 04:06:11 瀏覽:234
成都中醫葯大學老師介紹 發布:2025-08-02 04:01:25 瀏覽:16
世界大學食品專業排名 發布:2025-08-02 04:01:20 瀏覽:21
四川大學期末考試時間 發布:2025-08-02 03:52:48 瀏覽:710
大學生違紀主要 發布:2025-08-02 03:49:52 瀏覽:966
太原大學老師招聘 發布:2025-08-02 03:48:18 瀏覽:600
怎麼找國外大學的教授 發布:2025-08-02 03:42:33 瀏覽:987
人民大學天津專業 發布:2025-08-02 03:35:36 瀏覽:732
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按摩手法講學 發布:2025-08-02 03:29:49 瀏覽:17
復旦大學副教授徐沖 發布:2025-08-02 03:22:54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