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生導師潘
㈠ 中國法學界的泰山北斗是
以下是中國法學界的泰斗(排名不分先後):
1、高銘暄:泰斗加學術(刑法界的祖師爺)
高銘暄(1928.5.24-)男,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人。1951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㈡ 潘富恩主要經歷
潘富恩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33年生,浙江溫州人。曾任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哲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代表作有:《二程理學思想研究》、《呂祖謙評傳》、《范縝評傳》、《程顥、程頤評傳》等,並有多篇論文發表在《哲學研究》、《學術月刊》、《新建設》等重要刊物上。
中文名:潘富恩
國籍:中國
出生地:浙江溫州
出生日期:1933年
職業:大學教授
畢業院校:上海學院
信仰:中國共產黨
代表作品:《二程理學思想研究》、《呂祖謙評傳》、《范縝評傳》等
潘富恩: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33年生,浙江溫州人。曾任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哲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代表作有:《二程理學思想研究》、《呂祖謙評傳》、《范縝評傳》、《程顥、程頤評傳》等,並有多篇論文發表在《哲學研究》、《學術月刊》、《新建設》等重要刊物上。
《人民日報》與新華社《每日電訊》,在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和200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周年之際,分別在顯著位置報道了前來中國參加慶祝活動的外國友好人士名單,其中有一位叫季塔連科。他是俄中友好協會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他為俄中友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一般來說,人們僅知道他的官方身份,卻不知道季塔連科曾於上世紀50年代後期在中國留學,更不知道他的導師是上海復旦大學的著名哲學教授潘富恩。
潘富恩70歲,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潘子章早年由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藝文學校畢業後,去上海三有神學院就讀,以後為基督教浙南教區的牧師,擅長英語及古詩詞,頗具辯才,不幸年過40歲患結核病去世,潘富恩時年6歲。因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一家人隨母親由溫州城內遷居郊外,即原永嘉縣上河鄉,這里是南宋永嘉學派巨子葉適的故鄉,現屬溫州市甌海區。母親徐淑良是產科醫師,自開診所,獨身守寡,撫養子女。在鄉下從醫六十餘年,100歲,剛去世。潘富恩自幼生長在農村,對舊社會農民的貧苦生活和受欺壓的境遇耳聞目睹。母親總是想要潘富恩通過讀書求有較好的前途。他就讀當地的中心小學,每逢寒暑假,母親命潘富恩去鄰村的一位姓丁的清末秀才處,習讀《三字經》、《幼學瓊林》之類的兒童啟蒙讀物。因為母親認為當時小學課本中「小貓鬧,小狗叫」太膚淺,必須另加補充。年漸長,母親便要潘富恩背誦《古文觀止》中的《桃花源記》、《陋室銘》等。在母親的督監之下,他初步地接觸到一點古文常識。
中學時代開始,潘富恩進城就讀教會學校——浙南三育學校。在校喜歡閱讀文藝作品,不習慣於教會學校的種種清規,初中畢業後考入甌海中學高中部,當時教語文的老師游任逵先生講課比較灑脫,國學根底厚實,吟讀古詩時抑揚頓挫,富有韻味。他批學生作文成績有獨的方式,打一個圈20分,加一點是一分。及格者為三個圈。一次,潘富恩的作文被批為四個圈加五點,便是85分,為全班的最高分。這對潘富恩來說是個很大的鼓舞,可以說是潘富恩以後向中國古代文史方面發展的契機。讀到高中二年級時,即1949年5月,溫州市解放,同學中參軍、參干者甚多。潘富恩也報名參軍,未果。1950年初,遵母命,轉學往南京中華三育學校繼續讀高中,這時該校有一位年已75歲的老教師,原是文史界知名的老前輩顧實先生。他晚年皈依基督教,性情有點怪癖。給潘富恩上第一課時,就要大家用文言文寫自傳,全班同學也只有潘富恩還能「之乎也者」地湊成一篇,於是受其賞識,親授以《說文解字》,《昭明文選》。他對潘富恩說:「文選爛,秀才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潘富恩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
高中畢業回上海姐姐家,統一高考時間已過,於是潘富恩考入上海學院中文系,讀了一年。同年,潘富恩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撰寫的紀念魯迅文章被收入學校專刊。1952年院系調整,按專業潘富恩並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當時復旦大學中文系有十大教授。郭紹虞先生為系主任,有劉大傑、陳子展、朱東潤、吳文棋、趙景深、蔣天樞、張世祿、王蘧常、方令孺等,中文系的教師陣營非常強大,潘富恩等學習很認真。全班三十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學業上的發展方向,有的鑽研美學、文藝理論,有的埋頭中國古典文學,有的搞現代文學或搞語言學,大家各從所好。安排的課時甚少,一周總共不過十八課時,潘富恩對先秦諸子感興趣,閱讀《墨子間詁》後,寫了《墨子散論》,這是他的習作。這時,班裡嶄露頭角的是潘富恩的老鄉施昌東,他在《文史哲》刊物發表了《論美是生活》,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但也是他招禍的根由。潘富恩撰寫的本科畢業論文是《論漢代的樂府詩》。他們正面臨著畢業,各人懷著美好的理想,准備奔赴分配的單位,干出一番事業。然而震驚全國的「胡風反黨集團」案平地驟起,他們班級里的同學受不同程度牽連的竟達三分之一,有的開除黨籍、團籍,有的受批鬥,其中施昌東被捕,弄得人人自危。潘富恩由於平日木訥少言,且喜歡搞古典文學而與涉及政治的文藝理論學科較遠,因而倖免「胡風」案連累,被學校留下當助教。起初分配在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教研室,後改調為學校政治課的哲學助教。潘富恩學生時代原本對哲學不太感興趣,覺得不適宜搞哲學,但又一想,同班的同學被整得七零八落,自己能有這樣的安排已屬萬幸了。於是跟著哲學課的主講教師,做教學輔助工作,同時旁聽蘇聯哲學專家柯斯切夫的課,認真學習馬列哲學的原著,以彌補往日哲學知識的貧乏。
1956年復旦大學籌建哲學系,並開始招第一屆學生,潘富恩作為哲學系的教師被派赴北京大學進修中國哲學史。當時北京大學哲學系是1952年院系調整後的全國唯一設哲學系的大學。那時,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院校正籌建哲學系,師資缺乏,所以就派人到北大進修,欲「借雞生蛋」。當時的北大哲學系僅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就有多位知名教授,馮友蘭是室主任。張岱年為副主任,此外有朱謙之、周輔成及研究中國美學的宗白華、馬采等;副教授任繼愈,講師朱伯昆。潘富恩被指定由張岱年教授指導。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在張光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懂得了為人治學的道理,他是潘富恩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啟蒙導師。在北大進修期間,選聽了各名家的專題課:馮友蘭講《孟子》,梁啟雄講《荀子》,朱謙之阱陽明學,容肇祖講戴震,此外還有侯外廬、胡繩、艾思奇等人的哲學講座,這使潘富恩眼界大開。1957年春天,在北大末明湖旁的臨河軒,召開了一次十國哲學史方法論研討會,馮友蘭的「抽象繼承法」便是這個時候提出來的。會上爭議激烈,潘富恩參加了這個會。增加了見識。在岱年先生的指導下,潘富恩在1957年3月12日的《光明日報》發表了他的中哲史處女作《葉適的唯物主義認識論》。之後,潘富恩向北大圖書館古籍珍藏室,借閱了有關宋明思想家的文集並摘錄有關資料,准備繼續寫宋明理學的論文時,「反右派」斗爭開始了,潘富恩無奈只好中止在北大的進修,提前返回復旦大學。
1958年初,潘富恩到上海遠郊葑溪鄉勞動鍛煉,當新農民,而哲學系的大部分師生則到浙江海寧「下鄉辦系」,干「鋤頭里出哲學」的事情。時值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熱火朝天之際,他很快成為農民中的一員,經常挑燈夜戰,甚至睡在田頭過夜。期間,他腦子里就是一個「熬」字,拚命幹活,對發生的事件,不想考慮,也不懷疑。
1959年夏,在農村當了18個月的新農民,潘富恩被調回復旦大學哲學系,協助嚴北溟教授主講中國哲學史,他幫嚴教授上輔導課,並為學生上斷代中哲史課。這時,有個名叫季塔連科的蘇聯留學生,他新婚的妻子迦麗婭在上海華東紡織學院留學,為照顧倆人在上海團聚,他從北大哲學系轉到復旦大學哲學系。季塔連科是建國後到復旦大學的第一個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唯一的一個,在校里非常顯眼。那時的中蘇關系雖然緊張,但老百姓毫無所知。
復旦大學校、系領導很重視這位蘇聯留學生,生活上特殊照顧。這時候正是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可學校依然供應他足夠的黃豆、牛排等食品,在當時這是讓人羨慕的事情。領導上指派潘富恩擔任他的中國哲學史輔導教師。根據季塔連科的要求,每星期上四次課,每次足足12個小時,給他講中國哲學原著,潘富恩一字一句地講。他就認真地一字一句地譯記。季塔連科非常刻苦用功,因日以繼夜地學古漢語。竟有一段時間弄得耳朵發聾,後來他說話也常常「之乎者也」起來了。他畢業論文選定以《墨子思想研究》為題,潘富恩根據孫詒讓《墨子間詁》講解。潘富恩整整花了二年半的時間輔導他,直至他的《墨子思想研究》論文答辯結束歸國為止,潘富恩才算完成了任務。
季塔連科歸國後,中蘇關系公開破裂,潘富恩與他從不通信息。「文革」期間,工宣隊為此專門審問了潘富恩。時隔20年後的1980年,學校外辦通知潘富恩,季塔連科作為蘇聯外交都的高級顧問,隨團在北京談判兩國關系正常化問題,藉此機會他個人要求來復旦看望老師——胡曲園和潘富恩。當時中蘇關系稍有解凍,但潘富恩還是有一定顧忌。安排見面的那天上午,季塔連科熱情地與與潘富恩擁抱後,說了一句:「我以為你們在『文革』中已經不在人世了,一直擔心著」。後來才知道季塔連科擔任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全蘇蘇中友協第一副主席。20年前,他的《墨子思想研究》第一版就印了5萬冊,因此獲副博士學位,又得到科學博士學位。潘富恩1959年從「下放」地回到復旦任教,課余時間寫論朱熹、陸九淵思想異同的文章。
潘富恩的同鄉同學施昌東是著名美學家,他政治上歷經坎坷。1955年因「胡風」案被捕,1957年又被補成「右派」,摘帽後在中文系資料室工作。潘富恩深知其為人正派,才華橫溢。施昌東雖數次蒙冤,仍不改其志,潛心研究美學。潘富恩不因老友身處逆境而疏遠,相反仍然把他作為好友安慰、鼓勵他,還經常一起商榷學問。當時「老子」哲學性質的問題討論正烈,已發表近百篇文章。為此,他倆細讀了老子的各種版本和註疏,匯合各家爭論的焦點,合作寫出《論老子「道」學說》,引起學術界的注意,《人民日報》和《文匯報》先後摘要刊登。1983年,施昌東在彌留之際,僅看到了與潘富恩合作撰寫的《中國哲學論稿》一書的封面,此書出版後很快銷售一空。
「文革」期間,多數知識分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潘富恩被下放農村在當地結婚。因妻子家庭出身系三代貧農,且與相繼出生的3個子女一直住在鄉下的岳父家。「文革」是講階級出身的,潘富恩由此沾光免遭「造反派」的審查,省去了許多麻煩。從「文革』期間至1983年前,每逢農忙季節和星期日,潘富恩都要騎自行車到鄉下參加生產勞動,含辛茹苦近二十年,蔥花、醬油湯度日習以為常。直至1984年,小平同志落實高級知識分子政策,才將家屬農轉非調入復旦。
1971年,復旦大學招收第一屆「工農兵學員」,潘富恩被認為「可以當教師」,獲准為學員們開設寫作實習課。不久毛澤東同志發出「學一點哲學史」的指示,於是潘富恩又開設中國哲學史課。期間,他完成了一本有關中國古代認識論的專著《中國古代兩種認識論的對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80萬冊,1985年重新修訂後又再版。
1978年,在山東濟南召開全國哲學規劃會議,潘富恩應邀參加中國哲學史學科組,會上他以極大的熱情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翌年,在山西太原召開關於中國哲學史會議,成立了中國哲學史學會,潘富恩作為上海地區的代表成為學會理事,並在大會上作了「中國哲學史如何貫徹實事求是的研究方法」的發言。
1980年高校正式恢復職稱評定,潘富恩被評為副教授。這時從日本國來了一位助教授(即副教授)到復旦大學當高級進修生,名叫深澤助雄,他是搞印歐比較哲學的,到復旦大學主要研究專題是宋明理學,校領導指定潘富恩當指導教師。潘富恩竭盡全力將自己二十多年研究宋明理學的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傳授。深澤非常謙虛好學,兩人共同切磋,興之所至,深夜不散。潘富恩帶著他到杭州等地參加學術會議,特地介紹他到北京拜見國學大師張岱年和張立文先生。在潘富恩的精心指導下,深澤用中文撰寫了二篇有關宋學與印歐哲學的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一是《日本近代研究宋學的概況》,1981年發表於《浙江學刊》,另一篇是《宋學與印歐哲學的比較》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發表後,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深澤學成回國前夕,為了表示師生之情,竟然向潘富恩行了三次叩拜禮,一時間使潘富恩不知所措,此事在復旦大學傳為佳話。深澤歸國後不久升任教授,並成為推進日中友好和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的熱心人。1985年,潘富恩赴日本築波參加國際退溪學大會。深澤聞訊,專門從北海道千里迢迢趕往東京機場迎接,且用重金聘人代課,騰出時間一連幾天陪同中國導師潘富恩,這種師生情誼引起與會各國同行的感慨和羨慕。
繼深澤助雄之後,潘富恩陸續指導了不少前來復旦大學深造的外國高級進修生。比利時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碩士尼古拉·司湯達,漢名為鍾鳴旦,他來復旦是為了撰寫博士論文,研究的課程是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問題。潘富恩主要給他講程朱陸王的理學與心學,除講課外,還帶他去廈門、泉州、福州等地考察,這個比利時學生收獲甚豐,完成了長達50多萬字的論文《明末天主教儒者楊廷筠》,獲得博士學位,其論文用英文、中文二種文字出版。1993年,潘富恩與北大的陳來教授等學者住在台北圓山飯店,參加「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研討論會」。會議期間,台北的《民生報》對大陸學者的學術報告作了詳細報道。一天晚上,飯店經理告訴潘教授,有個外國神甫來找。在這個陌生之地素無熟人,他頗感納悶。一見面,原來是80年代初他指導的比利時高級進修生鍾鳴旦。鍾鳴旦在復旦學成歸國已經10年,先後獲哲學博士、神學博士,在巴黎大學神學院、台灣輔仁大學神學院任教。這時他恰在輔仁大學,從報上得知潘富恩來台,特來相見,師生見面,彼此甚為高興。尼古拉·司湯達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主任。此外,應該提及的還有德國的翟開林(漢名),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時空觀,在潘教授指導下,他現在已經是德國知名的漢學家。
上世紀80年代初,潘富恩教學任務較多的是指導外國高級進修生和國內的進修教師或外國訪問學者,國內的研究生來自昆明、廈門、廣州、寧夏、拉薩、烏魯木齊、重慶等地的高校,其中有回、彝、維吾爾族的教師。這些當年來潘富恩處進修的學生,大多數人早已是教授,有的人已經退休或將近退休。
在科研著述方面,1980年以來,潘富恩發表的有影響的論文就有百餘篇。此外,與施昌東合作完成25萬字的《中國哲學論稿》;撰寫《中國古代兩種認識論的對立》一書,由上海人民出版杜出版,發行了80萬冊。復旦大學出版了他的專著《中國古代認識史略》,這本著作論述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認識論對立發展的歷史,評析了先秦至清代近40名有影響的哲學家以及他們所屬的學派,從中引出古代理論思維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於學習和了解我國古代認識論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內客具有啟迪和輔導作用。
潘富恩長期以來,醞釀著如何探討南宋浙東學派的問題。以往學界對於葉適、陳亮注意較多,而對浙東學派中另一代表人物呂東萊(祖謙)則研究不夠。實際上呂東萊是調和朱陸而又吸取永嘉「經世致用」的事功之學,其兼收並蓄的「雜博』思想特點,正是南宋學術思潮的反映。於是潘富恩發表了15萬字的《呂祖謙思想初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對呂祖謙思想作了較全面的探討,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這方面的著作,填補了中哲史研究領域的空白。1985年,潘富恩晉升為教授,擔任復旦大學中國哲學史教研究主任,被推選為系學術委員會主任,負責評定系裡教師評定職稱工作。這是個敏感的事情,也最容易得罪人,但潘富恩主持公道,受到大家的信任,所以連任至今。現在,潘富恩是復旦哲學系建系時唯一健在的元老。多年來,他先後開設了中國哲學史、先秦哲學、中國古代辯證法史、中國古代認識論史、宋明理學、程朱思想專題研究等課程,分別給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講授。但內容上分不同層次,方法上則根據講授對象有所不同。他講課循序漸進,注重典籍史料的疏解考證等基本功的訓練。自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他為博士生導師以來,主要工作是指導博士生。從1990年至1998年,潘富恩教授指導的弟子中有17人獲得博士學位,他們的博士論文大都已出版。他說:「我的每個學生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時,都會使我興奮不已,作為一名教師,為此感到欣慰!」
1985年以來,潘富恩教授科研成果甚多。首先是集中精力參加編寫三部辭書和撰寫一部專著。第一部是《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卷》,嚴北溟為主編,潘富恩任副主編,負責撰寫宋元明清部分條目;第二部是《中國思想家傳記匯詮》王蘧常任主編,潘富恩為副主編之一,負責編寫宋明部分傳記的詮釋;第三部是《中國哲學三百題》,是與夏乃儒、祝瑞開、丁楨彥共同主編的。此書以問答形式,解答中國哲學史上學派事件、人物思想、概念命題、典籍名篇,深受讀者的歡迎,幾次再版。他完成了37萬字的專著《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研究》,不因循守舊,提出二程屬於歷史上重視變革的政治思想家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認為此書「在國內尚無系統研究二程專著情況下,填補了空白」。香港中文大學王煜教授專門為此書寫的書評中做了這樣的評價,「對二程本身的鑽研,以潘著最全面和精詳」。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發展,他經常參加文化交流活動。198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北大等高校組成代表團到日本築波大學參加國際退溪學大會,潘富恩作為代表團成員向會議提交了論文。此後,他多次參加「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孔子誕辰254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研討會。
1989年底至1990年初,季塔連科邀請潘富恩以「蘇聯科學院客人」的身份,去莫斯科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術訪問,一切費用和回程路費由對方負擔。潘富恩獨自一人從北京坐飛機十多個小時,到達莫斯科已是半夜。好在季塔連科派自己的研究生和司機專候在機場出口處,他的學生薩沙在黑色大衣上掛著一張用中文寫的條幅「接潘富恩同志」。那天,恰巧季塔連科患流行性感冒住院,由他的學生薩沙實行預定活動日程。在蘇期間,到莫斯科大學哲學系、蘇聯科學院哲學所開了座談會。還參觀了遠東研究所,這是個龐大的機構,有研究人員400多人,下屬有研究生院、出版社等,規模可與中國社科院相比。季塔連科病癒出院,即到潘富恩住處,與老師商量他主編的《中國哲學辭典》俄文版的選目和體例問題,聘請潘富恩為該書顧問,審閱有關條目(此書於1994年俄國遠東所出版),季塔連科為當時全蘇漢學研究會理事長。他主持的遠東研究所,出版了大量翻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書籍如李大釗、瞿秋白等文集,每年一本的《中國哲學大事記》也由這里出版發行。當時季塔連科是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顧問兼院士,雖為政府高級官員,只比潘富恩教授小兩歲,但他講究師生名分,不論在什麼場合,都向人介紹說:「這位潘富恩教授是我在中國留學時的導師」。季塔連科請老師聽音樂會,看馬戲團表演。一次,他邀請他的中國導師去蘇聯人開的中國餐館「金龍飯店」就餐。就燒的飯菜來說,潘富恩教授不敢恭維,可這里座無虛席,食客多為上世紀50年代在中國的留學生。說他們來這里是為了吃飯,不如說是藉此表達懷舊情感。潘富恩結束這次學術訪問不久,蘇聯就解體了。
潘富恩從蘇聯訪問回國後,作為哲學卷的主編,參加由周谷城掛帥的《中國學術名著提要》的編纂,擔任這部叢書哲學卷的主編,此書於1992年問世後,再版多次,成為攻讀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的必備參考書。
1990年初,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主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潘富恩被確定為《呂祖謙評傳》的撰稿人。此書32萬字,三易其稿,於1992年1月出版。出版後評論家認為《呂祖謙評傳》成功之處在於:「一,旁參廣究,正本尋源;二,置於社會思潮的廣闊視野之下;三,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四,看似平淡,讀之,邃博,代表了目前國內呂祖謙研究的最高水平」。其後,他作為主要撰稿人之一的《哲學大辭典》歷時十年,終於出版,並獲全國圖書一等獎。1996年,潘富恩又有兩部專著出版,共計39萬字,一是《范縝評傳》,二是《程顥程頤評傳》,其中後者獲第八屆全國圖書「金鑰匙」一等獎。他認為范縝「神滅論」和程顥、程頤思想的產生與當時相對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有著重要關系。潘富恩教授中國哲學史的教材雖然很多,但不少教材在內容上大同小異,質量一般,於是想到將中國哲學史原著史料和理論分析結合在一起,使學生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思想家的原著,來增強閱讀古典哲學原著和理論分析的能力。為此,他牽頭與校研室師生共同編寫《中國哲學史論詮》一書,該書精選有關哲學家代表性史料並加以詳細詮釋和評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全書80餘萬字,已列入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的出版計劃。
1993年「國學熱」悄然興起,復旦大學以哲學系為主,向全校推出了中國傳統哲學精華論壇講座,潘富恩是主要策劃者和演講者之一。論壇的主旨是向大學生宣講中國傳統哲學的「做人之道」,這個「論壇」有力地推動了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上海地區,潘富恩作為50年代開始從事中國哲學史教學的教授,在同行中是比較早的一個。但他有自知之明,他坦言:「我的學術成就有限,可我講究為人之道,看重學術道德和氣節,鄙視那種妄自標榜的文人惡習。我一生最敬佩的是張岱年先生,他的道德風范和學問是我們的楷模,我有幸為入室弟子,在為人的道德上,不能有辱師門」。潘富恩在一次與岱年師的通訊中,談起上海的情況時說:「張門弟子不論入室或私淑,都能團結合作。在學術上互補短長,與人為善,體現了『和為貴』的精神」岱年先生復信,為此由衷地感到高興。
潘富恩對學生是寬厚的,學生們和他討論問題時,如坐春風。潘教授認為學生尤其是研究生普遍具有獨立科研的能力,不必用固定的框框加以束縛,應各顯其才讓其自由發展。他常說的一句話是「師者,友也,師生間應當是友人的關系」。他告誡學生,哲學博士生的生活盡管清寒,但還是要甘於坐冷板凳,將學問做實,要珍惜3年的攻博時間,切不可外出兼職謀利。攻博期間不要與「海水」(經商)沾邊。他還說,做人做學問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他要求學生的就是自己做到的,潘富恩教授為人師表,處處要嚴格要求自己。
1994年12月26日,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終於在年過花甲時,實現了四十餘年的夙願。潘富恩自1956年以來,不知打了多少次入黨報告,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其實主要原因是他與其友人施昌東合作寫論文造成的後果。施昌東落難之際,潘富恩依然情同手足關心他,鼓勵他「必須活下去,只有活下來才能做事」。1983年9月,施昌東在臨終前實現了加入黨組織的願望,《文匯報》以「美學家施昌東入黨」為題報道了此事。施昌東去世後,潘富恩又多次寫申請要求入黨。年過60歲後,潘富恩寫了洋洋萬言的申請:「我年過花甲,無所它求,客觀上早已無緣仕途功名,入黨動機,純正可鑒」。校黨委被感動不已,徵求黨內外意見時,口碑極佳,很快被批准入黨。
潘富恩教授最大的性格特點是視榮辱為身外物,性情恬靜淡泊,深得中國哲學真諦。他人格自重,待人真誠,不事聲張:生平無嗜好,不沾煙酒,「年年歲歲一床書」,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從當博士生導師起,他至今共培養出25名博士生,與此同時,在理論思維、教學領域多有創見。根據有關規定,博導65歲應該退休,可潘富恩教授70歲了,仍然在博導的崗位辛勤耕耘。現在人們在上海復旦大學校園,還可以像以往一樣,見到腳步匆匆的潘富恩教授。
㈢ 北京大學學生會的歷屆主席
第11屆:潘霄鵬(1955年3月日當選)
第12屆:譚浩強(自動控制系)
第13屆:譚浩強(自動控制系)(1957年3月17日當選)
第14屆:潘麗華(女)(1959年3月21日當選。曾任全國婦聯國際聯絡部西亞非聯絡處處長);曾點(女)(1960年3月當選)
第15屆:俞紀美(1962年4月7日當選。曾任中國國際商會會長,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
第16屆:張福森(自動控制系)(1964年3月19日當選。曾任司法部部長)
第17屆:徐榮凱(動力系)(1965年9月7日當選。「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清華大學學生會於1966年6月解散,徐榮凱也自動離職。曾任雲南省長)
第18屆:戴桂蘭(女)(1974年2月8日當選)
第19屆:(空缺)因「四人幫」破壞,本屆學生代表大會雖正常召開,但並未選出主席。
第20屆:彭順生(化學工程1975級)(1978年6月20日當選,現為廣東深圳市潤豐千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建京(自動化系)(1979年4月當選,1955年出生,現任北京聯合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
第21屆--第30屆
第21屆:林炎志(工程物理系)(1980年12月12日當選,1948年4月出生。林炎志是第一位由全校學生普選產生的學生會主席,這種空前民主的選舉方式在當時造成了轟動。現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
第22屆:宋 軍(工程力學系)(1982年9月24日當選,1961年出生,現任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第23屆:趙 艱(化工系1980級)(1983年9月16日當選,現日本工作)
第24屆:楊振斌(自動化系1981級)(1984年10月當選,1963年10月出生。他最先提出學生會要成為「同學之家,師生之橋,幹部之校」,這12個字作為清華大學學生會的宗旨一直沿用至今。現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
第25屆:郭 謙(汽車系1982級)(1985年9月27日當選,1964年12月出生,現任奇瑞汽車副總經理)
第26屆:潘福祥(經管學院1984級)(1986年5月23日當選,1964年出生,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第27屆:郭宏林(1987年5月14日當選)
第28屆:方方(經管學院1984級)(1966年4月出生,1988年5月12日當選,現任摩根大通中國首席執行官兼董事總經理);楊紅征(計算機系)(1989年10月當選,現任北京經開投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第29屆:楊岳(精儀系1986級)(1990年3月26日當選,1968年9月出生,現任福建省委常委、秘書長);蘇輝(自動化系1987級)(1991年5月16日當選)
第30屆:呂運強(1988級)(1992年5月17日當選,現為美國ABB公司高級工程師,旅美華人專家協會執行副會長);尹霞(女)(計算機系1990級)(1993年3月當選,1972年4月出生,現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網路研究所副教授)
第31屆--第40屆
第31屆:蔡濤(材料系)(1994年4月16日當選,現任中星微電子公司總裁助理);孫勤芳(女)(電子系)(1995年3月27日當選)
第32屆:石磊(電機系)(1996年4月7日當選);杜匯良(汽車系)(1997年4月11日當選,1974年12月出生,現任清華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
第33屆:孟華東(電子系)(1998年5月16日當選。。現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王勇(精儀系1996級)(1999年5月15日當選,1977年3月出生,現任世紀明德集團董事長)
第34屆:申躍(女)(土木系1996級)(2000年5月15日當選);孔磊(汽車系)(2001年5月25日當選)
第35屆:陽波(水利系)(2002年6月1日當選,現任共青團北京市通州區委書記);王松濤(土木系1999級)(2003年6月19日當選,1980年4月出生,現任共青團北京市豐台區委書記)
第36屆:鄭曉博(計算機系2000級)(2004年6月6日當選。現任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李冠華(精儀系2001級)(2005年6月2日當選)
第37屆:毛捷(法學院2002級)(2006年6月3日當選,現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郝瀚(汽車系2003級)(2007年6月7日當選,現為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分團委書記);葯寧(工業工程系2004級)(2008年4月26日當選)
第38屆:張昭遂(電機系2005級)(2008年12月21日當選);齊興達(汽車工程系2006級)(2009年12月27日當選)
第39屆:劉燁(水利系2007級)(2010年12月19日當選); 張可(人文社科學院歷史系2008級)(2011年12月24日當選)
第40屆:忻隆(數理基科班2009級)(2012年12月15日當選);宋雲天(水利系2010級)(2013年12月21日當選)
第41屆:劉暢(建築學院2011級)(2014年12月27日當選); 唐詩童(建築學院2012級)(2015年12月20日當選)
㈣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輝煌過去
北大的地球與空間科學的教學和研究有著輝煌的歷史。 地球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地球物理學是一門介於物理學、地質學、天文學和大氣科學之間的新興的交叉學科。它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兩個二級學科。 固體地球物理學應用力學、電磁學、熱學以及核物理學等物理學方法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以及與固體地球相關的各種物理場(如電磁場、重力場等)的演化與運動規律,並認識與其相關的各種自然現象的物理過程及變化規律。它包括:地震學、地磁學、重力學、地熱學、大地測量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勘探地球物理學、與環境地球物理學等研究領域。近四十年來地球物理學取得了長足進展,其研究成果不僅改變了人類對地球內部物理過程及其演化規律的認識,也為人類開發自然資源、抵禦自然災害作出了巨大貢獻。空間物理學是近幾十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基礎學科,它包括中高層大氣物理學、電離層物理學、磁層物理學、行星際物理學、空間探測和空間環境學等學科分支。日地空間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主要區域,太陽活動和空間環境的對大氣和氣候變化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研究空間物理的基本規律不僅對人類認識宇宙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關繫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今天,地球物理學巳成為地球科學中最具活力的學科之一,其研究成果將直接影響著21世紀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教學與科研基地(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兩個專業)成立於1958年,目前除培養本科生外,還設有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本基地師資力量雄厚,研究方向廣泛。現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8人。多年以來承擔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航天部門、電訊部門、地震部門及石油勘探部門的多項科研任務,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大陸強震機理與預測),基金委重大項目(日地系統能量傳輸過程研究),科委重大科學工程(東亞空間環境監測系統、東亞大陸地球動力學),「921」項目(電離層環境監測),中巴合作資源衛星項目(星內粒子輻射探測器研製)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50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很多工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此外,我們擁有良好的實驗、觀測與計算設備,並與美國,德國,日本,瑞典等國家的相關教學單位和科研機構及科學家有長期的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為博士後的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條件。 固體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地球重力學、地球電磁學、應用地球物理學;
空間物理學:太陽外層大氣物理學、行星際物理學、磁層物理學、電離層物理學、高中層大氣物理學、空間探測、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學。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名單:
王 仁教授(院士、博導) 地球動力學
臧紹先教授(博導) 地球動力學地球內部物理學
陳曉非教授(博導) 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
蔡永恩教授(博導) 地球動力學、工程地球物理學
孫荀英教授 地球動力學
肖 佐教授(博導) 電離層物理學、高中層大氣物理學、空間探測
濮祖蔭教授(博導) 磁層物理學與空間環境學
塗傳詒教授(博導) 行星際物理學與太陽外層大氣物理學
宋禮庭教授 行星際物理學與磁層物理學
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成立於1909年,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地質教育、研究單位。經過以翁文灝、李四光等為代表的數代地質大師及一大批學術造詣精湛、富於創造精神的北大地質人的艱苦創業,現今的北大地質學系已經成為我國一流地質科技和教育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迄今,已培養出50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在系級單位中冠全國之首。1993年本系地質學專業被國家教委確立為首批國家理科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本系匯集了眾多的著名地質學家,師資力量雄厚。現有院士2人,教授27人(其中22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32人,還有一大批高級實驗及管理人員。系內設有各類實驗室12個,擁有價值1500多萬元的先進的儀器設備;具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專業圖書館、收藏豐富的地質陳列館和世界一流的地質檔案館;91年投入使用的新地學大樓等,為本系提供了優良的教學、科研環境。本系與國外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質院校和研究建立有長期的學術聯系,為廣泛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提供了重要途徑。
本系現有四個碩士和博士生專業:構造地質學專業、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岩石學、礦物學及礦床學專業和地球化學專業,設有多種研究方向,可接受不同領域的博士後研究人員。 (1)構造地質學專業
研究方向主要有前寒武紀地質學,區域大地構造,大陸地球動力學,岩石圈地質學,大、中、小和顯微構造地質學,石油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和信息地質學,盆地分析,造山帶地質學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錢祥磷教授(博導) 前寒武紀地質學,石油地質學,區域大地構造。
何國琦教授(博導) 區域大地構造,陸內造山帶地質學。
鄭亞東教授(博導) 構造地質學,推覆構造,變質核雜岩。
劉瑞詢教授(博導) 中小尺度構造地質學,顯微構造地質學。
李茂松教授(博導) 區域大地構造,造山帶地質學,大陸邊緣地質。
潘 懋教授(博導) 信息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石油地質學。
史 哥教授(博導) 勘探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學。
徐 備教授 盆地分析,造山帶地質學。
蔡永恩教授(博導) 地球動力學與數值模擬。
孫荀英教授 地幔流動與板塊構造運動,岩漿洋固化數值模擬。
(2)古生物及地層學專業
研究方向主要有門類古生物學,微體古生物學,古生態及理論生物學,古環境及古地理分析,層序和事件地層學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白順良教授(博導) 泥盆紀生物地層學,化學-地層學。
王新平教授(博導) 微體古生物學,石炭一三疊紀生物地層學。
郝守剛教授(博導) 植物化石比較形態學,陸生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齊文同教授(博導) 門類古生物學(珊瑚),中生代地層學,淺海環境分析。
董熙平教授(博導) 微體古生物學和現代古生物學
白志強教授 事件地層學,層序地層學。
(3)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專業
研究方向包括岩石學、礦物學和礦床學等,領域涉及岩類學、岩石成因學,岩石地球化學,構造環境分析,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等;礦床學,經濟地質學,區域成礦規律,岩漿-熱液礦床,成礦作用,交代作用等;結晶學與礦物學,成因礦物學,間層礦物學,電鏡礦物學,結構礦物學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董申保教授(院士、博導) 結晶岩石學,區域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
王仁民教授(博導) 變質岩石學,前寒武紀地質,變質地質學。
崔文元教授(博導) 成因礦物學,區域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
閻國翰教授(博導) 岩漿岩石學,岩石地球化學。
許保良教授(博導) 岩石地球化學及信息處理。
楊承運教授 沉積岩石學,成岩作用,沉積相分析,油氣資源。
鄭 轍教授(博導) 結晶學與礦物學,結構礦物學,電鏡礦物學。
艾永富教授(博導) 礦床學,經濟地質學,熱液礦床,交代作用。
王時麟教授 礦床學,經濟地質學,區域成礦規律,變質礦床。
(4)地球化學專業
研究方向主要有: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地球化學,實驗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地球物質的化學演化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曾貽善教授(博導) 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地球化學,實驗地球化學。
穆治國教授(博導) 地質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全球變化。
(5)石油天然氣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主要有:含油氣盆地構造,儲層地質,油氣地球物理,油氣田勘探與開發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師永民(研究員,博導):油氣田開發,火山岩油藏。
何川(研究員):地震資料,石油機械。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創建於1983年,是我國最早從事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的科研與教學單位之一,分別於1983年、1989年開始招收地圖學與遙感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1997年教育部進行專業調整,地圖學與遙感專業轉為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2001年、2003年分別開始招收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在遙感、GIS、衛星導航方面先後有80餘人獲博士學位,200餘人獲碩士學位,出站博士後42人。2006年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工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獲得批准,博士後流動站於2009年正式設立。
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一直處於國內前列,尤其在遙感學科發展方面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在航空遙感系統、無人機載荷驗證、定量遙感、微波遙感、遙感信息處理與分析、數字成像系統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衛星導航是大地測量學的主要基礎支撐,目前在國內有一席之地,是科技部中歐衛星導航合作培訓中心、教育部衛星導航聯合研究中心、國防科工局衛星導航應用論證平台依託單位;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是我國重點學科,其一級學科在國家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其學科應用部分屬於大地測量學,近年有相當的研究與大地工程測量相關,與衛星導航部分教師一道,在我國大地測量方面形成局部優勢。
地圖學與GIS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其所屬地理學一級學科在國家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其中的GIS學科工程能力已經形成,如重大國防項目、數字城市重大項目等,成為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的主體力量。
上述3個學科(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目前掛靠的國家、省部委級機構有:國家遙感中心技術培訓部,高校遙感技術與應用聯合中心(教育部批准正處級),北京市空間信息集成與3S工程應用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批准)、教育部地球觀測與導航工程中心(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等。
「十一五」期間,本學科平均經費每年超過1500萬元教師人均超過60萬元,且80%以上項目是國家或國際合作項目。住房等後勤保障條件具備。 童慶禧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光譜遙感、定量遙感與應用 晏 磊 教授 高解析度遙感成像技術、遙感定標與偏振遙感技術、地學特徵導航與LBS應用技術 陳秀萬 教授 室內外無縫導航、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GNSS遙感 郭仕德 教授級高工 3S+C(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通信)技術集成與應用工程 曾琪明 教授 微波遙感、定量遙感 李培軍 教授 遙感信息處理與應用、高解析度遙感
㈤ 幫忙提供點關於原子鍾方面的資料
中國北斗二代導航衛星揭秘:核心件原子鍾的一些情況!
看到論壇上有馬甲又在發了一條攻擊北斗二代的帖子,說其核心件原子鍾非中國造!本人對其中情況也不是很了解,只是搜集一些新聞供大家參考吧!
首先當然介紹原子鍾領域的專家了……陳徐宗
1958年4月出生,江蘇省蘇州市人,北京大學電子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閉猜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量子電子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量子信息與測量重點實驗室冷原子物理與量子精密測量實驗室主任。1993年於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博士學位,1993-1995年在北京大學電子學系做博士後,1996-1997年在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任特別研究員,1995年起任北京大學電子學系副教授,2000年任教授,2003-2005年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國普魯旺斯大學等訪問教授。陳徐宗長期從事研究工作,1994年起開始參與籌建北京大學激光冷卻實驗室,於1996年實現了國內第一個磁光阱,於2000年在國內第一個實現了原子噴泉, 2001年起領導北京大學冷原子小組開展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實驗研究,克服種種困難,於2004年4月獲得高質量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2004年底獲得中國第一個原子激光,使北京大學的冷原子物理實驗研究擠身國際先進行列;其中,利用可控馬越讓那躍遷獲得多自旋態分量凝聚體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此外從1997年開始在國內首先領導研究630nm波段外腔半導體激光頻標,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幾十組碘分子強躍遷超精細譜線,首次在國際上進行了半導體激光五次微分穩頻,獲得了穩定度為10-11的激光輸出。在實驗上獨立發展了具有北京大學特色的外腔半導體激光器、高精密激光碟機動電源、三次、五次激光穩頻、光電時序控制、磁光阱和靜磁阱等關鍵技術。目前正負責國家 「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大基金項目與科技部863項目等,領導北京大學冷原子物理與量子精密測量實驗室開展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實驗和理論研究、飛秒激光穩頻、半導體激光頻標與量子精密測量等研究。在《Physics Review》等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在國內外重要會議上作邀請報告與學術報告50多次。除了科研之外,陳徐宗還承擔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分別講授過《力學》、《原子物理》、《激光技術》、《激光理論》、《實驗原子物理進展》等課程,培養博士生與碩士生20名。目前兼任中科院計量測試高技術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量子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時間頻率專業轎高型委員會委員、英國物理學會期刊《Measur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編委、《量子光學學報》、《量子電子學學報》雜志編委、科技部等部委導航領域重大專項專家等職務。
文字太多,你們自己看吧。
下面再發兩篇新聞,都是老的不能再老了,
一、
中國基本掌握研製原子鍾核心技術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三日電:此間最新消息:稱,中國科學家近日首次利用原子冷卻技術實現原子噴泉。這不僅意味著中國人研究原子激光成為可能,而且標志著中國已基本掌握研製原子鍾的核心技術。
原子冷卻是近年念州來國際上新興的科學前沿領域,它利用激光等方法可使原子溫度接近於絕對零度,從而用於研究原子鍾和原子激光,應用范圍極廣。華裔科學家朱棣文就曾因對激光冷卻技術的傑出貢獻於一九九七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北京大學電子學系王義遒和楊東海教授牽頭的激光冷卻與囚禁原子研究實驗室一九九四年開始進行原子冷卻方面的研究。去年底,科研人員在改進方法後,獲得了迄今國內的最低溫度:比絕對零度僅高出百萬分之三攝氏度。
上周,中國科學家進一步成功實現了原子噴泉。約八千萬個銫原子在激光的作用下,成功地向上噴射一到二厘米高。專家認為,雖只有一兩厘米,但其意義卻極為深遠,因為原子噴泉可做成准確度極高的原子鍾,每三千萬年時間可望僅誤差一秒。這種鍾是建設中國獨立自主的時間頻率系統、使中國自主控制時間和空間基準的重要設備。
「掌握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基準,從精密計量、通訊技術和國防安全上考慮尤為重要。」楊東海教授說。
北大電子學系副主任陳徐宗副教授說,科學家們計劃進一步降低原子溫度,以人工方式在國內率先生成物質的第五種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狀態。(完)
二、2代衛星導航猛料:中國研製成功最精確原子鍾!
2006年4 月17,18號北京大學將接受「211」工程二期項目的驗收。 「構建新一代原子鍾研究平台」正是「211工程」中重要的一個項目。在迎接驗收前夕,記者特地采訪了該項目的帶頭人、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量子電子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量子信息與測量實驗室主任陳徐宗教授。
記者:陳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訪!您知道再過10天我們北京大學就要接受「211」工程二期項目的驗收,您可以談一下在過去幾年中我們這個項目獲得「211」工程資助的資金數額以及在這些資金的資助下推動了哪些研究項目,進展如何呢?
陳教授(以下簡稱陳):好的,我也正想利用這個機會向大家匯報一下。在過去幾年中我們這個項目獲得了「211工程」二期資金300百萬,利用這批資金我們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研製成功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長期連續運轉的光軸運銫原子鍾(至今已連續運轉2年多),長期穩定度達:10-10,准確度到達10-11打破了美國等的禁運,滿足國內地面高精度小型化原子鍾的需求;
第二,研製出高性能的銣原子鍾,使銣原子鍾穩定度從目前的1×10-13/日提高到2-3×10-14/日的國際先進水平,該原子鍾已被選為我國二代系統的核心部分;
第三,我們建立了新型原子鍾的基礎研究平台,該平台可以開展以超冷原子與超高精度光學梳狀發生器為基礎的新型原子鍾研究,取得的成果為:
(1)實現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獲得了中國穩定最低的物質材料,溫度為50納開爾文,而絕對零度是0開爾文,我們知道絕對零度是無法實現只能靠近。 衛星導航
(2)實現了多種原子激光(包括:脈沖原子激光、連續原子激光、准聯系原子激光、磁場加速原子激光等)。國際上共有43個實驗室獲得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其中只有8個獲得了脈沖原子激光,我們北大量子電子實驗室就是其中之一。而連續原子激光世界上只有2個實驗室獲得,一個是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馬克斯普朗克-l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Theodor.W.Hansch教授領導的小組,另一個就是我們北大的實驗室。
(3)建立了高精度飛秒鎖相光梳與半導體激光頻率標准測量系統。利用此平台,我們獲得了國際973項目:「超冷原子光晶格微波原子鍾」、「主動式鈣原子光鍾」、「主動式鈣原子光鍾」與國家自然科學重大基金項目「光學頻率向微波頻率精密傳遞」等項目的支持。
記者:聽了陳教授的介紹,真是歡欣鼓舞!陳教授,我對您剛才提到的一些比較專業的術語比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一些數據的實際概念都不是完全了解。另外我也想問一下原子鍾的工作原理。
陳:首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愛因斯坦在70年前提出的,我們知道在常溫下原子是很活躍的,很難控制,而到達一定低溫後所有的原子會表現出同一個狀態形成一種「凝聚」。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本來操場上有很多穿著各種衣服在鍛煉的同學,他們打球、踢球、跑步等等,而現在讓他們都穿上統一服裝做廣播體操,並且假設每個人都是一模一樣的。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狀態下的原子就類似這個情形。至於上面所說的一些數據,10-12也就是說原子鍾30萬年差一秒,我們現在研製成功的10-15也就是說3000萬年差一秒。
而天穩定度我們這樣說吧,衛星在運轉過程會出現偏差,每天都要調整,如果衛星攜帶的原子鍾天穩定度高,那麼調整幅度就比較小,調整起來就比較方便。至於原子鍾的工作原理嘛,我們知道電子在原子內進行越遷能動。原子鍾就是靠電子在原子內躍遷時發光的頻率來計時,它的振動頻率最穩定,已成為世界上精度最高的鍾。
記者:世 多謝陳教授的介紹!我從您剛才的介紹中可以知道原子鍾在航天方面的應用挺廣泛,那您可以給我具體講一下這項技術的用途嗎?
陳:界原子鍾主要運用在航天、通訊、國防領域。由於原子鍾極高的穩定度所以在航天器、遠距離通信以及精確制導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們現在正研製一種小型原子鍾,只有電子手錶那麼大,利用紐扣電池就可以運轉。另外上面提到10-15是3000萬年差一秒,如果我們進一步把精確度提高到10-18 ,就是300億年差一秒,而大爆炸以來是50多億年,也就是說比地球年齡還長,那麼我們就可以對地球生命的演化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提出,光不會隨著時間改變。但光可能會隨時間慢慢改變,當我們的精度到達18位有效數字時就能測出來。我們現在達到了15位有效數字,正在努力到達18位,到那時就可以檢驗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與否。從而為今後的理論研究開辟道路。
記者:論 看來原子鍾技術確實是很尖端的科學,我在准備這次采訪的時候了解到1997-2005年8年中3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都是授予了與原子鍾和精密測量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這是不是說明我們這個領域是非常前沿的?
陳:壇是的,確實可以這么說。所以我也非常欽佩校領導把我們這個項目列為「211工程」資助項目的遠見卓識。在北京大學「211」工程二期工程經費的資助下,量子電子學研究所建立起了與國際接軌的高性能原子鍾及其精密測量關鍵技術的研究平台,使總體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高性能原子鍾(星載銣鍾和光抽運小銫鍾)方面到達國際先進水平,並建立起了研究超高精度原子鍾的精密測量基礎研究平台。另外自行設計建立了飛秒光梳頻率發生器以及多種新型半導體激光頻率標准,為下一步參與國際競爭,開展超高精度(優於10-17)的原子鍾與光鍾的研究奠定基礎。同時實驗室的研究環境和人才培養環境也有了跨越式發展,專業研究隊伍不斷加強。另外我們還積極開展了與國際同行的學術交流。我們知道國際上從事這項研究的基本上都是世界上最最好的學校的實驗室,如美國哈佛,英國牛津、劍橋,法國巴黎高師,日本東京大學,德國Max-Plank量子光學研究所。在過去幾年中,我們接待國內外專家28人次,平均每年接待諾貝爾獎獲得者 2人,同時派出交流13人次。
記者:網 陳教授您剛才提了一下人才培養,我們知道做科學研究是一項非常辛苦的事業,可以給我介紹一下您的團隊和實驗室嗎?
陳:在「211」經費的資助下我們購買了包括半導體激光器、飛秒激光器、高穩晶振、頻標比對器、自動頻率測試系統等,大型專業儀器設備有了很大改善,同時新建了150平方米的超凈實驗室,增加了300多平方米研究生學習室,使學術環境有了跨越式發展基本上與國際接軌。當然,目前比較突出的實驗室房屋緊張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人才培養方面我們這些年共培養了博士研究生21人,碩士研究生34人,其中已畢業博士生9人,碩士生33人。引進「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21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1人,新增加青年副教授3人,聘請國內外著名兼職教授5人。我們這些科研人員基本上都是早上8 點准時上班,晚上要11點以後才離開實驗室,一周7天除了周日處理一些個人以及家庭事務,其他6天都是這樣。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的團隊,正式大家的努力工作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記者:陳老師,我們講了那麼多,我對咱們這個領域也有一定了解了,我可以參觀一下實驗室嗎?
隨後,記者在陳教授的帶領下來到了地下一層的實驗室,陳教授指著一台台實驗儀器耐心的給記者講述各種用途。在參觀過程中科研人員在實驗儀器前辛勤工作、一絲不苟。參觀完實驗室陳教授把記者送出門又投入工作之中。
這些說明我們的原子鍾其發展應該可以滿足北斗的使用,但那個進口的說法也絕非空穴來風,記得幾年前有一篇新聞,是轉自美國的報紙,說中國從瑞士采購了10個原子鍾用於北斗導航,那個時候可能是用在一代上,當然本人覺得,二代用得可能又是山寨那個瑞士的。中國的產品原理都能突破,就是製造工藝又是沒法滿足,附一篇最近關於我國守時原子鍾的新聞,大家就可以理解了
武漢物數所CPT原子鍾研究取得新進展
作者: 時間: 080926
CPT原子鍾是利用原子的相干布局囚禁原理而實現的一種新型原子鍾,也是目前從原理上唯一可實現微型化的原子鍾,其體積、功耗比目前體積、功耗最小的銣原子鍾相比還要小得多。最小的CPT原子鍾可為手錶尺寸,並用紐扣電池供電。由於這些特點,CPT原子鍾在遠程通訊系統定時、大范圍通訊網路同步、武器裝備的便攜化等軍、民應用方面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例如,CPT頻標應用於GPS接收機,可以顯著提高導航定位精度。歐美等西方國家已經把攜帶型和微型化CPT頻標的研發作列入國家戰略發展目標。美國已經有兩種商品CPT頻標上市。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06年研製出我國首台CPT原子鍾樣機,隨後立即轉入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樣機研製。最近,以顧思洪研究員為首的研究人員在CPT原子鍾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製出性能得到明顯改進的CPT原子鍾,其穩定度和功耗等主要指標已與國外商品鍾的指標相當。下一階段的主要研究目標是進一步優化設計參數,並進行工藝改進,研製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