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重慶醫科大學楊培增教授掛號

重慶醫科大學楊培增教授掛號

發布時間: 2025-05-22 08:27:44

❶ 重一醫楊培增早上5點從哪上去加號

重一醫楊培增早上5點去不能加號。根據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官網提供的信息可知,掛楊培增醫生的科普號
1、初診患者:需要就診前一天(周一或周三)14:30-16:00,患者本人攜帶自己的身份證於門診506登記並填寫病史,就診當天上午7:30攜帶身份證於5樓1號窗口取號,並攜帶掛號單於506房間開相應檢查;
2、復診患者:預約楊培增教授周四的號,需於前一月周一上午(8:00-9:00)打電話預約,預約楊培增教授周二的號,需於前一周星期一上午(8:00-9:00)打電話預約。所以重一醫楊培增早上5點去不能加號。

❷ 重慶醫科大學眼科楊培增教授的掛號難嗎

掛專家號,可以網上預約、電話預約。。最近紅眼病流行,可能比較難吧。

❸ 重慶醫科大學排名全國第幾

重慶醫科大學有袁家崗和縉雲2個校區,校園總面積2650畝,其中縉雲校區佔地2100餘畝;設有研究生院和21個學院(系),36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5367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5961人,本科生18436人,留學生664人;有各類教師4500人;有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國家重點學科,6個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4個重慶市一流學科,有國家級、省部級研究機構44個;有9所直屬附屬醫院、23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和24所教學醫院。
歷史沿革
1956年,根據中央部署由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上海第一醫學院重慶分校,後獨立成立重慶醫學院。
1958年9月,重慶醫學院醫務委員會成立,其職責是領導全院教學、醫療、科研和行政。
1959年7月,學院召開了第一次全體黨員大會,商討了教學的主導地位。
在文革中,重醫教學工作受到了巨大沖擊,但廣大教職員工仍取得一定的成績。
1970年7月至1972年7月,學院受成都軍區委託舉辦軍醫培訓班,培訓解放軍學員307名。
1972年-1976年,學院招收了5屆3年制工農兵學員共人。
1975年4月,學院又開辦「社來社去」試點班,學制2年,學員50名。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5年,重慶醫學院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重慶醫科大學,曾先後隸屬於衛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
1988年10月,學校召開了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
1997年5月,學校由四川省教委劃轉至重慶市教委,各附屬醫院也由四川省衛生廳劃轉至重慶市衛生局。
1999年1月,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1年5月,學校啟動新校區選址工作,最後決定落戶沙坪壩區。
2001年6月,教育部確定由華中科技大學對口支援重慶醫科大學。
2002年,重慶職工醫學院、重慶中醫學校並入重慶醫科大學分別組建應用技術學院和中醫葯學院。
2003年起,先後建立3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8年,教育部、重慶市《部市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學校為重點建設大學。
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2011年底,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2012年9月,學校獲批重慶市首批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重慶市微無創醫學協同創新中心。
2012年12月,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2013年5月,入選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7月,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生示範基地建設高校。
2015年11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共建重慶醫科大學的意見》,標志學校成功獲批為國家衛生計生委(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和省級政府首批共建的地方醫科大學,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6年,成為「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首批立項的地方高校之一。
2017年6月,重慶醫科大學醫渡雲醫學數據研究院揭牌成立,這是國內高校首個針對醫學大數據分析研究建立的二級學院。7月,入選重慶市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9年9月,學校獲批微無創醫學省部(教育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2020年3月19日,重慶醫科大學獲批建設省部共建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5月12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外語聯盟。
辦學條件
據2019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973」首席科學家2人、 「長江學者」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9人,以及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重慶市「兩江學者」、「首席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學術技術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逾百人。教師總數2220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340人。博士生導師239人。此外,學校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28名教師和1個團隊入選首批「重慶英才計劃」。
中國工程院院士(外聘):周宏灝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謝 鵬、王智彪
「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任 紅、王智彪、唐承薇、楊培增、伍 烽、黃愛龍、龔建平、於廷和
教育部「長江學者」:楊培增(特聘教授)、何通川(講座教授)、宋偉宏(講座教授)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唐承薇、楊培增、黃愛龍、何通川、王智彪、鄭元義
國家級教學團隊:兒科學教學團隊(李廷玉)、臨床檢驗診斷學教學團隊(塗植光)
院系專業
據2019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21個學院(系),並設立研究生院;開設34個本科專業;有直屬附屬醫院9所(綜合性醫院5所,兒童醫院、口腔醫院、康復醫院、中醫院各1所)。
2022年2月,學校新增眼視光醫學專業、精神醫學專業。
合作交流
據2019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近年來,學校與歐洲、亞洲、北美洲、大洋洲的20個國家和地區的44所教育或醫療衛生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包括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國際名校,廣泛開展師生交流和國際科研合作。 同時,與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長學制醫學生的聯合培養。
科研平台
據2019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國家級、省部級研究機構44個,其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實驗動物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3個,重慶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重慶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6個、省級人文社科基地1個。另設有省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院士專家工作站」。

❹ 楊培增學習經歷

楊培增教授的學術生涯始於河南醫學院和河南醫科大學的求學階段,隨後在1990年於原中山醫科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留校在中山眼科中心,專注眼科的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國家教委公費公派的訪問學者和合作研究機會,使得他多次前往荷蘭國家眼科研究所,也包括2002年在教育部資助下在美國Casey眼科研究所的客座教授經歷。


當前,楊培增教授擔任著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科研主管),同時兼任該醫院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也是國際葡萄膜炎研究組的唯一中國入選者。作為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的委員和眼科分會眼免疫學組的組長,他在學術領域享有極高的聲譽。楊教授因傑出的貢獻,被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並被評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他參與了包括《中華眼科雜志》、《美中國際眼科雜志》等在內的8份雜志的編輯工作,其中《眼科學報》由他擔任副主編。楊教授還作為《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Molecular Vision》、《Immunol Invest》和《India J Ophthalmol》的審稿人,以及《Clinical Ophthalmology》的編委,對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5年3月,他榮獲了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榮譽。


(4)重慶醫科大學楊培增教授掛號擴展閱讀

  楊培增

❺ 楊培增的介紹

楊培增,男,漢族,1957年6月生,河南濮陽人,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1975年6月參加工作,199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黨委委員、眼科學教研室主任、眼科實驗室主任,眼科學市級重點實驗室主任,重慶市眼科研究所所長。2007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榮獲重慶市科技突出貢獻獎,2011年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

熱點內容
大學生創業挑戰 發布:2025-05-22 11:33:10 瀏覽:83
湖北大學法語專業就業 發布:2025-05-22 11:32:34 瀏覽:21
李蘭娟的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5-22 11:31:05 瀏覽:936
東北師范大學肖明教授 發布:2025-05-22 11:06:43 瀏覽:148
延安大學博士 發布:2025-05-22 10:27:44 瀏覽:733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報名幾天時間 發布:2025-05-22 10:21:58 瀏覽:119
大學生准備考研文章 發布:2025-05-22 10:20:30 瀏覽:321
大學生啪啪啪正常嗎 發布:2025-05-22 10:20:27 瀏覽:499
重慶大學湯寶平教授如何 發布:2025-05-22 10:02:53 瀏覽: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