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教授宋代祥
① 胡傳淮的相關報道
文史專家胡傳淮:打撈遂寧記憶 固守精神家園
《遂寧日報》記者 楊俊
成功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一朵開在漫長崎嶇道路盡頭的鮮花,只有通過了這條道路上所有的考驗,你才能將它捧在自己的手上。成功是一枚勛章,它只獎勵給那些真正付出過巨大勞動和汗水的人。著名文史專家胡傳淮,無疑就是應當獲得這種獎勵的人。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胡傳淮先生走上巴蜀文化的研究之路,是極為艱苦的,亦經過了這三種境界。
人物檔案
胡傳淮,1964年生於四川省蓬溪縣文井鎮。四川教育學院中文系畢業,文學學士。現為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學會會員、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問陶詩社名譽社長、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清詩、巴蜀文化、方誌族譜和鄉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出版專著60餘部,發表論文、詩詞、文史隨筆300餘篇,共計800餘萬言。專著《張問陶年譜》,《光明日報》評為「一部學術品格很高的好書」,被《清史》《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詩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清詩考證》《巴蜀文學史》《遂寧市志》《蓬溪縣志》等文獻引證或著錄;論文《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高鶚非「漢軍高氏」鐵證之發現》解決了紅學中一大懸案,已載入《紅學通史》。共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十餘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其研究成果在學術界贊譽有加,專著發行至歐美、日本、韓國和台港澳等地,產生了很大影響。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胡傳淮於1964年8月27日出生在四川省蓬溪縣文井鎮百恆村三台觀胡家溝。因河南歷史文化名城淮陽,是胡姓得姓始祖西周時陳國第一任國君胡公滿的封地,是胡姓發祥之地和血脈之源,故取名「傳淮」,以示不忘胡姓傳統根脈在淮陽矣。
上小學時,正遇「文革」。他常聽老農憶苦思甜,向他們討教村史社情的文字記載。「哪有什麼文字記載喲,全部是憑腦子記、口頭傳下來的。」胡傳淮就想,將來我有文化了,一定要把農民們講的這些東西記下來。
讀中學時,見歷史書後總是有「鄉土教材,各地自編」的附言。胡傳淮就問老師:「我們有自編的鄉土教材嗎?」老師說:「我們這里還沒有。」胡傳淮就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編出自己家鄉的鄉土教材!
在讀大學的歲月里,他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鍾,潛心攻讀歷代詩詞小說,准備畢業後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人生有了目標,精神便有了寄託。然而怎樣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呢?四川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著名國學研究家龍晦先生對他說:「四川的學者應該把研究的目光瞄準在本土歷史文化上,就如同土特產,人無我有,具有特色。」又指出:「要研究清詩,先選擇一個地域、一個小群體、一個家族或者只是一個人,仔細讀去,不要被《清詩紀事》中那些評價迷惑,這樣庶幾可得清詩之真。」
這些話使胡傳淮豁然開朗。他想,許多外地學者都重視巴蜀文化,而生於斯、長於斯的他又豈能視而不見呢?於是,胡傳淮把研究目標定位在明清文學,瞄準巴蜀文化,最後聚焦到家鄉遂寧的宋代學者王灼、明代女散曲家黃峨、清代著名詩人張問陶三人身上。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為了理想,胡傳淮從此走上了一條荊棘叢生的艱苦道路。
1993年,胡傳淮從高中語文教師崗位調入蓬溪縣政協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後,他開始如飢似渴地博覽群書,並開始用手中的筆為蓬溪編纂了一輯又一輯可資歷史借鑒的地方文史資料。由於全情投入,他每年征編出版的一輯《蓬溪文史資料》質量上乘,使蓬溪政協的文史工作走在了遂寧市的前列,在四川省文史界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那年,他剛29歲。
胡傳淮喜歡讀書,也喜歡買書,「滿街繁華皆過眼,獨鍾書市久流連。」並不富裕的他舍棄了不少個人娛樂和生活享受,把節省下來的錢全部用於了買書。幾十年來,從不間斷,如今他家中的萬冊藏書均為蜀中地方文獻,有好友形容其陋室「好比用磚砌成的堡壘,足以驚倒鄰牆。」
除了買書,胡傳淮還有一個愛好:抄書。由於其主要從事清詩、巴蜀文化和鄉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所以許多地方文獻資料都是宋元明清刻本,屬於珍貴文物無法購買。保存者怕影響古籍紙張又不同意其復印,於是,只能靠手抄。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幾年來,胡傳淮已抄錄古籍10餘部、200多萬字。民國本《遂寧縣志》、清光緒本《潼川府志》、民國本《南充縣志》、清刻本《呂半隱詩集》、民國本《遂寧張氏族譜》……胡傳淮抄錄的筆記本多達100餘個,寫壞鋼筆10餘支。「為了抄書,我忘了白天黑夜。抄得頭昏了,就用冷水洗臉,清醒後再抄。」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胡傳淮的痴迷與專注,讓他在收獲了50種著作、共800萬字的豐碩成果的同時,也成為了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學習委員會主任、蓬山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被中共蓬溪縣委、縣政府命名為蓬溪縣第四批拔尖人才。
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胡傳淮,從不打麻將上舞廳,無論節日或假期,他全把精力投入到了讀書、研究和寫作上。他說:「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孤獨是最好的自由,寂寞是最真實的快樂。」
三、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胡傳淮研究最多最深的,是清代乾嘉年間的大詩人、大書畫家張問陶及其家族。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乾隆進士,官至山東萊州知府。其祖籍為今四川省蓬溪縣金橋鎮黑柏溝兩河口翰林村,著有《船山詩草》。由於過去政治因素的干擾,一些文學史對張船山或語焉不詳,或略而不談,這成為張問陶研究的一大缺失。
1988年,胡傳淮在成都讀大學期間就開始搜集有關張問陶的資料。節假日,他在四川省圖書館抄閱資料,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僅用饅頭開水充飢。當離開圖書館時,常常已夜幕降臨燈火闌珊。正是這種不畏艱辛、鍥而不舍的精神,讓他在短短幾個月里便抄錄完26卷、約50萬字的《船山詩草》。
1998年,為了編著《張問陶年譜》,胡傳淮自費到金橋鎮兩河口船山故里搜遺考古。尋求古碑,查閱族譜;扶桑牽桐,翻山越嶺,考察了兩河口唐家灣月亮坪張船山墓址及張氏家族墓群。與張氏後裔張隆俄、張清廉等人座談,記錄了幾大本有關張氏家族的珍貴史料。
胡傳淮長年累月浸潤於各種典籍中,鉤沉探微,揣摩研究,認真將古代文學史、目錄學、繪畫史、書法史、佛教史、道教史等仔細梳理,並反復研讀張問陶原著,使其學識精進,日趨成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2000年1月,胡傳淮編著的《張問陶年譜》一書由巴蜀書社出版發行,在遂寧市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中榮獲一等獎,在四川省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評獎中榮獲優秀成果獎,在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第四次優秀作品評獎中榮獲二等獎。該書首印,好評如潮爭購一空。隨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將該書入選「巴蜀文化研究叢書」,並將其修訂再版列為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項目。2005年1月,《張問陶年譜》(修訂本)由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出版。
「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在漫長的平淡歲月里,胡傳淮正是用一個學者應有的刻苦鑽研精神,暢游於各種古老的知識體系中,用他日積月累的豐富知識,一點一點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和難關,抵達了這些學問的堂奧,同時也讓他終於站到了一個很高的學術平台上,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了不平凡的學術成果。
近十餘年來,胡傳淮厚積薄發,相繼編著出版了《王灼集校輯》、《大英風物志》、《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鵬翮詩選》、《張問陶研究文集》、《船山詩草全注》、《燼余錄注》、《張鵬翮研究》、《蓬溪縣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張問陶資料匯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榜眼李仙根》、《赤城春秋》等著作60餘部;在《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國學》、《蜀學》、《巴蜀文獻》、《蘇州大學學報》、《聊城大學學報》、《西華大學學報》、《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文史雜志》、《尋根》、《科舉學論叢》、《譜牒學論叢》、《地方文化研究輯刊》、《巴蜀史志》、《中華讀書報》、《今晚報》等報刊發表論文60餘篇。其編纂著述、論文、詩詞等多達800餘萬字;論著多次榮獲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等級獎,在學術界獲得贊譽的同時,其專著更發行至歐美、日本、韓國和台港澳等地,產生了很大影響。
國學大師王利器先生評價《王灼集校輯》說:「吾蜀宋代文化,展現眼前,為之神往,實整理蜀宋文化之力作也。」
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中文研究所池澤滋子博士給胡傳淮來函說:「這樣的好書(《王灼集校輯》),對宋代文化研究者,定有重要參考價值。」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社會科學研究》和《天府新論》分別以《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讀<王灼集較輯>》和《王灼研究的新成果——簡評<王灼集較輯>》為題,對《王灼集校輯》一書進行了高度評價,稱道該書「是一部當之無愧的、珍貴的文化精品,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劉揚忠說:「胡傳淮先生的《張問陶年譜》和他考證高鶚並非張船山妹夫的文章,已經在清詩研究界和紅學界產生了很大反響,胡傳淮先生的學術成果,當然主要是他的學識和才力的產物。」
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導廖可斌教授,浙江大學教授、《全清詩》編委會主任、博士生導師、著名清詩研究專家朱則傑教授,四川宜賓學院羅應濤溪教授,台灣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吳世民研究員等專家學者或來函或撰文,對胡傳淮的著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賞……
如今,著作等身、碩果滿枝的胡傳淮已然知天命。然而他依然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中繼續探索,在文史的園地中默默地耕耘。他說:「假如學問成了洪荒中的孤島,我願乘最後一葉方舟前往。」
對於胡傳淮而言,人生的價值就在於不斷的學習、探索和創造,他要用自己的勞動為家鄉、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對於我們這個時代來說,正需要無數能像胡傳淮這樣能腳踏實地、埋頭苦乾的學者專家,來為我們打撈一份完整的歷史記憶,讓我們保有一片美好的精神世界。也正是由於有了他們的默默耕耘,才讓我們這個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能夠穿越歲月中的無數浩劫,得以代代沿襲薪火相傳!
【原載】《遂寧日報》2013年8月第三周《大周末》
② 中國有哪些名人故事
1、諸葛亮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2、花木蘭代父出征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3、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4、曹沖稱象
曹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個成年人)。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屬下,都不能說出稱象的辦法。
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他東西(當水面也達到記號的時候),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下(東西的總質量差不多等於大象的質量)就能知道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5、晉人王祥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