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副教授搶學生一作嗎
A.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怎麼樣,都有什麼專業,畢業以後好不好找工作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是一所優質的教育機構,提供多元化的專業選擇,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是雲南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知名的高等教育院校,以其優良的教育傳統和專業的旅遊文化教育而著稱。學院提供多種專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專業選擇豐富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的專業設置豐富多樣,涵蓋了旅遊管理、酒店管理、文化產業管理、旅遊管理與營銷等旅遊相關學科,同時也涉及其他領域如外語、國際貿易等。這些專業都緊密結合旅遊業發展實際需求,旨在培養學生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教育質量高
學院擁有一批資深的教師團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到豐富的理論知識,還可以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實習實訓等方式,提升實際操作能力。此外,學院與多家旅遊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幫助學生順利過渡到職場。
就業前景廣闊
畢業生在就業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旅遊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旺盛。學院良好的聲譽和畢業生的優秀表現,使得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備受青睞。不僅如此,畢業生的就業范圍也很廣泛,可以在旅遊、酒店、文化機構、政府部門等多個領域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綜上所述,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是一所提供專業教育並關注學生職業發展的高等學府。這里不僅有豐富的專業選擇,還有優良的教育資源和廣泛的就業前景。無論是對於熱愛旅遊的學生,還是希望投身相關行業的青年,這里都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B. 雲南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作為一個法學專業在讀的學生,對其他專業不太熟悉,我只能跟你推薦一些法學專業的老師了,可能不全是教授,但是我覺得講課講得好壞是與職稱無關的,很多講師的課堂也是氣氛非常融洽,講述的知識點豐富,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可以說是很棒了。
第一個要說的是負責講授法理課的兩位老師,杜建榮和王鑫,我們大學的第一門課就是法理,這兩位老師可以說是我們法學路上的引路人。他們的課感覺風格很像,都是非常喜歡向學生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開放性問題,在與學生的不斷探討中引導我們學習到一些東西,不一定是具體的知識點,也可能是看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法等等,這些對於一個人的法律思維,甚至超出法律之外的思維能力,都是由極大幫助,對這兩位老師,我雖然也會開些玩笑,但他們毫無疑問是值得尊敬的。
嗯法學院還有很多其他老師,比如其他回答提到的王啟梁教授,楊莉紅老師,李斌老師,李娜老師等等,本來法學課程就是一個實用性極強的課程內容,很多老師都有著極強的教學能力,他們的課都值得去聽。
C. 馬加爵事件是怎麼一回事
馬加爵事件是2004年2月23日發生在雲南大學學生公寓發生一起惡性兇殺案。
2004年2月上旬,就讀於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學生馬加爵,與同學唐某某、邵某某、楊某某、龔某4人在打牌過程中發生言語沖突,產生了殺害4人的念頭。
2004年2月13日晚間,在宿舍里,馬加爵用事先准備好的石工錘擊打同學唐某某頭部,致其死亡,並用塑料袋扎住唐某某的頭部藏進衣櫃鎖好。
2004年2月14日晚,馬加爵用同樣的手段將邵某某殺害。2月15日,馬加爵分別於午時與晚間,再次用同樣的殺人手段將同學楊某某、龔某殺害。作案後,馬加爵帶著現金和作案之前製作的假身份證,乘坐昆明至廣州的火車逃離昆明。
2004年3月1日,公安部發布A級通緝令,通緝在逃犯罪嫌疑人馬加爵。3月15日晚,馬加爵在海南省三亞市河西區被公安機關抓獲歸案。
(3)雲南大學副教授搶學生一作嗎擴展閱讀
馬加爵的抓捕過程
2004年3月在「緝捕馬加爵獎勵舉報有功人員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會上,三亞市公安局局長王少山和河西派出所所長陳忠介紹了公安機關抓捕馬加爵的過程。
「在接到陳賢壯報案後,河西派出所的胡崇軍、黃宏志等8名公安民警先後來到現場,即『亞航大廈』對面的河堤上,辨認馬加爵。被捕時馬加爵不講話,只是笑,還不停地眨眼,作出瘋癲狀,民警問話他也不回答。到了派出所,民警們拿通緝令對其辨認了近6分鍾。從馬加爵身上搜出2400元錢,他還背著個大棉袋,很臟。」
說到這里,陳忠伸開胳膊比劃了一下,「就像北方裝棉胎用的那種棉布袋子。裡面有一個『步步高』復讀機和四盒磁帶。裡面有兩盒我聽了,是音樂。另外兩盒馬加爵特別交代,是自己作案後錄的,但內容我目前還不能透露,是用廣西白話錄的,我只能聽懂幾句。」
陳忠還特別強調:「馬加爵被捕時眼睛沒有神,幾乎沒有反抗。後來接受審訊時說話思路很清楚。根據他的交代,他的逃亡路線是昆明-廣州-湛江-三亞。前兩趟乘火車,最後乘大巴進入三亞。」
D. 馬加爵為什麼殺人
馬加爵殺人的動機是什麼 是不是變態殺人狂?
幾乎所有人都在問:馬加爵殺人的動機是什麼?
面對警方「為什麼要殺人」的審問,馬加爵交待說:「有一次他們說我打牌時作弊,其實我根本沒作弊,就和他們吵起來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感覺他沒有完全說實話」,因為從作案方式來看,他絕對是有一定時間進行准備,而且在作案過程當中的心理狀態是相當穩定的,顯然不是激情型的。
截至昨天(18日),我們所能得到的關於馬加爵的作案動機仍然是:「起因是因為一次吵架,吵架以後,有件事情讓我很意外,我把邵瑞傑(被害者之一)當成非常好的朋友,很真心的,這次吵架以後我發現,在他心中我完全不是那個樣子,我就想了很多,覺得很絕望,然後就決定殺人了。」
隨後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一人被殺了,接二連三還有人被殺,且方式、手段一模一樣?僅僅因為馬加爵和他們是朋友嗎?他們平時都是很要好的朋友,突然之間有人不見了,別的人不感到奇怪嗎?
好奇的本性,加上目前太多的未知,人們對這一案件的關注,彷彿福爾摩斯探案般,一個問題套著一個問題,而最終都歸結到一點,即本報在馬加爵被抓獲後第一時間的報道:「馬加爵是怎樣一個人?」
馬加爵性格的多面性
「在我們眼中,他一直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真的不敢相信他會干出這樣殘忍的事。」在父親眼裡,馬加爵還很獨立,除了上大學時父母給過6000元,再沒給過他一分錢。本報記者對馬父進行采訪時,他還提到兒子內向、很不與人打交道,幾乎沒什麼朋友。
但在馬父的記憶中,他找不到自己哪一次同兒子開心地玩耍過,也沒有哪一次同兒子進行過長時間的交談,他希望兒子快樂,卻很少說出口。也許,是因為兒子考上了大學,在自己和鄉親眼裡已經「出息」了,兒子放假很少回家,話也更少了,他的感覺是:好像「成熟」了許多。
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性格中的倔強也讓人印象深刻:小時候跟奶奶爭電視頻道,在日記上連寫下幾個「恨」字;高考前,突然就失蹤了,直到貴港警方打來電話,家人才知他離家出走,回來只說了一句「去看海了」;大學里和人打牌、打籃球很較真,稍不順意就發脾氣,嚴重時甚至動手打人……
央視采訪時問他:「小時候有過什麼樣的打算?」他的回答特別簡單:「就是想當科學家。」
而在學校里給父母發出的最近的一封信中,馬加爵只是簡單地說,學了生化專業,找工作並不難,叫父母不要擔心。
從初中就在成績一般的中班一躍成為全年級8個班的第一名,獲得全國物理競賽二等獎,到高中時沉湎於武俠小說,筆記中記滿了關於自殺、兇殺、吸毒等字眼的內容;從寫滿了各種名人故事、重大新聞,以「人生多艱難,我要自尊,自重」到在房間的牆上貼著大大的「忍」字,再到信中表達「我雖然是大學生,我卻絕不能與十哥相比……」、「很多人比我老練,讓我很自卑……」,再到「心裡很沉重,讀書讀到何年才是頭……」
專家點評認為,馬加爵的家庭是沉悶而缺少快樂的,這樣的家庭在中國不在少數,而對於馬加爵這樣聰明和敏感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家庭環境更為可怕。
更有人將他與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拿硫酸潑狗熊來對比分析說,教育中的缺失更不容忽視,這也許是馬加爵現象的另一種表現吧。
馬加爵是不是變態?
采訪中也有人分析,像馬加爵這樣的性格,即使不在今天爆發殺人事件,今後也將在一定時候爆發出來。
將鐵錘揮向自己的同學,揮向曾經相處密切的朋友,而理由竟然就是「一次吵架」!更令人扼腕的是:他的毒手,竟然伸向和自己幾乎是同等命運的同齡人身上。一位小學教師揪心地說:馬加爵毀掉的,是5個家庭呀,而且這些家庭都在農村,都不富裕!
一種更為極端的說法是:幾乎是沒有明顯的殺人動機,馬加爵就將4個同學一天一個地殺了,是不是變態?
記者就此采訪了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精神科的許秀峰教授。他認為,根據有關報道反映出的馬加爵作案、逃亡、被捕以及審訊過程中的種種行為和表現分析,他既不變態,也沒有精神病的跡象。
從精神病學的角度講,衡量一個殺人者有沒有變態,是不是有精神疾病,要看他殺人的動機是什麼。
如果是一種病態的動機,那麼可以說他的殺人行為是科學意義上的變態行為,如果不是病態的動機,那這種行為就不是變態行為,換句話說,他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許秀峰認為,打牌時起爭執僅是一根「導火線」,而「火葯是早就裝好的」,這要追溯到馬加爵整個成長的心路歷程。從有關報道上看,他生長於農村,家境比較貧窮,進了大學以後,性格孤僻,還有較深的自卑情結。4年裡,在生活、學業、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許多不如意,都可能導致他與同學之間的積怨一點點加深。這時如果哪個同學在打牌時再說些不該說的話,點燃了「導火線」,新仇舊恨一起湧上來,就釀成了慘劇的發生。
許秀峰分析,從馬加爵作案行為看,殺人的過程橫跨幾天,在網路上查找資料,帶走別人的身份證、取錢、逃跑、躲避警察、化裝成乞丐、用家鄉話給家人留言……整個過程都表現得很鎮定,很冷靜,准備得有條有理。他在逃亡過程中,身上裝著2000多元錢,卻不敢買東西吃,而是去撿垃圾吃,這也說明他感到害怕,他的精神是正常的。因此,從專業的角度來講,馬加爵的行為不是變態的,也沒有精神病的跡象。
許秀峰解釋說,人們所謂的變態行為,是跟正常行為做比較而言的。正常人不會去殺人,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說馬加爵的行為是變態的,但從醫學上來說,馬加爵是心理扭曲。
聯想起楊新海、楊天勇及其他
馬加爵殺人案破獲後,立即就有人將其與不久前在河南被判處死刑的黃勇、楊新海,以及震驚全國的我省特大殺人案犯楊天勇聯系起來,認為他們都有著共性:作案動機深藏不露,有一定反刑偵能力;所殺的人都是所處環境中的相對弱者;與被殺者平素並無深仇大恨,和傳統意義上的財殺、仇殺、情殺有明顯的區別,被殺的人往往是在一種全無防備的情況下慘死的。比如馬加爵,有人說他的殺人動機是由於在城市裡受到歧視,是城鄉差距、文化差異在他心理上形成落差的結果,但我們不能不注意這個細節——在馬加爵鐵錘下倒下的,恰恰是和他一樣來自貧窮農村家庭的學子。
馬加爵案發後,記者幾次走進雲南大學校園,對此案絲毫不作議論的雲大學子,據說「都睡不太好」,擔心馬加爵什麼時候又回來殺人;與馬加爵在同一個學院的一名女生告訴記者,平時他看起來就給人一種不太舒服的感覺,特別是有時候在教室樓道內遇到他,因為樓道光線不好,他整個人就會給人一種陰沉沉的感覺,能嚇人一跳。
而在海南警方的審詢中,馬加爵透露他曾想殺第5個人……
是不是殺了一個人之後,心理上發生更大的異化?
畸形人格由來已久
記者在查資料時,看到這樣一種觀點:犯罪心理學上的「反社會人格」有著16種特徵,其中就有極度以自己為中心,對別人的死亡好像根本不在乎等等。
我們看到,在所有關於馬加爵的報道中,他都沒有提到被他殺害的4個同學。
從人格上看,馬加爵無疑是有缺陷的,而從犯罪心理學專家分析來看,他的心理不健康,但作案時心理狀態是正常的,他對作案時間、地點、方式,對自己行為的動機、進程、終止都有辨認和控制能力,而且在行為過程中和結束後自我保護良好,所以應負完全法律責任。如果歸類型的話,他應該屬於仇恨型犯罪。
仇恨型犯罪也屬於情緒型犯罪,指生活當中一些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爆發。特點就是指向性明顯,預謀非常精緻;此外,在作案過程當中不後悔,不會中途停止犯罪。
從通緝令上肌肉健壯、雙目圓睜、頭發直豎的凶樣,到落網時瘦弱、狼狽不堪的模樣,很多人都說,他其實蠻可憐的……
一個畸形人格的形成,由來已久,在其成長的歷程中,他的生活、家庭環境一定是有著一些欠缺的。(鎖華媛 黃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