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周鴻教授
1. 東南大學有多少年歷史了﹖
19世紀末,清朝統治下的中國社會處於內憂外患之中,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1902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開始採用近代新學制。兩江總督劉坤一向清廷上《籌辦學堂折》,呈請在江寧(即南京)開辦師范學堂。1903年2月,繼任總督張之洞上《創辦三江師范學堂折》,並委派繆荃孫率員赴日本考察,隨後又聘其為三江師范學堂總稽查,負責籌建工作。1903年9月,三江師范學堂正式開學。1905年,因學堂名稱意義不清而造成糾紛,易名為兩江優級師范學堂。1906年,李瑞清出任監督,停辦初級師範本科,增設公共科(即通識科)、分類科(即專業科),創設中國高等學校第一個圖畫手工科。1910年,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已設有地理歷史部、國文外國語部、數學物理化學部、農學博物部等4部。1911年辛亥革命後,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停辦。
1914年7月15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為校長,在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原址籌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江謙聘留美學者郭秉文為教務主任、陳容為學監,讓二人回國之前考察歐美教育制度並延攬師資。1915年9月10日,南高師正式開學,最初設國文、理化兩部及國文專修科,1920年時已設有文理科(包括國文、英文、哲學、歷史、數學、物理、化學和地學共8系)以及體育、工藝、教育、農業、商業、國文、文理共8個專修科。1919年,南高師在中國率先實行選科制(即學分制),同時在教務主任陶行知倡導下,率先推行以教授如何學習為重點的「教學法」以代替「教授法」。12月,校務會議通過陶行知提議的《規定女子旁聽法案》,頂住各方壓力於翌年正式錄取8名女生和50多名女旁聽生,成為中國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學校。1918年9月,郭秉文出任南高師校長。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務會議上提議在南高師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獲得一致贊成,隨後組建「南京大學籌備委員會」。同年9月,郭秉文等十位發起人聯名向國務院和教育部申請設立大學,12月7日獲國務會議批准成立國立東南大學。1921年6月6日,東南大學董事會成立,郭秉文任校長,9月正式開學,12月校評議會和教授聯席會決定南高師並入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各科系在南高師的基礎上陸續增設,至1923年有文理科、教育科、工科、農科、商科共5科20餘系。
1916年即南高師正式開學的第二年,學校增設工藝專修科,1921年東南大學成立時為工科的機械工程系。1922年7月茅以升出任東南大學第一任工科主任,1923年3月與楊杏佛、塗羽卿等7名教授聯名向學校教授會和評議會提議工科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得到一致通過,以上三個系為學校的工科傳統奠定了基礎。
經過茅以升的苦心經營,東大工科師資逐步增強,聘請了楊杏佛、塗羽卿、沈祖瑋、李世瓊等學者任教授,各項設備也逐漸添置齊全[1]。然而,1924年4月東南大學校董事會以學校經費不足為由單方面決定停辦工科,郭秉文和茅以升力爭保留未果。8月,經與水利局協商,東大工科與河海工程學校合並組建河海工科大學,由茅以升出任首任校長,設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系。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將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和南京農業學校等9所專科以上學校合並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遭師生強烈反對,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由於國民政府試圖加強對高等學校的控制,中央大學被捲入上層政治角力,在長達4年的時間內人事動盪、經費遭長期拖欠,大批教師流失,學校教學科研都陷入困境。1932年6月,教育部在國民黨中央支持下將中央大學強令解散整理,在上海的醫學院及商學院獨立建校。8月,羅家倫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任職期間對學校行政進行改革,同時延攬名師、擴建校舍、增購書刊設備,中大從低潮中逐漸恢復,進入郭秉文之後又一個穩步發展的興盛時期。1935年中大再次創辦醫學院,至此共有文、理、工、農、醫、法、教育(後更名為「師范」)七個學院,直到1949年都是中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1934年,中央大學在南京近郊征地8千畝,准備建設新校園,然而這一工程被1937年7月爆發的抗日戰爭打斷。由於淞滬戰事惡化,10月羅家倫決定利用建新校區的經費將學校直接西遷重慶沙坪壩松林坡,11月所有學生順利抵達,醫學院、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則遷往成都華西壩。由於羅家倫的果斷決定,中大遷校準備充分,沒有遭受大的損失。戰爭期間的辦學條件十分艱苦,學校還面臨日軍轟炸的威脅,但在中大師生的努力下,學校規模和水平大大發展,中央大學開始進入其最鼎盛的階段。當時報考中大的學生十分踴躍,學校1939年在重慶柏溪另建分部容納低年級新生,還增設航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氣象系、邊政系等科系以及工科、醫科、文科、法科及師范研究所。1945年抗戰勝利後,吳有訓出任中大校長主持復員回遷,1946年11月1日在南京開學。文、理、工、法、師范學院和一部分農學院學生在四牌樓本部,理、工、農、醫學院的一年級新生在丁家橋二部。至1949年,中央大學各院系無大變更,研究院增設法醫、經濟、社會三個研究所。此時中大工學院下設建築工程、土木工程、電機工程、機械工程、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7系,醫學院下設臨床醫學、生理、葯理、病理等學科。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准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並入南京大學。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維持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1949年,工學院由錢鍾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佔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
2. 誰知道居里夫人在中國有學生嗎
居里夫人有中國學生。
鄭大章是居里夫人的第一名中國留學生,其博士論文被巴黎大學理學院一致通過為「最優等」。他還參與了里昂中法大學鐳學研究所的籌建工作。
在居里夫人的學生中,施士元是非常特殊的一個。這種特殊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層面,二是國家層面。施士元先是考取了江蘇省的官費留學資格,接著隻身前往巴黎。巴黎大學給他准備了一份教授名單,上面羅列著可供學生選擇的教授。其中,就有居里夫人。
施士元星期三發送求師信給居里夫人,星期五就收到了居里夫人的回復,約他星期六去研究所面談。就這樣,一個來自遠東的學生,遇到了一個生於東歐的老師,在歐洲的心臟,開始了一段傳奇。
(2)浙江大學周鴻教授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家嚴濟慈赴法留學取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回國前,曾鄭重向瑪麗·居里夫人推薦鄭大章到她的實驗室工作,使鄭大章於1929年秋成為居里夫人的第一名中國留學生。
鄭大章進入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樓),在居里夫人指導下從事放射化學研究。居里夫人手把手地輔導鄭大章做實驗、寫論文。她還於1930年6月、1932年6月、1933年6月三次給里昂中法大學協會寫信,為鄭大章申請延長獎學金。
僅1931、1932年,鄭大章即有三篇論文發表在法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1933年12月21日,以居里夫人為主席的巴黎大學理學院答辯委員會一致通過鄭大章的博士論文為「最優等」,論文的題目是《放射性礦物中釙鈾比的穩定性研究》。
鄭大章隨即獲得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按法國博士學位分國家、科學院、大學三個層次,以國家最高)。獲得博士學位一個月後,鄭大章以年邁的雙親常在夢中,故鄉的河山時時縈懷為由,向居里夫人辭行返國。
居里夫人當然極力挽留她的這位中國籍高足,認為法國有一流的科研條件,今後可大展宏圖。但在明了了鄭大章矢志報國的決心後,她也就欣然同意,只是讓他在居里樓再工作一段時間。
3. 施士元的重要貢獻
施士元從國外回到上海,正逢中國物理學會召開第二屆年會。施士元在會上作了放射性元素β磁譜的報告,受到與會者的好評,並在會上接到中央大學和浙江大學的聘書。他認為中央大學更需要他,於是應中央大學之聘來到南京,成為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當時,他只有25歲,是全國高等學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教授。
在1933—1952年的19年中,他每學期開兩門課,有時開三門課。除無線電課程以外,其餘課他都開過。由於當時只有外文參考書,沒有中文教材,因此他在講課過程中,常常自編講義,先後編寫了普通物理學、原子物理學、理論力學、光學等講義。1952年院系調整後,他還編寫了X光結構分析、核理論、粒子物理等教材。為配合教學和科研的需要,他又翻譯了X光結構學、角動量理論、核理論精選等方面的書。在他和物理系一批老教授的教誨下,南京大學物理系培養了一批物理學人才。他的學生中,有的後來成為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如吳健雄等 。
施士元在教課之暇,堅持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在設備條件很差的情況下,於1936年用X光衍射法觀察到,鈉在熔點以上處於液態狀態還存在著晶態的衍射花樣,這表示,在液態中一個鈉原子周圍的環境,還保持局部的晶體環境 。
1937—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中央大學西遷重慶,因日本飛機經常轟炸騷擾,實驗室工作大部分停止,科學研究工作無法正常進行。
科普工作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原子彈的爆炸震驚了全世界,人們自然而然地提出一系列問題:什麼是原子彈?為什麼原子彈有這樣大的威力?原子彈是怎樣製造的?等等。施先生的學生吳健雄就參與了曼哈頓計劃,並負責曼哈頓計劃中最尖端的核心技術部分。吳健雄博士是唯一一名參與曼哈頓計劃的女科學家,故而吳健雄博士有「原子彈之母」的稱號 。
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施士元根據核物理知識和自己對核裂變現象的了解,作了一系列報告。施士元的報告在中央日報上作為新聞出現。於是政府機關(如資源委員會等)、工礦企業、軍事部門和軍隊紛紛約請他作報告 。
在50年代,當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發電站後,施士元做了多次關於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報告。當蘇聯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下水啟航時,施士元又做了一系列報告。這些科普宣傳工作使施士元獲得科普積極分子稱號 。
抵制搬遷。南京解放前夕,蔣介石政府命令中央大學搬遷到台灣去。施士元當時任理學院物理系的代理系主任。理學院數物理系的圖書儀器最多。校長周鴻經派人送來木箱子,要施士元組織人力將圖書和儀器設備裝箱,搬到台灣去。施士元借口箱子質量差,不符合長途運輸的要求,不能裝物理系的圖書儀器,抵制搬遷。理學院召集全體教職員工開會,討論搬家問題。會上,施士元說,一個大學要搬去台灣,圖書儀器一定要同時搬走。如果沒有圖書儀器,教學和實驗很難開展。而今圖書儀器不能搬走,我們只好不搬。共產黨來了,大學還是要辦的,所以建議不要搬到台灣去。最後大會舉手錶決,大家同意理學院不搬。當時的中央大學有七個學院,包括理學院、工學院、師范學院、農學院、林學院、醫學院、政法學院。理學院是一個大院。理學院不搬,工學院知道了也不搬,醫學院、林學院、師范學院隨後都決定不搬。這樣中央大學就沒有搬到台灣去。不久南京就解放了。最後只有校長周鴻經和教務長唐培經兩人攜帶了中央大學的公款,跟國民黨逃到台灣去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央大學沒有搬到台灣,這批教師留了下來,圖書儀器保留了下來,這對保證解放後江蘇南京地區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創建金屬物理專業
1952年,中央大學改為南京大學 ,並成為文理科綜合性大學。仿照莫斯科大學,各系成立專業教研室,採用蘇聯教材。1954年,施士元為了配合重工業發展的需要,與同事們共同創建了金屬物理專業,目的是培養發展重工業所需的金屬物理人才。施士元開出X光結構分析課,翻譯出版了《倫琴結構分析》(俄譯本)與《X光結晶學》(英譯本),培養了金屬物理方面的研究生與光譜分析方面的進修教師,發表了AuCu3有序無序轉變動力學等10餘篇文章。
創建原子核物理專業
施士元為了配合我國發展原子能事業,在校領導支持下,和同事們一起,創建了原子核物理專業。第一屆國際和平利用原子能會議在日內瓦結束以後,蘇聯來我國幾個大城市,進行原子能和平利用圖片資料巡迴展覽。施士元和南京大學一批師生到上海蘇聯展覽館參觀學習。會上來了十幾位蘇聯專家作學術報告。翻譯人員因缺乏專業知識,翻譯得牛頭不對馬嘴,聽者茫茫然。為彌補僵局,施士元作輔導報告,深入淺出,聽眾恍然大悟。出版社得知此訊,索要施士元講稿,成書出版。《核反應堆理論導論》就這樣於1960年出版。這是我國當時唯一的反應堆理論書籍。多年之後,這本書依舊是從事核反應堆設計學生們的入門教材 。
創建核物理實驗室
1958年,核物理專業師生分成加速器、探測器、質譜儀、β譜儀、核電子學等小組,日以繼夜研製教學用的儀器設備。奮戰一年後,核物理實驗室逐一建立起來,自力更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生,送往祖國邊遠地區原子能事業單位。
施士元考慮到核物理是實驗科學也是理論科學,遂在專業內建立一個理論小組,並在教學工作的同時出版了《角動量理論》與《核理論精選》二書。約在1975年,核理論小組接受了第二機械工業部下達的核參數理論計算工作的任務。在核武器或反應堆設計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核參數,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子打在一些核素上的散射截面。理論計算工作是使零星分散的實驗數據系統化,填凹補缺,內插外延,以滿足設計工作的需要。核理論小組用共振群方法進行中子對一些輕核的截面計算。計算結果經鑒定後被採用,並得集體獎。施士元用蒸發模型成功地計算在氚及氦上的(n,2n)和(n,3n)截面。當時在極低能量區中,理論與實驗不一致。施士元在1983年用准自由散射模型獲得滿意結果,文章在核物理雜志上發表。1978年以後,核參數工作發展成為核少體問題理論工作,施士元曾多次主持核少體學術會議 。
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研究
70年代末,國內在1958年建立起來的核物理專業紛紛下馬。施士元和同事們將實驗工作轉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核技術應用方面的工作,在80年代先後開展了穆斯堡爾譜在生物分子研究方面的工作和用正電子湮沒技術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工作。在理論工作方面,施士元轉向研究粒子物理最基本的強作用問題 。
社會活動
施士元除科研和教學外,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1956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58年起被選為江蘇省第二、三、五、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南京市常務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質譜學會副理事長與質譜雜志主編,江蘇省物理學會理事長,江蘇省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核物理學會、科普協會常務理事。施士元積極參加由中國物理學會組織的物理學名詞規范化的工作,由他參加編寫的《英漢物理學詞彙》,197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從1982年起到1987年,他主持編著《漢英物理學詞彙》,於1993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
80歲開始畫油畫
施士元退休後,由於身體原因,不再能從事物理學教學科研工作。從80歲開始,學習畫油畫,臨摹法國、義大利、德國、波蘭古典名畫幾十幅,創作油畫一百多幅,其作品《雁歸來》參加了1993年中國油畫展。
施士元於1987年退休,並受聘為南京大學物理系名譽主任。
2007年9月19日,南京大學物理系和江蘇省物理學會為施士元先生慶祝百歲華誕,其文集《施士元·回憶錄及其他》 舉辦首發式。
2007年9月28日,多個媒體發文,悼念施士元先生逝世 。
4. 東南大學的歷史沿革
東南大學起源於1902年建校的三江師范學堂,學堂下設理化科(後稱理化數學部)、農學博物科(後稱博物農學部)、歷史輿地科、手工圖畫科。
1906年5月,兩江總督周馥易「三江」為「兩江」,並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范學堂」。1912年,兩江優級師范學堂正式停辦 。 1914年8月,江蘇省巡按使(即省長)韓國鈞委任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在兩江師范學堂原址籌建。1916年秋,鑒於中國生產力水平落後,國家貧困,急需發展工業;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給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急需工業人才,南高遂設立工業專修科,開始時工科教育面較廣,後逐漸偏重於機械製造與工藝。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師范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議案,與會委員一致贊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國立東南大學校下設6個學科,其中有工科,初時工科下僅有機械工程系。1923年3月,時工科主任茅以升會同工科李世瓊等七位教授聯名向校評議會、教授會提出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的議案,提案通過了校評議會、教授會兩會的審議。1924年秋,工科從東南大學劃出,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組建成了國立河海工程大學。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員會明令將原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等江蘇境內專科以上的9所公立學校合並,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共設有9個學院,其中工學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復成橋南京工專舊址,另一部分與其他大部分學院均在南京四牌樓國立東南大學原址。此時工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築科、礦冶工程科、化學工程科、染織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學奉訓令改稱江蘇大學。改名江蘇大學引起校名風潮。4月24日,大學委員會以大學院337號訓令,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建立初期,工學院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時期一樣,仍下設7科,後停辦礦冶工程科和染織科。1933年9月,工學院復辦化工組,後改為系;1934年11月,籌辦機械特別研究班,1938年8月,又發展為航空工程系,開創了中國的航空工程教育;1937年增設水利工程系。
抗日戰爭期間,避難四川的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系、機械繫、電機系、建築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1943年4月,汪偽政府行政院通過在南京設立中央大學案,恢復中央大學。建校初設理、工兩院,但很快便合並為理工學院,下設土木系、化工系、數理系、機械工程系。抗戰勝利後,國立中央大學准備復員南京。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在南京四牌樓復校開課。工學院仍設7系 。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准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1949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並入南京大學。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維持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1949年,工學院由錢鍾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佔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 。1952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高校院系調整開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系為基礎,並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並入 。
1952年底,南京工學院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共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開設10個本科與10個專科專業,有教員265人、學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時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 。考慮到國家工業建設和工學院發展的需要,經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聯席會議決定,將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的校址。院系調整後,南京工學院就開始招收研究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並後南京市內高校情況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南京工學院 7(23) 1948 265 華東水利學院 4(8) 1022 61 南京大學 13(28) 1772 254 華東航空學院 2 453 52 南京農學院 5 722 145 南京林學院 3(4) 236 20 南京師范學院 6 638 106 ---------------------------------------------1954年,電信系更名無線電系,電力系合並機械繫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更名為動力系。1957年,機械繫擴分為機械一系(機械工程系)和機械二系(農業機械工程系)。1958年前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體育等教研組合組為基礎課部,1961年更名為基礎科學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斗,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全國高校都在進行全面學習蘇聯的教學改革,南京工學院在深入學習蘇聯的同時堅持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建築系和無線電系提出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評。在教學改革中,南京工學院增建實驗室,調整系科結構,增設了一批新專業。機械工程系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業機械、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專業,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機械類教材《機械原理》 。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系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1958年,化學工程系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1960年,以機械二系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 1978年,南京工學院恢復招收研究生。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後,首批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東大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1993年,東大又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獎學金制度的改革 。1996年3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東南大學入選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並,南京地質學校並入,組建了新的東南大學。2001年2月,東南大學被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6年,佔地3700畝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浦口校區被用來作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