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洪堡學者法學楊教授
❶ 鄭泉水的介紹
樓主您好!以下是鄭泉水教授的最新簡歷,煩請您更新,多謝您!
鄭泉水,男,漢族,1961年3月出生於江西金溪。1982年江西工學院(現南昌大學)土建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本科畢業。1983-85年北京大學應用數學專業在職碩士進修(導師為已故郭仲衡院士),1985年獲湖南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碩士學位(導師為楊德品和熊祝華教授),1989年直接申請並獲得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導師為黃克智院士)。1990年1月-1993年5月在英國、德國和法國訪問,為英國皇家學會訪問研究員(1990.1-1991.3);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學者(1991.4-1993.5)。1993年5月起聘為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力學教授,1994年為博士生導師,2000年為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2007-2009年間曾兼職澳大利亞Monash大學機械與宇航工程系雙聘教授,2009年起擔任清華大學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首席教授。2004-2011年間曾任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系主任,2004年起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2010年起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CNMM) 主任。2014-2015年間任清華大學-特拉維夫大學XIN Center 創建主任。
鄭泉水教授目前主要從事微納米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固-固、固-液界面的運動和耗散問題,及其在微納器件和生物體系中的應用;非均勻材料的力學;各向異性力學行為;力學基礎性問題;張量表示和張量函數表示理論。在相關領域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 在本構方程理論方面,鄭泉水教授創建了本構方程的張量函數表示理論體系。至今,該理論體系已被同行(如著名力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Ogden等)廣泛地用來建立復合材料、多功能材料和生物組織等不同材料的50餘種本構關系;於2004年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Eshelby夾雜理論是細觀力學的基石,鄭泉水突破了50多年未能解決的Eshelby夾雜理論的一大局限,即建立了非橢球夾雜的理論。首次建立了一個普遍具有二階精度的細觀力學模型,解決了40多年細觀力學一直所期待的突出問題:建立一個既是解析的,又反應了夾雜形狀、密度和分布函數對多相復合材料有效彈性性質影響的理論。該項研究於2005年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 在微納米界面力學方面,鄭泉水教授領導的課題組發現了石墨自縮回運動現象,在此基礎上,採用石墨晶面和多壁碳納米管,實現了從微米到厘米尺度、大氣環境下、高速(達到25米/秒)的結構超滑實驗的重大突破,提出了范德華類型納米振盪器概念。在固-液界面力學方面,他領導的課題組實驗發現了極小液滴可在具有曲率梯度的固體表面實現自發、高速運動的新現象,並率先研究了超疏水性力學穩定性並建立了臨界穩定壓力關系。於2017年再次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3) 鄭泉水在固-液界面力學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超疏水性是一種奇妙的濕潤現象,在環境、能源、生物、醫學等領域已有重要應用。鄭泉水等最先於2005年以非常簡潔並經實驗證明了的公式給出了超疏水性的臨界穩定壓力和最優尺度的有關預測。被美國貝爾實驗室的Lobaton和Salamon在論文中(附件5.15)評價為:「extremely important,...是研究超疏水性表面在壓力下穩定性的第一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