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東北大學李鶴教授

東北大學李鶴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5-26 04:03:08

1. 你好: 2010高教杯數學建模遼寧賽區成績在哪有公布的 謝謝!!

2010年「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遼寧賽區獲獎名單

A題
推薦參評全國獎名單(同時獲賽區一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曹澍、劉恆濤、馬學達 王吉波
渤海大學 梁興 張容瑋 楊桂紅 指導教師組
東北大學 周仁義 封靜嫻 林軒 郭陽
鞍山師范學院 張寶玲 叢連影 朱慶堯 耿曉龍
東北大學 吳迪 薛凱 商博 朱和貴
東北大學 王彪 董章淼 張路 楊雲
沈陽工業大學 李根、李勝勇、王洪東 王博
大連理工大學 楊文博、江磊、袁康 潘秋惠
大連理工大學 孫迪、姜杉、呂華清 王震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陳康、尹慧靈、徐曉龍 姜永
大連海事大學 趙 俊,宋聖偉,吳 非 張運傑
東北大學 張勇 曾俊彥 李廣地 陳東岳
沈陽工業大學 曹賀哲、姚聰、楊耀華 王博
東北大學 尹銘顯 王馳遠 沙禹威 陳東岳
大連民族學院 鄭 濱 楊雲森 李愛娜 周慶健
大連理工大學 俞思韻 宋悅銘 王挺 潘秋惠
大連理工大學 安德 王恩鵬 王延斌 潘秋惠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顧增偉、李欣、盧超 趙曉穎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金程 朱雅楠 俞闖 丁寧
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孫傑 王小東 張穎曉 黎虹
沈陽化工大學 劉京 王艷超 王培培 李揚
大連海事大學 秦 翠,朱慧娟,朱亞瓊 張運傑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王傳奇、唐玉生、燕鳴 劉梅嬌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陳振 朱騁 張家寧 丁寧
大連理工大學 安哲成、於廣瀛、劉洋 潘秋惠
沈陽建築大學 沈陽 吳鳳龍 張明 指導教師組
大連民族學院 周濟民 陳雨琪 楊 雨 教師組
沈陽大學 高運 孫義真 李昌彤 韓曉微
沈陽建築大學 張聰 齊雲方 陳威克 指導教師組
沈陽葯科大學 張培敏 方潤平 張琳 教師組
鞍山師范學院 黃曉楠 王麗航 於晶晶 劉雙
大連大學 王金龍 周計超 張學 劉自新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王松、郭勁松、胡珺 趙曉穎
沈陽工程學院 程時 閆海鵬 路魯 孫作安
沈陽農業大學 李慧水 蔣利洋 張浩 呂振環 魯春銘 郭志鵬
大連交通大學 謝騰飛 楊哲 沈東 周大勇 王國燦
大連理工大學 張洋 柴東志 柴炎 王震
遼寧工業大學 吳瑩瑩,王威,李金 王賀元
大連海洋大學 王程豪、王曉磊、李凡坤 教師組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秦海波、潘志俊、姜樹興 黃力偉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黃長川、韋曉宇、呂詩俏 關 勝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蔡啟煌 徐行偉 陳龍 高旭彬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李倩、趙雨晴、邢寒蕊 胡行華
遼寧大學 高佶、唐可忱、李迪 教師組
賽區一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東北大學 劉天 庄林林 劉睿 郝培鋒
東北大學 李天昊 宋曲 邵子楠 王琪
沈陽化工大學 胡樹紅 李成 李志陽 李 揚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趙龍 邢浩 於顏碩 丁寧
大連民族學院 陳博文 楊龍飛 蘭可義 教師組
沈陽工業大學 梁松峰、常楊、丁文忠 石鴻雁 米鵬
大連海事大學 王丙乾,楊玉潔,李 航 張運傑
大連海事大學 李 賀,吳 昊,陳瑜慶 張運傑
沈陽師范大學 吳瑤、王君、馮冰 李麗
沈陽師范大學 楊坤、鄭珊珊、常昊 張明
遼東學院 占生根 王曉晨 張華 段文娟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姚文彬、李曉斌、馮建錚 秦 瓊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宋慶東、楊蓬博、王久龍 郭志軍

賽區二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東北大學 盧川 孟軍賢 王琪 宋叔尼
東北大學 接顯竹 王天純 李振偉 郭陽
大連理工大學 李亞鵬、劉思序、高杭賢 王震
渤海大學 戚展展 劉玉生 那明霞 指導教師組
東北大學 於明鶴 成雨蓉 張慧超 郝培鋒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劉宇璽 金彥孜 李斌斌 丁寧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孔令明 杜曉曦 楊升來 丁寧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劉琳、王鑫木、宋靜思 於桂榮
沈陽工程學院 趙家峰 朱彥龍 郭星 王福忠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王國升、孫彥波、賈鳳 趙曉穎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李晶晶、王永鋒、路達 沈鵬
大連大學 柳一超 杜俊鋒 武文嬌 譚欣欣
鞍山師范學院 蔣麗 劉傑 宮亞娜 劉雙
沈陽建築大學 楊磊 張新宇 張德爽 指導教師組
大連海事大學 吳寶洲,董如良,吳慎華 張運傑
大連民族學院 王 慶 張潔淳 金 瑩 教師組
大連民族學院 賈 璐 王友金 李 亮 教師組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王松波、聶棟梁、陳磊 趙曉穎
遼寧工業大學 楊冬, 許嘉峰, 姜芳 徐洪香
大連交通大學 喬新瑞 林明君 曲思學 馬永峰 周大勇
大連海事大學 楊鵬輝,李 生,周 政 張運傑
沈陽師范大學 於鏡莎、劉丹、劉爽爽 孟憲吉
沈陽大學 宋書興 華文武 張少偉 齊曉軒
沈陽師范大學 唐爽、蔣義亭、萬芳 李麗
沈陽理工大學 王瑩、徐波、高威 丁志強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姚 焱、楊 毅、張英豪 馮 傑
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胥帆 王青龍 吳小文 黎虹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王小宇、張 弼、張 旭 秦 瓊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朱宇、卞振寶、李鶴 胡行華
賽區三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大連理工大學 羅澤立、舒日洋、劉樂成 潘秋惠
東北大學 吳思雨 王曉晨 馬一翔 紀鵬
渤海大學 任洪偉 徐振成 徐傑 指導教師組
東北大學 田曉丹 張麗 馬明 賈子熙
東北大學 王偉楠 劉澍 黃益澤 張雪峰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陳平君 王炳輝 倪海波 丁寧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張璐 張逸群 張曉彤 丁寧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孫暢 陳騏 師慧波 丁寧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陳振翎、於爽、宋貝貝 林琳
大連大學 江竹 彭樹菊 王萍 王艷芳 王雪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袁東方、陳鑫、李輝 王詩雲
沈陽建築大學 宋慈 郭艷鵬 楊龍祥 指導教師組
沈陽工業大學 李博、劉瑋、黃照官 杜洪波、曲紹波
沈陽建築大學 馬文琦 董越 柳繼龍 指導教師組
遼寧工業大學 姚瑤,王俊領,李偉 丁素珍
沈陽化工大學 丁勇 陳旭 王磊 李 揚
沈陽建築大學 雷鳴 牛牧青 閆俐君 指導教師組
沈陽化工大學 劉奇 王道巍 彭小波 王 江
大連大學 陳知慶 於文軍 劉海娥 譚欣欣
沈陽葯科大學 賈壯 何寶洪 教師組
大連民族學院 晏家紅 李日強 何思源 教師組
沈陽工業大學遼陽校區 鄧辰 劉博聞 馬羚 李石濤
大連海事大學 胡 洋,張 弛,劉呈雅 張運傑
大連海事大學 王勤英,趙秀成,田芯蕊 張運傑
大連工業大學 邱麗娜 曹璐 任彩俠 於加武
大連民族學院 白淑賢 趙朝陽 趙茜楠 叢樹強
大連民族學院 李成龍 王永澤 王騰宇 教師組
遼東學院 牛洪丹 趙君 徐顯峰 梁曉俐
沈陽大學 劉燦,劉和國,崔元良 岳曉寧
大連交通大學 禹潤田 麻春輝 劉秭霄 王愛齊 馬永峰
遼寧科技大學 戶桂影、陳藝華、唐美超 指導教師組
遼寧大學 周忠洋、周方、熊峰 教師組
沈陽理工大學 趙瑞秀、李永芳、薛冠宇 王宏棟
遼寧大學 楊文莉、王子卓、王煜晶 教師組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吳必富 鄧慧芳 魏倩文 劉怡娣
沈陽大學 滕飛 王年明 印杜 王暉
遼寧師范大學 李響,董楠楠,王帥 彭興璇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劉 劍、姜 聰、李 良 譚安勝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張清麗、羅勇、靖豐年 魏 林
B題
推薦參評全國獎名單(同時獲賽區一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沈陽工程學院 倪維成 劉超 禮冬雪 尤福財
沈陽建築大學 宋延麗 江文華 杜燕鴻 指導教師組
遼寧科技大學 李爽、白君怡、高榮翔 指導教師組
東北大學 田澗 任龍 元河清 何雪浤
大連海事大學 毋岩斌,趙寶強,王嘉寧 張運傑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韓雷、李玲玉、唐武 吳玉斌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朱衡、楊其蛟、姚旺 殷那
東北大學 黃小雨 周小琨 陳美希 王琪
沈陽工業大學 閆帥、鄭健、蔡靖 王博
沈陽化工大學 王堯 劉超 林建林 李揚
大連理工大學 楊源涵、薛旭慶、孫沖 王震
東北大學 金泓偉 黃軍斌 孫俊勇 賈同
渤海大學 胡超 樊永朝 夏杏 指導教師組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萬萌遠 鄒振宇 謝園普 丁寧
沈陽師范大學 孫振、金葉、董鈺 李麗
大連理工大學 於欣心、尹學琨、高明月 潘秋惠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曲麗媛、蘇汝虞、薛 霏 關勝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馬其意、陳東旭、劉虹 趙曉穎
大連大學 徐亞運 李芳 於靜 剛家泰
大連工業大學 徐曉鳳 谷莎莎 劉艷琴 於加武
大連理工大學 方舟 李林 王鵬 王震
遼寧師范大學 韓采書,魏宏亮,祖艷嬌 周德亮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北方科技學院 李國博 王雨 高洪亮 李琳
大連理工大學 毛磊 都頌陽 曹紫薇 王震
遼寧師范大學 曹禺,姜爍,李恩澤 崔利宏

賽區一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大連理工大學 陳天翼 王星朴 顏馮堯 王震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吳天昊、王羅蘭、王旭 劉穎
沈陽師范大學 李岩、趙曉琪、曲袁超 劉玉忠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賀孝軍、郭世旭、魏冬梅 朱麗梅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王團結、黨冬冬、張志新 劉剛
大連海事大學 苗思楊,高 瑩,王志文 張運傑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劉芳冰 李舵 牛澤宇 丁寧
沈陽工業大學 李金山、袁德濱、王建高 石鴻雁、 米鵬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曹陽 郝若男 王昊天 丁寧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高凡 孟慶喜 顧萬里 丁寧
大連民族學院 付海芹 謝冬兵 林曉潤 指導教師組
遼寧工業大學 段超穎,賈辛淼,王泓源 丁素珍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北方科技學院 蘭雲飛 趙鵬程 富婷 殷那
大連大學 初莉 劉梅仙 謝堅 剛家泰
大連海事大學 義余江,李鵬輝,石建忠 張運傑
大連海事大學 商偉偉,王春祥,孫福超 張運傑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張兆侖、張校銘、陳竹偉 尹成義
大連交通大學 劉超 祝帥 李國飛 馬永峰 王國燦
沈陽大學 趙建平,藏楠,毛玉鋒 岳曉寧

賽區二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大連理工大學 楊淼 余琴鴦 周寧 潘秋惠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楊亮、王琳、徐吉寧 沈鵬
大連理工大學 張偉 王天卓 王建超 王震
沈陽建築大學 王義林 朱元吉 王曉雪 指導教師組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任少鵬、初文怡、李思諾 劉偉芳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蔡詩雨、周里誠、鄭邦祺 王吉波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胡世卿、丁慧婷、杜 超 劉猛
沈陽師范大學 臧舒婷、關梟曉、王艷 劉玉忠
渤海大學 馬樹花 王乙涵 朱丹彤 指導教師組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劉晗 李龍彥 左熠琳 丁寧
沈陽葯科大學 王萌霖 王瑩亞 張雅馨 教師組
沈陽農業大學 董想 趙秀麗 李曉明 呂振環 馮大光 張永祥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陳松 曹玉鵬 聞亦晨 丁寧
沈陽化工大學 梅曉 熊學傑 韓超 李揚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北方科技學院 王成昆 鄭肖 楊孟澤 楊盛武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黎宣 任怡然 吳國信 丁寧
大連民族學院 梁贇輝 王雅思 初 蕾 葛仁東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紀偲婉、余 勤、李詩劍 劉 猛
遼寧師范大學 哈高帆,顧鵬飛,席海秀 任詠紅
遼寧師范大學 吳慧慧,閆冬雪,王玉雷 崔利宏
大連大學 於久州 楊津瑞 孔令嶺 剛家泰
大連海洋大學 羅明、張文慧、李宏源 教師組
大連海事大學 劉松帥,郭錦波,梁艷艷 張運傑
大連海事大學 白雋瑄,陳 強,黃小菊 張運傑
大連交通大學 姚治峰 苟偉偉 劉宇 馬永峰 周大勇
大連海事大學 李龍裔,劉厶源,呂元娜 張運傑
大連海事大學 孫志遠,李芊霖,周 婉 張運傑
大連工業大學 王美松 孫冰 石春陽 於加武
遼寧大學 楊雲龍、張吉祥、王璐 教師組
遼東學院 陶奉玲 范一靖 智建超 於強
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任慧,李梅,張冬梅 指導教師組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陳 攀、田博群、張 旭 馮傑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王喜龍 段峰 謝夢婷 高旭彬

賽區三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大連理工大學 張超宇 梁璞 鄒鎮 潘秋惠
大連理工大學 於明星、廖立國、劉英楠 王震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周琳琳、葉倫灼、胡大龍 聞良辰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徐鵬鵬、陳志敏、王家歡 劉穎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胡洋嘉、周傑、孫華壽 王莉
沈陽工業大學 張建中、羅晨、葛金鑫 杜洪波、曲紹波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於洋 王帥堯 宋薇 丁寧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劉秋紅、臧飛、李楠 趙曉穎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北方科技學院 孫座山 劉暢 董春穎 王曉遠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趙爽、王若藝、韓喜龍 趙曉穎
鞍山師范學院 沈文翠 陳燕冰 劉軼罡 劉會民
大連大學 王輝兵 常拓鋒 張曉寧 王雪
沈陽工程學院 傅玉棟 趙洪躍 呂飛宇 趙春元
沈陽建築大學 孫瑞 李丹 張小婷 指導教師組
大連海洋大學 蒿德意、丁磊、孫雲曼 教師組
沈陽農業大學 白清 郭亞飛 洪冰 呂振環 馮大光 郭志鵬
遼寧師范大學 程瀟錦,張洋洋,魏博 崔利宏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魏楚航、張 鵬、閆寧寧 關 勝
沈陽師范大學 高菲、張營、孫宇 郝妍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梁矗、曹晨、姚瑩燕 賈躍
大連海事大學 張博文,李 哲,秦四全 張運傑
大連海事大學 郝建維,金 陽,李培洋 張運傑
大連海事大學 周 洋,劉 蕾,王光鈺 張運傑
大連工業大學 解梓暢 張小林 譚維 薛曉東
大連民族學院 馬浩東 黃光緒 林 怡 指導教師組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任文山、左龍、趙正罡 賈躍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鄒欽錇、於政國、張坤鵬 王 軍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易三才、蘇家燁、周宸宇 譚安勝
沈陽大學 苗君,姜月,李英 岳曉寧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楊宇 高凱 苑苑 劉怡娣

C題
推薦參評全國獎名單(同時獲賽區一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順華能源學院 張炳亮 初旭 李博文 佟毅
遼東學院 譚勇春 王文靜 潘美彤 楊徳志

賽區一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 郭帥 張雷 高航 孫淑波

賽區二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金海洋 柴建廣 宋龍超 劉穎
大連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林曦萌 盧偉 張宇 賈金平

賽區三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順華能源學院 唐磊 王冰 劉俊傑 佟毅
大連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馮帥 叢喆 郭建強 劉超
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 宋琬婷 趙竹青 張翰林 沈聰
D題
推薦參評全國獎名單(同時獲賽區一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黃永軒、劉勁周、彭永亮 張明昕
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 楊濟軍 張若竹 楊惠文 沈聰

賽區一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遼寧中醫葯大學 蔣鑥 朱明錦 田金沙 夏偉
大連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孫志邈 王泰惠 黃亞菲 賈金平

賽區二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順華能源學院 劉同林 李赫陽 楊絮 佟毅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 趙學東 方超 於志強 孫淑波

賽區三等獎
學校 隊員 指導教師
大連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楊俊俊 金琛程 張春鵬 賈金平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 吳迪 劉穎 劉麗 王中興 郭景石

2. 張學良教育基金會的理事成員

1. 名譽理事長:張閭琳,張學良之子,美籍華人;張閭瑛,張學良之女,美籍華人;閻明復,原中華慈善總會會長;蔡冠深,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新華集團總裁,全國政協委員。
2. 理事長:赫冀成,東北大學校長;孫家學,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3. 常務副理事長:王宛山,東北大學副校長;趙繼,東北大學校長。
4. 副理事長:謝企華,寶鋼集團董事長,中央候補委員;李大壯,香港新大中集團執行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熊曉梅,東北大學黨委副書記;楊明,東北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5. 理事:於萬源,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青海,首鋼集團總公司總經理;王熙慧,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河慎冊南分公司總經理;石俊慶,遼寧榮昌集團董事長;寧克良,美籍華人,寧恩承之女;安岳澤漢,北京市政府參事,美籍華人;何鴻毅,香港生記租務處董事長;陳壽同,香港建裕公司董事長;陳啟祥,濟南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先鵬,台灣振興投資公司董事長;周昆,香港凱富泰有限公司總經理;賈志軍,香港天盟工業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向前,東北大學基金管理辦公室主任。
6. 監事:王義秋,東北大學校長助理,教授;王劍,東北大學紀委副書記;延進軍,東北大學審計處處長;王德虎,大連仿孝舉金橋計算機工程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
7. 秘書長:李鶴,東北大學基金管理辦公室主任;王曉英,東北大學基金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曲桂賢,東北大學計劃財經處副處長。

3. 焦作工學院的歷史沿革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 的焦作路礦學堂。這是一所最初由英國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投資創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學校,歷經河南福中礦務學校、福中礦務專門學校、福中礦務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焦作工學院等重要歷史時期,其中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創建中國礦業學院,歷經北京礦業學院、四川礦業學院。1988年正式改名為中國礦業大學。1997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河南理工大學始建於1909年,是我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學校。在一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曾10次遷址,輾轉4省,9易其名,歷經焦作路礦學堂、福中礦務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西北工學院、國立焦作工學院、焦作礦業學院等重要歷史時期,1995年恢復焦作工學院校名,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礦務章程簽訂後,英國福公司即派以工程師葛拉斯為首的勘測隊來河南進行勘測,最後決定在河南、山西兩省交界的懷慶府修武縣老牛河(今河南省焦作市)一帶建立基地。福公司出煤後,河南巡撫派人與英國福公司談判開辦路礦學堂事宜。經過一年的艱苦談判與斗爭簽訂《河南交涉洋務局與福公司見煤後辦事專條》。其中規定:「路礦學堂,議定本年春季開辦,除飯食由學生自備外,所有堂中宿息、舍宇、游戲場以及教習員司、夫役薪工、書籍、文具、儀器、標本、燈火、煤水,統歸福公司籌給。」至此,英國福公司再次被確定創建焦作路礦學堂。
焦作路礦學堂是在邊談判邊籌建中進行的。當時,校址確定選在河南省修武縣澤煤盛廠附近的焦作村,故名焦作路礦學堂,佔地面積50畝。河南交涉洋務局選派提調田程認監督(校長),總理其事,首設礦物學門,學制四年,培養采礦.冶金.和鐵路專門人才。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礦學堂隆重舉行開學典禮。這是外國公司提供經費在我國創辦的第一所礦業大學,也是河南建立最早的一所高等學校。
1911年2月,英國福公司向河南巡撫提出擴大礦區的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英國政府和英國福公司惱羞成怒。不再向路礦學堂提供經費。1913年12月,路礦學堂首屆學生畢業後,英國福公司即單方面撕毀合同,中斷經費,停辦焦作路礦學堂。 1913年,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為討好英帝國主義,要求對福公司擴大礦區作出讓步。經過交涉,1914年在北京簽訂《議結英商福公司礦務交涉草合同》。其中規定:「福公司應辦礦務學校一處,每年經費由福公司擔任。」 1914年中原公司成立後,表示願與福公司共同負責籌集經費,使得礦務學校得以恢復。
當時,由於路礦學堂校址由福中總公司借用,故暫設河南省城開封大廳門街,定名為河南福中礦務學校,歸外交部河南交涉署直轄,經外交部河南交涉員委任提調王法歧為監督(校長),確定每年6月5日為校慶日。
福中礦務專門學校
1919年,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專門學校今》和《河南福中礦務學校簡章》、《河南福中礦務學校管理規定》的規定,在預科畢業後即續辦礦務專門,以「養成礦務專門人才」,因而易名為福中礦務專門學校。由外交部特派河南交涉員許源親自兼任校長。自此。學校進入正科的創始時期,成為一所既有預科又有本科的專門學校。1920年4月,福中礦務專門學校從河南省開封遷回焦作原路礦學堂地址辦學。當時,由道清鐵路監督局長程世濟兼任校長。不久,改由河南省駐礦交涉員周振先兼任校長。 福中礦務專門學校於1921年夏增設大學本科,把學校改名為福中礦務大學。校長李鶴在福中礦務專門學校原有規章基礎上,主持制定了《福中礦務大學規程》。
凌濤、盧其駿、石心圃、朱瑞、李懷允等英美留學歸國的教授來校任教,學校制定了嚴格科學的學制及課程體系,嚴格學生管理制度,實施學分制,注重學習成績的記錄。
1925年福中礦務大學校長張仲魯開始制定表冊,呈北京教育部備案,請求對福中礦務大學准予立案。1927年李善堂再次將表冊呈北京教育部備案,獲教育部批准,學校正式取得合法地位。
1926年7月福中礦務大學首批12名同學畢業,成為我國早期煤炭建設的中堅力量。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發了「五卅」運動,數以千計的學生湧上街頭舉行抗議示威。在全國形成了一場大規模的反帝運動。福中礦大的進步師生成立了焦作平民學校。深入煤礦工人、鐵路工人和青年學生中講授革命道理,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1925年6月4日,礦大100餘名學生怒不可遏,舉行全體大會,聲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6月5日,礦大學生組織的演講團到各煤礦,散發傳單,聲討英、日在上海的暴行。
吳會治、周福元等人在斗爭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學校歷史上最早的一批中共黨員。 1929年7月,國民政府公布一系列法律,對高等教育制度做出規定:高等教育機關分為大學、獨立學院、專科學校和研究院(研究所)四種;大學分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各學院,須具三個學院以上者,才能稱為大學。不足三個學院者稱為獨立學院。因此,福中礦務大學改為私立焦作工學院,成為全國唯一私立獨立學院。
1931年中原公司再聘張仲魯任校長。他到校後,同張清漣、任殿元、馬恆員、王冠英等教授精心策劃,採取措施進行整頓和改進,使學校走上擴充時期。首先,將學校校名改為私立焦作工學院。193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員到學校視察,給學校以「不失為海內辦理成績較良的工校之一」的評價。其次,建立起學校的規章制度,使學校管理工作走上「有章可循」的正規。其三,增設土木工程科。至此,學院設兩科四系,即采礦冶金科的采礦系、冶金系;土木工程科的路工橋梁系、水利系。其四,籌措經費,擴建校舍,增添設備,使得學校得以蓬勃發展,成為建校以來的鼎盛時期。
1933年,張仲魯改就河南大學校長,焦作工學院校董會聘請張清漣接任院長。此時,中原公司和福公司在焦作正式成立中福兩公司聯合辦事處。但是由於中福公司管理不善已無力擔負焦作工學院辦學經費,准備將焦作工學院移交河南省接辦。1934年,國民政府委派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為河南中福聯合辦事處整理專員。翁文灝和中福公司總工程師、礦業學家孫越崎認為焦作工學院是我國唯一的礦業最高學府,擔心學校如果被地方接辦,經費可能沒有保障,力主公司調劑經費繼續好這所礦業高等學府。於是,他們重新修改並重新頒布《河南中福煤礦整理辦法》十條。規定:「焦作工學院和中小學沒有移交省縣接管,教育經費仍有中福煤礦支付。」中福公司經過翁文灝、孫越崎大刀闊斧的整理,開創中福公司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中福煤礦的起死回生,為焦作工學院提供充足的辦學經費.進入持續發展時期。 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於10月14日攻佔豫北重鎮安陽,焦作工學院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此,中福公司總經理、焦作工學院校董會董事長孫越崎 「以董事長的地位身份也要求焦作工學院將全部設備、儀器、圖書、標本和實習工廠的機床等教學用具,連同教職員工和學生一並遷往西安。」 11月抵達西安後,選定臨時校舍於西安端履門,並借用西安陝西省立高中部分教室及西安機械廠部分房屋恢復上課。
1938年,日本兵臨西安。於是,焦作工學院決定再遷甘肅天水。同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宣布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與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及私立河南焦作工學院合並改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
1938年8月10日,國立西北工學院籌委會在陝西固城考院組成。經研究,並經教育部批准,院址設在陝西省城固縣古路壩義大利天主教堂內;確定張清漣兼任總務主任;設土木、礦冶、機械、電機、化學、紡織、水利、航空等八個系,其中土木系以東工、北洋、焦工之土木系合組,礦冶系以北洋、焦工之礦冶系合組;在領導體制上,決定實行院長制。
經過緊張籌備,國立西北工學院於1938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舉行開學典禮。西北工學院集中四校的師資、辦學經驗和優良傳統,建立起學科比較齊全、師資隊伍雄厚、西北唯一的高等工程學府,開西北高等工程教育的先河、四校的溶合不是形式的聯合,而是以新的辦學實體出現在我國大西北,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以至後來國家培養高等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合並組成的西北工學院的四所院校積極籌備復校。焦作工學院校董和畢業同學立即成立私立焦作工學院復校委員會。 1946年7月26日,經國民政府教育部和河南省政府批准與撥款,私立焦作工學院在河南洛陽關林復校,張清漣復任院長,並分期收回借給西北工學院的部分圖書、儀器。復校時,有教職員27人。11月18日,張清漣院長在復校後的第一次紀念周上作報告,回顧學院的悠久歷史、經濟狀況、校舍建設和畢業同學對國家的貢獻,希望同學「提起精神,創造青出於藍的新牌子」,建設新焦工「。1943年, 機械繫合並於西北工學院。同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強渡黃河,逼近洛陽。10月6日,焦作工學院又遷至河南鄭州河陽街災重教養院為臨時院址,學校陷於艱難困境。9月,焦作工學院根據教育部「積極組織師生盡快南遷」的訓令,再遷江蘇省蘇州市平江路積谷倉,只有半數學生隨遷。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勝利橫渡長江於4月27日解放蘇州。接著,華東人民政府財辦工礦部長、焦工校友柴化周代表人民政府接收焦作工學院,遂改為公立焦作工學院。5月,根據華東人民政府財辦工礦部的決定,焦作工學院高年級部分學生到淮南煤礦和賈汪煤礦現場工作。從此,在舊中國歷經坎坷的焦作工學院獲得新生。
飄泊蘇州,飽經磨難的焦作工學院師生在歡慶解放的同時,殷切盼望盡快回到焦作辦學。1949年5月5日,焦作工學院致函中原人民政府呈請學校歸屬。隨後,華北人民政府作出批復,指示「焦作工學院可搬回焦作辦理,受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領導,該校教育方針應著重培養礦業人才。」並指出「你校名稱今後暫定為『焦作工學院』,在正式名稱未確定前,仍暫用舊鈴印,註明暫用為盼。」 9月2日,焦作工學院師生乘車北上,遷回焦作工學院原址恢復上課。至此,由私立焦作工學院改為公立焦作工學院,經費由教育部撥給。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政秘字141號令,決定將焦作工學院撥歸燃料工業部領導。至此,燃料工業部正式接管焦作工學院。
新中國成立後,對全國高等學校院系進行調整。
1950年3月11日,燃料工業部決定將設在峰峰礦區新開辦的華北煤礦專科學校並入焦作工學院。3月16日,教育部下令將焦作工學院冶金系師生並入沈陽工學院(今東北大學),並調張清漣院長任沈陽工學院冶金系主任。同年10月,張清漣院長服從國家決定,在全院師生的歡送下,帶領冶金系全體師生地到沈陽工學院。

熱點內容
中醫專業哪個大學最好 發布:2025-08-28 16:18:39 瀏覽:963
小學生題目難倒大學生 發布:2025-08-28 16:13:39 瀏覽:227
武漢大學哲學系龔教授 發布:2025-08-28 15:55:25 瀏覽:667
導師對研究生學術理論水平 發布:2025-08-28 15:32:08 瀏覽:127
合肥大學放假時間 發布:2025-08-28 15:23:30 瀏覽:883
四川大學數學考研培訓 發布:2025-08-28 14:57:09 瀏覽:332
大學生黃丹 發布:2025-08-28 14:55:39 瀏覽:532
博士學位論文導師意見 發布:2025-08-28 14:22:33 瀏覽:386
中國醫科大學遼寧專業分數線2015 發布:2025-08-28 13:27:08 瀏覽:773
南方醫科大學專業目錄 發布:2025-08-28 13:25:14 瀏覽: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