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文言文廖教授
A. 北大楊晦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念中文系就能當作家嗎
自清末中國開始建立大學,細分專業和科系,直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會將就讀的科系,和未來的職業畫上一個等號。
比如計算機系的畢業將來當程序員,建築系畢業的將來當建築師,音樂系畢業的將來當音樂家等等,這屬於大家認知的一個誤區。也有人想當然覺得中文系畢業的都會去當作家,因此許多將來夢想成為一名作家的學子都會去報考中文系,然而現實卻恰恰與我們的認知截然相反。

其實歸根到底,中文系究竟值不值得讀還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全看大家自己的個人意願了。
B. 文言文溫儒敏
1. 換掉了約40%的課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出自哪裡
全國中小學統一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從2017年9月份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將統一採用全新的「部編本」(由教育部直接編寫)。
作為教育改革的標志性學科,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據了解,此次「部編本」教材,換掉了約40%的課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
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計124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3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提升至124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這是自白話文興罩侍隱起後百餘年來,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所佔比例最高的一次。如此規定,首先受影響的便是學校教學——不僅要面臨40%的全新教學內容,教材中更有一項近乎專為教學設定,那便是:要在教學中落實名著導讀。
對此,總主編溫儒敏解釋說,「這是考慮到目前教學普遍存在的讀書少的弊病」。
2. 溫儒敏的個人履歷
1964-197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語文系本科學習。
1970-1978年在廣東韶關地委辦公室任秘書,其間曾在廠礦與農村基層工作。1978年10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著名學者王瑤先生讀研究生,1981年以論文《魯迅前期美學思想與與廚川白村》通過獲碩士學位。
1981年7月留校任教。1984-1987在職攻讀博士課程,1987年7月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是《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
1985年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文學系訪問學者。1987年聘北大中文系副教授,1992年聘教授,1996年聘博士生導師。
1994-1995年任韓國高麗大學客座教授。1997年7月-1999年7月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兼任中文系學術委員會主任(1996-2000)。
1999年7月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至2008年7月)。2000年至今任全國社科基金評審委員。
2003年任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2006年至今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2004-2010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2008年教育部授予「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獎勵。同年獲北京大學方正獎教金特等獎。
2003年起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2007-2010年任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修訂專家組召集人。
2007年至今任北大「國培」計劃語文學科首席專家。2010年至今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1年9月受聘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2012年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3. 新高考語文命題有哪些變化
變化1、命題將更加科學,更注重考察能力
估計未來幾年,高考語文的命題將從過多依賴經驗,轉向適當運用先進的測量理論和命題技術。
比如,如何提高語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題如何設定適當的區分度和難度系數,怎樣的題更能考察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各種題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將會有更科學、更有可操作性的設定。
變化2、命題所依賴的材料范圍將大大拓展
現在全國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題有很多是依賴題庫的,而多年建立的題庫覆蓋的范圍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語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會致力於題庫的建設和擴容。
現在高考語文命題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依賴的材料主要是文學方面的,也就是「文學化」太過了。這當然也受制於整個語文教學的狀況。
其實物廳這幾年有些省市的語文高考已經注意到這一偏向,逐漸拓寬命題的材料來源。
比如2013年的全國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題材料覆蓋面就比以往要寬得多,除了文學,還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時政等。估計這也會是今後改革的一個方面。
變化3、更加註重邏輯思辨談棚能力的考查
這是多年來語文高考的弱項,現在越來越受到質疑。
新高考語文試卷中這種「非連續文本」材料閱讀題會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點類似於考公務員的「申論」,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見命題者開始重視朝理性考察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的學生大量使用網路,思維碎片化、絕對化的現象非常常見,普遍缺乏邏輯思維訓練,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語文對此責無旁貸,一定會想辦法去引導和改善。
變化4、有意識考查讀書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閱讀面與閱讀品味
現在的語文課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讀精講,注重做題,讀書很少,學過語文卻不怎麼喜歡讀書,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語文素養更無從談起。
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是有針對性的。
近年來已有個別省市高考語文開始重視考察讀書的情況,甚至圍繞課外閱讀情況的考察來設計試題。
變化5、作文的改革,應當往理性靠攏
大家都知道,作文評判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數學那樣精確,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溫儒敏看來,今後高考作文還是會維持60分-70分之間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設計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寫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現在的高考作文題有的過於「文藝范」,過於「小清新」,他認為今後的高考作文題目應當向理性靠攏。
如今中學作文教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全線崩潰,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幾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參與。未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者要讓高考作文回歸理性,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
此外,如今高考語文幾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題之後,再做作文,往往剩餘時間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場。
有專家主張高考語文分為兩段時間,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試題,按規定時間交卷後,開始考作文,這樣就保證作文有充裕時間。溫儒敏認為這種建議有合理性,可以試一試。
變化6、文言文命題的改革不滿足於「讀通」
因為現在強調重視「傳統」,很多人預測文言文「地位」將在高考語文改革中飆升,增加分量。
現在高考語文的文言文所佔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經達到40%甚至更多,這個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現代社會還是用現代語言思考和交流,再說, 文言文因為好「拿分」,現在中學語文教學的精力一大半都給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會加劇語文教學厚古薄今的失衡態勢。我想高考語文命題 是會考慮這一狀況的。
對於文言文考試的內容,斷句題和翻譯題會增多,虛詞等的知識性的考查相應減少。文言文命題應當多一些與現代生活的關聯,多一些文化意味。
4. 「假課文」到底假不假語文不是歷史 教材可批評別炒作
「網上說孩子用的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是錯誤的,這不是在誤人子弟嗎?」北京市海淀區一位二年級學生家長老胡氣憤地說。
近日,一篇名為《校長怒了!還有多少假課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網上廣泛流傳,老胡所在的家長群一下熱鬧了起來。在這份網上熱傳的帖子中,羅列了不少現在正在使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具體錯誤,比如,某版本的二年級課本中的課文《愛迪生救媽媽》,「無論是課本還是老師的教參都沒有註明文章的作者和來源」。
而且,根據歷史資料,愛迪生小時候的那個年代根本還沒有闌尾炎手術,課文所敘述的內容根本不存在。再比如,某版本五年級上冊的《地震中的父子》,講了父親到學校救助兒子及兒子同學的故事,但是據幾位語文老師的考證,當年的洛杉磯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的凌晨4點31分,凌晨的學校,怎麼會有學生?其實,不僅是這次「假課文」的帖子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每一次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變動:某一作家作品的替換、數量的增減,某一類課文篇目的變化等都能引起公眾的熱烈討論。
一輪輪的熱議背後是公眾對語文教育的關注,也表達了公眾對優質的語文教材的期盼。那麼,網上熱傳的這些「假課文」到底假不假?為什麼會出現有爭議的課文?公眾應該如何看待語文教材中的種種變化?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了語文教育領域的專家、研究者和一線教師,試圖給出更加理性的視角。
語文不是歷史 教材可以批評但不要炒作「對語文教材的這種批評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說。
前幾年有人爆料某版本初中語文教材發現30多個錯誤,甚至要把出版社告上法庭。溫儒敏教授找來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這所謂的30多個錯誤,絕大多數都是誇大,或者是爆料者自己弄錯了,真正錯的只有五六處,而且多為編校的過失,比如標點不完整、個別錯字等,沒有校對出來。
對於本次討論比較多的「假課文」《愛迪生救媽媽》,這篇不到500字的小故事,說的是愛迪生7歲那年媽媽得了闌尾炎,很緊急,醫生到家裡想給做手術,可是屋裡光線太暗沒辦法。愛迪生急中生智,用幾面鏡子把油燈的光匯聚起來,照射著讓醫生成功地做完手術,救了媽媽。
網上的吐槽者說,看過幾種愛迪生傳記都沒有此事的記載,還有人「考證」到,世上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是1886年做的,而愛迪生7歲那年是1854年,不可能有這種手術。「其實,《愛迪生救媽媽》這篇小故事並非『杜撰』,而是有來路的。」
溫儒敏介紹,1940年美國拍攝的電影《Young Tom Edison》,裡面就有一段愛迪生救媽媽的情節。在選入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課本第5冊第9課中,已經選了一篇題為「Edison's Boyhood」的課文,其中寫到了愛迪生救媽媽。
而小學語文的這篇課文就是根據這些材料編寫的。當然,這樣也不能證實愛迪生小時候一定救過媽媽。
「小故事屬於文學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像和虛構,也是可以容許的。」溫儒敏說。
「語文不是歷史。」北京市海淀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小學校長說,「其實語文課文本來就存在兩種類型,就是寫實文體和虛擬文學。」
現在這個問題不像是討論「真」和「假」的問題,而是借機發泄了一下情緒。「教材可以批評,但是不要拿來炒作。」
溫儒敏說。「我們不可能編出完美的教材。」
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員連中國老師說,「發現了不對的地方,咱們就改。」但是課文中的一些內容可能會牽扯到歷史深處的東西,一些問題可能不僅涉及語文一個學科。
改不改、怎麼改不能因為網上的一個帖子就定,而是要由專業的機構、權威的專家經過反復地、謹慎的考證。不過,也有專家指出教材中選入的課文,如果其選材來源於某個歷史事件,那麼是不應當出現知識性錯誤的。
名人故事的「虛構」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最好有些相關的史料做根據,名人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徵應和傳主性格特點符合。特別是現在的中小學生,由於接觸的信息量足夠大,眼界也足夠開闊,「在進行課文的選擇時不能僅僅在價值觀上把關,還要在事實上把關。」
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余黨緒說,孩子在把正確的觀念內化為自身信念的時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發現支撐這個正確觀念的事實本身是虛假的,他們會連帶著對觀念本身的正確性產生懷疑。教材不是「美文」的匯編 課文的改動是為教學的需要在余黨緒看來,人們對語文課文中的「錯誤」寬容度偏低,還跟人們一直以來的觀念有關:教材是一個範本、一個標桿。
所以有人會說:有那麼多優秀的文章為什麼不選,偏偏選中這些文章?「其實,教材首先是為教學服務的。」余黨緒說。
比如,魯迅的一篇文章出現了增減就會在社會上引起軒然 *** ,而選用教材的人更多是從對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需求出發的,可能恰好魯迅的另一篇文章更合適。「前兩年甚至有人說魯迅已經被趕出語文教材。
這是誤解。」溫儒敏說,事實上,課程改革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選擇性,原來高中3個學年必修課,改為1.75學年,而選修課佔1.25學年。
必修課總課時少了,自然也要對課文數量進行調整。
5. 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看新教材主編怎麼說的
針對輿論中「魯迅文章在語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論,新編語文教材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28日回應稱「沒那回事」。他表示,新教材中,魯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況。
教育部統一編寫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
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統一編寫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今年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
據介紹,新編語文教材採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編排教材內容,「語文素養」重在聽、說、讀、寫基本知識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選文的思想性,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以文化人。
此外,新編語文教材增加了古詩文的數量,小學語文有古詩文129篇,初中語文古詩文選篇132篇。
「這其中包括了文言文和古代詩詞,還有部分古典名著的閱讀,如果從課文的數量來看,小學的增幅比較大,達到30%,初中的數量跟以往基本相當。」
溫儒敏稱,增加古詩文主要是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也是教學的需要,「小學階段孩子們的記憶力最好,一些文言文可能他們不太理解,但是,讓他們多讀多背多說,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此外,對於近年來輿論中有關「魯迅文章在語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論,溫儒敏回應稱「沒那回事」。
他透露,新語文教材中,小學選入兩篇魯迅作品,包括《少年閏土》等,初中選入六篇魯迅作品,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這一數量與過去教材相當。
溫儒敏說,十多年來,教材結構在變動,例如高中,1.75學年是必修,1.25學年為選修,必修課總體減少了,魯迅作品也相應減少一些,有的是放到了選修課中。新教材中,魯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
教育是根本,只有好的教育國家才能進步。
C. 建黨偉業演員表
1,劉燁飾演毛澤東
開國元勛,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
2,陳坤飾演周恩來
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
3,張震飾演蔣介石
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
4,馬少驊飾演孫中山
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5,馮遠征飾演陳獨秀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中國共產黨早期最高領導人(中央局書記)。
6,張嘉譯飾演李大釗
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7,周潤發飾演袁世凱
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圖謀復辟帝制,在全國人民的一片聲討中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