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清華大學政治系教授
『壹』 民國年間,名動天下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都有哪些人
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是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以及趙元任。
趙元任,難得一見的語言天才,其在語言上面的天賦為世人所驚嘆,據說他精通世界絕大多數的語言以及全國各地的方言。他是民國時期第二批赴美留學的留學生,學成以後在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等學校任教。1925年,趙元任被聘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
『貳』 唐明照的人物簡介
1910年生。1927年就讀於南開中學,1930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民國2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委員、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民國22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研讀西方近代史,轉入美國共產黨並相繼擔任美共加州大學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和書記 。民國26年參加創辦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民國28年10月起任美共中國局書記達10年之久。其間,於民國29年創辦《美洲華僑日報》並任社長、總編輯。民國30年參加美國政府紐約新聞處工作,任翻譯。
1950年後歷任外交部專員,抗美援朝總會聯絡部副部長和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聯絡部副部長,中聯部局長,中聯部副秘書長。1958年兼任《中國建設》副總編輯。宋慶齡於同年9月30日寫信給唐明照,表示「現在你能夠更仔細地照管《中國建設》的事情,很好。為了提高我們雜志的質量,你提出了加強政治領導建議,這是一個中肯的意見。因此,我非常高興能作出安排讓《中國建設》歸國務院所屬的、由廖承志同志任主管的外事辦公室領導」。並指出雜志的內容「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獨特風格,以免和《北京周報》雷同」。宋慶齡對他在1962年3月建議出版《中國建設》法文版的建議,極為贊同。從1963年第4期開始增出了《中國建設》法文版。
1972年4月由中國政府舉薦出任負責政治事務、非殖民化、託管地工作的聯合國副秘書長。1979年回國後,任中聯部顧問、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離休 。
『叄』 清華大學名人 :清華四大導師,都是誰他們的人生有多傳奇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個大學正是因為有了很多的大學者、大師,才成就了她的百年盛名。清華大學作為我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她擁有過很多的頂級學者和專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國時期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
清華大學四大導師是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
梁啟超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
梁啟超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康有為,康有為是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1895年,清廷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讓國內群情激憤。康有為、梁啟超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邀集1000餘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廷,要求拒和、遷都、實行變法,從而揭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梁啟超是康有為的重要助手,也是戊戌變法的核心成員,他們在光緒帝的支持下,在大清內部掀起了一場由上而下的變法浪潮,但是變法損害了舊官僚、舊貴族的利益,也威脅到了慈禧的核心利益,所以最後因慈禧的干涉而夭折,梁啟超等人被迫逃亡海外。
清帝退位之後,梁啟超又返回國內,為我國的民主事業而奮斗。梁啟超做過袁世凱內閣中的法部次官,還組建民主黨,以及推動共和黨、統一黨和民主黨合並成進步黨,來抗衡一家獨大的國民黨。
梁啟超除了是政治家外,還是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為我們留下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飲冰室合集》等作品,梁啟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陳寅恪是我國近代最負有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和詩人。他和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和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陳寅恪的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陳三立,著名詩人。陳寅恪的妻子是唐篔,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陳寅恪出身名門,學識過人,在清華教書期間,被人稱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陳寅恪著有《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等著作。
「學閥」劉文典稱贊陳寅恪:「自己對陳氏的人格、學問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萬分的敬佩」,劉文典對人宣稱,西南聯大隻有三個教授:陳寅恪、馮友蘭,他和唐蘭算半個。劉文典是個狂生,瞧不上沈從文,敢大罵蔣介石,但是他對陳寅恪十分敬重,主要是被陳寅恪的人品所折服。
王國維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一位著名學者。
王國維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王國維涉獵極廣,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郭沫若稱贊王國維是為新史學的開山。王國維是一位大學者,著有《人間詞話》、《曲錄》、《觀堂集林》等作品。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突然跳湖自殺,只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短短數句遺言。王國維為何自殺,後人眾說紛紜,成了這位傳奇國學大師身上的一個謎團。
趙元任是清華四大導師中,名氣最小的一位,甚至還有人不敬地說,將趙元任放在清華四大導師中,是狗尾續貂,但實際上,趙元任的成就也很出色,有資格和梁啟超、王國維等人並列。
趙元任是現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他曾在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等多所世界頂級名校教書。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他的著作有《現代吳語的研究》《中國話的文法》,音樂領域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趙元任所作。
回想起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可能就是因為我們的大學中,缺少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這樣,兼具「人格之獨立,思想之自由」的大師吧。
『肆』 民國時期清華北大著名的學者教授
這就多了。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蔡元培、錢穆、顧頡剛、吳宓、陳垣、胡適、傅斯年、陳夢家、李濟、容庚。太多了,建議去看岳南先生的大作《南渡北歸》全集
『伍』 燕樹棠人物生平
燕樹堂,河北定縣人,1891年誕生於書香之家,其父燕友三是前清舉人,曾留學東瀛早稻田大學學習教育,回國後擔任過河北大興師范和順德師范校長。他自幼酷愛學習,早年考入北洋大學,1914年畢業後曾在北洋政府短暫任職,後赴美留學,分別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深造,1920年獲得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留洋學子多不歸,燕先生回國後受聘於北京大學,教授法律,與陳獨秀、胡適等先生並肩執教。他堅信法律與法制,不信仰共產學說。晚年,他常與小兒子的同學提及民國初年的往事,強調法律與法制的重要性。
燕先生在北大講授法律時極為認真,對學生要求嚴格,聲音洪亮,講解細致,教學效果顯著,深受學生喜愛。他做事規矩、豁達大度,從不嫉妒他人。周鯁生先生回國受聘北大後,燕先生見其講法新穎、講得好,主動讓出長期授課的課程,此舉動讓周先生銘記在心。在武漢大學,燕先生再次將授課讓給了剛剛回國的韓德培先生,這種大家風范一直受到北大、武大教授們的贊賞。
26年後,燕先生回到北大兼任清華大學政治系教授。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參與愛國反日行動,參加了教授救國團體。7.7事變當天,一位留日教授告知燕先生日本人來後會有所行動,燕先生在7月9日隻身離開北平來到武大。三個月後,其妻子和子女隨流亡學生來到武漢。1938年,燕先生全家隨武大西遷至樂山。抗戰期間,燕先生在西南聯大講授民法概論、憲法、法理學、國際私法、國際法等課程,其學術地位得到認可,被稱為「南周北燕」。
燕先生治學嚴謹,從不輕易行文撰書,除了撰寫民法章節、參與《法律適用條例草案》的起草以及參與編審六法全書外,僅發表過幾篇論文。他具有完美獨立人格,生活節儉,很少與人交往,不嗜煙酒,幾乎沒有特別的嗜好。這樣的人當法官非常合適。1949年,國民黨遷台,杭立武給燕先生提供機票,請他前往,但他不願離開大陸,表示不願成為「白華」。58歲的燕先生留在武大,成為法律系的編譯室工作人員。
1957年,黨號召群眾幫助黨整風。燕先生作為五四時代的名教授,被再次提及。他直言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指出黨群之間存在嚴重問題。當時武大法律系大部分老師和學生被打成右派,燕先生也不能倖免。他被降級工資、安排在圖書館整理資料,生活條件有所下降。1957年後,燕先生獲得退休待遇,住在稍寬一點的山下雞房改建的平房中。
晚年,燕先生眼睛不好,很少閱讀書報,常坐在藤椅上大聲背誦英語和古文。他精神豐富,對外物依賴較少。在武大學人中,燕先生可能是最耐磨、最長壽的一位。盡管後來有時神智不清,但他看到了人性的曙光和神州巨變的希望。學校為他落實政策,讓他搬入新修的樓房。在劉道玉校長代表學校宣布為他平反、改正的決定時,他表達了對黨、學校和組織的感激之情。燕樹堂教授於1984年2月20日以93歲的高齡病逝於武漢大學南三區112號家中,學校在老體育館為其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
(5)民國時期清華大學政治系教授擴展閱讀
燕樹棠(1891-1984),字召亭,河北定縣人;1914年畢業於北洋大學,1915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學習,1920獲得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21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暨主任,武漢大學法律系教授暨主任,清華大學法律學系、政治學系教授暨法律學系主任,西南聯合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暨主任,兼任憲政實施協進會會員、監察院監察委員、第一屆司法院大法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第一屆委員、中華民國法學會編輯委員等職;1949年後在武漢大學法律系編譯室、圖書館工作;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法學家和法律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