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金梅瓶
1. 吳曉玲的個人簡介
吳曉鈴,193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神學院、燕京大學、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2年至1946年在印度寂鄉泰戈爾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任教授。1947年起任法國巴黎大學北京漢學中心通檢組主任,兼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建國後,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文學研究所(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間文藝研究會顧問,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國家文物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吳曉鈴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在該校開設本科學生的「中國古典小說」和研究生院的「《金瓶梅》研究」等課程。吳曉鈴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清乾隆《舒元煒序本紅樓夢》即為吳曉玲先生舊藏,現轉歸首都圖書館收藏。在《金瓶梅》研究方面,首創作者李開先說。並精通梵文,致力於中、印兩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主要著作有:《西廂記》校注本、《關漢卿戲曲集》、《大戲劇家關漢卿傑作集》、《話本選》(合編)、《西諦題跋》(七卷)、《馬連良演出劇本選》、《郝壽臣臉譜集》等。譯著有:梵文劇本《小泥車》、《龍喜記》等。參與編寫三卷本《中國文學史》、《古本戲曲叢刊》等。曾先後獲法國巴黎大學榮譽哲學博士和印度國際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稱號。1995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2. 福建有哪些名人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於福建閩侯。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參與國徽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3. 老舍留過學嗎
留學日記:老舍在英國(上)
LSE倫敦商務孔子學院 許意
舒乙在講壇上
提起中國現代文學大家,很多人自然會想起「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這些文學大家在上個世紀的中國赫赫有名,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文學大師。其中老舍先生以其幽默的風格,和對北京市民,生活狀態的描述,再現了解放前的中國社會現狀。他的名著《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等都為我們所熟悉,一直到現在,仍被很多人所推崇。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其實也有段留洋的經歷,你知道他在英國的故事嗎?
5月,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著名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先生來英國舉行講座。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與清華大學合辦的倫敦商務孔子學院的講堂里,舒乙先生風趣的講述了父親當年在英國的往事。
《金瓶梅》英文版背後的譯者
老舍先生從來不提,很多人也不知道的,他是英文版《金瓶梅》背後的譯者。譯書一事是無巧不成書,算是他無意間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留下的足跡。
譯書的源淵自於老舍的室友,艾支頓先生。此人是個語言天才,會5國語言:中文,拉丁文,希臘文,德文,法文。當時他剛接受了翻譯《金瓶梅》的任務,碰巧同住者是位中文講師,在倫敦大學任教的舒慶春(老舍原名)先生,於是兩人開始了合作翻譯之路。1925年書出版後,艾支頓在扉頁上上寫道:給我的朋友,C.C.Shu(老舍原名舒慶春的縮寫)。他說:沒有(他)不懈而慷慨的幫助,我永遠也不敢進行這項工作。我將永遠感謝他。
有趣的一個插曲是,艾支頓把書中露骨的性描寫翻譯成了拉丁文。不知道是出於調英國人胃口的考慮還是其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更有好事者專門把此部分譯成英文,另出書。直到1972年,讀者才有機會看到此書的完整英文版本,艾支頓終於把他其他部分由拉丁文糾正成英文,結集出版。
5年創作3部長篇
英國是老舍文學寫作的開始,他的前三部長篇《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均是在英國執教5年間完成的。
1924年老舍開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執教,教中國官話和古典文學。年薪只有250鎊(後增為300鎊),每周授課最多20個小時,假期每年有5個月。大把的空餘時間,因為授課關系和經濟原因,他又不能多出遠門,業餘生活就在圖書館度過。後來受許第山先生的啟發(許當時在牛津讀書),開始寫作之路。頗為高產,5年內完成了3部長篇,而且登在當時國內頂級文學雜志《小說月報》上面。當時寫小說的人廖廖無幾,《小說月報》一年就連載一部長篇,老舍算是獨占鰲頭。新文化運動盛行,改良白話文,老舍創造的新語言體,北京方言,也算是開啟了另一種語言形式。憑借小說,當時名聲鵲起,風頭無兩。並被譽為「中國現代長篇文學的奠基人」之一,算是佔了天時地利。如果沒有這段訪英的日子,沒有受到朋友啟發,沒有教書之餘的閑暇時光,也許就沒有後來的老舍。
留英期間的作品,老舍以反映國外中國人的生活現狀,已經表現民族文化差異為主,並強調國家要強盛,國民要振奮。三部作品中尤其以《二馬》最為突出,它將中,英兩國國民民族性進行了深刻對比,並大量的描寫了英國的實景,採用真名,其中倫敦地名的描寫就有39處。他寫的真實倫敦,讓到過倫敦的人,都會有共鳴。尤其他善於調侃英國人,如把piccadilly說成「皮開得利」,Horbon名為「猴笨」,等等,幽默有趣。在英國的朋友,一定要去讀一讀此書,會讓你捧腹大笑之餘,也會有對當時的海不歸和舊移民的生活群體有新解讀。
中文有聲教材的播音員
你一定會想不到,老舍先生還趕了了個時髦,當過海外漢語的「播音員」。
上個世紀20年代,一套名為《言語聲片》的漢語有聲教材流行於世界。這是英國靈格風出版公司托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製作,專門針對外國人學漢語的學習教材,用灌唱片的辦法教發音,會話。在當時這算大製作了,耗費不菲,製作精良。此教材的編寫大部分是老舍負責。前部分以簡單字,詞為主,由東方學院的另兩位外籍老師編寫,下半部分老舍則編寫較為復雜。他把每篇課文立了個主題,如洋服庄,銀行,商業談話等,採用課文,會話,詞彙結合的形式,內容貼合實際,新穎靈活,是套實用的成人漢語教材。此教材的全部發音部分以及部分課文錄音都是老舍。當時25歲的他,聲音清脆,嘹亮,標准北京音,很好聽。
不可否認,這部教材為漢語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後來這套唱片被錄成了CD光碟,陳列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里。 如今,聽眾依然可以聽到年輕的舒慶春(C.C.
Shu)的聲音,能否聽出英國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