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女教授講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女教授講座

發布時間: 2025-06-25 02:14:16

Ⅰ 李玫瑾教授: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再教育已經晚了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 育兒 講座中提到幾個養育的問題,值得父母深思,現總結如下:

「我經常從新聞渠道聽到或看到種種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報道:

這些父母也許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如同醫生看著痛苦的病人,許多病人只能感嘆自己的不幸,遇上這種病……事實上,多數疾病都與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盡管有遺傳問題,盡管有環境問題,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青春期——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

但是,大量的案例和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而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已經為人父母的您,或者在做父母之前的您是否想過下列問題:

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如果你亟需掙錢,如果你事業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暫時一定不適合要孩子,否則,極有可能事業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短期內是否做好了要當父親或母親的准備。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心理撫養的內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後?哪些是基礎性的心理撫養,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養?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後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為,在現代 社會 你不教育,電視、網路會教育他(她),現在小孩子接觸外界的機會很多,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你再行動已晚——心理發展有關鍵期。

尤其是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於明白撫育的道理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了。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陪伴非常重要,是孩子幼兒時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只有孩子對父母產生了依戀,由此父母才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父母才對孩子有控制力。否則,對孩子的管教就會顯的軟弱無力,沒有作用。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丟在老人家養育,盡量利用工作之餘,能對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陪伴。

Ⅱ 觀後感:李玫瑾教授講座之青少年常見問題與對策

李玫瑾教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對案件有自己獨特看法。以下幾點總結:

第一,孩子心理問題。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所以呢,有的時候真要解決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大人。

第二:談到自殺。

李教授做了一個比喻,回應一次講座時,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為什麼我不能決定結束它。這個對自殺的比喻為:你走在街上,你餓了,你可以走進任何一家飯店,然後你就點一堆菜,吃完了以後一抹嘴,你就開始往外走。

因為,一個人,特別是在他三歲之前,他幾乎完全不能自主,在不能自主的情況下,他所有的東西都依賴於他人,因此一個人只要活下來,就一定是有人給你了能生存的東西,也就是說,你吃了人家的飯,欠人家的債,你能不還錢就走呢,所以把生命說成自己的是不了解生命的發展進程。

其實每個人一活下來,只要我們活到今天,我們都欠自己的父母(撫養者),欠這個社會的,那麼這個欠是沒有辦法,因為人的生命早期是相當無助無能的。

第三:父母想要有控制力。

父母獲得了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也就是說,父母要想對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親在生命的早期,對孩子要想有真正的控制力,不是靠嚇唬,比如說您對一個兩歲之內的孩子,你嚇唬是沒用的,他要是使勁哭起來,那你真的沒脾氣,那麼什麼樣的孩子,他能夠聽你的呢?

那就必須是扶養人,這里舉了末代皇帝溥儀的例子。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講到他小的時候是一個小皇子,在他生命生活的早期都是被周圍的人來寵愛的,他說他到了11歲的時候打罵太監已成家常便飯,冷酷無情和發威風的性格開始形成。

剛開始他這樣的時候,人們都找他的老師,老師給他講仁恕之道,可是他說,沒用!不管他們用了多少歷史上英明聖君的故事來教育自己,都沒用。只有一個人講的話,他覺得自己難以違背,這個人就是他的奶娘。

所以,孩子出生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一定要自己扶養,如果沒有這個條件,就不要孩子了。而如果把孩子生出來,交給別人撫養,尤其是,比如說剛一出生,忙於工作,把孩子送到老家,那麼你就喪失了對他的心理上的控制力。

比如,這個孩子如果是奶奶帶的,等到上學的時候才回來和父母一起,那麼這個孩子只要心理難過,他一定第一個想見的就是奶奶,如果媽媽和奶奶發生點沖突,這個孩子會從心裡恨她媽,向著奶奶,也就是說,懷孕和撫養還得十個月,不如早年時的撫養,一歲半之前,最好是三歲之前,一定要自己帶。

第四: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六歲之前性格養成,如果有些問題沒解決,後面就管不了了,但青春期可以試著去修復。

孩子要學什麼呢?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如說一個男孩兒三四歲跟你鬧,不論是媽媽爸爸,我說今兒這事兒不行就是不行 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給你鬧?大不了的地下打滾?如果這時候不好好管,等到青春期了怎麼管?

這時候讓孩子好好學習,不給他錢,不讓他去網吧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那他怎麼鬧?他可能會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這時候還怎麼管?

作者:我愛女妖

簡介:一隻總是逗上帝發笑的小妖

Ⅲ 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給孩子報培訓班的哪幾條意見,看完覺得很受用

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給孩子報培訓班的哪幾條意見,看完覺得很受用?

「絕不允許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我想這是很多父母,在一線城市為孩子打拚的一句宣傳口號。我們身邊有很多的家長,打小就給孩子尋找了各種各樣培訓學校,唯恐錯過孩子發展趨勢的關鍵期。

但是,經常事兒也是事與願違的。

大家經常會聽到,很多父母埋怨在孩子的教育上,耗費了太多的錢,卻沒有見識到較好的塑造實際效果。這種錢可以說是白費了沒有?

這樣的狀況,有些家長說,當父母的得絕情,還要逼一把孩子。而有些父母卻說,報輔導班這件事情,還需要重視孩子的個人愛好和判斷。

實際上二者說的都對。李玫瑾教授在專題講座之中提及,假如孩子對學習的知識自身不太喜歡,那這樣的學習的過程,對孩子就是一種難熬。孩子的厭學心理,就是這么來的。

但從孩子全方位成才的視角,我們大人一定是要為孩子的以後發展壯大,給予多種多樣可能性的。因此李玫瑾教授提議,家長一定要學好「情景交融」的形式。

而今天孩子上的是足球課,那接下來最好分配一個,較為「清靜」課程內容,例如閱讀文章、美術繪畫這類。那樣孩子大腦的與身體,才會得到輪著的充足式歇息。

與此同時,這樣也可以推動孩子更各個方面的能力發展、挖掘。

03怎樣辨別培訓機構的挑選,正確與否

李玫瑾教授直言,假如孩子人物性格特點、個人愛好,能夠與培訓機構中常所學的知識,較為相符合。那就表明家長的挑選,是相當正確。

在孩子心靈成長的過程當中,大家一定要把孩子作為「發展中人」去看待。

教育的力量取決於堅持不懈,而非看一時間的名次。大家文化教育孩子,並不是希望她們得到18歲時,考上大學成功的;而是想她們未來一生道路上,能夠找到他們所愛,所幸福的事。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注重文化教育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產生興趣愛好,運用能力。這種比某一節在課堂上,孩子收獲專業知識,對其一生而言,要更珍貴的多。

Ⅳ 女情感專家有哪些

女情感專家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知名的女性情感專家:

1. 李玫瑾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知名專家,專注於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的見解專業獨特,經常受邀於各大媒體和節目探討情感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和贊譽。李教授以深厚的心理學背景和細膩的觀察力,為大眾解讀情感世界的復雜問題。

2. 趙格羽

趙格羽是一位知名情感專家及作家,長期關注和研究現代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她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視角,為女性提供了許多關於情感、婚戀等方面的建議和指導。趙格羽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她的觀點實用且富有啟發性。

3. 蘇岑

蘇岑女士是一位資深心理咨詢師和情感專家。她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深入剖析情感問題,並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蘇岑女士經常在電視和網路上分享她的觀點和見解,深受大眾歡迎和認可。她擅長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情感問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感生活。

這些女情感專家不僅在各自的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而且能夠為大眾提供有益的建議和指導。她們通過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獨特的視角,幫助人們理解復雜的情感世界,解決情感問題。無論是對於個人的情感生活還是對於社會大眾的情感教育,她們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Ⅳ 犯罪心理學專家:如何一眼識別渣男

戀愛中,女生最怕遇到的就是渣男,但是偏偏有些女生,越怕就越是容易招渣男。

這里所說的渣,還有一些不同的定義,一種是花心式、不負責任的渣,另一種,就是有人格障礙的,甚至有暴力傾向,可能給你帶來很多麻煩的那種。

那麼在戀愛中,要如何識別渣男,遠離可能讓你陷入麻煩的關系呢?

我們根據《圓桌派》第3集《渣男》的文稿內容,總結出一些渣男的特質。

看完文章,你可以留言告訴我們,你心中對渣男的定義是什麼?你也可以點擊閱讀原文,收看完整節目。

李玫瑾:另外我還是一個建議,你如果是真正愛對方的話,你就應該是讓對方感到舒服,你不讓對方勉強,不讓對方心裡頭委屈。

Ⅵ 李玫瑾教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心理撫養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中國法學會青少年法律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李枚瑾教授的專業雖然是犯罪心理學,但她對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較為特別。

在大量的相關研究後,她的體會是,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等,多在12歲至18歲。

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並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01少年兒童研究:您提出對孩子的教育關鍵在於早年的付出,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戀關系非常重要,怎麼理解?

李枚瑾:依戀是非常重要的,依戀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條件,我心甘情願地聽你的。

我們國家的一個情況是,很多農民離開故土去城市,孩子就交給農村的老人。城市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託付給幼兒園或者老人。這兩種情況都會破壞依戀情感的形成,導致孩子缺乏穩定可靠的依戀對象。

很多家長不重視孩子依戀情感的發展。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出生後,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撫養,到孩子上學時再接回來,這個孩子和母親可能會有終生的隔閡。而且孩子在青春期時,很難管教。

如果父母和老人有沖突,孩子可能從心理上恨父母,因為幼年時缺少對父母的情感依戀。所以,對孩子的教育關鍵在於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讓孩子產生依戀的情感。這樣父母就對孩子形成了一種心理影響力,或者說心理資本、心理控制力。

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同的,領導對下屬只是權利控制,下屬服從你只是一種上下級關系,並不是心裡真的喜歡你。如果大人對孩子沒有心理影響力,那麼孩子就很難接受大人的管理。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能夠持續到青春期。

02少年兒童研究:您強調父母親自參與孩子的早期教育,現實中常有老人或者保姆帶孩子的情況。如何看待呢?

李枚瑾:如果孩子由保姆照看,保姆必須是穩定的,從孩子出生到大,保姆沒有換過。保姆替代了母親的作用,孩子的依戀對象是有的,不是沒有。

盡管保姆和媽媽同時存在,但是依舊可以看出,孩子依戀的是誰。有兩種情況,如果孩子和媽媽一起睡覺,即使有保姆帶,孩子還是依戀媽媽,因為有身體接觸。如果孩子和保姆睡覺,那麼,可以肯定這個媽媽在孩子心目當中沒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祖父母帶孩子,作為孩子的依戀對象,也不比媽媽差。如果是姥姥照看孩子,對孩子來說,姥姥幾乎就等同於媽媽,因為媽媽和姥姥在情感和行為上都相互肯定,可以互相替代,成為孩子的依戀對象。

如果奶奶和媽媽共同照看孩子,孩子可能會出現兩難選擇,不知誰最值得自己依戀。因為生活中總是會有一些婆媳關系不好的情況。這種孩子到青春期時會有叛逆,他想迴避兩個女人之爭。當然,如果婆媳關系好,孩子就不存在困惑。

03少年兒童研究:這個問題有這么嚴重嗎?現實中很多父母恐怕沒有意識到。

李枚瑾:我們從專業角度看,的確是這樣的。我對很多同志說:你現在是處長,你不當,明天就有人干,沒關系。但是作為父母,你不幹,就沒有人能替代,做母親更是如此。

還有一種情況需要說明,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放在老人家,到孩子6歲時,最親近他的人去世了,這就很麻煩。因為依戀是從出生持續到12歲的,孩子依戀的對象不能中斷。如果中斷,孩子會有心理創傷。

所以,讓老人帶孩子,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交給老人。因為一旦老人逝世早的話,孩子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而且,帶孩子的老人最好是身體非常健康,等到孩子十七八歲,至少15歲以後再離開,就沒有問題了。像有很多農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老人,跟著爺爺。

孩子8歲時,爺爺去世了,這個孩子就失去依戀對象。這時,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就會覺得陌生。從環境到人,孩子都會有陌生感。於是,孩子很容易和父母不親近,他就一個人外出閑逛,上網成癮,走向犯罪道路。

04少年兒童研究:父母離婚是否就意味這孩子失去依戀對象?

李枚瑾:離婚一方面是孩子的依戀感被破壞,另一方面是給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懼,是生活環境的變化。離婚會讓孩子內心矛盾沖突,迴避恐懼。

當然,依戀只是一個起點,依戀是教育的資本。但是,如果孩子很依戀父母,而父母沒有教育水平也很麻煩。

05少年兒童研究:您認為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是什麼?

李枚瑾:我認為孩子在6歲之前,依戀的對象就應該是母親。讓孩子真正依戀父親,應該是在青春期前後。因為父母兩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親更多是生活照顧,父親更多是行為榜樣。父親更多在社會當中,可能為人處事心胸更寬一些,不會那麼啰嗦,具體細致。這些正好是和母親形成互補。

孩子開始青春期,走向社會的時候,更多需要父親的影響。對父親的依戀,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尊重上。父親要在孩子心中有權威感。6歲之前母親最重要,6歲到12歲,父母要同時發揮作用。12歲之後,父親的作用就更加重要。

Ⅶ 易經文字故事(9)~李玫瑾

大家好,我是趙冠棠,易經文字易名創辦人黃裕棠老師弟子,正在傳承易經文字。

李玫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犯罪心理學、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預防等,擔任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位,出版著作《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的心理學研究拯救了很多人,很多人對李教授都是十分敬仰的。

而我對李玫瑾教授的仰慕,則來自於她對兒童教育的思想。李教授從深源處談起兒童的教育,我聽了之後認為她的教育理論非常好,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有很多講座視頻網上都可以搜到,或許對您的教育觀念有些指導。

今天我要說的重點是,李玫瑾教授的名字。李教授算是成就斐然,我想她的名字一定是非常好的。果不其然,名字磁場與八字吻合,也就是說這個名字無形之中會鏈接宇宙大磁場,一生相對比較順利。五行齊全,有健康格局,有事業格局,這就說明李教授會對自己的事業有完全的掌控感。而且有比較好的貴人運和實干精神。這些信息足以看到李教授的輝煌。前面我們看過柳傳志,李昌鈺的成就,今天我們又看到李玫瑾的名字,這些都是成功者,他們的名字也推動了他們的輝煌。

好的名字陪伴你美好一生!

  黃裕棠老師來自中國台灣台北,現居住廣州。易經文字易名創辦人,姓名文字磁場能量科學見證人。首創無地雷字起名,易經文字易名和氣場圖騰理論在北京有作品登記,享有著作版權。

易經姓名黃裕棠老師弟子~趙冠棠

趙冠棠簡介:15314394431

中國專業人才庫高級姓名學分析師。2004年開始接觸易經姓名學,先後學習了11種姓名學。最後師承易經文字易名創辦人黃裕棠老師,現在正在傳承易經文字絕學。分析過的名字都說很准,經老師改過的名字很神奇。有緣一起見證文字的神奇。

熱點內容
吉林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專業 發布:2025-08-22 22:29:52 瀏覽:236
美國東北大學申請費 發布:2025-08-22 22:06:04 瀏覽:133
大學清史專業 發布:2025-08-22 22:06:03 瀏覽:830
2017大學端午放假時間 發布:2025-08-22 21:52:38 瀏覽:910
2017大學生一暑假時間 發布:2025-08-22 21:48:37 瀏覽:389
華東師范大學老師吳信如 發布:2025-08-22 21:41:37 瀏覽:292
美國大學生獲朝鮮釋放畫面曝光已成植 發布:2025-08-22 21:40:22 瀏覽:841
辦理美國大學學歷 發布:2025-08-22 21:20:48 瀏覽:198
哈佛大學教授反駁學歷越高越幸福 發布:2025-08-22 20:13:30 瀏覽:977
東南大學2016研究生擬錄取名單 發布:2025-08-22 20:00:37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