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不打不罵
A. 為什麼從萬人景仰到唾棄怒罵,復旦教授陳果到底做錯了什麼
陳果老師從 「萬人敬仰到被人唾棄怒罵」 這樁事情里可以說是個冤大頭。她所遭遇的事情,可以說對她很不公平,但也側面反映了這個 社會 的榜樣選擇有多「病態」。
我們可以簡單地做個對比。
在一個綜藝節目里,按照主持人的要求,著名頂流女星 楊超越要說出8個中國省份的簡稱 ,類似於「京、津、滬」之類的,但這位所謂的頂流 「憋了半天沒打出一個屁」,一個都沒有說出來。
同樣是年輕人的愛豆 王一博要寫「到此一游」 四個字卻把 「游」 字寫錯了,而且錯得離譜。而吳宣儀更是誇張地把7乘以8算成了42。
朱一龍也曾經把紈絝子弟讀成「kuakua子弟」 ,連讀半邊都沒有讀對。從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來看,這些所謂的明星愛豆比陳果老師廣得太多,而且犯的都是一些低級錯誤,但從來沒有人指責他們,他們一如既往的得到了粉絲和 社會 的寬容。
但相比之下,陳果老師就很慘了。她本是復旦大學的一個教授,因為對哲理、愛情、人生領悟得比較透徹,而且講課生動有趣,所以吸引了大批學生粉絲。她能把無聊的思修課講到座無虛席,也足以說明這位老師便不簡單,後面在網路走紅,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精神領袖。
她也曾因 大齡不婚、講心靈雞湯 等問題引發爭議,但把陳果老師事情推向風口浪尖的其實是另外一樁事, 就是把「耄耋maodie」兩字讀成了「mao」。 結果很多年輕人就抓住不放,把這個點無限放大。陳果老師因本身就是一個人民教師,也就沒有所謂的公關團隊去處理這樁事情,導致這樁事情在網路上慢慢發酵,而成果老師也就慢慢的淡出在互聯網視野里。
而這批年輕人的爭議是: 你一個復旦的教授怎麼會讀錯字呢?一度質疑她是假學問。
一經對比我們會發現,現代 社會 對明星小鮮肉可以無限放低要求,一個大明星你可以不知道錢學森、鄧稼先,甚至可以做個低能兒。只要負責帥就完事兒了。但對一個復旦大學的優秀教師卻容忍不下她讀錯一個生活中不常見的生僻詞語。
耄耋這個詞語很多人一生中可能用不到一次,但陳果老師卻在這么一件事上摔了跟斗。在公眾場合讀錯字是影響不好,應該懷有歉意並且改正。但這並不至於被人們唾棄和謾罵。對待學術嚴謹是好事,但在一個明星和老師身上也不能雙標,因為明星的工資遠遠比老師高出萬倍而且 社會 影響力也很大。
我直到現在,工作或者感情不順時都還會去聽一聽陳果老師的語錄。陳果只不過是犯了所有人都會犯的一個錯誤而已,怪就怪她自己太紅,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
其實這對陳果老師也是一樁好事,可以幫她篩掉一批「假粉」。真正喜歡她的人不會因為這一件事而放棄喜歡她,而不喜歡她的也恰好會被這件事凈化掉。
最後藉助陳老師講過的話來結束本次作答: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文豪蘇軾好像也沒識遍天下字。我們對這個世界也應該辯證且寬容。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不說陳果,無論誰都會說錯話,這些人太無聊了
B. 復旦女神陳果:從「萬人迷」到被萬人炮轟,只用了「耄耋」二字,咋回事
復旦大學的美女教授陳果,曾經是火遍全網的女神。可是一夜之間曾經萬人敬仰的美女教授,卻遇到了唾棄怒罵。說白了,陳果並沒做錯什麼,不過是被流量捧紅,到最後又被流量拋棄罷了。
意外走紅的復旦教授
陳果的人生可謂順風順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當中。從小喜歡看書,學習成績無比優越,長大之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在校期間便擔任復旦大學哲學系的學生會主席,畢業之後更是直接考入了本校哲學系的研究生,這樣的人生履歷已經碾壓了大部分的人。
研究生畢業之後,陳果選擇留校任教,成為讓人羨慕的復旦大學教授,主講思修和法律基礎。思修課原本在大學是一個比較冷門的科目,可是在陳果精彩的演繹之下,一切都在悄然發生改變。
陳果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內容,結合現在的網路熱點,用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方式和大家講述。她不僅講人生,講哲學,也講友情和愛情。在陳果的課上,哲學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內容,更不是那些一本正經的知識點,反而更像是引導年輕人內心的一道光。陳果迅速火遍全網,成為讓無數人推崇的美女教授。
C. 李玫瑾:不管、不罵、不罰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值得一讀
懲罰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她說: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言下之意, 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矩不能違背。 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強調敬畏,她在此前分析青少年犯罪行為時也曾多次提到過,人犯罪的原因是沒有敬畏之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敬畏要遭災殃。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父母最大的悲哀,
是付出全部卻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前兩天就看到一則新聞:孩子沉迷網游充值4萬元,而這錢卻是他媽媽背了4萬袋水泥辛辛苦苦賺來的!
這孩子還把轉賬記錄都刪除,生怕家長發現了挨罵。
這說明他明明知道這是媽媽的血汗錢,卻依然不以為意,不僅自己在 游戲 賬戶里充值了2萬多,還給同學充值了1萬多。
他媽媽絕望地哭了,孩子一邊挨打一邊還委屈地說:「你總是埋怨我,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是啊,媽媽每天都要在外面忙著賺錢養家,累死累活搬了幾萬份水泥才能掙些錢,可孩子只看到媽媽不管他、不陪他,只看到自己一犯錯就遭到埋怨和指責。
這世上誰都不容易,但最可悲的,是父母付出全部卻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你以為自己辛辛苦苦賺錢養家,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給孩子吃好穿好就已經盡到自己做父母的責任;
你以為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千依百順地疼愛就能讓孩子懂事些,長大的過程中能夠少受些苦。
可殊不知,父母的無私,培養出來的也許是個熊孩子,父母的寵溺,也許會逐漸醞釀成悲哀的人生。
近些年,這樣的新聞不在少數。
前幾天,湖北武漢地鐵2號線內就出現了熊孩子腳踢媽媽的情景,女孩僅僅因為媽媽搭錯車就用腳多次踹媽媽,還踹行李箱。
一個10歲男孩在家毆打自己的母親,拳拳到肉,招招致命,而母親一點反抗的跡象也沒有。
人來人往的廣場上,一個孩子當街掐母親的喉嚨,並要求她下跪,而只是因為母親不肯給孩子買玩具。
生而不養是罪,但養而不育,育而不善又何嘗不是種孽,還是種自作孽。
優秀孩子是管出來的,
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管教的勇氣》里有句話:
很多時候我們對熊孩子恨鐵不成鋼,但更可恨的,是從小不對孩子嚴管的熊家長。
西安有兩個熊孩子從高樓往底下扔磚頭,所幸沒砸傷人,保安抓到人後,孩子家長反而說:「又沒砸到人,把孩子嚇著了。」
去年大學畢業季,一工程學院畢業生剛搭建好的畢業作品地標被一個熊孩子拆毀,孩子家長回應:「你們應該圈起來,孩子又不懂事。」
「孩子不懂事」、「又沒有人受傷」、「怎麼還和孩子計較」……熊父母和優秀父母的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很多熊父母從根本上就沒有意識到:嚴管是愛,放縱才是害。
教育專家李玫瑾說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不行管教之責,又有什麼資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優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才是慣出來的。
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六歲時,曾因一件小事向母親說謊。
他以為沒什麼大事,因為母親從來都是溫柔善良,左右鄰居都清楚。
可那天傍晚,梁啟超第一次見到了母親盛怒的樣子。
他害怕地掩飾自己的錯誤,可迎來的卻是母親更盛的怒氣,她怒打了梁啟超幾十下才停下,並給他立下了「不許說謊」的家庭規矩。
直到後來,梁啟超稍微長大了一些,母親才鄭重地解釋給他聽為什麼不能說謊。
孩子還小不懂事,那就該打打、該罵罵,只要別讓打罵成為孩子生活的常態;孩子不喜歡聽道理,就給他立規矩,明確什麼行為該賞,什麼行為該罰,他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
教育路上,父母要做一個狠人,越小開始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孩子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教育必須要有懲罰手段,
你不管教孩子, 社會 會替你狠狠教育
英國議院曾通過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
說白了,就是允許老師在孩子屢教不改的時候進行一定程度的體罰。
但其實,最該實行這個義務的,不是老師,而是家長。
也許會有人說,現在不推崇打罵了,孩子學習已經很累了,再給他增加壓力他會受不住的,還是快樂教育更加素質化。
可惜,有幾個實行快樂教育的家庭是真正成功的?而那些真正在快樂教育的環境下長大起來的孩子真的沒有在犯錯時受過懲罰嗎?學習上就沒遇到過壓力嗎?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發表過一篇演講,他說:
教育必須要有懲罰手段。如果孩子做錯了事,家長罵幾句,苦口婆心和孩子講道理就會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後再也不犯嗎?
不可能的。不要期待孩子的自覺性,也不要指望你簡單講幾個道理孩子就能大徹大悟,如果教育這么簡單,也不會有那麼多家庭的孩子誤入歧途。
說到底,父母還是要負起管教的責任來,不該偷的懶別偷,寬嚴並濟,孩子才不會養成一個人人厭惡的惡魔。
第六季《奇葩說》有一道辯題是:在公共場合遇到熊孩子,父母無動於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
選手嶽嶽說:
你不管教好孩子, 社會 會替你狠狠教育。而等到那時,再後悔也為時晚矣。
管教孩子的「四不」和「四要」
四不——
很多父母白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就會拿無辜的孩子撒氣,明明只是一件小事,孩子也沒犯什麼錯,好好引導他就行,卻偏偏要大發脾氣,惹得孩子又委屈又害怕。
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也會逐漸明白父母的行為是錯誤的,在下一次做錯事受到教育時反而會以此來反駁批評父母,父母的親和力和威嚴性都會大打折扣。
孩子不是只要提供吃穿住行就能 健康 長大,家長不是只要賺錢養家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什麼都不做。
在教育上偷懶,吃虧的是你孩子的人生,要知道,他本可以活得更優秀。
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孩子犯了多大的錯,就受多大的懲罰。
不是每一種錯誤都是大錯,也不是每一種錯誤都非得打罵,針對不同的問題要有不同的教育手段,不要借著父母的威嚴肆意辱罵、毆打孩子,這不是管教,這是家暴。
無節制地滿足孩子,孩子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多。一味地寵溺,終將釀成大禍。
有選擇性地去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有原則性地拒絕孩子無理的要求。才能恰到好處地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不要輕易對孩子讓步。
四要——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越早給孩子制定好規矩,他才能越早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才會對是非黑白有個基本認識。
規矩最好落實成紙質文件,照著規矩嚴格執行獎懲,孩子會漸漸明白為人處事的底線是什麼。
成年人都沒辦法自覺學習和工作,又怎能指望孩子的自覺性。
每天盡量抽出時間來陪伴和監督孩子學習,直到孩子已經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管教要帶有指點意義,而非一味地懲罰和控制孩子。
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家長做到位了,又何愁孩子變「熊」。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教育。
我們只有在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才能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生而為人的基本准則。
D. 復旦教授陳果被網友抨擊,究竟是什麼原因
陳果老師從 「萬人敬仰到被人唾棄怒罵」 這樁事情里可以說是個冤大頭。她所遭遇的事情,可以說對她很不公平,但也側面反映了這個 社會 的榜樣選擇有多「病態」。
我們可以簡單地做個對比。
在一個綜藝節目里,按照主持人的要求,著名頂流女星 楊超越要說出8個中國省份的簡稱 ,類似於「京、津、滬」之類的,但這位所謂的頂流 「憋了半天沒打出一個屁」,一個都沒有說出來。
同樣是年輕人的愛豆 王一博要寫「到此一游」 四個字卻把 「游」 字寫錯了,而且錯得離譜。而吳宣儀更是誇張地把7乘以8算成了42。
朱一龍也曾經把紈絝子弟讀成「kuakua子弟」 ,連讀半邊都沒有讀對。從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來看,這些所謂的明星愛豆比陳果老師廣得太多,而且犯的都是一些低級錯誤,但從來沒有人指責他們,他們一如既往的得到了粉絲和 社會 的寬容。
但相比之下,陳果老師就很慘了。她本是復旦大學的一個教授,因為對哲理、愛情、人生領悟得比較透徹,而且講課生動有趣,所以吸引了大批學生粉絲。她能把無聊的思修課講到座無虛席,也足以說明這位老師便不簡單,後面在網路走紅,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精神領袖。
她也曾因 大齡不婚、講心靈雞湯 等問題引發爭議,但把陳果老師事情推向風口浪尖的其實是另外一樁事, 就是把「耄耋maodie」兩字讀成了「mao」。 結果很多年輕人就抓住不放,把這個點無限放大。陳果老師因本身就是一個人民教師,也就沒有所謂的公關團隊去處理這樁事情,導致這樁事情在網路上慢慢發酵,而成果老師也就慢慢的淡出在互聯網視野里。
而這批年輕人的爭議是: 你一個復旦的教授怎麼會讀錯字呢?一度質疑她是假學問。
一經對比我們會發現,現代 社會 對明星小鮮肉可以無限放低要求,一個大明星你可以不知道錢學森、鄧稼先,甚至可以做個低能兒。只要負責帥就完事兒了。但對一個復旦大學的優秀教師卻容忍不下她讀錯一個生活中不常見的生僻詞語。
耄耋這個詞語很多人一生中可能用不到一次,但陳果老師卻在這么一件事上摔了跟斗。在公眾場合讀錯字是影響不好,應該懷有歉意並且改正。但這並不至於被人們唾棄和謾罵。對待學術嚴謹是好事,但在一個明星和老師身上也不能雙標,因為明星的工資遠遠比老師高出萬倍而且 社會 影響力也很大。
我直到現在,工作或者感情不順時都還會去聽一聽陳果老師的語錄。陳果只不過是犯了所有人都會犯的一個錯誤而已,怪就怪她自己太紅,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
其實這對陳果老師也是一樁好事,可以幫她篩掉一批「假粉」。真正喜歡她的人不會因為這一件事而放棄喜歡她,而不喜歡她的也恰好會被這件事凈化掉。
最後藉助陳老師講過的話來結束本次作答: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文豪蘇軾好像也沒識遍天下字。我們對這個世界也應該辯證且寬容。
因為毒雞湯害人!!(尤其是大學生),其次因為兩個字!!!
首先講一下事情起因:
在一次演講中,
陳果老師將耄耊(mao die)兩個字(分別是第四聲和第二聲),
讀成了毛至,
也就是說,
堂堂復旦的女教授,
不知道兩個字怎麼讀的情況下,
只讀半邊,
你可以說你不知道讀,
但你不能不懂裝懂,
要放在普通人身上,
可能覺得沒什麼,
陳果可是復旦的女教授,
1981年出生於上海,
復旦大學哲學系高材生,
而且,
還不是一般的教授,
2010年,
陳果的一些講課視頻片段在各大平台流傳,
陳果也迅速竄紅,
成了一名網紅,
被復旦學生叫做「復旦最美女神( ︶ )」,
「精神傳道者。」
「心靈導師。」
「中國最受歡迎的女學者。」
走紅後,
陳果也開始出書,
以及到各大高校演講撈金,
學生和網友把陳果捧的有多高,
陳果讀錯那兩個字之後,
被罵的就有多慘,
「別人可以讀錯,但我的女神不可以!!」
「耄耋」兩個字確實難讀,
即使是北大的教授,
也不敢說自己認識所有的漢字,
而且北大校長也曾經讀錯過字,
曾經的北京大學前校長胡適,
新文化運動領導人之一,
把山東漯河的「漯」(ta)(第四聲),
讀成了「luo」(第四聲),
大文豪余秋雨把「仁者樂山」中的「樂」(yao)讀成了「le」(都是第四聲)
試問,
有多少人可以讀對?
陳果原本沒有錯,
但錯就錯在不懂裝懂,
錯就錯在陳果太紅了,
別人對陳果的期待太高!!!
人紅是非多呀,
因為這兩個字讀錯了,
引發了網友對陳果的一系列口誅筆伐,
一些無良媒體藉此炒作,
甚至把陳果教授說成:「教授隊伍里的恥辱。」
我們可以聽一下陳果的一些金句:
「愛情不是和一個完美的人相愛,而是愛了你之後,他才完美了。」
「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寂寞的人會需要社交。」
語言深度剖析人生,
富有哲理和智慧,
被很多人奉為心靈雞湯,
怎麼樣?
有沒有喜歡上這個老師?
但有些網友就覺得,
這些話聽著很美,
但都是廢話,
但是「夏蟲不可語冰」,
陳果教授的成功或失敗,
不需要這些鍵盤俠來評判,
在復旦大學裡面,
陳果教授教授的思政課成為復旦學生最愛的課程之一,
這就是答案,
面對所有質疑,
陳果選擇了沉默,
正如她的一句名言:「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
陳果教授的語錄治癒了無數人受傷的心靈,
語言風格世故,但不世俗,
風情,但不風騷,
有了網友說:「如果我大學第一堂課是陳果獎的,也許我的人生就會不一樣。」
只能說對大學生有用,
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說,
可就是毒雞湯害人嘍,
客觀分析,
陳果教授的沒落,
從根本上來說,
也是雞湯文的沒落,
社會 發展很快,
我們越來越功利,
越來越務實,
語言如果單獨追求辭藻華麗,
但如果沒有獨到的見解、以及思想,
終究太過空洞,
雞湯確實能治癒人們的心靈,
但這種雞湯是有一定限度的,
總有一天會喝膩,
因為讀到後面,
這樣的雞湯文根本毫無幫助,
對於很多底層人民來說,
這樣的雞湯還不如一塊紅燒肉來的實在,
任何一個成功的人,
絕對不是靠著毒雞湯文讀出來的,
大多數都是一步一個腳印,
自己一步摸爬滾打爬出來的,
雞湯文的受眾只能是大學生以及一些青少年,
他們往往就像在溫室里的花朵,
沒有體會過 社會 冷暖,
很可能一萬句的雞湯,
還不如學一門技能,
雞湯文可以讀讀,
但不能太過相信,
生活不是童話,
我們要的是實干,
沒有讓人承認的價值,
難道你指望毒雞湯能讓你月入百萬?
陳果教授的語錄不能說沒有用,
只能說看看就行,
同樣因為兩個字就口誅筆伐,
個人覺得太過苛求,
但我個人覺得,
陳果的沒落,
不是偶然,
它代表的是一個雞湯文時代的沒落,
陳果之所以會說出這種雞湯文,
首先我們要明白她的立場以及出生環境,
陳果家境優渥,
出生於上海一家書香家庭,
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
長的又漂亮,
從小到大追求的人都很多,
而且成績相當拔尖,
高考時以專業前三名的成績考進了復旦大學哲學系,
由於成績太過優異,
幾乎拿遍了各類獎學金,
四年後毫無懸念的成功保研,
童年的歡樂、人生幾乎沒有挫折容易形成理想主義,
這樣的人更傾向於一種「雞湯」,
這樣的人一生都算比較幸福,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像她一樣精彩的人生,
也就是說,她的毒雞湯絕對不適用於每一個人,
或者說絕對不適用於大多數人,
例如她的名言:
「愛情中最珍貴的不是我愛你,而是我願意,是心甘情願。」
「愛的最高境界不是為另一半犧牲,而是在愛中獲得重生。」
聽著很理想,很美好,
但事實上,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
愛情可不只是美好,
還有柴米油鹽,
還有孩子的補課費,
父母的贍養費等等,
可以說「騙騙」大學生可以,
但對那些知道柴米油鹽貴的人來說,
只會覺得這些語言很惡心,
因為你要是真按照陳果教授的思想去理解這個事,
但前提是,
你要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啊!
雞湯文美好而虛幻,
但往往與現實產生巨大的割裂,
最終的結果是,
讀完雞湯文後,
對這個世界的巨大失望。
以平常心對待人和事就不會走兩個極端。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惑也!
走兩個極端的就是一些網民,要麼捧上天,要麼摔下地,還要狠踩兩腳。
所以這跟陳果無關,是網民的問題!
人,也是如此!
凡人、偉人、名人、卑賤之人、高貴之人、勇敢之人、智慧之人………,但凡是人,都有缺點!
既然你我都有缺點,很不完美,為什麼總是對別人,特別是有點名氣的人,像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樣,只要他(他)稍有露出來點把柄,我們便鋪天蓋地,口誅筆伐?不知是否有意想踩別人的肩膀讓自己高一點?
誠然,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所謂的名人不知道見好就收,不知道禍福所依,不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奧妙。
最後,從名譽、事業、人生的巔峰看著自己一落千丈!
人家只是個講課的教授,她不想討好任何人,也不想當網紅。但卻無緣無故地在網路上火了,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也請不喜歡的人口下留情。遭到網友攻擊跟陳果沒有關系,是網民的問題。
被圍城了,類似從戀愛到結婚
戀愛期是優點被放大;
結婚後是缺點被放大。
人類的心是一個無底洞
網友,在當下這個流量為王 扁平化了的年頭,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可以憑空造神,也可以讓神話轉瞬之間崩塌,就像是沙畫曼陀羅,繪製得極致,毀滅得決絕。從混沌未開的可愛幼童到懵懵懂懂的少年,我們的成長離不開模仿身邊的人、內心追隨自己的榜樣,再到朝氣伴隨著迷離的青年時代,更少不了我們自己所傾慕的引領者,也許是身邊的親友或者學校的師長,也許是已然埋進 歷史 浪潮里傳奇,甚至是一部小說里的神交,誰的心裡還沒住過幾個偶像。互聯網時代讓我們獲取信息便利到超乎想像,也讓我們和原本離得比較遙遠的偶像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原本的高堂上座變得觸手可及,沒有了濾鏡 沒有了敬畏,始作俑者不經意間掀翻偶像,意外地引發了狂歡,於是便不停地上演所謂的翻車,眼看著起高樓眼看著樓塌了,甚至有點恐慌突然之間又冒出誰誰誰翻車了,尤其不忍看著非常欣賞的老師或者學者,被莫須有的罪名給社死。
復旦教授陳果被網友抨擊?有幾個公眾人物會得到所有人百分之百的喜歡?有幾個公眾人物不會被抨擊?有人喜歡,自然就會有人不喜歡,很正常。
比如我,對陳果就談不上喜歡。雖然她長得也算好看,又是復旦大學的教授,但是每次看到她講課的形態,就不喜歡。一手插進褲兜,一手夾著粉筆,身體微微前傾,舌綻蓮花,妙語如珠。講到自鳴得意處,她會瀟灑地甩動她的頭發,露出一種掩飾不住的自信的微笑(藐視芸芸眾生的微笑)。這是她給我最初的印象,也是網路上流傳最多的形象。
雖然那時的她還很紅,還沒有發生那個「耄耋」事件,但我就是在感覺上喜歡不起來。當然,我只是無感,完全談不上抨擊。我的無感在於,她的優雅和雞湯,始終讓我覺得有點空,有點虛幻,有點不真實,有點無限接近於魏晉時期的清談。當然這跟她哲學的背景和所教的課程有關,但我總感覺她說的全是「正確的廢話」,缺少真實生活的苦辣酸辛,缺少真實的人生體驗。
很多人喜歡她,我想也不全部是因為她的課程,還有她優雅的外表,她知性的人設,她營造的精緻的生活,她有如佛主般指點迷途羔羊一樣的芸芸眾生的睿智。很多人為她傾倒,覺得她應該一直生活在雲端。
後來人們抨擊她,主要也是扭住她的「耄耋」事件。因為這時候她已經生活在了雲端,已經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月亮」。因為站得太高,所以很多人只需要輕輕抬頭,就能看見。因為仰望久了,難免讓人審美疲勞,脖子發酸。就在這時,居然發現她有時還是一個「別字先生」,一個名教授,居然也會認錯字,實在很新鮮。於是,不喜歡她的人,就更不喜歡她了。
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每個人也會有他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只要他的方式不會打攪他人,不會妨礙他人,不會傷害他人,他的生活方式,都應該被尊重。
她原本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大學老師,但是因為講課方式和內容風格比較獨特,被同學們錄制視頻發布到網上後成了一名「網紅老師」。
老師的成名之路起始於2010年,她的演講視頻逐漸在網路上傳播開來,被學生們稱為「復旦最美女神」。她的聞名語錄代表:
「嘉年華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嘉年華;真正成熟的人,都活在一束光里;其他人喜歡你和你喜歡的自己都很重要,當兩者發生沖突時,你喜歡的自己就是最重要;愛從來沒有遇到過完美的人,而是在愛上你之後逐漸變得完美。」
但是伴隨著長時間的火爆,質疑的人也在不斷增加,有許多人覺得她的說法局限性太大,容易煽動的只是年輕氣盛的學生而已。
結果在一次綜藝節目中,陳果錯誤地將「耄耋」(maodie)讀成了「毛至」。有許多網友覺得一位985的講師不該犯這樣的錯誤,就是這個詞將陳果推到風口浪尖。
就是這個錯誤,幾乎是一夜之間,陳果的熱度就沒有了,很多人開始批判陳果教授的觀點。認為她教授的內容只是一些「雞湯文」,沒有任何專業論著,也沒有與之匹配的基本功,教授的只是一些「快餐文化」。
那麼「耄耋」這個詞就能對一位教師的優秀程度完全評判嗎?
其實這種事情是在所難免的,古時候就經常有流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認為錯誤地讀取「耄耋」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許多理工科教授或許會取笑這些奇怪的詞,我們就以北大學校長為例,他在北大建校120周年演講中,就曾把「鴻鵠」讀作「hong hao」。
其實讀錯字這種現象不僅僅只發生在北大校長和陳果老師身上,想當年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向宋楚瑜贈送的一副小篆書法,內容是黃遵憲的詩《贈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瓠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瓠讀作「kua」,上聲,分離、割裂之意。清華大學校長讀到瓠字時,就不知所雲,最後還是在周圍人的提醒下才得以救場。
人有失足,馬有失蹄,其實這些都是在所難免的,頂多是自己尷尬丟面子,旁觀者唏噓幾聲罷了。我就不相信你們那些在網上重拳出擊,現實中唯唯諾諾的人不會全部字都認識。你們為何不先以自己的角度看看自己,先審視審視自己,而在去評論別人。何況陳果老師也只是一名人民教師,而不是一位聖人。
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當年在《百家講壇》里講述《論語》的於丹,陳果講課的風格其實和於丹非常相像。當年於丹在北大講課也被下講台,而陳果也逃避不了從神壇跌落的命運。其實我認為陳果老師只是一名哲學教師,而不是一名語言教師,我們更重要的向陳果老師學習哲學,而不是去糾結她那些小錯誤。
陳果為什麼會紅呢?
當我們所有人都在質疑陳果時,我們不要忘記了坐在她的講台下是誰,那隻是一群初中生畢業生。他們滿懷希望和嚮往進入了復旦校園。
陳果老師是一個優雅的女人,所以贏得了學生們的共鳴。她生動地為我們敘述了復旦的風花雪月,以及愛情故事和青春歲月的校園,滿足了高中生和嚮往的大學生活。她不僅是一個好老師,而且還是一個益友。
網上不少人都說她講的是雞湯,內容很是膚淺之類的,我覺得有必要澄清的是,她的課是針對大一大二的學生開設的,她授課對象並非是網上這些滿身戾氣的「 社會 人士」,是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陳果雖是老師,不過課堂上她也不是講授什麼人生大道理,而是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思考。
公眾把她看作網紅,她要面對和負責,不是公眾的批判眼光,而是台下那些朝氣蓬勃的復旦學生。她只是想讓一所無聊的大學盡可能生動,所以她不應該成為我們指責的對象!
我認為,存在即合理,我們沒有必要一棒子全部打死。讀錯兩個詞並不是不是滑鐵盧,也不是你人生的終點,你仍然是復旦學生的女神。
你的語錄我仍然很喜歡:「
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別人喜歡你和你喜歡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當兩者不能兼顧的時候,你喜歡你自己更重要。
愛情不是和一個完美的人相愛,而是愛了你之後他才完美了。
朋友不是實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2010年,陳果在課堂上講課的視頻、語錄被復旦的學生上傳至網路,她深刻地為自己的學生剖析人生,一段又一段既有哲學又富有智慧的犀利話語,被許多人奉為心靈雞湯,陳果自此一炮而紅,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網紅」老師, 人送外號「心靈導師」、「精神傳道者」、「中國最受歡迎的女學者」。
一、復旦女神陳果因兩字人設崩塌,被大眾恥笑
然而人一旦出名之後,很多麻煩就會找上門來 ,漂亮又睿智的陳果教授也不例外,2019年初的一段視頻把她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批評之聲如潮般湧向了陳果以及復旦大學。
中國的文字有幾千年的 歷史 ,無比的博大精深,哪怕是漢語文學的教授,也不敢保證自己能認全中國的全部漢字。
在復旦一次例行的講課上, 陳果教授把「耄耋」兩個字的讀音弄錯了,讀成了「mao」「」 ,如果放在一般老師身上大家可能還不會那麼在意,可這是網紅教授陳果!在一些人看來,這當然是不可以原諒的。
很多人意識到這是一個炒作的機會, 不斷地抓住她的這件事情做文章,甚至還把她說成了教授隊伍里的恥辱。 一時間網上的眾生百態全部凸顯,有人冷嘲熱諷有人尖銳刻薄。
可是反觀陳果教授的態度卻非常的坦然,對於此事,她始終沉默以對,不禁令人想起她的那句名言: 「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
在我看來,作為一名教授,將耄耋的讀音讀錯,確實應該受到批評,然而 人孰無過,因為這么一件小事就對陳果全盤否定,是否真的必要?
對於自己的走紅,陳果自己其實也很意外,我想,也 正是因為如此,才讓她有底氣坦然應對這件事情吧。
這個世界上難免會有對別人比較苛責的人,如果你把苛責的人的話全部聽進了耳朵里,同時又牢牢地記在了心裡,那不是給自己平添三千煩惱絲嗎?
中國的漢字千變萬化,同樣一個字讀音可能會有5、6種! 其實不只是陳果,許多文學大家也屢屢中招。
二、許多名人都曾念錯漢字
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之一, 北京大學前校長胡適,名頭夠響亮了吧?他就曾將山東漯河的「漯」(tà)錯念成了「luò」 ,請原諒我的無知,如果讓我來讀,也肯定跟胡適之先生讀的一般無二。
再到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以散文集《文化苦旅》著稱於世的 余秋雨先生,他曾在一次節目中將「仁者樂山」的「樂」(yào)念成了「lè」,將「杯水車薪」的「車」(chē)念成了「jū」。
可能是因為那個時代的網路遠沒有現在發達,他們受到的譴責就要比陳果小得多。
三、陳果錯在哪裡?
如今有太多這樣的人,把自己擺到很高的位置, 隨意地去指責別人,是為了給自己刷一波存在感?還是出於自己內心當中的嫉妒呢?
在胡侃教育看來,說到底還是陳果教授「錯」了,錯就錯在她實在是太紅了!才讓有些人忍不住去挑她的毛病。
思政課一直以來在中小學以及高校當中不受歡迎,很多學生都覺得這門課過於枯燥,每次上課都忍不住昏昏欲睡。
可自從有了陳果教授上課之後, 她所教的思政課卻成為了復旦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在網路上也廣受好評 。我自己也曾看過幾集,不得不說,那個上課時把手插進口袋,談天說地神采飛揚的陳果,真的很有魅力。
在課堂上, 除了書本上的授課內容之外,陳果還會給學生談人生、友情、愛情,讓許多學生對於人生不再迷茫。
是人都會犯錯,大家可以指正出來,相信陳果教授也會非常虛心地接受,畢竟教書育人是非常嚴謹的行為,容不得半點的錯誤和馬虎。 但做人也應該懂得寬容,不要因為一次錯誤否定陳果所取得的全部成績。
四、一年不見陳果,她怎樣了?
在此之後,陳果一直處於「銷聲匿跡」的狀態,網路上曾熱傳陳果教授已經被復旦大學停課,對此,復旦馬克思主義學院進行了官方回應,駁斥了網路上的謠言,表示陳果被停課純屬造謠,她一直在復旦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
前段時間,復旦大學發表公告,表示定於2020年4月27日起啟動學生分期分批有序返校。 截至目前,陳果老師仍未正式授課,不然網上肯定會有她的照片流傳出來。 我呼籲大家少一點譴責,讓我們早日看到陳果那顧盼神飛的上課視頻!
陳果老師一直在課堂上兢兢業業授課, 從學生聽課的角度出發,做學生真正的朋友 。她不光是老師,還是學生們的知心姐姐。她做人真誠,熱心幫助過很多學生度過困難和陰暗的時光, 用自己的思想激勵年輕學子們勇敢前行,用哲理教會學生們該如何正確地去面對愛情,認識愛情,並走出孤獨。
陳果老師的課堂話語犀利,幽默風趣, 在談論愛情與孤獨的時候,她總能給大家帶來一些醍醐灌頂的新穎觀點,十分發人深省 ,讓學生和網友們聽後大呼過癮,覺得整個世界觀都豁然開朗。
E. 如何看待復旦大學退學生袁濤
【事件梗概】
袁濤,2010年高考591分,湖北省高考第88名,被復旦大學錄取。別人說袁濤是“鬥士”主要是發生在袁濤和復旦大學的幾件事:
他不以學校為驕傲,將來學校也不會以他為驕傲!有人說,袁同學只會嘴上功夫,智商高情商低,除了罵人沒有其他本事。大學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學生只能適應學校,學校不可能去迎合某個人,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按照流程來做。
時過境遷,現在袁濤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有人說他創業成功了,有人說他在南方打工,過的很辛苦。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爛了,可惜可嘆!
F. 復旦老師陳果把「耄耋」念成「毛至」,該理解嗎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詩韻,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就是窮其一生,也無法成為「活字典」或是無所不知的「國學大師」。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可能把漢字認全。1990年徐中舒撰寫的《漢語大字典》,現有漢字至少有54678個。如此之多,況且漢字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也挺多。常用的則能記住,而少用的因忘記則有可能會出洋相。
人紅是非多,好事者將陳果之前的授課視頻翻出來,罵她三觀不正、教給學生的東西沒用,甚至質疑她誤導年輕人走向歧途,否認她以前的一切科研成果。
陳果哲學出身,中國漢文字並非她的強項,有不認識的字也情有可原,即便是學富五車,面對無窮盡的知識,也難免會遇到盲區。面對網路暴力,她自始至終都沒有辯解過,依舊帶著恬靜賢淑的笑容給學生們授課。
G. 爸媽必讀!別對孩子縱容,該打孩子就得打!
對於孩子的教育,古時候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觀念,現代教育提倡的是快樂贊賞教育,與孩子多溝通,多誇獎表揚,給予孩子多的自由,不主張打孩子。
但是過度的塵並賣快樂教育就等同於縱容孩子,爸媽們常常被孩子調皮搗蛋弄得煩心不已,卻一次次地退步放任孩子,讓孩子變本加厲。
語言有時候是最有利的武器,有時候又是最無用的武器。
有些爸媽雖然明知道孩子是錯的,也教育派逗了孩子,對孩子說教了很多次,但是爸媽的話往往被孩子當成是耳邊風,就是不聽不改,長大後這些行為成為了影響孩子一生。
而且不打不罵,說不得、批評不得教出來的孩子,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每年都有很多青少年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承受不了壓力而自殺,讓父母生命缺失了一大半。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有這樣一次公開演講,他認為「不打不罵」培養不出好孩子,適當的體罰是應該,而且是必須的。
父母的責任並不只是將孩蔽鏈子撫養長大,而是要將孩子教育成為一個具有良好修養品格,面對挫折能夠迎難而上,內心堅強的人。
為此,爸媽別對孩子縱容,改打孩子就得打,別讓孩子成為一個內心脆弱的人。
當然打孩子並不是給孩子一些皮肉之苦,不是什麼事情都用打孩子能解決的,畢竟,打孩子也許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讓孩子缺少安全感,對於孩子未來的性格、生活、為人處世都會有不好的影響。
因此,父母要知道怎麼打?打的條件和尺度是什麼?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先耐心跟孩子講道理,如果實在講不通,孩子一定要得寸進尺,爸媽也只好用打來幫孩子長記性,這時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麼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
打孩子時,爸媽要掌握「度」,不能打傷孩子,只能打屁股和手掌,不能打臉;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孩子的目的是要使孩子接受體罰,明白自己的錯誤,目的讓她記住這樣做是錯的,下次不能就犯。
懲罰孩子不僅能教導孩子明白有可為有可不為,而且可以讓孩子深刻記住自己犯錯了,下次便可以避免類似錯誤的發生,改掉孩子凡事隨著性子撒歡似的玩的性格,同時也有利於規范孩子的行為,培養出一個知錯能改、明事理的優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