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湖南籍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湖南籍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7-02 18:30:50

㈠ 楊衛個人簡介

楊衛,出生於1954年2月,北京人,祖籍湖南省瀏陽。他於1969年1月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並在1976年5月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他的教育背景深厚,1976年從西北工業大學畢業,之後在學術道路上不斷攀登,1981年在清華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1985年則在世界知名學府美國布朗大學榮獲博士學位。


作為一位固體力學領域的專家,楊衛的學術成就顯著。2003年,他榮幸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這是對他科研貢獻的高度認可。在擔任學術領導職務方面,他於2006年8月至2013年2月期間,擔任浙江大學的校長,引領了學校的科研與發展。他的影響力並未止步於此,2013年2月起,他開始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黨組書記和主任,繼續在國家科研管理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湖南籍教授擴展閱讀

楊衛,1954年2月生於北京,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曾在2006年8月~2013年2月期間擔任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固體力學專家,教育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微/納米力學,斷裂力學與本構理論,智能材料與結構的力學,航空航天結構與材料等。

㈡ 漣源的名人

吳奇修、梁巨祥、譚談、戴鵬志、肖自江等。

1、吳奇修

吳奇修,男,1966年6月出生。湖南婁底人。1987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管理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應用經濟學專業博士後,高級經濟師。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2001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1999年)。深受農民歡迎的青年知識分子黨員幹部重大典型(1999年)。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成員(2002年)。

2、梁巨祥

梁巨祥 男,1930年9月生,湖南漣源人。研究員。肄業於湖南大學。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歷代戰略研究室主任、正師職研究員。

3、譚談

譚談,多用於人名,最為知名者為中國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譚談(1944—),生於湖南漣源,1959年進廠當徒工,1961年參軍。1968年復員回煤礦,先後做過電焊工、礦區宣傳幹事、記者;1978年調《工人日報》當記者,同年調入《湖南日報》文藝部。

4、戴鵬志

荷塘鎮古樓華湘村人,l972年9月就讀於武漢大學物理化學專業(本科)。1982年9月,原國防科工委某部隊工作,歷任技師,助理程師、工程師、分隊長、中隊長、技術室主任等職務。

5、肖自江

男,湖南省漣源市茅塘鎮人。碩士學位,婁底市人大常委委員、省工商聯執委、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五江輕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㈢ 數學家李達是哪裡人

李達,字仲珩,湖南平江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航天航空專家。他早年就讀於國立東南大學,攻讀數學統計專業。1928年,李達留學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天文,並於1933年獲數學博士學位,是我國最早發表差分方程穩定性論文的數學家。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李達先後在清華、山東、同濟、重慶、復旦、中央等大學及蘭田國立師范學院任教授。1946年,由教育部派至美國進修,研究應用數學,曾服務於「阿波羅登月計劃」。
1905年7月20日,李達出生於湖南平江縣的新平村。李達在家中排行第二,兄弟姐妹中有四人大學畢業,其父李介藩曾擔任過小學校長。李達幼時家貧,「以家貧,蒙方校長浼江雋、萬國鈞二先生資助,1923年考入南京國立東南大學,初習文史,後改數學」。當時東南大學的數學系實力雄厚,在國內屬一流地位,系主任是熊慶來,還有何魯、段子燮等教授,同學有周紹濂、陳傳璋、周懷衡、胡坤升、唐培經、周鴻經,可謂人才濟濟。東南大學後來改為第四中山大學,當時民生凋敝,學校又加費,很多學生不能繳費,李達於是號召同學,作免費運動。1927年畢業後,留校助教。
李達在東南大學的經歷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學業基礎。德國學術院(Deutsche Akademie)在中國招收研究生時,給了湖南兩個名額,當時的教育廳長黃士衡主張公平競爭,進行公開考試。結果李達名列第一,與另外一位中試者何鳳山一起,順利進入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李達師從庇隆(Oskar Permn)、卡拉西奧多里(Caratheodory,1873~1950,是原希臘籍數學家閡可夫斯基門下博士,擅長實函、復函、偏微、變分法和數值計算)及哈爾托格(Hartogs)研習數學,並跟隨索末菲(Sommerfeld,1868~195l,著名原子物理學家)和威爾肯斯(wilkens)學習物理和天文。本篇文章來自資料管理下載。留學期間,李達以「變系數差分方程組解的穩定條件」的課題,連續兩年爭取到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並在瑞典的《數學學報》上發表了幾篇論文。
李達是我國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最早的元老之一。1932年9月4~12日,第9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瑞士蘇黎世召開。當時,中國數學會還沒有成立,只有李達與熊慶來、許國保、和曾炯之四人報名參加,但曾炯之因為遲到未能獲得正式參加者的資格。
李達是我國最早發表差分方程穩定性論文的數學家。1939年,他由巴黎大學教授M.Frechet推薦,在德國雜志Commentarii Mathematici Helvetici上發表了《一般線性微分方程之解法》。同年的《國師季刊》第4期「編者按」對這篇論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李達還發表了《數學的本質與應用》,進行了當時數學界極少見的屬於科學哲學層次上的思考和議論。他第二次在數學史界引人注目,是發表《三十年來中國的算學》一文。該文載於1947年《科學》雜志第3期,一萬余字,首開中國數學史界現代史研究,並留下了若干史料。
1934年,李達輾轉回到祖國,應熊慶來的聘請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同年8月,李達辭去清華大學教授之職來到山東大學,任數學系教授、代系主任。他受聘於山東大學時,正是年富力強三十多歲的青年。作為一名數學系的教授,李達學識淵博,數學根基深厚,在教學中既堅持一貫的嚴謹認真,對學生嚴格要求,又能夠深入淺出,結合實際,以生動的例證,化艱深為淺明,化繁瑣為簡賅,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使學生們打破了數學高度抽象、單調枯燥的刻板印象,鞏固了專業思想,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他還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翻譯美國新出版的柯朗(Couron)《微積分》和英國威則博爾恩(Wetherburn)的《微分幾何》作為教材,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使其了解國際上數學學科新的進展和新的提高。
李達教授還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勇於思考,不斷創新。王熙強是山東大學第二屆數學系學生,畢業後(轉載自管理資料下載網 http://www.downhot.com,請保留此標記。)又留校任教。他在一篇回憶恩師李達的文章中寫道:「我的《貝努力及歐拉(Euler)氏多項式根元分布凈》的論文,就是在他指導下,經過縝密思考和推理寫成的。這篇論文獲得全國數學評選一等獎,在《大公報》發表後,受到數學界的好評。由此,也奠定了我數學科學研究的基礎,並和數學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6年,李達由教育部派至美國進修。在衣阿華州德拉克大學(Iowa Drake University)任教。1948年,由貝爾曼(DrRichard Bellman,1920~1984,動態規劃數學分支創立者,微方和變分法也有重要貢獻)介紹至Chance Vought公司研究飛機製造。1950年,李達轉入Geneal Dynamics,Canvair Division從事火箭及無吸力場物體動態的探討研究工作。1962年,李達到North American(現為Rockwell International,Space Divison)參加登月艇Apo1lo工作。
在德國留學時,作為數學博士課程的一部分,李達必須在慕尼黑的索末菲教授(Amold Sommerfeld)指導下完成幾個物理學研究科目。他所探討出的穩定性准則在穩定性控制上有著廣泛的應用,他為解決空氣動力學問題而研究出的「積分變換」不斷受到國內外的純數學和應用數學研究者的參考利用。
李達在一份簡歷中把自己的經歷與學術成就歸結為六個方面:(1)穩定性控制——穩定性判別准則;(2)空氣彈性變形——超音速飛機設計的「馬赫單元方法」;(3)外殼理論——極軌道地球物理觀測衛星頻率;(4)流體力學——在零重力下流體的性能;(5)熱傳導——在絕熱故障下的土星II號液體燃料艙的溫度預測,(6)流體動力學——奈威爾一斯托克司方程式的積分。
從李達自己的概括可以看出,他不僅是個著名的數學家,在空航及宇航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除了是美國數學學會會員,他還是美國航空與宇航研究院通訊研究員,在世界著名的科學與工程刊物上發表了大量論文,並被列入《美國科學名人錄》。他在空航及宇航方面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以下幾個方面:超音速飛機翼設計的基本方法;奇異積分變換;在零重力和低重力下太空梭燃料噴嘴位置的提前。
李達在空航及宇航方面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超音速飛機設計的「馬赫單元方法」(Mach Box Method),李達本人把這種方法稱為「矩陣法」,是依機飛最高速度計劃翼形,以免固受震而折損。這種用於顫振預報的馬赫單元方法,從其開始到其數值檢驗在十個月內就完成了。這一方法被超音速飛機設計者們經常使用。
李達對在零重力下流體的性能也很有研究,他關於最小能量的原理可用來預測在各種重力水平下的燃料位置。這一理論適用於每一艘有流體的宇航器。他的理論在美國和俄羅斯得到了降落塔和自由落體實驗的驗證,有幾篇肯定這一理論的俄文論文還被美國國家航空和宇航局譯成了英文。
李達在熱傳導方面的理論——在絕熱故障下的土星II號液體燃料艙的溫度預測,第一次解決了封閉狀態下的熱動力邊界層方程式求解問題。他關於當地心吸力抵消時指出液體應如何控制及人體所受之影響的理論也被各國採用。
1974年,李達退休,加州綜合技術大學(帕莫納)為他作出了一份《考核報告》,考核主持人是Emil R.Herzog(愛米?R?赫佐格)。該報告認為:「李先生稱得上是我系最有價值的成員。」本篇文章來自資料管理下載。他不僅是一名極活躍的研究員(這可由他的出版物的數量超過其他所有同仁的出版物總量來證明),還是一位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師。
李達一生十分關心祖國,他在家信中寫道:「鄧副總理在美備受歡迎,收獲頗大……要建社會主義的國家,先是破壞舊社會,再用科技建設新社會。科技是知識,知識在現代國家中,非常要緊。中國得迎頭趕上,改善生活。空著肚子,是沒法工作的。……大家得努力工作,共求進步。」

熱點內容
大學里誰能管大學老師 發布:2025-07-03 08:37:54 瀏覽:485
伯克利大學轉學offer時間 發布:2025-07-03 08:37:20 瀏覽:738
華東理工大學已故教授名單 發布:2025-07-03 08:31:14 瀏覽:319
徐州大學生創業網 發布:2025-07-03 08:15:11 瀏覽:181
全國大學生機器人競賽 發布:2025-07-03 08:15:02 瀏覽:249
2017開封大學單招專業 發布:2025-07-03 08:15:00 瀏覽:706
美國加拉德特大學 發布:2025-07-03 08:01:06 瀏覽:246
有農業大學教授網上的咨詢 發布:2025-07-03 08:00:00 瀏覽:6
諸暨大學生 發布:2025-07-03 07:59:05 瀏覽:569
廣西大學教授退休待遇 發布:2025-07-03 07:48:41 瀏覽: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