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一公
① 高曉松的家族背景是什麼樣的
1、外公:張維,身份:深圳大學首任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2、外婆:陸士嘉,身份:北京航空學院籌建者之一,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中國籍博士
3、外舅公:施今墨,身份: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4、舅舅:張克潛,身份: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兼博導
5、祖父:高景德,身份: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電機工程專家
6、父親:高立人,身份:清華大學教授
7、母親:張克群,身份:清華大學畢業,師從梁思成,中國著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
8、繼父:黃二陶,身份: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繫。開國副總理黃炎培之孫,水利大師黃萬里之子
(1)清華大學教授一公擴展閱讀:
1969年高曉松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童年生活在上海。1982年至1988年就讀於北京四中。1988年高曉松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住宿被分配在26號樓614室的下鋪。
1991年大三那年高曉松發現自己不適合當科學家,加上那時出現高校學子退學熱潮,因此決定從清華退學。從清華大學退學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電影。
1992年投考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落榜,後入亞洲電視藝術中心任實習編導及編導,期間拍攝大量廣告片及為老狼、林依輪、朱樺、何靜等歌手拍攝多部MTV。為中國電視劇藝術中心編劇上下集電視劇《心祭》。
② 楂樻檽鏉劇殑澶栧叕澶栧﹩絳変漢閮芥槸闈炲父鏈夊悕鐨勪漢錛屼負浠涔堜粬鐨勫舵棌鍑轟簡榪欎箞澶氭湁鍚嶇殑浜猴紵
楂樻檽鏉劇殑瀹舵棌鑳屾櫙
澶栧叕錛氬紶緇達紝娣卞湷澶у︾殑鍒涘姙鑰咃紝涓栫晫宸ョ▼甯堝崗浼氳仈鍚堜細鍓涓誨腑錛屾槸涓鍥界戝﹂櫌銆佷腑鍥藉伐紼嬮櫌鐨勫弻闄㈠+銆佺憺鍏哥殗瀹跺伐紼嬬戝﹂櫌澶栫睄闄㈠+銆
③ 施一公何時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4月16日。2018年4月16日,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第一次會議在浙江杭州召開。這是繼4月2日教育回部正式答對外公布西湖大學獲批成立之後,西湖大學歷史上的又一重要節點。4月16日,民辦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在杭州召開了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第一次會議。
據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上述會議首先確定了西湖大學第一屆校董會成員。韓啟德等21位候選人為西湖大學首屆校董會成員,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擔任校董會主席,現年96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擔任校董會名譽主席。
④ 施一公的人物經歷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鄭州小郭庄。1972年,離開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駐馬店鎮。1984年畢業於河南省實驗中學,並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河南省第一名)。
保送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
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年—2008年,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的邀請,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2013年4月25日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4月30日 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 。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長助理身份,會見匈牙利羅蘭大學校長巴納·德布勒森一行。2014年12月11日證實,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2015年08月,施一公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5年09月,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6年3月25日,施一公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16年6月2日,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第九屆全委會第一次會議,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已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籌建西湖大學。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4)清華大學教授一公擴展閱讀:
奇跡誕生的根源:瞄準最前沿的世界課題
早在2008年,《紐約時報》就這樣報道施一公的回歸:「施一公和其他頂尖科學家的回歸是一種信號,中國在拉近和發達國家科技鴻溝的時間上,比許多專家預期得要快。」
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們,以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科研成果,讓這個預言變成了現實。僅僅是一個月之前,清華生命科學學院的年輕教授顏寧剛剛在同一地點發布了另一個世界級的科研發現。
首次破譯人體能量轉運通道,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奇跡,為什麼能接二連三地出現在中國科學家的實驗室里?
施一公說,今天所有的成就,是他自己在回國前都「始料未及」的。放棄美國優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條件毅然回國的他,被很多人認為「瘋了」,「連我在美國的親戚都覺得我腦子有問題。」
可他說,自己現在的心情卻「前所未有的舒暢」,「當時也有過很多擔心,擔心學生質量,擔心科研設備。但現在,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實驗室的總體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統性等。
已經全面超過我在普林斯頓最鼎盛時期的水平。」事實上,6年來,施一公在科研上的貢獻顯而易見: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學科從只有40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120多個。
被他引進到清華全職工作的世界范圍的優秀人才多達70餘名。他自己也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級的期刊上發表了15篇學術論文。
總結自己、團隊和同事的成功,施一公認為有三條:一是有一批優秀、努力的學生;二是不再囿於論文、課題的壓力,瞄準的全部都是最前沿的世界級課題;三是得益於良好科研環境的支持。
如今的他,盡管已經站在了全世界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制高點上,卻仍然時刻保持著拼搏的警醒和擔當。「我們的目標是得到更高解析度γ分泌酶復合物的結構,這樣就可以精細地解釋。
任何一個引起老年痴呆症突變的氨基酸突變是如何導致γ分泌酶復合物切割A42的肽段,這樣就可以根據結構來設計葯物分子,這是一種願景吧。」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現在的成功上。別忘了,中國的整體創新力還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領域都能取得令人驚嘆的成就,那我們的國家就真得不得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