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國外有個性的大學老師

國外有個性的大學老師

發布時間: 2025-07-05 03:23:59

㈠ 浙江一高校現絕美英語外教,短發配紅唇引發爭議,老師就不配化妝打扮嗎

在我看來,老師也是一個真實的人,他們當然有打扮的權利, 只有打扮不過分就應該尊重老師的個人打扮,不能約束老師的自由。

每一個人都有愛美之心,老師也不例外,他們也可以化妝打扮,這樣才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我認為老師也希望自己留下好的一面給大家,也希望自己可以呈現最美麗的一面取悅自己,現在的人都比較注重儀表,老師打扮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普通人都可以隨心所欲的打扮,其他行業的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老師當然也應該打扮,不能對教師這個行業有過分的要求。

我認為老師也希望自己能夠體面一點 ,這樣才會給自己帶來好的印象,化妝打扮有時候會給自己加分,因為不能認為化妝打扮就是不好的影響。既然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化妝打扮,老師不應該受到排擠,只有做到統一標准才會讓老師心裡舒坦。

㈡ 從於丹到蒙曼,國學大師淪為文化小丑,沽名釣譽註定不會長久,你同意嗎

具有很高名氣的文化偶像有很多,但能夠真正內斂自己的本性,做到自己的本職的文化偶像少之又少。說起文化偶像,大家應該第一個想起的是高曉松。於丹於1965年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己的父親也是紅極一時的國學大師。也許是在自己父親的熏陶下,於丹對於文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功夫不負有心人,於丹在自己高考結束以後,成功的進入了北京師范大學的中文系,繼續探索國學的奧秘。一年又一年,時間來到了於丹30歲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她起步比別的小孩更早。於丹在30歲如此年輕的情況下,成為了北京大學的講師。

在演講的過程中,北大的學子發現,於丹其實對於《論語》的理解真的非常的淺。而整個講座的中心並不是她這本書,講的更多的是一些雞湯故事,這讓許多北大學子非常的不滿意。

讓觀眾們感覺到這位國學大師在打自己的臉。遇到這樣的事情,其實並不憤怒,更讓人感覺到的是可惜。明明都是紅極一時的國學大師,為何會搞出這樣的事情呢?這是因為名利讓他們紅了眼,讓他們無法更加專注於國學本身,變得浮躁起來。這是導致許多問題的原因,但他們卻渾然不知。

㈢ 中南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中南師資還是很雄厚的!!!老學姐吐血總結一波教授的課給大家!

一、法學院 何煉紅老師

如果你對法律感興趣,特別是工科學子們,想擁有自己的專利,那麼一定不要錯過何老師的知識產權法課堂。老師是教知產的,老師的課堂也特別有意思。她喜歡結合實務給大家講課,經常請到法官,還有其他學科的老師來給學生們講課。法律本就枯燥,但結合了實務,便變得有趣了起來!相信我,何老師一定能激發你對法律的興趣!

二、外國語學院 夏高娃老師

這個老師超級可愛的說!我上過她的全校性公修課,法語入門,老師超級可愛的!而且能把語言這種枯燥的東西教的生動!她會給你放法語歌,給你講法國的習俗,講她在法國的故事。很棒棒!據我法語的同學說,這個老師在她們專業口碑超級棒!!!

還有很多教授的課值得去蹭,那就親自來中南發掘吧!

㈣ 看看國外大學老師是怎樣上課的,再也不想讓孩子出國

給你看這個: 海 洋 之 心我是一個「痛恨」中國現行教育的父親,有一個正在這種教育中備受折磨的女兒。往日我從女兒嘴裡聽到的最多的口頭禪是「吐了,我要吐了」。問怎麼啦?「背到什麼時候才算完哪!」 有時候,女兒也讓我拿著那些語文或歷史課的「標准答案」幫她背。這是一些什麼「標准答案」哪,通常女兒還沒背完,我已經受不了了,也想吐,還伴著萬丈怒火那真是一種生理上的厭惡。想到千千萬萬中學生腦子里,塞滿這些不經思考只為通過考試然後便棄之如敝屣的「標准答案」,內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懼靠「背功」,能培養出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一代新人嗎?!在女兒剛開始上高三的時候,有了一個去美國的機會。我當然知道,在高考之年脫離中國教育是一個極大的冒險以女兒的成績,考上國內一個不錯的大學還是可以的;可去美國,驟然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英語教育體系,命運難以逆料。反復權衡之後,我說明種種利弊,讓女兒自己選擇。她毫不猶豫地選擇「走」。決心「走」,我和女兒其實各懷鬼胎,女兒是為了「減負」,說美國學生多輕松呀;而我是為了讓女兒能得到所謂「創造性教育」的訓練。盡管我以往讀過不少關於美國教育的書籍和文章,心嚮往之,但那「創造性」到底是什麼模樣,怎麼出來的,如果不浸潤其中,仍是隔靴搔癢,實際上不可能有真切的體會。我萬萬沒有想到,美國教育的「創造性」,竟會使我這個遠在萬里之外的老爸一度寢食難安。女兒到美國第四天,便進入波士頓一所最好的公立中學。首先讓我詫異的,是女兒說不清她上了幾年級。原來,這所學校的每一個學生,除了課任老師之外,還有一個「指導老師」,負責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提出每門課進入哪一個年級學習的建議。結果,女兒的英文、化學在12年級,數學和美國歷史在11年級,法語在9年級每一門課,女兒都在不同的同學們之間「游盪」,她確實搞不清自己是幾年級的。我原來認為,女兒在美國首先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語言,只要語言過關,理科課程有國內的底子,可以「後來者居上」。沒學過的課中,最容易的應該是美國歷史,「區區200年歷史有多少東西呢?」我在給女兒的電子郵件中,甚至只用了短短幾千字就把美國歷史的脈絡講了一遍。「就這么點東西,橫趟!」 結果,讓我大跌眼鏡的,恰恰是這門「最容易」的美國歷史。僅僅十幾天過去,女兒就發來「緊急求援」郵件,一連十幾個驚嘆號。女兒從未學過美國歷史,一下進入11年級,兩眼一摸黑是可以想見的,把一本英文的美國歷史讀一遍至少也要個把月呀。我這個老爸,先當兩個月的「拐棍兒」自是義不容辭。可是一看美國老師留的作業,我就傻了這是中學生的作業嗎? 「公民權利」研究論文要求:在3到5頁紙之間,列印出來,要雙空行,至少用3種資料來源(如網上,書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對比以下四人關於黑色美國(BLACK-AMERICA)的觀點:BOOKERT.WASHINGTON(布克?華盛頓,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LUTHERKING,Jr(馬丁?路德?金),MALCOLMX(馬爾科姆?X)。在你的論文里,應該控制關於他們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讀傳記。但是,需要把每個人介紹一點,還必須納入貼切的材料在你的論文中。然後,討論他們關於黑色美國的觀點,要把你的想法寫進去。還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來源列出來,比如某某網頁,某某書。女兒在郵件中說:「那幾個人都是黑人,但除了金之外,我都不知道怎麼翻譯……」 面對這個作業,我深感慚愧。說起來,我對美國歷史算得上熟悉,至少讀過幾十本名家專著,多位美國重頭總統的大部頭傳記,全部總統的列傳,還有難以計數的文章。可是,這個中學生的尋常作業卻讓我「暈菜」了。什麼叫「黑色美國」呀?這時我才體會到,研究必須閱讀,而閱讀並不等於研究,研究必須寫作。以往在閱讀時,哪裡會想這些問題呢其中兩個人我甚至毫無印象!為了幫女兒適應這種學習,老爸必須應付這個挑戰。在兩三天的時間里,我生平第一次開始「研究」美國歷史。幸虧關於美國的藏書甚豐,於是瘋狂閱讀,書房裡擺滿了一本本夾著許多紙條的美國歷史著作、不列顛網路全書和《美國讀本》這類的原始文獻,外加網路搜索。等這4個黑人領袖的資料搜集得差不多時,我開始仔細對比他們的觀點和實踐,行文時材料取捨頗費躊躇,反復推敲觀點,從早上一直寫到深夜。此時,女兒在大洋彼岸竟一次借了10本書,也在瘋狂閱讀。後來,女兒說「部分」採用了我的觀點,但結構對她很有啟發:「原來論文是這么寫啊!」我們都忐忑不安地等待著美國老師的「判決」。這對我們父女倆都是第一次!老師的評語下來了:「哇!極好的努力的結果和論文。你的關於這幾個人的聯系展開得非常好,准確而且讀起來非常有意思。好樣的!」評分:A。這個評語讓我孩子般大叫起來!我以為這種難度的作業不會太多,可「求援」郵件一個接著一個,每一次都讓我先暈半小時。在這些「研究寫作」中,我感覺補上了許多知識漏洞,並且這些獲得的知識,都在寫作中與自己的觀點形成了「孿生」關系,難忘。現在我列舉兩個作業題目,各位一看便知道這些作業的分量了!關於南北戰爭: 1.你是否同意林肯總統關於美國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聲明?解釋。 2.解釋為什麼北方白人反對奴隸制,南方白人擁護奴隸制,但他們都感覺他們在為自由而戰? 3.自由對於黑人意味著什麼? 4.林肯總統和格蘭特將軍表示在內戰後,南方不應被粗魯地對待。為什麼這是一個聰明的政策?解釋。 5.在內戰期間,女人開始擔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對由於內戰造成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沖突的問題做出怎樣的概括?構造一個爭論,運用歷史證據來支持或反對下面的觀點:美國內戰是地區差別不可避免的結果。菲律賓問題: 1.什麼樣的美國人可能會同意JosiahStrong的「我們的國家」?什麼樣的人會不同意?他們為什麼會同意或不同意? 2.Bryan如何將「帝國主義」同獲得西班牙領土聯系起來?你認為他聯系得對嗎?為什麼? 3.Lodge對獲得菲律賓這件事的辯詞是如何反映了美國的傳統政策的? 4.你認為有比麥金利總統以控制菲律賓來處置菲律賓的命運更好的選擇嗎?這兩個作業,讓我重讀了一遍《林肯傳》和《南北戰爭史》,捎帶把菲律賓史也過了一遍。按中國的標准,我認為大學歷史系的學生也會感到費勁兒。女兒吃得消嗎?會不會望而生畏?女兒在郵件里說:「這個菲律賓問題是屬於我們學的『帝國主義和進步主義』一章內的一個問題。我們歷史也有教科書,但老師上課從來都不講,都是讓自己回家看。他上課有時給我們放錄像,講的東西都是教科書上沒有的東西。作業就是給我們好多材料去讀,然後回答問題或找重點,還通過讓我們做一些有意思的作業來記住知識。比如自己編單詞填詞游戲,劃時間線,和同伴一起完成地圖、海報之類。工作量特別大,但有興趣。」 女兒不僅沒有在美國教育中「減負」,而且經常一夜只睡三四個小時,有一次竟只睡了一個小時因為遇到了一次匪夷所思的作業。正當女兒的「求援」郵件開始稀疏的時候(這意味著她已經開始不大需要「老爸拐棍」),突然又接到一個「雞毛郵件」。看到美國學校里竟有這樣的作業,我愣了半天製作你的家譜:寫出從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和生卒年份。這個作業不僅讓我也讓我的朋友們大為感嘆,這是在培養「尋根」意識呀,別忘了祖宗!別忘了「你從哪裡來」!我又一次慚愧:因為兩歲時便離開了我的祖父,直至他去世再沒見過,我甚至不能說出他的名字!我無法完成這個作業…… 無奈,我們全家開始「總動員」,依據一份不夠完整的家譜,開始「作業」。直到這時我才發現,中國的家譜記男不記女,家族的女性稍早一點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以××氏記之,到嫁出去就「消失」了。而且,沒有生卒年份,只有男性姓名。幸虧女兒的爺爺健在,80老翁憑記憶一個個推算出是咸豐多少年、道光多少年、光緒多少年什麼的,奶奶則抱著一本中西2000年對照歷找出公元年份。最後,由女兒的二叔總其成。當我看到這份密密麻麻姓名的家譜時,一種家族的歷史感油然而生!當我把這份作業傳到美國後,女兒大為興奮,竟說要再還原為中國朝代紀年,「我要用中國文化鎮老師和同學一下!」因為她還要解釋什麼是中國紀年以及為什麼中國傳統「記男不記女」。所有這些,都要畫在一張大紙板上。為此女兒幾乎一夜沒睡。第二天,同學們的作業擺在班裡,互相觀摩,驚嘆聲此起彼伏。老師走到我女兒身邊,拿起這份特殊的作業說:「這是我最感興趣的一份!」然後開始結結巴巴地念那些拗口的中國名字……女兒這個樂呀! 「歷史」就說到這兒吧,我要強調的是,所有這些作業,沒有需要「背功」的時候,更沒有「標准答案」。你獲得什麼等級的評分,全看你搜集材料的功夫和有沒有獨特又言之有據的觀點你不必擔心「對」還是錯」。英文(語文)課有沒有這樣的創造性?我讓女兒發給我幾篇英文寫作的題目以及老師的評語。女兒回復說:這個學期的英文課是文學。我們老師新開辟了一個領域,研究美國黑人文學。要讀很多美國黑人的作品,還要寫論文。我們上學期學的是興趣寫作,有以下題目: 1.本性獨白。評語:希望你生活中快樂的時光可以幫助你渡過困難的時期。 2.未解開的疑惑寫一件發生在你或你周圍人身上的事,要求是一件讓人不敢相信或無法解答的真事,不能是你做夢。評語:你的「令人無法解釋」的經歷可真是聳人聽聞而有趣呀!(天哪,女兒竟有聳人聽聞的經歷?!) 3.書信論文。要求以書信的形式講述一件事,可以是兩個人來回通信,也可以全是出自一人之手的信,但必須是一組信件,四五封左右。評語:年輕的愛是很美的事。(女兒寫了初戀吧?我很想看到。) 4.給校長的一封信。可以反映你對學校的不滿或肯定,或問一些你一直想問的問題。校長會讀每一封信,然後到班裡和你們討論。 5.本性獨白(2)。要求用一件事來反映你的個性,把重點放在心理描寫上,全文用心理描寫。評語:比賽之前的那種緊張是每一個運動員都要經歷的。(女兒一定寫了競賽心理,在國內,她是校運動會三塊金牌獲得者。) 6.詩。寫十種不同形式的詩:五行詩,美國五行詩,重復記號詩,HAIKU(一種不押韻的日本抒情詩),離合詩句(就是每一行的第一個字母可以拼成一個單詞),字母詩(詩中包括所有的26個字母),政治詩,有形詩,每一節用「若是……但是真的……」、「沒有人知道……」為開頭的詩。(中國乃詩歌大國,可學生們什麼時候寫過詩?) 評語:你做了個非常好的作業,Stephanie(女兒的英文名)。你的詩展示了你過去的很多努力和想法。你的英文每天都有出色的進步,祝你在第二學期幸運!還有,請記住,任何時候你感覺需要聊天,我都會很願意傾聽的。這都是一些多麼有趣和富有挑戰性的題目呀!而老師的評語,會怎樣激發女兒的寫作熱情!與女兒一無所知的美國歷史課不同,女兒只要求我寫一下以「沒有人知道」為開頭的這首詩,因為前面的詩已經讓她「腦仁兒都裂開了」。結果,我和朋友一起謅出的「詩」,女兒竟沒看上,只起到一點啟發作用,「看了你的,我自己就有詞兒了!」 女兒說:「我的英文老師特別特別好,我很多事都跟他說,我們倆的兩次長談,我都差點哭出來。其實已經哭了,但沒讓眼淚流下來。」我的眼睛也發熱在國內,直至上高三,女兒竟從沒有一次與老師長談的願望和機會…… 有人會說:「你這算什麼?給女兒做作業,這不是越俎代庖嗎?」問題也許沒有這么簡單。我想,父母應當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孩子的「學習伴侶」,可以互相討論,可以指導孩子閱讀,告訴他從哪裡可能找到相關的資料,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可是,所有這些在國內教育中是「奢想」,孩子從來沒有與我討論過任何學習問題,因為只要狂背「標准答案」就足以應付考試。我也主動看過幾次作文的題目,那些題目平庸且缺乏想像力,令我頓失「參與」熱情,逃之夭夭。女兒赴美只有短短3個月,變化很大。通過電子郵件,我開始領教什麼是創造性教育,這比我看過的任何一本書都來得真切。「求援」郵件好久沒有了,可我這個老爸,竟開始希望能接到這樣的「求援」這種「研究」,真是令人著迷的游戲! 「我以性命擔保她行」 如果在幾年前,你問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我會斬釘截鐵大言不慚地回答:「恐怕在20萬個父親中,你才能找到一個像我這么了解孩子的人!」說這樣的大話是有根據的。在女兒的整個初中階段,我們父女倆之間經常進行有趣的談話,老謀深算的我,常使女兒驚訝地大叫:「怎麼我心裡想什麼你都知道呀?」 女兒進入高中後,我算是領教了什麼叫「高考戰車」。每天5點半,她就要起床,自己匆匆吃點東西,6點多就出門了。晚上,我們只有晚飯的十幾分鍾可以聊聊,吃完飯她就回到自己的房間,關門,做作業直至深夜。我和女兒從容談話的時間急劇減少。我漸漸感到「信息短缺」,以往「特別了解」女兒的信心開始動搖。事實上,除了議論一下每次測驗考試的成績,我們幾乎來不及再聊點別的。在女兒上高二時,沒有和我商量,她告訴我「要分文理科班了,我報了文科」。我心頭一震,心想「大事不好」,這意味著女兒對自己的理科前景作出了否定評價。在理性上,我是堅決反對中學分什麼「文」、「理」班的(我甚至認為大學本科階段也應該是「通才教育」),誰有權這么早就強迫一個孩子只能學什麼呢?憑什麼這么早就認定一個孩子不具有多種發展的可能呢?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怎麼可能對自己「適於」學什麼作出正確判斷呢?我小心翼翼地問女兒:「你為什麼這樣選擇呢?」女兒說:「老師說我沒有數學腦子……」 這話讓我怒火中燒,一個為人師者,怎麼可以這樣摧毀學生的自信呢?「再想想怎麼樣?我認為老師說得沒有道理,你很正常,並沒有偏科……」「你說沒用,反正我得選一個!」我默然。家長和學生,竟這樣只能屈服於現存的教育制度而毫無反抗餘地哪怕它是如此荒唐!我讀過不少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深知「評價」和評價的方式在一個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因此,哪怕孩子在某次考試中成績不好,我也總是說:「這沒關系,沒准兒比全對還好,因為錯過的東西印象更深!」但是我也感到,家長的鼓勵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小,因為你不「專業」、不「權威」,孩子做不出來的題,你通常也做不出來;你指導的作文,通常還會被判低分。很明顯,在學校里,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有時我深感恐懼:我幾乎已經完全不了解女兒了每天能和她有效相處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她一天要在學校呆10個小時,要說「了解」,恐怕沒有人能比老師更了解孩子了。可是很遺憾,無論是每學期一兩次的家長會,還是學期結束時老師給孩子的評語,都絲毫不能增進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我相信與我有同感的家長很多,那家長會實際上就是「動員會」,動員家長與學校一起來給學生施加壓力,無論哪一科的老師講話,都是形勢多麼多麼「嚴峻」,希望家長「督促、督促、督促」每次家長會後,都有幾個悲慘地被點名留下的男人女人,那篤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每個學期結束後,成績單上照例有老師的評語,本來這是一個使家長了解孩子的大好機會,可惜,每次都是那寥寥二三十個字,幾乎是年年相同的套話兩三個詞兒的優點和兩三個詞兒的缺點有一次的評語絕對是學生的字體,看來老師自己根本就沒有寫評語的興趣,乾脆讓學生幹部代勞了。有一次女兒回家後很不情願地告訴我,班主任老師讓你晚上10點鍾給她打電話。我誠惶誠恐地掐著表准點打過去,不出所料,那是一大堆「必須及時改正」的缺點!老師大義凜然,刀刀見血,聽得我頭皮直發麻!女兒問「老師說我什麼了」,我猶豫了一下,「嗯,沒什麼了不起……」考慮到老師對家長說話多少還會客氣一點,我難以想像這些話當面對女兒說出來時是個什麼氣勢,我不能再雪上加霜。盡管我對女兒很有信心,覺得她是一個心智很正常的孩子,品行也沒有什麼必須矯正的缺陷,但她的理科成績確實有江河日下的趨勢,老師對女兒的評價開始影響我,「也許女兒真是缺乏理科方面的才能?」「也許她真是缺乏邏輯思維能力?」「也許她學習真的不夠努力?」我自己都能感到在給女兒打氣時有些言不由衷了。終於有一天,女兒遲疑地對我說:「爸,我厭學了……」 「是嗎?」我沉默無語,內心湧起一片可怕的絕望。我明白錯不在女兒,是什麼讓她苦苦掙扎到高三,卻突然喪失了自信和學習興趣?!她曾是一個多麼快樂和不甘人後的女孩兒呀…… 所有這些,大概就是當有可能脫離這種教育的機會來臨時,我和女兒都沒有猶豫的原因。幾乎喪失了學習自信的女兒,在美國會怎麼樣呢?她在陌生的英語教育環境中將遇到巨大困難,這是我可以想見的,也許她一開始就會淪為班上成績最差的一名,美國老師會對這樣的學生作何評價呢?我簡直不敢想下去,並且做好了女兒再上兩年高中的思想准備。彷彿在驗證我的預計一樣,進入美國高中沒兩天,女兒就在郵件中告訴我,「大量的單詞聽不懂,所有的計算、作圖都用計算機,我都不會……」第一次美國歷史課考試女兒竟得了個「F」。我心情沉重,但別無退路,「這是正常的適應期,你一定會挺過去的!」聽天由命吧!不久,似乎奇跡發生了。女兒那邊好消息不斷傳來,「突破」先從法語開始,女兒首次得了滿分!女兒說,一次法語課,有別的老師進來找我們的老師,我們老師正忙著,她就跟我聊了兩句,我們老師過來以後說「她剛從中國來」。那個老師說「我知道」。我們老師又說「剛來,法語就已經得100了」。那個老師感嘆:「Jesus(耶穌呀)!」這聲驚嘆讓女兒心花怒放。很快,她的化學又開始頻頻獲滿分。女兒給我的信寫道:今天化學考試又得了100。老師判完了卷子以後,拿給別的老師看,然後說:「班裡沒別人這樣,這都能當標准答卷了。」正好有別的班的人來問問題,他就跟那人說:「問Stephanie(斯蒂芬),她什麼都知道。」 女兒的每次郵件,都要寫幾句老師對她的評價。讓我驚奇的是,這些評價無一例外是贊揚,而且往往是在全班同學面前大聲地贊揚,「你們要努力呀,否則將來你們都要給斯蒂芬打工去了」等等,女兒說「我都不好意思了」。這些贊揚有點像興奮劑,不知為什麼,女兒開始自信得讓我感到陌生,一些我原來並未發現的特質似乎開始呈現。我不大有把握有資格「指導」她了。果然,3個月過去,女兒不經我同意,乾脆地告訴我「准備今年就申請大學」,她甚至已經試著考了一次「托福」。我愣了一會兒,覺得女兒有點好高騖遠,「托福」能考個四五百分就了不起了,她什麼時候見過這個世面呀!不久,成績出來了,著實讓我大吃一驚,她竟考了600多分。這個成績申請美國大學富富有餘。女兒真的開始申請大學了。她告訴我其中一個必要程序是中學老師的推薦信。與中國的「一考定終身」完全不同,美國對申請入大學的學生採用復合評價,不僅要看你「大學入學資格考試」(SAT)的成績如何,你平時的成績也佔一定的比例,還要看你有什麼特長,甚至做過多少時間的社會公益工作,中學老師的評價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大大地擔心起來,以往國內老師對女兒的評價言猶在耳,剛剛在美國學校里呆了幾個月,美國老師怎麼可能了解一個中國孩子呢?女兒似乎忘了這件事。其後一段時間的郵件里,她絕口不提老師的評價是什麼。我想糟了,美國是個信用社會,老師向大學推薦學生關繫到自己的聲譽,絕不會像中國人通常認為的是個「人情」,揀好話說就是了。也許,美國老師是否願意推薦女兒都是個問題女兒不提,我也不好問。又過了一段時間,我接到厚厚的一封信,是女兒從美國寄來的。打開一看,是4件美國老師給大學的推薦信!我迫不及待地開始讀,一種從未有過的震撼油然而生法語老師的推薦信在過去的5個月中,我很高興認識斯蒂芬。她去年10月到沙龍高中讀書時,我教她法語。法語對她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她的第二外語),同時她不得不掌握英語(她的第一外語),還要適應新的文化氛圍,但所有這些都沒有難倒她。斯蒂芬是個非常聰明的學生。她在沙龍高中的第一周,就問是否可以放學後留下,讓我教她以前沒有學的功課。令我驚奇的是,斯蒂芬在一個小時內就都學會了。她不時地展示她的語言天賦,在班裡成績最好(從開學第一天起,她的分數沒有低於A的)。她對細節和微妙的語法差別有敏銳的目光,能成功地記住新詞彙並在文章中創造性地運用。出語輕柔的斯蒂芬能輕松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對她適應困難的法語發音的能力印象非常深刻。斯蒂芬學習勤奮、自覺,總是認真完成作業,以自己的努力和精確超出我的預期。斯蒂芬是成熟、友好的女孩。她的同學大部分像大一新生,只有她像大四學生。她在小組中做得也不錯,我經常看見她給同學講解難題。另外,我們課下經常交談,她既和我分享她的經歷,又喜歡問我有趣的問題。我相信,斯蒂芬在大學里會繼續在個人學術方面取得進步,獲取成功。對你的2005班(畢業班)來說,她是寶貴的財富。我毫無保留地推薦她。凱瑟琳?M?特納親切、自然和對學生細致的觀察,竟使我這個看慣了「套話」的人一時間感到既新鮮又溫暖,評價可以這樣寫的呀!數學老師的評語我很高興寫這封信,並以我的名譽擔保,斯蒂芬今年參加了我的初級微積分課程的學習。學習期間,我發現斯蒂芬不僅勤學好問,而且富有同情心。她總是努力、認真地完成作業。她在數學和解決難題方面有顯著特長。斯蒂芬經常以自己優雅而且具有創造性的方式解決難題、完成數學證明。斯蒂芬也常常幫助身邊的同學做難題。在校期間,斯蒂芬為了得到問題答案,通常比別人回家晚,有時候她也在學校里幫助別的同學。學生們尊重她的文靜和才智以及她解釋問題時的耐心。顯然,她在享受著幫助同學的樂趣。有斯蒂芬做學生我很高興,她在任何校園都會受到珍視。為上述及更多原因,我向貴校推薦斯蒂芬。讀完這些老師極具個性的評價,那個「沒有數學腦子」的、只能上文科班的、垂頭喪氣感到「厭學」的女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看起來正全面獲得進展、甚至有點出類拔萃的女兒!僅僅三四個月過去,女兒的學習狀態和自信簡直就像換了一個人,是什麼起了如此奇妙的催化作用?我想說,是不同的評價標准使然!一個孩子如果總是受到負面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自暴自棄。處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生就像一杯沒倒滿的水。在中國老師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國老師那裡,卻總是看到「一半是滿的」前者否定,後者肯定,哪一種會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呢?當然是後者,這早已被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所證明僅僅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不同,一部分學生就會比另外的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這難道不是我們的教育應當反省、深思的嗎?盡管相隔萬里,我還是想大聲對這些了不起的美國老師說聲「謝謝」,他們做到了我這個父親力不從心的事,讓女兒重新「起飛」。我已不在乎這些評價對大學錄取女兒產生什麼影響,但我問女兒,是不是永遠不會忘記,曾經有一個叫科林斯的老師在評價自己時說「我以性命擔保她行,對此一秒鍾都不應該懷疑!」 女兒熱烈地回應:「Yeah!!」

熱點內容
美國大學休學一學期 發布:2025-07-05 08:48:41 瀏覽:694
寫作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論文共享 發布:2025-07-05 08:12:31 瀏覽:128
大學生護士職業規劃書 發布:2025-07-05 08:01:35 瀏覽:807
青大學生失聯 發布:2025-07-05 07:59:36 瀏覽:958
吉林農大園藝學院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05 07:41:49 瀏覽:894
大學生的朋友圈 發布:2025-07-05 07:26:31 瀏覽:173
北師大化學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05 07:25:43 瀏覽:676
吉林大學民法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05 06:51:54 瀏覽:812
雲南大學教授的工資 發布:2025-07-05 06:41:14 瀏覽:6
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導師簡介 發布:2025-07-05 06:35:14 瀏覽: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