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美女教授
① 「插足婚姻當小三」安徽大學門口被人放了一堆橫幅,這又是怎麼了
眾所周知,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家接觸異性的渠道變得越來越多,所以人們很容易跟異性發生感情,就比如網友之間,聊的時間長了,就容易聊出感情。但是大家都知道,網戀其實不太靠譜的,因為網戀對象的身份你是不清楚的,你可能會被捲入到一些糾紛中。比如新聞上就報道過這樣一件事情,就是在一個大學門口,有人拉起了橫幅,橫幅上赫然寫著“安徽大學某人插足別人婚姻當小三”。大家都知道,學校一般是一個充滿正氣的地方,那為什麼在學校門口會有人拉起這樣的橫幅呢?這個被說插足別人婚姻當小三的人究竟是怎樣的身份?是學生還是老師?她跟拉橫幅的人之間發生了什麼?接下來,冷眼就給大家聊一聊這個事情,看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希望冷眼的分享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們,也希望大家談戀愛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② 魯迅的簡介
魯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 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 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下面是具體的事例: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里。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留下的遺跡,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
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里,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6歲時魯迅告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為師,一直讀到17歲。在這里,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余廣泛閱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說,野史,筆記……不僅關注歷史、人事,也注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為魯迅以後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著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後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葯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歲的魯迅,揣著慈母多方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了家鄉,到異地去尋求新的出路。他先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又改入路礦學堂。在求學期間,魯迅開始接觸物理、數學、化學等現代自然科學知識,並閱讀外國文學與科學著作。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的《天演論》,更給他帶來了一陣驚喜,他從《天演論》所介紹的進化論學說里,接受了一種自強、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學,同時強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裡,處於落後地位的中華民族的危機。
1902年,魯迅東渡日本,兩年後懷著「科學救國」的夢想,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希望畢業以後回國救治像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在仙台,他雖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學的藤野嚴九郎先生那樣關心自己的老師,但也不時受到歧視;特別是有一次課堂里放映記錄日俄戰爭的幻燈畫片,看到一個替俄軍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旁邊竟站著一群中國人在圍觀。魯迅受到極大刺激,由此覺悟到醫治精神上的麻木比醫治身體上的病弱更為重要,改變中國第一要著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當推文藝。於是魯迅決定棄醫從文。他和朋友們熱烈地討論著: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並於1903年、1907年、1908年公開發表了第一批論文,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喚「精神界之戰士」。
魯迅於1909年回國後,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將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運動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動下,提筆寫了《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雜志上。這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小說通過一個「狂人」之口,對幾千年的舊傳統提出了大膽的質問:「從來如此,便對么?」揭露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一部「吃人」的歷史,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發表後,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魯迅一發不可收,連續寫了多篇小說,後來編為《吶喊》《彷徨》兩本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後來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開拓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描寫題材。魯迅在觀察與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始終關注的是「病態社會」里的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葯》里,他僅用一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在《故鄉》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魯迅同樣嚴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多數的英雄,在強大的封建傳統的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消磨著生命(《在酒樓上》);五四時期勇敢地沖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是因為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使他不能忘卻。於是,當年在日本幻燈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中國人(魯迅稱之為「看客」),就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舉人殘忍地打斷了腿),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圍觀著取笑他;在《祝福》里,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而這些人在聽厭了之後,又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們就是這樣鑒賞著他人的痛苦,這不僅是麻木,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而在《葯》里,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懷著「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的信念,自覺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著去「看」他被殺,茶館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先驅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與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在這些描寫的背後,讀者不難感覺到,魯迅用一種悲憫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說正是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偉大拷問。魯迅如此無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魯迅由此開拓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的靈魂的毒害與咀嚼。
最充分地體現了魯迅小說的這種「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改造國民性」)特點的,無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傳》。魯迅自己說,他寫這篇小說是為了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並且說「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阿Q)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後」。於是,中國的讀者也就永遠記住了,並且永遠擺脫不掉這位頭戴氈帽的阿Q。魯迅在他身上發現的是「精神勝利法」:盡管阿Q處於未庄社會最底層,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沖突中,他都是永遠的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的態度。或者「閉眼睛」:根本不承認自己的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沒有根據的自尊之中:「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忘卻」:剛剛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啪啪響過以後,就忘記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類)發泄,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自甘落後與被奴役:「我是蟲豸——還不放么?」在這些都失靈以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說一聲「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來,也是做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奴役他人的夢。因為魯迅,人們終於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身上的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說的結尾,阿Q在走向法場前的一瞬間,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樣的「眼睛」在「咬他的靈魂」,高聲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國人讀到這里,都被震動了。小說後來翻譯成多種外文,許多外國讀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發現了阿Q,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就表示,阿Q讓他想起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這或許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是一種人類精神現象;魯迅的《阿Q正傳》可以說是一部「為人類寫作」的作品,它不僅是最早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自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偉大代表。
魯迅的《吶喊》《彷徨》不只是以「表現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別」吸引了廣大讀者。早就有人指出,魯迅的每一篇小說都試驗著採用一種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充分顯示了魯迅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例如,他的《狂人日記》用的是「日記體」,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孔乙己》又別出心裁地選用酒店的「小伙計」來講述故事,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同時觀察與描寫孔乙己的可悲與可笑,看客(酒客與老闆)的麻木與殘酷,而「他」自己也逐漸參與到故事中來,先是「附和著笑」,後又冷酷地拒絕了孔乙己教自己識字的好意,終於成為「看客」中的一員。《葯》更是出人意料地將小說的主人公夏瑜置於「幕後」,而以主要篇幅描寫人們對他的犧牲的種種反應,讓讀者在自己的想像中來完成他的形象。《故鄉》《祝福》這樣的「第一人稱敘述」的小說,都講了兩個故事:在講述「他人」的故事(閏土的故事、楊二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兩類故事互相滲透、影響,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結構。魯迅這樣自覺的形式試驗,使他成為「創造新形式的先鋒」,深刻地影響著後來的作者。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詩《野草》(作於1924-1926年,1927年出版)。這是兩部寫法與風格迥異的現代散文的經典。《朝花夕拾》最初陸續在報刊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魯迅大概是回想起幼時,水鄉的夏夜,在大樹下乘涼,聽老人們談閑天、說故事的情景。《朝花夕拾》也是在談閑天,是對生命的童年時代(「朝花」)的回憶與重提。於是,在魯迅生命歷程中,留下印記的人和事都一一流瀉在魯迅的筆端:民間傳說中的「無常」,父親的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還有我們沒有提及的幼時的保姆「長媽媽」,一生坎坷的老友范愛農,等等。魯迅是懷著溫馨的愛去回憶的,從中顯露出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又內含著一種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類散文,是「夢」的產物:全書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夢見」為開頭。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奇詭的世界:夜半時分的幻覺中聽見「吃吃」的聲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影」來「告別」(《影的告別》);青白的冰谷中看見「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死火》);「狗」追著「人」,大聲質問,「人」拚命「逃跑」(《狗的駁詰》)……魯迅把他在兒時敷演童話的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藉以表達自己微妙的難以言傳的感覺、情緒與心理,對人的生命進行更深層次的哲理思考。魯迅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讀者也因此有機會借《野草》去窺見魯迅靈魂的深處。
魯迅在進行小說、散文創作的同時,又在《新青年》等報刊雜志上發表雜文。五四前後,他在北京期間所寫的雜文,編有《熱風》《墳》(其中一部分是世紀初寫的論文)《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魯迅因北方反動勢力的迫害而南下,先後在廈門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任教,這一時期的雜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魯迅定居上海,開始了他「最後十年」的生命歷程,並以主要精力進行雜文創作。先後出版有《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等。
魯迅曾經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作為一種報刊文體,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對正在發生的社會、思想、文化現實作出最迅速的反應,並及時得到社會的反響。因此,它是魯迅這樣的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民眾疾苦的知識分子,與他所處的時代保持密切聯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魯迅又說,雜文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並因此把雜文分為「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兩類。魯迅一生都在戰斗,懷著「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民族的奴役、階級的壓迫、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老人對少年的摧殘、強者對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說他這樣做,並不是個人的意氣,而是為了中國與人類的「將來」,因此他的一切批評「實為公仇,絕非私怨」。魯迅的15本雜文集,就是從五四前後到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忠實記錄,就是一部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而作為一個作家,魯迅更為關注的是在歷史事變背後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應與變動。魯迅曾充滿自信地說:「『中國大眾的靈魂』,現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里了。」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雜文就是一部活的現代中國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國的社會與歷史,特別是要了解中國人,那就讀讀魯迅的雜文吧。
魯迅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奉獻出了一本小說集《故事新編》(除3篇寫於20年代,其他大都寫於1934年和1935年,1936年出版)。這是身處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魯迅對「故事」(古代神話、傳說與史實)的「新編」(新的闡釋與激發)。進入魯迅文學世界的古人,或是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女媧(《補天》)、後羿(《奔月》)、夏禹(《理水》);或是歷史中的聖賢人物:孔子、老子(《出關》)、墨子(《非攻》)、莊子(《起死》)、伯夷、叔齊(《採薇》),等等。在傳統文本里,這些人都居於高堂聖殿,神聖不可侵犯,但到了魯迅的筆下,卻全都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的神光,還原於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寫射日英雄後羿當年的赫赫戰功,而竭力寫他功成名就「以後」,成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鳥獸全被射死,再無用武之地,只能整日為吃食而奔波;被人們冷落、遺忘不說,學生也來暗算自己了,最後連老婆(嫦娥)也遠走高飛:這「先驅者的命運」的思考與表現,發人深省。《非攻》里的墨子在完成了止楚伐宋的歷史業績「以後」,並沒有成為英雄,卻遇到了一系列的倒霉事:被搜檢了兩回,募去了破包袱,「又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這最後一筆苦澀的幽默,才真正令人難忘。整部《故事新編》充滿了魯迅式的幽默,而骨子裡仍然藏著固有的悲涼;此時的魯迅正面臨死亡的威脅,處於身心交瘁之中,卻能寫出如此從容、灑脫的文字,這正意味著他的思想與藝術都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1936年10月19日,這位本世紀中國與世界的文學大師,放下了手中的筆;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三個字:「民族魂」。
③ 教師資格證考生太多會刷下來嗎
太多的話應該不會刷下來,只要你有教師資格證嗯,都是有證件的。
④ 安徽師范大學到底是幾本
安徽師范大學屬於一本大學,該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專大學,安徽省人民政屬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高校。
安徽師范大學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學校坐落在具有「徽風皖韻、千湖之城」美譽的國家級開放城市——蕪湖,瀕臨浩瀚長江,傍依靈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匯安徽人文之靈傑,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優先建設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學」項目建設高校。
學校前身是1928年創建於安慶市的省立安徽大學,1946年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成建制遷至蕪湖。後又經歷安徽師范學院、合肥師范學院、皖南大學(劉少奇同志題寫校名)、安徽工農大學等幾個辦學階段。1972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安徽師范大學(郭沫若同志題寫校名)。2005年,蕪湖師范專科學校整體並入安徽師范大學。
⑤ 安徽師范大學怎麼樣
安徽師范大學在安徽省算是有名的大學,為一本。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學校坐落在具有「徽風皖韻、千湖之城」美譽的國家級開放城市——蕪湖,瀕臨浩瀚長江,傍依靈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
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和「高水平大學獎補資金項目」支持高校之一, 全國首批具有接受公費來華留學生資格的高校、全國首批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權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學校具有副教授自審權和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也是安徽省優先建設的綜合性省屬重點大學。
學校前身是1928年創建於安慶市的省立安徽大學,1946年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成建制遷至蕪湖。後經歷安徽師范學院、合肥師范學院、皖南大學、安徽工農大學等數個辦學階段。1972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蕪湖師范專科學校整體並入安徽師范大學。
截至2018年3月,學校擁有赭山、花津兩個校區,校園佔地總面積195.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8.47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5.45億元。現有圖書294萬余冊,古籍善本700餘種。[2]有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專業學位授權點,5個博士後流動站,18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學科建設重大項目,88個本科專業。
⑥ 安徽大學美女書記火了,誰是李鬼,誰是李逵她的師德師風有問題嗎
我覺得她的師德師風沒有問題。只不過她對學生比較嚴苛。所以學生們形容她為李逵。
⑦ 清華才子朱湘,為愛妻寫下九十封情書,死要面子孩子餓死,人生結局如何
「清華四子」之一的朱湘被魯迅稱為「中國濟慈」。在二十世紀英才輩出的時代,朱湘算得上是一個滿腹經綸的才子。
在二十歲如願娶得相愛之人的他曾寫下了九十封情書以訴真情,卻在二十九歲自行了斷,妻子也削發為尼。
文學才子朱湘
1904年,朱湘出生於湖南省沅陵市。因父母早逝,便由堂兄將其養大成人。自小便聰明好學的朱湘成功考入了我國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
因在新文學運動中的突出表現,加之其在詩歌創作方面的造詣獨到,後和饒夢侃、孫大雨、楊世恩並稱為「清華四子」,是我國現代詩壇上的重要詩人。
或許是因家庭的原因,朱湘很是自立自強,凡事都要做到最好。這本來是一種積極有益的性格,但是過度的自立自強導致朱湘變得很自負和自大。
自己認定的事情就一定不會鬆口,經常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因為沖動做了很多不考慮後果的事情。
文學才子的隕落
智商不凡的朱湘情商確實有點堪憂。本來可以用自己的文學才華來讓所有人稱贊有加和外國人仰慕佩服,卻偏偏選擇了針對性的直接反擊,甚至在很多時候完全是自己的臆想,自我進行的錯誤揣測。
最後,朱湘的堅持落得個與這個世界抗爭失敗的下場。
在1933年冬日的一個凌晨,朱湘在靠親戚接濟才能買來船票的船上,飲著劉霓君打工掙來的錢買的酒,拿著的兩本書自己和海涅的詩作吟著詩。
就這樣喝著吟著,在郵輪即將駛入南京時投河自盡,年僅二十九歲。劉霓君得知後選擇削發為尼,從此不再過問紅塵之事。
朱湘因為尊嚴將「清華四子」、「著名海歸」、「大學教授」等光環全部棄如敝履,僅需要他人給予他「自強」、「自尊」、「自愛」的頭銜。
結果最後,他活得連一個流浪漢都不如。因為自己的任性,沒了妻子,死了孩子,最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