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大學語言教授
㈠ 季羨林的主要資料
季羨林,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享年98歲。
季羨林的故事: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國立編譯館去看望老同學李長之,恰好季羨林在,在這里臧克家第一次見到季羨林。1949年春,臧克家從香港來到北平,和季羨林重又相見。
20世紀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羨林入黨。1978年前後,臧克家見到季羨林,見季羨林頭發半白;1980年再次會面,已滿頭白雪。於是臧克家頓生感慨,隨即賦詩一首,贈給季羨林:年年各自奔長途,把手欣逢驚與呼!樸素衣裳常在眼,遍尋黑發一根無。
㈡ 季羨林完整資料,朱自清完整資料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生於山東省臨清市,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北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教授。季羨林通曉梵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幾位從事吐火羅語研究的學者之一。
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研習莎士比亞、歌德、塞萬提斯等西洋文學名家。翌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在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任教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參加一個造反派組織,繼而遭受迫害。1973年開始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譯本。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他的作品文字質朴,蘊意深刻,風格沉鬱。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佳作傳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蘇江都縣。六歲那年隨家人遷居揚州,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朱自清先生從小讀私塾,繼承了父輩的家學淵源。江南古鎮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文化氛圍,也在不知不覺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這些都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後來的詩歌與散文創作中。
1916年,十八歲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這使他有更多機會接受新文藝思潮的影響,而 「五四」運動的爆發,則推動他堅定地走上文學的道路。1920年,朱先生從北京大學畢業,先後在江、浙兩省的多所中學擔任國文教員。1922年,為生計所迫,他隻身一人來到浙江台州第六師范學校任教。每到夜晚,他常常會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緒中。有一回,他在給俞平伯的信中寫道:「我想將這宗心緒寫成一詩,名曰《匆匆》。」於是,一篇早期廣為流傳的散文詩就這樣誕生了。 [1]
相傳兩千多年前,孔子在山東尼山,看到一條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於是便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朱自清先生寫《匆匆》時也才24歲,因為早早悟到了時光的飛逝和短暫,因而,對人生也更加珍惜,教學之餘更加勤奮地從事文學創作。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創辦了《詩》月刊,這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1923年,他又發表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首抒情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產生了巨大影響。同年他還發表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顯示出他散文創作的才能。從此以後,他便開始專心致力於寫作散文。
朱先生的散文偏愛敘事和抒情。敘事散文主要以描寫社會現實為主;而抒情散文,一類是以《背影》、《兒女》為代表、描寫個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濃厚的人情味;還有一類就是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抒發個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綠》、《春》、《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說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著對舊時光、老景緻的回憶,抒發了自己對故人的深切懷念之情,這就是《白馬湖》。
在這篇散文里,朱先生回憶起1924年應夏丏尊先生之邀,來到寧波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任教的情形。那時的春暉中學,匯集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眾多驕子——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俞平伯、葉聖陶、弘一法師……他們或以文學為業、或借文學交友。事隔三年,先生筆下的白馬湖溫馨依舊,卻又略帶了幾分淡淡的感傷……
1931年,朱先生留學英國,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漫遊了歐洲。回國後將旅歐歷程寫成散文,陸續發表在《中學生》雜志上,後結集為《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這段時期,他的作品裡展現出一種輕松愉快、充滿活力的抒情格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應約為中學語文教材而作的散文《春》,於1933年7月出版。
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選為大中學校的語文教材,是因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風趣,被公認為是白話美文的典範。1925年他創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傳世之作《背影》強烈感染了幾代讀者。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曾著文寫道:「《背影》用樸素和流暢的文字寫出了一種異常真摯與至誠的情感,這又是談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夠達到這一點,肯定就會長久地打動讀者的心弦。」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醫院辭世,終年五十一歲。先生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為人、朴實為文的品格卻為後人景仰。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他是一個盡職的、勝任的國文教室和文學教師。」
1992年10月,位於揚州安樂巷27號的朱自清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蘇東海(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因祖父,父親長期定居揚州,故自稱「揚州人」(原籍實為浙江紹興)。朱自清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今揚州中學),並且在揚州當過教師(朱自清的孫子現也定居於揚州,從事文化工作);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學任教,親手種下紫藤花,後來此花成為了台州中學的校花。
2 名字寓意編輯本段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這是屈原被流放時請太子卜為自己占卦時說的話,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㈢ 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是誰
季羨林。
雖然遭遇重重磨難,季羨林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在戰爭混亂的年代,他憑借著自己的努力,進入了清華大學學習西洋文學,在大學期間,他發表了十多篇散文,後來他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成為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
而他不僅精通12國語言,翻譯出了許多作品,還是世界上僅有的研究吐火羅文的學者之一,一生成就無數。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民盟盟員、中共黨員。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享年98歲。
㈣ 郭鵬人物簡介
郭鵬,男,1969年8月出生於中國。他是一位在北京語言大學享有盛譽的學者,擔任教授職務。1997年,郭鵬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專攻中國古代文學,並在此期間取得了文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2009年,他在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的東亞系進行了深入的博士後研究,這段經歷無疑豐富了他的學術視野。
自1997年起,郭鵬在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開始了他的教育和研究生涯。他先後在基礎漢語系和漢語文化系任教並擔任職務,曾任第七教研室的黨支部書記和教研室主任。2001年至2003年,他又遠赴日本,在大阪大學外國語學部擔任客員教授,進一步拓展了他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
郭鵬在2004年後在北京語言大學的職位步步高升,先後擔任研究生部直屬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和常務副主任等職。他在此期間對學院的行政管理和學術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2008年起,他擔任漢語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和院長,同時擔任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顯示出他在學術領導力和跨文化交流領域的卓越貢獻。
郭鵬在學術上也成績斐然,他不僅是校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的重要成員,還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言專業的負責人,以及國家級教學團隊的領導。此外,他還負責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點,對推動中國語言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4)2009年北京大學語言教授擴展閱讀
郭鵬,男,中共黨員,2007年央視評選中國職業化十大培訓師, 曾任世界五百強——英國豪特集團中國大區人力資源總監。2007年被清華大學聘為客座教授,2009年為清華--中旭商學院院長,主講執行力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課程,除授課外還兼多家企業管理顧問。另有排球運動運,演員,教師等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