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清華大學孫復初教授

清華大學孫復初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7-10 14:40:04

① 辯論賽:分科利大於弊

分科利大於弊不該取消文理分科:
我們的小學是為初中而設置的,初中為高中而設置的,高中是為考大學而設置的,這種層層關系都是由考試串起來的,這種考試制度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應試能力,而不是綜合能力。如果文理不分科,那麼,學生負擔就職會加重,而且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文理科的非高考學科已通過會考的形式達到了要求,況且如果把大學生的文化結構不合理歸於文理分科的話,那實在有點冤。考上大學的學生哪個不說中學所學的東西大多用不上,而且科學家也說過當代社會,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才能適應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

到底該不該取消文麗分科呢?高中文理分科弊大於利,這一點不難達成共識。但是,有人把「民族素質整體下降、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分離、出不了大師」都歸咎於文理分科,實在有些牽強。

首先,民族整體素質高低與文理分科並無直接關系。素質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其核心是人的才乾和道德力量。知識不等於素質。文理分科只是讓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有所側重,對學生素質高低並沒有直接影響。事實上,單就知識水平而言,我國中小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遠高於歐美學生,這是公認的結論。但我們不能據此認定,我國中小學生的素質遠高於歐美學生,因為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我國中小學生整體素質在下降倒是一個事實。

其次,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分離與文理分科無必然聯系。汶川大地震中一夜成名的「范跑跑」是學文的,而且還是北大歷史系的高材生,地震來臨時,他丟下學生,奪路而逃,事後還為自己的敏捷身手而洋洋自得。試問,「范跑跑」有多少人文情懷?不久前,媒體曝光,浙江大學葯學院博士後賀海波因多篇論文學術造假被國際期刊撤銷,「名」揚海外,讓國內學術界蒙羞。葯學院博士後中學應該學理,之後又經過學士、碩士、博士階段的科學訓練,但賀博士又有多少科學精神呢?可見,學文未必有人文情懷,學理也未必就有科學精神。既然沒有,何談分離?

第三,出不出大師與文理分科也無邏輯關聯。公認的大師中,有文理兼修的,也有「偏科」嚴重的。前者,最典型的是梁思成。梁思成是建築大師,但他的國學根基非常深厚。且看這段出自梁思成之手的文字:「六朝唐宋以來的詩詞里,都愛用幾次『闌干』,畫景詩意,那樣合適,又那樣現成。但是濫用的結果,欄桿竟變成了一種傷感,作態,細膩,乃至香艷的代表。唐李頎詩『苔色上鉤闌』,李太白『沉香庭北倚欄桿』,都算是最初老實寫實的詞句,與後世許多沒有闌干偏要說闌干,來了愁思便倚上去的大大不同。」試問,現在學文的人士中有多少能有這樣的文字功力呢?多乎哉?不多也。後者的代表人物是學貫中西的錢鍾書。錢鍾書出生於詩書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經史方面的教育,中學時擅長中文、英文,卻在數學等理科上成績極差,報考清華大學時,數學僅得15分,但這無礙於他成為一代宗師。由此看來,出不出大師與分科與否並無多大關系。華聲在線稿件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何處呢?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現行高考制度才是根源。在現行高考制度下,只有提高升學率才是「硬道理」,因為升學率決定著學校、老師的前途與命運。正因為如此,多年來「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扎扎實實抓應試教育」這一狀況未有大的改觀。由此導致現在的學校教育被嚴重異化,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基本由高考來決定,而不是由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來決定。說得更直接一些,現在多數中小學是在對學生進行灌輸與訓練,而不是在培養學生。知識可以灌輸,應試技能可以訓練,而素質則必須通過培養才能提高。

所以,如果高考制度不變、人才培養模式不變,僅僅取消文理分科,那麼,結果既不能提升民族素質,也不能促進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結合,更談不上造就什麼大師;這樣做的實際後果只有一個:折騰學生。

文理不分科是大方向,但是,目前還不具備取消文理分科的條件與環境。現在的重點應放在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創新人才培養的辦法措施上,等這些工作做好了,應試教育自然會失去市場,中小學生的負擔就會真正減輕,取消文理分科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弊大於利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不利於培養自主創新人才代表呼籲——— 盡早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今年的「兩會」上,教育仍然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昨日,全國人大代表、湛江師范學院院長郭澤深和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陳觀光等建議,沿襲多年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不利於自主創新人才的培養,這一制度應該盡早取消。 不應在本科讓學生成專才 「文理分科好比把學生強制性地按在兩個池子里拚命灌。」說起文理分科,郭澤深有說不完的話。郭澤深認為,文理分科不但不利於高中階段的教育,也不利於大學人才的培養,由於學生的發展方向從高中階段就基本確定了,大學在招收學生的時候選擇餘地自然就少了,更關鍵的是進入大學的學生的可塑性大大降低了。他指出,目前許多大學都已經意識到低年級分專業的弊端,開始淡化專業概念,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為何就不能早點取消呢? 「現在大學學位已經比較充足了,過去那種試圖在大學本科階段就讓學生成為專才的觀念應該改一改了。」 高考應重點測試基本能力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陳觀光也表示,今後社會發展的方向是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文理分科過早地將孩子的發展方向細化了。像廣東省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科目設置越來越細,連數學都要分文理兩種,「這種做法老師累,學生更累!」 陳觀光指出,目前的文理分科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適應高考制度,這種功利性的做法必須改變。他認為,高考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基本能力的測試上,專業方向的發展應該讓學生在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階段再進行選擇。 文理不分科是發展趨勢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黃崴教授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文理不分科從長遠來看是個趨勢,在基礎教育階段,人既全面發展還要有人文素養,高中也屬於基礎教育,對公民的全面發展,整體素質提高有利。「過去,我們採取文理分科的原因是,教育資源有限,尤其是高中教育資源較少,為了多快好省地培養專業人才,對文理各有側重。」 黃巍告訴記者,目前,大學教育越來越趨向高質量發展,今後可能從普及9年義務教育轉而培養12年義務教育,大學入學率會不斷提高。「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他們的大學生在入學一兩年內都是不分科的,考試統一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應加入「社會服務分」 又訊 昨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殷鴻福提交發言材料建議,將高考錄取標准由「一項標准」改為「三項標准」,分別為高考分、社會服務分、創新特長分。社會服務是指學生在醫院、街道、老弱病殘等福利單位做過多少義工,擔任過什麼社團工作,對社會和人生有什麼經歷等,因此最高分數應該給那些到窮鄉僻壤生活過,甚至為西部、農村和文盲區的發展服務過的學生。 當然,殷鴻福也預料到在中國實施這種改革難度很大,最頭痛的就是「假冒偽劣」和「權力代分」。可以肯定社會服務分和創新分一旦設立,立刻會冒出千種假證和萬張條子,來非法攫取這兩種分,從而使改革名譽掃地,不能再執行下去。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因噎廢食」,正確的做法是在與之斗爭中不斷改進 高考的優點1、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才科學公平的選拔
2、磨練青少年的意志
3、提高基礎教育的水平
4、為農村學子改變自身經濟地位提供條件
5、形成崇尚知識的良好氛圍 [編輯本段]五、高考的缺點一次性筆試
高考地區歧視 :高考的地區歧視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大學是按照省份來分配相應的錄取名額的,通常對於本地區考生保留更多的名額,這樣就使得本地區的錄取分數線相應下降。這種現象對於著名大學集中的北京來說尤為突出。由於很多考生希望考取北京的大學,但大學對其他省份的招收名額有限,其他地區考生分數遠高於北京地區考生而不能被大學錄取的情況甚為常見,在一些省份可以進入重點學校的學生若按照另一些省份高考難度和分數線有可能可以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名牌學府,上本科的則有可能可以上那些省份的重點院校。有人批評這是對考生的歧視,網上激烈的爭論未間斷過,各地學生也多對此憤憤不平,但又只能接受現狀。
一考定終身:由於高考具有相當的權威性,所以所有大學都根據高考分數錄取學生。因此很多人把高考認為是決定人生的關鍵,即「一考定終身 」。 [編輯本段]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高考制度由於現行高考制度是統一考試,於是在高等教育的上端,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階段產生了統一課程標準的弊端,全國所有學生都必須按照統一標准學習。這種教育在失去了教育個性和教育目的的同時,也讓學生喪失了個性發展空間
「整個中國教育問題的『牛鼻子』是高考制度,現在的高考制度牽著中國教育走。」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曾經這樣形容高考。這個形容不無道理。長久以來,高考成績一直是衡量學校、教師教學質量以及學生成績的唯一「硬」標准。
「所謂高考問題,實質是考試的統一性與學生發展和教育發展多樣性之間的矛盾。」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趙炬明分析,由於考試是統一的,就無法兼顧學校和學生的多樣性需求,因此制約了學校和學生的多樣性發展。
若此,造成這一症結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使高考更好地為高校和學生發展服務?
高校沒有招生錄取自主權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水平評估組專家、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岩介紹說:「我國學校實行的是行政化管理。這種體制下,對依法獨立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高校而言,不能依法進行服務性管理。同時,對專業、課程設置的管制致使高校在師資、課程、教材、招生錄取等學校建設方面,失去了自主權和作為。」
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目標,高校在招生時,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素質有不同要求。「但是在政府統管招生的情況下,高校的招生『自主權』,僅僅是在國家統一考試之後的一類本科線限制之內加上20%的挑選權,而且相當一部分高校為了迴避『問題』,主動將它放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這就使得決策責任與後果承擔產生分離,由此引發的問題全部由學校承擔,沒有人對招生質量最終負責。稍微有點個性的教授,便不能容忍這種自己想招的學生招不到,招生權和培養權完全割裂的局面。」
熊丙奇認為,相對於按教育規律進行改革可能惹出的種種問題來說,從某種角度講,控制高校招生自主權是一個保證高考公平,維護公民平等受教育權利、維護社會穩定的辦法,但也是目前高考制度始終不能進行實質性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
學生沒有自我發展選擇權
由於現行高考制度是統一考試,於是在高等教育的上端,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階段產生了統一課程標準的弊端,全國所有學生都必須按照統一標准學習。這種教育在失去了教育個性和教育目的的同時,也讓學生喪失了個性發展空間。又由於統一高考實行文理分科制度,又使很多文理兼顧的學生不得不忍痛割捨「另一半」,發展潛能受到抑制。
「從高中開始一直延伸到高校的文理分科,可能使得大學里文科生不懂自然科學,理科生缺乏人文知識。兩類人不了解彼此的思維方式,不知道對方想什麼和如何想,彼此難以互相理解。」趙炬明說,「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理解、處理社會及生活問題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明顯的片面性,不僅使我們的教育偏離培養目標,不利於培養滿足國家發展需求和面向21世紀發展需要的公民,也不利於造就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師,甚至還會導致很多社會問題。」
學校和學生必須雙向選擇
針對高考進行的改革,十年來各省一直在進行探索,最早進行改革的江蘇省,10年間換了5個方案。「雖然高考制度已經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關口,但由於高校沒有招生自主權,學生沒有選擇權,也只能在考試內容上下工夫,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變革。」江蘇省新中華中學校長張天若解釋。
可是,回歸高校自主權以及增加學生選擇權的高考制度應該是什麼樣的?它對目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統一高考衍生的違背考試公正原則、損害教育公平的腐敗現象能否進行有效遏制?
「這個制度應該是實行多軌道、多樣化,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考試、選擇學校的機會,同時也給高校更多的自主選擇學生機會的制度。」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楯回答說。對此,北京理工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解釋,「21世紀教育研究院6月13日推出的民間版《關於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議》,表達的就是這個設想。學生在參加每年3次的『全國學業能力水平測試』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同時報考多所高校,分別參加不同學校的考試或研究型大學的聯考,考生可以同時取得幾個學校的錄取通知,有選擇地挑選學校。」
楊東平介紹,方案提出的錄取方式也是多元化的,985和211學校可以採用「全國學業能力水平測試+高校自主招生」模式,部分211和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採用「統一學科知識考試+集中錄取」模式,高職高專院校可以採用「自主考試」模式,學校可以根據不同的考試模式,自主多次錄取考生。
「方案還提出了配套改革措施。比如,將考試納入法制軌道,在高校內部建立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度,建立招生全程信息公開制度進行社會監督;實行報名社會化;清理高考加分政策;降低英語分數權重;通過培育社會中介組織,實現考試機構和考試的社會化等等。」熊丙奇介紹說,此外,與自主招生、多次錄取對應,入學後的學生還可以在研究型高校與其他高校、普通高校及職業高校之間及院系之間流動,促進高校教育的競爭。
方案一經公布,有人立即將它與美國、法國、亞洲等國家及地區的招生錄取制度進行比較,以證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有專家提出應該取消文理分科。趙炬明認為,「高考問題我們已經研究了30年,各國國情不同,招生錄取制度不盡相同,並且也在不斷改進,因此沒有可比性。這個方案,汲取了新中國成立以前招生錄取制度的長處,適合國情。如果取消文理分科,政府再能夠在加大高校公信力度、規定工農子弟招生比例及學費補貼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遏制腐敗現象、保障工農子女利益政策的話,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在清華大學教授孫復初看來,招生錄取自主權能否回歸高校,是統一高考制度能否進行徹底改革的關鍵。他認為,高考制度改革,是有效解決我國教育界現存問題的關鍵。

② 關於四六級英語考試是否應該取消的辯論賽

有觀點認為四、六級考試已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絆腳石,要堅決取消;也有人認為四、六級考試准確地衡量了考生的英語能力,需要堅決保留。而部分老師和專家如上海知名SAT和托福培訓機構-上海美盟SAT國際教育則建議將此考試變成如雅思、托福一樣的社會化考試。為什麼主張取消四六考試?有以下幾點。
1.四,六級考試不能真正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
2.是不是什麼學生都要學習英語?英語學習因為四、六級考試的存在有片面擴大化趨勢;
3.四、六級與大學學位掛鉤不科學;
5.每年考試都有大量的作弊現象;
6.四、六級考試收費問題;等等。

另外
英語四六級考試廣受詬病:不能學以致用
英語四六級考試是中國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高校學生都要面臨的考試,分別始於1987年9月和1989年1月。報考人數從當時的10萬多發展到2012年的938萬,2004年的報考人數曾達到1100多萬。然而,這樣一項涉及全中國高校學生的考試制度卻廣受指責。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社會范圍內就出現了對英語四六級考試制度的批評。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價值在於學以致用。而英語四六級採用的是標准化考試,內容依然是閱讀、完形、寫作、翻譯等內容,透露出的更多是應試教育的味道。
清華大學外語系退休教授孫復初在2005年2月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英語四六級考試從根本上違背了語言的學習規律,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反而約束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中國大學中那些標准化英語考試分數很高的學生有不少人卻不具備真正的英語聽說和讀寫能力。那些通過了四六級考試的學生,英文文獻讀不了,英文論文寫不了,連外國人的電話也不敢接。
許多學生都承認,盡管通過了英語四六級考試,可是自己其實並不具備運用英語的能力,仍然是「英語聾子、英語啞巴」。
英語四六級考試正在沖擊著正常學習
對於很多中國高校學生來說,英語四六級考試就像壓在身上的一座大山,因為考試通過與否直接關繫到是否能拿到學位證書:四級不通過不能拿學士學位;六級不通過,不能拿雙學位,也不能拿碩士學位。
許多學生就明確地說,他們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考四六級。同學們瘋狂地背單詞、做模擬題,通過題海掌握了一些考試技巧,只求考試過關,考完就忘記。實際上培養了一種考試能力,對提高英語能力毫無幫助。標准化考試沖擊著正常學習,使學業水平下降。
很多教師也在說,現在的大學生簡直都是活在四六級考試的陰影里,它也阻礙了很多同學的個性和能力發展。
中國青年報2005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4.48%的學生坦承,經常利用其他課程的時間准備四六級考試。而央視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有29.7%的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將在校期間的大部份時間甚至幾乎全部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學習上。
人民大學一位國內知名法學家就在一些非正式場合,頗有點自嘲地說:「他們現在都學英語去了,沒有時間來學我的法律」。
陝西省西安市一所大學的大二學生小趙說:「大學里已經開設了英語課程,為什麼還要再讓學生考英語四六級呢?我覺得負擔很重。」從大二開始,小趙增加了相關會計學的學習,打算以後考研,但是由於學校要求至少過四級,並且把評優加分和英語四六級掛鉤,原本一心想學會計的他,不得不疲於應付四級考試,「我心裡一點都不喜歡,我們需要自主學習。」
從以上來看,我認為,四六級英語考試應該取消!

熱點內容
大學生反思報告 發布:2025-07-12 10:08:43 瀏覽:87
民航專業的大學有哪些 發布:2025-07-12 09:52:37 瀏覽:466
大學生踐行十九精神 發布:2025-07-12 09:52:26 瀏覽:603
研究生導師選哪個專業 發布:2025-07-12 09:46:07 瀏覽:284
美國大學教授工資 發布:2025-07-12 09:31:26 瀏覽:61
研究生保研導師郵件模板 發布:2025-07-12 09:29:57 瀏覽:808
北京語言大學法語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12 09:16:19 瀏覽:312
青島理工大學會計教授 發布:2025-07-12 09:15:37 瀏覽:876
如何形容大學生活 發布:2025-07-12 09:09:48 瀏覽:255
大學生大臉 發布:2025-07-12 09:03:12 瀏覽: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