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農業院教授
1. 周志欽簡介
周志欽教授是一位在農業科研領域有著深厚背景的學者,他目前擔任西南大學的職務。在學術道路上,他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在1986年、1989年和2001年分別在西南農業大學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展現出了扎實的學術基礎和持續的學習能力。
在博士後的研究階段,周志欽教授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師從洪德元院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時間跨度從2002年4月至2007年6月。這段經歷無疑對他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
他還曾在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期間,前往荷蘭瓦赫寧根農業大學進行了訪問學習,這期間的國際交流無疑拓寬了他的視野,為他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9月,他被中國農業科學院聘為柑桔研究所的傑出人才二級學科帶頭人,這顯示了他在專業領域的卓越貢獻和領導地位。
現在,周志欽教授擔任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的院長,他的學術地位和領導力使他在推動學院發展和培養新一代科研人才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職業生涯充滿了學術成就和國際視野,是教育和科研界的傑出代表。
2.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的知名教授
原頌周(1886-1975)男,廣東番禹縣人。1911年畢業於美國愛沃華農業大學,中國近代運用遺傳學原理開展水稻育種的首創者之一,早年撰寫出版的《中國作物論》的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作物栽培生長發育的理論基礎書籍。1951年調任西南農學院教授,講授《作物栽培學》課程,從事紅苕、玉米、豆類等研究 。
陳兆畦(1895-1986),男,漢,廣東省新會縣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24年獲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碩士。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協和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曾任上海中華工業化學研究所主任,中國西部科學院理化研究所主任等職。1953年任西南農學院教授,兼任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擔任過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名譽理事,重慶市生化學會名譽理事長等。長期從事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對生物化學,農業生化及同位素在農業上的應用都有較深造詣。發表論文20餘篇,撰寫有《放射化學》、《植物生物化學》等專著。
陳讓卿(1901-1989)男,漢族,四川渠縣人。1926年南京中央大學畢業,1937年獲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碩士,1950年參加籌建西南農學院,歷任教授、教務長。對四川省甘蔗發展貢獻卓著,著有《甘蔗育種及其技術研究》(英文)、《四川沱江流域蔗糖業調查報告》、《中國甘蔗栽培學》、《西南地區作物栽培學》等。
管相桓(1907-1966)男,漢族,四川營山縣人。193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曾經留學於日本、美國,加利福尼亞博士。先後任華西大學、四川大學農學院、金陵大學教授。1950年調至西南農學院,講授《進化論》、《達爾文主義》、《遺傳學》、《作物栽培學》等課程。畢生致力於四川農業建設和水稻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果。
易明暉(1912-2005)男,四川富順縣人。1933年畢業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氣象專業。歷任重慶大學、四川教育教院、四川大學教授。為國內知名氣象學家。1953年9月調任西南農學院教授。1963 年任農業部高等農業院校氣象學教材編審組長,主編有《氣象學及農業氣象學》一書,發表論文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王翊金(1912-1962)男,漢,江蘇省東台縣人。1935年畢業於江蘇省南通大學後留校任教。曾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先後在四川大學、華西大學、貴州大學、四川教育學院、中央大學、相輝學院、西北農學院任教,1952年在西南農學院農學系任教授。講授《棉作學》《作物栽培》、《生物統計學》等課程。主要從事棉花的科學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編著有《棉花栽培學》等多部教材;撰寫了「棉花纖維品質測定」等多篇論文。
劉明釗(1915-2002)男,四川樂山人。194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後留校任教,1952年到西南農學院,任教授、院長、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重慶市作物學會理事長等職。曾編寫《細胞遺傳學》教材和《英漢生命科學詞典》,主編《農業科學技術自學叢書》。主持「棉花多抗育種及其理論基礎研究」,成果突出,達國內外先進水平。享受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