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北京大學教授馬戎簡介

北京大學教授馬戎簡介

發布時間: 2025-07-12 01:27:21

A.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的緣起

2004年,北京大學在進行「985工程」第二期設計時,有多個社會科學院系同時提出了建立全國性調查資料庫的設想。
在此基礎上,為整合資源,2005年7月11日,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林建華在香山飯店召開了有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各院系專家、負責人以及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周雪光教授、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李中清教授參加的會議。經過一天的討論,達成共識,北京大學將建立在中國進行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的機構和項目。當時決定建立籌備小組,由時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的林毅夫教授擔任組長,時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的馬戎教授擔任副組長,立即開展籌備工作。
籌備組於2005年12月初形成了《關於建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調查所並進行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的報告(初稿)》,該報告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邱澤奇教授執筆完成。
2005年12月28日,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謝宇教授到訪北京時順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時任系主任的馬戎教授召集籌備組部分成員與謝宇教授座談。談到北京大學正在籌建的調查機構與項目,謝宇教授介紹了密西根大學的PSID(美國家庭收入動態調查),對北京大學進行家庭跟蹤調查的設想表示支持。
在匯集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籌備組於2006年3月18日正式向北京大學提交了《關於建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調查所並進行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的報告(上報稿)》。
此後,在林建華常務副校長主持下,責成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和籌備組進一步就即將成立的調查機構和項目的功能、許可權、方案、名稱等和相關9個社會科學院系的人員及其他人員討論、磋商。2006年8月29日,北京大學下達《關於成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通知》,正式成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在林毅夫教授主持下,對中心主任人選進行了招聘、考核等工作後,北京大學校方任命邱澤奇教授為中心主任,負責設計和執行「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
為保證調查中心的工作得到有效監督、與相關院系的研究需求更好協調,2006年11月9日北京大學下達《關於成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管理委員會的通知》,正式成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管理委員會」,任命時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姚洋教授為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包括來自9個社會科學院系的11位教授。我當時是委員之一。
為保障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學術水準的國際性,2007年3月31日,經調查中心主任提議,管理委員會批准,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組建「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學術顧問會」,聘請美國密西根大學謝宇教授擔任主席,委員包括來自世界各地各學科的30餘位教授。
在2008-2009年兩次測試調查之後,為保障2010年的正式調查,經調查中心主任提議,管理委員會批准成立了「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執行委員會」,邱澤奇(社會學)教授任主任,陳玉宇(經濟學)教授、丁小浩(教育學)教授、謝宇(人口學)教授、張拓紅(公共衛生)教授任委員。2010年,調查中心在中國25省(市)組織了調查,為此後的跟蹤調查奠定了基礎 。

B. 第二代民族政策學界的相關看法

潘志平(新疆大學「天山學者」特聘教授)持積極觀點,他認為民族政策的目標應是讓公民逐漸與民族身份脫鉤,通過短期特殊政策扶助弱勢群體,最終實現各民族共同進步。他以高考分數線為例,主張逐步縮小優惠尺度,直至少數民族能自立,無需再依賴優惠。美國的「扶持行動」也是類似制度,但區別在於必須個人申報處於劣勢,體現了競爭社會的智慧。

吳楚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指出我國民族政策的一些偏差,如確認民族身份與優惠綁定,將民族問題與政治混淆,以及過度強調民族文化差異。他認為這可能強化民族間的區別,而非趨同,對民族平等構成傷害。

馬戎(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強調維護「中華民族」和族群區分的重要性,認為中國應警惕民族自決理論可能帶來的國家分裂風險。他以蘇聯解體為例,警示政策制定者注意民族融合政策的潛在風險。

批評者如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海洋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郝時遠則表示,第二代民族政策忽視了民族文化多樣性和民族認同,有的甚至背離憲法平等原則。張海洋認為政策將弱勢群體視為敵對,違反了憲法。郝時遠則認為政策違反了憲法中各民族平等的規定。

總的來說,關於第二代民族政策學界的討論包含了肯定與批評的交織,強調了政策目標、實施策略以及民族平等與國家穩定之間的平衡問題。

C. 二代政策是什麼意思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概念由中國學者胡鞍鋼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提出,旨在通過淡化族群意識,增強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感。這一政策的核心主張是借鑒美國的民族大熔爐模式,強調在國家層面推動不同族群的融合與一體化。在具體實施上,第二代民族政策主要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進行:

在政治層面,政策建議推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確保每個民族都能平等享受國家的基本政策,如計劃生育等。這不僅有助於減少族群間的矛盾,還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在經濟層面上,政策強調促進不同民族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鼓勵民族之間的混居雜居。通過這樣的方式,各民族能夠在經濟活動中增進了解,消除隔閡,共同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在文化層面,政策主張用社會主義思想對各民族進行文化改造,推廣雙語教育,旨在培養公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通過這種文化融合,可以有效地防止宗教極端主義的滋生,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總之,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措施,逐步淡化族群意識,強化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感,最終實現國家的和諧與統一。

D.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辦學歷史

1910年,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設置的課程中即有社會學。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為國立北京大學,在中國哲學門和西洋哲學門中設有社會學課,並於1916年開設第一班社會學,由康寶忠教授主講,前後共三年。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實行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為社會學在北京大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他曾在《社會學與民族學》的演講中說:「社會學和民族學是有密切關系的兩門學科,這兩門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少方面是相聯系的。」李大釗教授則提出研究社會學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認為「唯物史觀是社會學上的一種法則」。他是我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社會學的創始人。
1914至1926年,社會學家陶孟和在北京大學講授社會學課程,許德珩在北京大學畢業後研修社會學,翻譯了塗爾乾的名著《社會學方法論》。1922年燕京大學(後與北京大學合並)設立了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1952年院系調整高校中的社會學系被取消,社會學教學和研究被迫中斷。
1979年社會學在中國恢復後,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和雷潔瓊教授一直積極為籌建社會學系而努力。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於1980年籌建,附設在國際政治系。次年即從培養師資入手,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於1982年4月9日正式恢復重建。從1983年起開始招收本科生,從1985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1986年10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與北京大學社會學所聯合申請並建立了當時全國僅有的文科博士後流動站。1987年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設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緊密配合、互相支持的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成立時名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於1985年成立。2000年6月,北京大學正式宣布社會學系和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打通,保留各自的名稱和編制,組建統一的領導班子,全盤規劃和組織系所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使社會學系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恢復重建以來,系主任先後由袁方、潘乃谷、王思斌、馬戎擔任;系黨委書記先後由王永生、杜勤、吳寶科擔任。

E. 馬戎的介紹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社會學系前任系主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前任所長。北京大學藏學研究院籌備專家。

熱點內容
江蘇大學生墜樓 發布:2025-08-21 18:49:28 瀏覽:83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脫單難 發布:2025-08-21 18:49:17 瀏覽:345
大學生支教的論文 發布:2025-08-21 18:25:27 瀏覽:906
上海大學2015新生入學時間 發布:2025-08-21 18:18:30 瀏覽:123
清華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課程 發布:2025-08-21 18:08:26 瀏覽:753
大學生活漫畫圖 發布:2025-08-21 17:40:22 瀏覽:205
戴頓大學金融專業 發布:2025-08-21 17:18:28 瀏覽:956
中國海洋大學李建平教授 發布:2025-08-21 16:51:54 瀏覽:252
大學教授能否做公司法人 發布:2025-08-21 16:46:03 瀏覽:869
大學生心理選擇題 發布:2025-08-21 16:44:17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