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感人的老教授
⑴ 清華大學劉仙洲像有什麼故事
《清華風物》之「劉仙洲像」
這是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系館大樓。一尊莊重、儒雅的銅像靜靜坐落在此。 劉仙洲,中國近現代機械學奠基者、中國科學史事業開拓者、著名機械工程教育家。他生於1890年1月,河北省完縣人;18歲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運動。 1918年,劉仙洲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大學。他回到保定參加母校育德中學創辦的 「留法勤工儉學」高等工藝預備班的教學工作。三年間,劉少奇、李富春、李維漢等都曾受教於他的講堂。
1924年,年僅34歲的劉仙洲出任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校長。他一改當時中國理工科高等教育被「洋教材、洋教授、洋文」所統治的局面,為學校發展和學術獨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仙洲又先後在東北大學和唐山交通大學任教。1932年8月,他受聘為清華大學教授,參加了工學院和機械工程系的籌建。此後,他擔任過副校長、第一副校長等職。
劉仙洲主持編訂《英漢對照機械工程名詞》一書,成為統一我國機械工程名詞的里程碑。他發奮編寫了15本中文機械工程教材,並對中國機械發明史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他還最早提出「工讀協作制」的思想,提倡工業教育要理論結合實際。 劉仙洲素以勤奮、嚴格、誨人不倦著稱。在授課期間,他從不遲到早退,也規定學生不得無故缺課,作業和考卷過時不收。 1955年,劉仙洲以65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解放後最早入黨的知名老教授之一。他以極大的熱情參加人民政權的建設,毛澤東主席曾特邀他出席最高國務會議共商國是。 1970年,在80歲生日之際,劉仙洲工工整整地寫了一份《我今後的工作計劃》。即使僅靠輸液維持生命,他仍堅持用顫抖的手一字字地修改文章。
劉仙洲一生獻身教育,桃李滿天下。他生平著述300萬字,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學術財富。
先生的音容笑貌,從不曾被淡忘。他用滿腔的熱血丹心,始終守護著一代代年輕的學子,胸懷天下、報國明志!
⑵ 清華校慶請師生品嘗110種面點,這些面點有什麼特點
這次清華校慶最感人的是黃克智院士到現場發言,絕對的人生榜樣,94歲高齡已為祖國工作73年,培養出6位院士。其子黃永剛教授是柔性電子領域最頂級專家。向母校報告節目環節,多位院士總工總裁校友匯報了對祖國的貢獻包括水利,環保,航天等的貢獻。畢業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60年校友向母校匯報。
這次晚會中,有一位90餘歲高齡的老前輩院士黃克智老師,在台上,精神矍鑠地,發自肺腑地用自己的敘述,說出了自己這些年來對於清華的心路歷程,他帶著自己的四輩師徒上台,而第四輩的徒弟也已經是教授級別的老師,帶出了六位院士,桃李滿天下,讓人感慨這種偉大的傳承。
其實舞台上在遠處有一個提詞器,但是老師並沒有按照提詞器上面的內容說,而是用自己背下來的內容自己復述,我看到老教授的眼裡飽含著神情和熱淚,為祖國科研努力了70餘年,我也看到了老—輩清華人的風骨。
當老師提到那個時代的蔣南翔校長,提到了這些年來為了學校的付出,我也被瞬間打動了,我明白了泰斗級別的老師依然在現在奮斗在科研和工作的第一線,理解了付出的意義。
⑶ 劉國忠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劉國忠教授,男,漢族,出生於1969年,祖籍福建省政和縣。他於1987年至1994年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深造,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和碩士學位。隨後,他在1994年至1997年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專攻歷史文獻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便留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擔任教師。他的學術研究領域廣泛,涵蓋了歷史文獻學、中國學術思想史以及國際漢學等多個方面。
劉教授的學術成果豐富,著作包括《〈五行大義〉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古代帛書》(文物出版社,2004年)等專著,以及《中國現代學術經典·余嘉錫、楊樹達卷》(合編,1996年)等。他還參與編譯了《國際漢學著作提要》(1996年)和《中國古代典籍導讀》(1997年),並翻譯了《光明之城》(1999年)等書籍。他的學術論文涉及《中村璋八與〈五行大義〉研究》、《評兩部〈緯書集成〉》等多個主題,這些論文發表在《中國史研究動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等權威期刊上。
作為學術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劉教授曾主編《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選輯·隋唐至清卷》(2003年),並在《清華漢學研究》系列中發表多篇論文。他的研究不僅限於中國,還涉及國際漢學,如《李學勤學術研究評述》和《杜德橋與〈李娃傳〉研究》等。他的研究成果深受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如《評中村璋八先生的漢學研究》(日文版)也在2006年發表。
(3)清華大學感人的老教授擴展閱讀
劉國忠,1963年8月出生。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礦機專業,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中遼三普電池(沈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15個重中之重項目「鎳氫電池生產示範線工程化技術攻關」項目負責人之一。第二屆沈陽市青年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此外,四川省岳池植物油廠廠長、中國老教授協會醫葯專業委員會理事也名為劉國忠。
⑷ 高景德的工作成果
長期從事電機和電力系統分析和控制的研究,發展和深化了電機理論和方法。50年代末,在清華大學指導建成我國第一個電力系統動態模擬實驗室。在串聯電容引起交流電機自激的研究中,得出存在兩個自激區的結論,提出了克服自激的新措施。創立電機多迴路理論,為分析電機內部不對稱故障開辟了新途徑,已在電機內部故障保護裝置的設計中得到應用。領導研究小組研製成功的發電機線性最優勵磁控制器,已在多台大型發電機組投運成功,居國際領先地位。
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他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提出"著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辦學方針,使學校成為以工科為主、理工結合,兼有經管、文科的綜合性大學。
在全國率先成立研究生院,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推行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的各項改革,教學質量有所提高,高層次人才(碩士生、博士生)培養形成規模,初步形成較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科研、技術開發和對外開放有較大發展,提出了把學校建成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的長期奮斗目標,為使學校建成高水平的綜合性大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
現代電能系統運行和控制的新理論與新技術專家。1922年2月生,陝西佳縣人。畢業於西北工學院電機系。解放前曾在北京大學工學院任教。
1951年在前蘇聯列寧格勒加里寧工學院電機系攻讀副博士學位,1956年以「應用於遠距離輸電系統中的凸極同步電機的研究」的論文,被越級授予技術科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在蘇聯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他1956年回國在清華大學電機系任教,是清華大學唯一的跨電機與電力系統兩個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先後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科學生產處處長,1963年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始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同時兼任校科研處處長、研究生處處長等職。1983年先後任清華大學校長、校務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務委員會名譽副主任。
他歷任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委員及第八屆常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四屆常委及榮譽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第三、四、五屆副理事長,《現代電力系統叢書》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電工卷》編輯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及《科學通報》副主編,《電工技術學報》及《電工技術雜志》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攀登計劃「現代電能系統運行與控制的新理論與新技術」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老教授協會會長等職。?
高景德於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5年當選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的特級會員,並被載入國外出版的國際名人錄中。先後獲得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的一百周年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大網路全書》編輯出版榮譽證書、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香港柏寧頓教育基金會(中國)第二屆孺子牛金球獎中的最高獎——傑出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高景德在電機工程領域開拓並發展了電機復數分量理論和電機動態過程理論;創造性地研究了串聯電容引起的交流電動機自激的課題;開辟了和發展了電力系統控制理論及其應用技術;提出了電機多迴路理論;發展了電機參數辨識及測算的新方法;發展了電力系統過渡過程數字模擬的新方法並建立和完善了電力系統物理模型實驗室;又領導了電力系統及大型發電設備安全控制和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開拓並推動了電力電子新學科的研究和發展。他在理論上的創見,在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上的開拓,推動了我國電工學科的發展。
⑸ 柳克俊的人物生平
柳克俊,1933年11月26日生於江蘇省南京市一個普通市民家庭,195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清華大學電機系。在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氛圍熏陶和老師們的培養下,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在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發展。1953年畢業時被鍾士模教授錄取為研究生。隨著教學深入,清華大學引進了蘇聯專家。由於蘇聯專家調動,柳克俊隨蘇聯專家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讀研究生。為了能流利地跟蘇聯專家對話,學校要求必須在兩個月內掌握俄語。於是,他夜以繼日地學習俄語,俄語過關了,他成為蘇聯專家的得力助手。195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研究生畢業,按原計劃應返回清華大學建立自動化系,但是,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因地理位置在哈爾濱故民間簡稱哈軍工)急需高科技人才,部隊把他調到哈軍工海軍系建設指揮儀專業。他積極投入到海軍系的建設工作中。1957 年他以秘書、翻譯、海軍團員的身份隨中國軍事院校代表團出訪蘇聯、波蘭、捷克等國,通過參觀訪問,進一步激發了他科技強國、強軍的決心。
20世紀50年代,我國進口的機電解算裝置非常昂貴。他在很快掌握這些軍事裝置的同時,思考如何把算盤的工作原理用電子器件去自動完成。1956年底,他提出軍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設計方案,立即得到各級首長的贊成和支持,並被任命為該技術的負責人。經過奮戰,1958年9月研製成功我國首台軍用電子數字計算機——「901」,為軍隊指揮自動化建設打下基礎。
60年代初,哈軍工進行學科調整,成立計算機系和計算機研究所,柳克俊是該部門的技術骨幹。70年代哈軍工南遷湖南長沙,改名為長沙工學院,後改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柳克俊繼續從事計算機研究,積極推進軍隊指揮自動化建設,同時,在系統工程領域進行開拓,參與創建了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為系統工程、信息系統工程在我國、我軍的推廣和應用作出了貢獻。
1984年,柳克俊調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任總工程師。海軍成立指揮自動化領導小組,他擔任該小組副組長、總工程師。在此後10多年中柳克俊為我國海軍裝備現代化建設工作著,積極推動和開展了海軍指揮自動化工程。他參與創立了該中心碩士研究生點、聯合博士研究生點。他跟蹤信息技術的發展,始終站在這個領域的前沿,不斷為我軍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柳克俊身兼多職,他是國防大學、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一屆理事、第二至第六屆常務理事、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軍事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軍事運籌學》等雜志編委,國傑老教授科技開發研究院項目主管和信息與系統工程咨詢開發研究所領導。他一直在教育戰線、科技戰線上耕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