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鬍子的大學教授
❶ 聞一多簡介
聞一多,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和學者。
1922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赴美留學。先入芝加哥美術學院,次年轉入科羅拉多大學美術系。1925年回國後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1927年,任南京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的李公朴的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演講》,當天下午在西倉坡宿舍門口即被國民黨昆明警備司令部下級軍官湯時亮和李文山槍殺。
(1)中國留鬍子的大學教授擴展閱讀:
創作風格
詩歌頌自然、歌頌青春,感情熱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發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詩論以提倡「三美」的新詩格律化理論為代表。
散文抨擊社會時弊、批判傳統文化,其中尤以《最後一次演講》最為驚心動魄。
聞一多的詩歌表現了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痛恨,抒寫了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1)中國留鬍子的大學教授擴展閱讀:網路-聞一多
❷ 是否能告訴我聞一多先生的一些著名的事跡呢
聞一多先生的事跡:
聞一多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
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2)中國留鬍子的大學教授擴展閱讀:
聞一多熱愛祖國,愛國主義如同一條紅線貫穿他的一生,最後把他引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經有過迷茫、失誤與苦悶。
但是經過深思和中國共產黨的關懷與幫助,終於找到了真理,而一經找到了真理,他便義無反顧,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為實現真理而英勇奮斗,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聞一多博學多才,除新詩與古文學研究外,在美術、戲劇、書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當高深的造詣。
❸ 聞一多事跡精選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huá),號友三,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趕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青島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1943年後,因目睹蔣介石政府的腐敗,於是奮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
聞一多
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一二一慘案發生後,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遺著由朱自清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著作書目
《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一多全集》(1一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一多選集》1951,開明
《聞一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一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一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碧藍碧藍的天幕上印著幾朵雪白雪白的雲。
連綿起伏的青山腳下,一汪清澈的湖水,水中鑲嵌著大片大片的荷葉。在碧綠如洗的荷葉中,點綴著一支支荷花,雪白的、粉紅的,時見晴蜒立在荷尖,常有黛燕掠過水面。一陣輕風吹過,荷花、荷葉刷刷地曼舞輕腰,遠處湖面上泛起道道銀波。這一切,在驕陽麗日下顯得格外清新悅目。
這湖,名為望天湖,方圓約一萬畝,位於長江中游北岸的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
1899年11月24日(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聞一多就誕生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
湖的北岸有一棟青磚瓦房,一進幾重,高朗氣派,一看便是名門望族。房子坐落在山凹內,屋後樹木蔥蘢,門前是一壠稻田。這就是聞一多的故居,當年的聞家新屋。多年之後,聞一多曾經這樣描述過他的故宅:
面對一幅淡山明水的畫屏,
在一塊棋盤似的稻田邊上,
蹲著一座看棋的瓦屋――
緊緊地被捏在小山底拳心裡。
這清靈、別致的文字勾染出了一幅活脫脫的水墨丹青圖畫,表現出聞一多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這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了幼年的聞一多以美的熏陶,家鄉的明山秀水滋養了詩人、學者和畫家聞一多。
巴河鎮地處鄂東,位於巴河與長江交匯處,是古刑楚屬地,過去名蘄水縣,現歸浠水。巴河是浠水的第二大河,發源於大別山南麓,沿浠水縣的西緣入江。據《浠水縣志》記載,東漢光武帝在們期間,有一支來自名叫巴州那個地方的移民居住在這河口地帶,從此,人們把這條河叫「巴河」,一直沿用至今。它上接鄂州、黃州,西連武漢三鎮,下通黃石,連接九江,交通方便,物產富饒。這里尤以生產九孔蓮藕而聞名。其藕潔白如玉,入湯久煨不化,入口滑爽柔綿,滿口生香,因而馳名鄂東,清代曾定為宮廷貢品。
自古以來,巴河是難得的魚米之鄉,清嘉慶浠水籍狀元陳沆有「日有千人撒網,夜有萬盞明燈」的詩句描述。這里文化發達,素有戲劇之鄉之稱。一年四季的時令節日,龍燈廟會、婚壽喜慶、氏族修譜,以及各種民間佛事祭祀活動,都有演戲的習慣。常常一演十天半月,紅男綠女,扶老攜幼,這里看完了,又到那裡去看。當地流傳著「世上有,戲上有」,「少讀儒書多看戲」的說法。聞一多也是一個小戲迷,不論巴河鎮上或附近鄉村演戲,他總是吵著要大人們領著去趕熱鬧。
聞一多看戲可認真啦!舞台上紅花臉進,白花臉出,他都要問個清楚明白,這是好人還是壞人?演員的一招一式,一哭一笑,他也能與之同悲同樂。「舞台小天地」里的忠*善惡,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潛移默化,培養了他不畏強暴、揚善抑惡的正義感。聞一多還對戲劇中各式各樣的古裝人物服飾特別感興趣。看完了戲,回家就對照鄉像小說中的人物插圖描描畫畫。時間長了,他所畫的山水、花草、蟲鳥、人物等等都還有板有眼,頗受長輩們的稱贊。他把它們裝訂成冊。
後來,家裡、村中的姑姑、嬸嬸、姐姐們,誰要綉枕頭、納襪底、做桃花抹衣,都找他畫花樣。這種早年的興趣,後來逐漸發育成為聞一多在清華讀書時酷愛繪畫、在美國留學專攻美術的內因。
聞一多在看戲、繪畫的興趣中建立了與他家長工韋的深厚感情。
韋奇年輕參加過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軍,太平天國失敗後,他從江西流落到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在聞一多家幫工。他為人厚道誠實,人緣好,身體也很好,七十多歲時還能扛粗杠子抬東西。他做事舍已,在聞家幹了幾十年,全家上下都很尊重他。
韋奇對聞一多很有感情。聞一多出生時,是他去叫的接生婆。聞一多一歲時生了一場大病,當時叫「熱症」,久燒不退,險些送命,甚至母親已把裝殮的衣鞋都准備好了。也是韋奇三番五次地去請醫生、抓葯,終於從死神那兒奪回了聞一多的生命。每次,韋奇從巴河鎮回來總忘不了給聞一多帶一個餅、麻花等街坊小吃。
每逢趕場看戲,聞一多騎坐在韋奇的肩上,兩手抱住韋奇的額頭,樂顛顛地聽韋奇講故事,解釋劇情,說明舞台人物。回到家,韋奇又到處從舊書中翻找綉像畫供聞一多臨摹;又為他剪紙花,訂畫冊,帶他到後山或望天湖邊寫生。他疼聞一多,聞一多也很愛他,處處維護著他。韋奇有一個癖好:愛吃狗肉。但當時人們認為狗肉不登大雅之堂,不能入席,而且不能在灶台上烹制。因此,韋奇只好在後門架幾塊磚支個鍋或鼎罐(一種形似古鼎有耳無足的炊具)煮著吃。然而,聞家還是有人對此看不順眼,動輒責罵。聞一多卻表示不以為然。一次,韋奇又燒狗肉吃,聞家有人要打他,聞一多讓韋奇躲在自己的書房內,自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出面責問:「打人對不對?」
巴河鎮素來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過去的蘄水縣常以「清出狀元明出相」輝耀史冊。然而巧的是,這狀元與宰相都集中在巴河鎮,且相相距聞一多都不出三四里地。「相」,指姚明恭(1583~1644),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任戶部尚書;「狀元」,指陳沆(1785~1826),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鼎甲第一名狀元,名噪京都,更飲譽鄉梓。自後,巴河一帶的鄉民就把他們作為教育子女成才的楷模。聞氏是巴河一帶的書香門弟,代有才人,曾出過進士2人,舉人5人,貢生17人,太學生62人,秀才119人。倘若書香不繼則是這種家族的飲天大恨。聞一多的家父佐逵公勤發奮,苦讀書,長於詩詞曲賦。他把樹人的希望寄託在後人身上。先是建了一座「誘善齋學舍」,在家中寬裕時,又蓋起了氣派非凡的聞家新屋,並專辟「綿葛軒」書房。後來學生多了,更名為「綿葛軒小學」。
聞一多的父親譜名邦本,又名廷政,字固臣,號道甫,排行第二,是清末的秀才,對國學有相當的造詣,是一位嚴謹勤儉的長者。早年參加過一些維新變革的活動,較早地接受了新思潮影響。他深懷愛國救國之心,為人耿介正直,不願隨俗浮沉,在政界呆過一陣後,就退隱家園,深居簡出,讀書寫字,延師督子,創辦改良私塾,以輔導兒孫為己任。他有10個孩子,5男5女,聞一多是第4個兒子,譜名家驊。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共有嫡堂兄弟17人,聞一多排行第11,為了稱呼方便,弟妹們都叫他「一哥」,子侄們稱他「一伯」、「一叔」。
聞一多5歲啟蒙,老師姓徐。老先生有些古怪,管教也頗為嚴厲,還是老一套的方法方法,學的也是《三字經》、《幼學瓊林》、《爾雅》等傳統教材。不過,他教書很負責任,稱得上一絲不苟,學生們對他敬畏有加。起初,聞一多年紀小,與兄長們比賽朗讀,雖比不過,但他很認真,很要強。晚上,還隨父親念《漢書》,父親喜歡把《漢書》中有趣的故事,特別是文人自小苦讀的故事,講給他聽。幼小的聞一多竟能把白天徐老師講的古人刻苦攻讀的故事與《漢書》中的故事相比較。這使得父親看在眼裡,樂在心中。
聞一多6歲時,聞家又聘請畢業於師范學堂的王梅甫為老師。王先生是一個比較開明的讀書人,他在傳統的課程之處,也都國文、歷史、博物、修身等新教材,同時還選用梁啟超的文章來教學生。因為這些文章淺近,有時代氣息,貼近生活,孩子們倍感新鮮。他的傳授方法也有變化,不讓學生們搖頭晃腦地死記硬背,而注意運用文字的能力。老師教得活,學生學得也活。聞一多眼界大開,興趣更濃。
孩子們的天性是好玩的。每當門外有玩龍燈、耍獅子,或有婚嫁的花轎經過時,孩子便心猿意馬、吵吵鬧鬧地要看熱鬧。然而聞一多卻好像什麼也沒有聽見,什麼也沒有發生,專心致志地讀書。這種不受干擾、不隨波逐流,卻如「小大人」那樣老成持重的讀
童年
碧藍碧藍的天幕上印著幾朵雪白雪白的雲。
連綿起伏的青山腳下,一汪清澈的湖水,水中鑲嵌著大片大片的荷葉。在碧綠如洗的荷葉中,點綴著一支支荷花,雪白的、粉紅的,時見晴蜒立在荷尖,常有黛燕掠過水面。一陣輕風吹過,荷花、荷葉刷刷地曼舞輕腰,遠處湖面上泛起道道銀波。這一切,在驕陽麗日下顯得格外清新悅目。
這湖,名為望天湖,方圓約一萬畝,位於長江中游北岸的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
1899年11月24日(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聞一多就誕生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
湖的北岸有一棟青磚瓦房,一進幾重,高朗氣派,一看便是名門望族。房子坐落在山凹內,屋後樹木蔥蘢,門前是一壠稻田。這就是聞一多的故居,當年的聞家新屋。多年之後,聞一多曾經這樣描述過他的故宅:
面對一幅淡山明水的畫屏,
在一塊棋盤似的稻田邊上,
蹲著一座看棋的瓦屋――
緊緊地被捏在小山底拳心裡。
這清靈、別致的文字勾染出了一幅活脫脫的水墨丹青圖畫,表現出聞一多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這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了幼年的聞一多以美的熏陶,家鄉的明山秀水滋養了詩人、學者和畫家聞一多。
巴河鎮地處鄂東,位於巴河與長江交匯處,是古刑楚屬地,過去名蘄水縣,現歸浠水。巴河是浠水的第二大河,發源於大別山南麓,沿浠水縣的西緣入江。據《浠水縣志》記載,東漢光武帝在們期間,有一支來自名叫巴州那個地方的移民居住在這河口地帶,從此,人們把這條河叫「巴河」,一直沿用至今。它上接鄂州、黃州,西連武漢三鎮,下通黃石,連接九江,交通方便,物產富饒。這里尤以生產九孔蓮藕而聞名。其藕潔白如玉,入湯久煨不化,入口滑爽柔綿,滿口生香,因而馳名鄂東,清代曾定為宮廷貢品。
自古以來,巴河是難得的魚米之鄉,清嘉慶浠水籍狀元陳沆有「日有千人撒網,夜有萬盞明燈」的詩句描述。這里文化發達,素有戲劇之鄉之稱。一年四季的時令節日,龍燈廟會、婚壽喜慶、氏族修譜,以及各種民間佛事祭祀活動,都有演戲的習慣。常常一演十天半月,紅男綠女,扶老攜幼,這里看完了,又到那裡去看。當地流傳著「世上有,戲上有」,「少讀儒書多看戲」的說法。聞一多也是一個小戲迷,不論巴河鎮上或附近鄉村演戲,他總是吵著要大人們領著去趕熱鬧。
聞一多看戲可認真啦!舞台上紅花臉進,白花臉出,他都要問個清楚明白,這是好人還是壞人?演員的一招一式,一哭一笑,他也能與之同悲同樂。「舞台小天地」里的忠*善惡,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潛移默化,培養了他不畏強暴、揚善抑惡的正義感。聞一多還對戲劇中各式各樣的古裝人物服飾特別感興趣。看完了戲,回家就對照鄉像小說中的人物插圖描描畫畫。時間長了,他所畫的山水、花草、蟲鳥、人物等等都還有板有眼,頗受長輩們的稱贊。他把它們裝訂成冊。
後來,家裡、村中的姑姑、嬸嬸、姐姐們,誰要綉枕頭、納襪底、做桃花抹衣,都找他畫花樣。這種早年的興趣,後來逐漸發育成為聞一多在清華讀書時酷愛繪畫、在美國留學專攻美術的內因。
聞一多在看戲、繪畫的興趣中建立了與他家長工韋的深厚感情。
韋奇年輕參加過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軍,太平天國失敗後,他從江西流落到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在聞一多家幫工。他為人厚道誠實,人緣好,身體也很好,七十多歲時還能扛粗杠子抬東西。他做事舍已,在聞家幹了幾十年,全家上下都很尊重他。
韋奇對聞一多很有感情。聞一多出生時,是他去叫的接生婆。聞一多一歲時生了一場大病,當時叫「熱症」,久燒不退,險些送命,甚至母親已把裝殮的衣鞋都准備好了。也是韋奇三番五次地去請醫生、抓葯,終於從死神那兒奪回了聞一多的生命。每次,韋奇從巴河鎮回來總忘不了給聞一多帶一個餅、麻花等街坊小吃。
每逢趕場看戲,聞一多騎坐在韋奇的肩上,兩手抱住韋奇的額頭,樂顛顛地聽韋奇講故事,解釋劇情,說明舞台人物。回到家,韋奇又到處從舊書中翻找綉像畫供聞一多臨摹;又為他剪紙花,訂畫冊,帶他到後山或望天湖邊寫生。他疼聞一多,聞一多也很愛他,處處維護著他。韋奇有一個癖好:愛吃狗肉。但當時人們認為狗肉不登大雅之堂,不能入席,而且不能在灶台上烹制。因此,韋奇只好在後門架幾塊磚支個鍋或鼎罐(一種形似古鼎有耳無足的炊具)煮著吃。然而,聞家還是有人對此看不順眼,動輒責罵。聞一多卻表示不以為然。一次,韋奇又燒狗肉吃,聞家有人要打他,聞一多讓韋奇躲在自己的書房內,自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出面責問:「打人對不對?」
巴河鎮素來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過去的蘄水縣常以「清出狀元明出相」輝耀史冊。然而巧的是,這狀元與宰相都集中在巴河鎮,且相相距聞一多都不出三四里地。「相」,指姚明恭(1583~1644),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任戶部尚書;「狀元」,指陳沆(1785~1826),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鼎甲第一名狀元,名噪京都,更飲譽鄉梓。自後,巴河一帶的鄉民就把他們作為教育子女成才的楷模。聞氏是巴河一帶的書香門弟,代有才人,曾出過進士2人,舉人5人,貢生17人,太學生62人,秀才119人。倘若書香不繼則是這種家族的飲天大恨。聞一多的家父佐逵公勤發奮,苦讀書,長於詩詞曲賦。他把樹人的希望寄託在後人身上。先是建了一座「誘善齋學舍」,在家中寬裕時,又蓋起了氣派非凡的聞家新屋,並專辟「綿葛軒」書房。後來學生多了,更名為「綿葛軒小學」。
聞一多的父親譜名邦本,又名廷政,字固臣,號道甫,排行第二,是清末的秀才,對國學有相當的造詣,是一位嚴謹勤儉的長者。早年參加過一些維新變革的活動,較早地接受了新思潮影響。他深懷愛國救國之心,為人耿介正直,不願隨俗浮沉,在政界呆過一陣後,就退隱家園,深居簡出,讀書寫字,延師督子,創辦改良私塾,以輔導兒孫為己任。他有10個孩子,5男5女,聞一多是第4個兒子,譜名家驊。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共有嫡堂兄弟17人,聞一多排行第11,為了稱呼方便,弟妹們都叫他「一哥」,子侄們稱他「一伯」、「一叔」。
聞一多5歲啟蒙,老師姓徐。老先生有些古怪,管教也頗為嚴厲,還是老一套的方法方法,學的也是《三字經》、《幼學瓊林》、《爾雅》等傳統教材。不過,他教書很負責任,稱得上一絲不苟,學生們對他敬畏有加。起初,聞一多年紀小,與兄長們比賽朗讀,雖比不過,但他很認真,很要強。晚上,還隨父親念《漢書》,父親喜歡把《漢書》中有趣的故事,特別是文人自小苦讀的故事,講給他聽。幼小的聞一多竟能把白天徐老師講的古人刻苦攻讀的故事與《漢書》中的故事相比較。這使得父親看在眼裡,樂在心中。
聞一多6歲時,聞家又聘請畢業於師范學堂的王梅甫為老師。王先生是一個比較開明的讀書人,他在傳統的課程之處,也都國文、歷史、博物、修身等新教材,同時還選用梁啟超的文章來教學生。因為這些文章淺近,有時代氣息,貼近生活,孩子們倍感新鮮。他的傳授方法也有變化,不讓學生們搖頭晃腦地死記硬背,而注意運用文字的能力。老師教得活,學生學得也活。聞一多眼界大開,興趣更濃。
孩子們的天性是好玩的。每當門外有玩龍燈、耍獅子,或有婚嫁的花轎經過時,孩子便心猿意馬、吵吵鬧鬧地要看熱鬧。然而聞一多卻好像什麼也沒有聽見,什麼也沒有發生,專心致志地讀書。這種不受干擾、不隨波逐流,卻如「小大人」那樣老成持重的讀書勁兒著實贏得了家裡人的一致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