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薛老師安徽大學

薛老師安徽大學

發布時間: 2025-07-17 01:16:53

① 石橋中學的光輝的歷程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國民經濟處於極端困難時期,黨中央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為了節省財政開支,對我國當時的中、高等教育院校進行了關、停、並、轉。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隨著青少年的增多,許多人沒有地方讀書。為了解決這些矛盾,黨中央作出了採用「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即除了辦好當時保留下來的公辦學校外,更要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在城市廠礦建一些半工半讀的工業學校,在農村辦一些半農半讀的農業學校。於是在縣教育局的督辦下,當時的石橋人民公社農業中學(簡稱石橋農中),經過籌建、招生,於1965年5月4日正式創立,並於這一天舉行了成立大會暨首屆開學典禮。在大會上,縣教育局分管耕(工)讀學校的韋永獅老師及石橋公社黨委宣傳委員鄭立本同志相繼作了重要講話,各兄弟單位致了賀信。
石橋農中當時招收了初一一個班,約70名學生,學生有三個來源,馬橋初中停學學生,小學畢業幾年的學生,還有小學沒畢業的學生,因此文化程度不齊。有的學生因大隊需要而提前離校安排工作。
校舍因陋就簡,借用當時團林大隊(現團林村)的辦公室。課桌凳學生自帶。學校在團林大隊的周家垾開墾了30餘畝荒地作為師生的學農基地。成立時的石橋農中僅有專職教職員5人。李思漢(中共黨員)任校長,李聲槐、劉家慶任教師,庾可武任食堂炊事員,吳繼庭任農業工人,並聘用當時團林大隊黨支部書記晉德寶任農業生產顧問。教職工的工資及辦學經費主要由石橋人民公社負擔,教育局只作適當補貼。
農中的體制是半耕半讀制(民辦)。農閑時、陰雨天,以學習為主;農忙時,為了搶收搶種,以生產勞動為主。一般情況下,上午學習,下午勞動。教學時間,由老師教授初中的主要課程,開設語文、數學、政治和生產技能。另外,通過參加生產勞動獲得的收益,爭取達到師生的口糧半自給(因為當時農村農民實行口糧按勞分配製度)。學校成立了「校務管理委員會」,由校長、職工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對學校重大事情作出決策。學校成立共青團支部,教師李聲槐任團支部書記,兩名學生任支委。
由於學生的增加,班級數的增多,再加上學農基地移作它用,農中從1965年9月搬遷到當時的永興大隊(現永寧圩村),借用原來的糧庫做教室,學農基地也隨之配備到教學區附近。為了解決辦學經費的困難,石橋農中又進行了第二次搬遷,1966年8月遷移到當時的石橋人民公社水產養管會設立的魚苗場(即原來的學農基地周家垾),與之合並。組織上成立場校黨支部,養管會負責人姚振滿任黨支部書記,李思漢校長任支委。學校成立團支部。學校教職工的工資及辦學經費由養管會負擔,做到了以場養校。石橋農中為石橋人民公社農業生產輸送了不少寶貴人材。 由於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經費的投入,石橋農中又第三次搬遷,1969年10月遷移到當時的石橋小學(現成人學校校址),並正式改名為公辦的石橋初級中學。石橋初中的教師有三個來源:一是農中教師李思汗、李聲槐,二是選拔了部分小學教師詹聲仁、詹正華、楊其祿、汲自樹、王根,三是新分配的大中專畢業生丁太堂、崔友暉、崔之玉、詹聲禮等。石橋初中由王根、李思漢、詹正華組成了行政領導班子。 1970年3月,石橋初中部招收了第一個全日制初中班,40多人,其中包含農中帶過來的學生,小學和初中教師在一起辦公。抗日戰爭時期的老革命、老幹部王根同志擔任石橋初級中學革命委員會主任,負責學校工作。1971年3月,石橋公社范圍內要求上初中的學生人數多起來,石橋初級中學的教室不夠,於是在石橋公社陶村大隊小學、新太大隊小學、興永大隊小學分別招收一個初中班,學生人數20-30人不等,時稱「戴帽子」初中。但苦於初中學生分散,師資不足,有許多課程無法開設,特別是數學、英語、化學(當年化學稱《工業基礎知識》,在初一開設)等課程沒有老師,而石橋初級中學這些學科的師資相對強一些。另外,這些教學點的教學條件極其簡陋,用泥土築台,算作課桌。故此,1972年3月,將各大隊小學的三個初一班合並到了石橋初級中學,編為兩個初二班。這一年石橋初級中學初中部已有5個班(初三一個班;初二初一分別兩個班),再加小學幾個班。但當時的班額並不大,在校學生並不多,教師中有三名大學本科畢業生,他們是皖南大學英語系畢業的崔友暉老師,合肥師范學院英語系畢業的丁太堂老師和中文系畢業的尹顯忠老師,這在當時確是鳳毛麟角。雖然當時英語學習不被重視,但對學生的熏陶和影響還是很大的。石橋初中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石橋初級中學的各屆畢業生,後來有很多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學。
由於宿舍只有6間土牆麥草屋,當時的教職工大多住在家中,早出晚歸,只有外地的兩位崔老師和尹顯忠、丁太堂老師住校,每個房間不足5平米,低矮潮濕,好在不漏雨。學校也辦有食堂,汲自樹老師管理,薛傳根師傅燒鍋。供應師生的伙食,供應量很有限,以供應教師為主。茅草燒火,燜子燜飯,常常吃夾生飯,始終沒有改觀,因為那茅草火很烈,無法控制,要麼燒焦了,要麼燒生了。那夾生飯給我們師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73年1月,石橋初級中學首屆畢業生畢業,學校組織全校教職工和全體初三畢業生步行到當塗一中教學樓前合影留念。這一屆畢業生大多升入了石橋中學首屆高中班。 1972年初,石橋初中已初具規模的時候,校舍緊缺的矛盾進一步突現出來,學校四周都是溝池和村莊,無發展空間,下一步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下一年初一又將招生,並且不止一個班,沒有了教室,引起了學校領導和公社領導的高度重視。同時,縣教育局根據當時大公圩有幾所初中招了高中班,教學資源十分分散的情況,准備集中力量在大公圩地區辦一兩所完中,但辦學地點沒有最後確定,縣教育局也拿不出經費。石橋公社和學校領導抓住了這個機遇,要求在石橋辦完中。石橋公社領導對教育十分重視,開創了石橋黨委和政府重視教育的傳統。時任石橋公社政工組長的戎敬芳分管教育,他親自出面,帶領學校領導幾經向縣教育局及縣領導要求,闡述石橋在大公圩的中心地理位置有利於大公圩各公社學生上學方便的道理,並說明石橋公社人民對於辦高中的熱情。經縣領導、教育局領導和石橋公社領導及石橋初中領導慎重研究,決定:在石橋辦一所完中,同時決定石橋中學另選校址,重造新校,中小學分離。1972年初,石橋公社統籌安排,派時任石橋公社人保組長鄭立本牽頭,召集各方人員會議,採用「抬田」形式,即將臨近石橋公社街東生產隊四周生產隊的土地劃一部分給街東生產隊,而將街東生產隊的成片的上好的良田33畝劃撥給石橋中學建造完中,就是現在石橋中學的學生生活區。這是石橋人民在辦教育上的一個大動作。這項工作得到了街東生產隊人民的大力支持,他們犧牲了自身利益,為石橋中學的誕生作出了貢獻。
石橋初中派詹正華老師擔任建造石橋中學的籌辦工作。當時正經歷著文化大革命的災難,經濟十分困難,沒有資金,石橋公社就發動各生產大隊支援石橋中學各種建築材料,磚瓦木材紛紛運到工地,並且指派民工到工地無償做工,石橋初中的學生也經常到工地參加搬磚搬瓦的義務勞動,真正是自力更生辦學校,人民教育人民辦。1972年5月,石橋中學第一期四排磚瓦木結構的平房建造完工。共8個教室24間,教師單身宿舍8間,食堂4間,共計36間。這在農民普遍住草房,石橋還很少看到瓦房,人民生活還處在不能解決溫飽的年代,不能不說石橋的政府和人民太重視教育了。
1972年9月,石橋中學搬進了新校址。小學留在了原校址。除了蒙玉華老師留在了小學外,其餘的教職工都到了石橋中學。王根同志繼續擔任學校負責人。教師住家的仍在原校址住家,單身的住到新校區宿舍,兩人一間,宿舍剛夠開兩張床,擺兩張辦公桌,再放別的東西,房門就無法開關。但條件已有了大大的改善。
縣教育局為了加強石橋中學的領導和教師力量,調來了團結街小學的教務主任夏可鈺同志,擔任石橋中學的教革組長,分管教學,分配來安徽師范大學物理系畢業生陳兆金同志和化學系畢業生王書貴同志,擔任高中教師,白書雲老師任體育教師。73級學生入學時,初中2個班。石橋中學高中部招收的首屆高中班開學了,共計62人,編為一個班。
1974年3月,學校教職工21人,其中公辦教師17人,民辦教職工4人。1974年4月,教育局分配來安徽大學英語系畢業生周時淮、蕪湖師專物理系畢業生尹親貴和數學系畢業生徐瑞鈴。以後幾年,分配來石橋中學任教的高校畢業生較少,由於初中班級的增多,師資的不足,石橋公社又從各大隊抽調了部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補充教師隊伍。這時原食堂已不夠用,移到了教師宿舍後面的瓦業組,瓦業組就是石橋建安公司的前身,瓦業組早在1971年就在這里造了一排瓦房辦公,後來由於石橋中學的需要,1973年瓦業組遷出,房子留給了石橋中學,共計8大間。西頭三間經改造做了食堂,東頭五間經改造做了學校的大禮堂,用於學生的集會,再後來做了教師集體宿舍。

② 明光市第三中學的名師風采

該校獲得地市級以上表彰的優秀教師
詹軍老師:男,本科學歷,1991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一級教師,初中政治教研組長,中共黨員,滁州市「中青年骨幹教師」,多年任教初三畢業班,且中考成績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優質課評比多次獲滁州市明光市大獎,教學設計、論文評比多次獲省市大獎。
牛宗道老師:男,本科學歷,1998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一級教師,獲滁州市首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省物理教學觀摩與評比三等獎;多篇論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及國家基礎教育核心期刊發表。
張冶老師:男,本科學歷,2007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二級教師,中共黨員,獲滁州市優質課大賽二等獎。
王慧老師:女,本科學歷,2007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二級教師,中共黨員,獲滁州市高中英語教學基本功大賽二等獎。
陶德香老師:女,本科學歷,2006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年級英語教研組長,獲滁州市高中英語優質課大賽二等獎,滁州市高中英語教學基本功大賽三等獎。
薛霽老師:女,本科學歷,1998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獲安徽省數學優質課大賽一等獎。
張娟老師:女,本科學歷,2004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二級教師,獲安徽省數學優質課大賽二等獎,安徽省「優秀教師」,滁州市「教壇新星」,滁州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林必昌老師:男,1995年7月參加工作,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明光市「優秀黨員」,滁州市「模範教師」,連續多年考核獲「優秀」等次,長期擔任高三實驗班教育教學工作,教學成績突出,其中2011年高考中,所帶的高三(6)文科班達本科線30人,有多篇教學論文在報刊和雜志上發表。
汪翠龍老師:男,1994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現任初中語文教研組組長。2002、2007、2011年獲得明光市委市政府授予「模範教師」稱號;1997年至今連續十年考核為「優秀」等級。2007、2010、2011年中考人均分獲得明光市第二名。論文獲國家論文一等獎一篇,三等獎一篇;省一等獎一篇;滁州市一等獎一篇。
丁家和老師:男,本科學歷,中共黨員,高一地理組教研組組長,多年教高三畢業班,班級成績名列前茅,曾獲明光市優秀教師。
吳秀靜老師:男,1989年7月畢業於滁州學院化生專業,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初中化學教研組組長,2000年明光市「優秀教師」;2000、2001年受到滁州市教育基金會表彰;2003年滁州市優質課評比三等獎;2007年明光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2010、2011年初中教師繼續教育主講教師;2011年明光市「模範教師」。
陳濤老師:男,2005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二級教師,明光市「模範教師」,所教班級連續兩年獲得明光市期末統考第一名。
吳長松老師:男,本科學歷,1997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一級教師,中共黨員,2007年被評為明光市「優秀班主任」;2011年被評為明光市「模範教師」。
吳彩雲老師:女,本科學歷,1988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高級教師,滁州市「模範教師」。
孫龍老師:男,本科學歷,1998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一級教師,滁州市「模範教師」,明光市「優秀教師」,明光市「優秀班主任」,滁州市「優秀團干」。
馬永鋒老師:男,本科學歷,1990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高級教師。安徽省「教壇新星」,省數學優質課大賽二等獎(全國三等獎),明光市「模範教師」,明光市首屆「優秀青年」。
李桂老師:男,1992年7月畢業於安徽大學哲學系,中學高級教師。滁州市首屆「教壇新星」,滁州市「骨幹教師」,滁州市教學設計、命題能力、論文評選、優質課一等獎,明光市「模範教師」,所帶班級榮獲滁州市「先進班集體」稱號,發表論文近百篇。
劉羊羊老師:男,本科學歷,2007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二級教師,滁州市優質課大賽二等獎。
呂世平老師:男,雙大專學歷,1977年2月參加工作,中學一級教師,現任初中物理教研組長。滁州市「優秀教師」,明光市教學能手,明光市學科帶頭人,輔導學生參加物理競賽多人次獲得省、地、市級獎。
楊木玲老師:女,本科學歷,1996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一級教師。安徽省優質課大賽二等獎(全國三等獎),滁州市「中青年骨幹教師」。

熱點內容
大學生的寒假浪費時間的例子 發布:2025-07-17 10:00:14 瀏覽:142
女大學生騙 發布:2025-07-17 09:59:21 瀏覽:244
揚州大學有沒有自考研究生 發布:2025-07-17 09:50:57 瀏覽:991
英國大學專業排名2014 發布:2025-07-17 09:37:17 瀏覽:753
廣東海洋大學優勢專業 發布:2025-07-17 09:32:18 瀏覽:170
美國dk大學 發布:2025-07-17 08:59:14 瀏覽:327
本科生視頻教程 發布:2025-07-17 08:53:25 瀏覽:799
對剛大學畢業的老師的獨白 發布:2025-07-17 08:51:17 瀏覽:449
大學生暑期支教 發布:2025-07-17 08:44:08 瀏覽:91
大學生環保論文 發布:2025-07-17 08:41:07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