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清代史大學教授講座視頻

清代史大學教授講座視頻

發布時間: 2025-07-17 05:51:12

A. 《百家講壇》中誰講得最好

百家爭鳴,各有千秋,一家之言論,不能定其好!不過央視排前十的如下:
最投入――孫丹林 
孫丹林是渤海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歷史也成為了孫丹林教授的愛好。孫丹林在《百家講壇》講過陸游,講過唐伯虎,會時不時蹦出一些「帥呆」、「酷斃」等新潮詞彙。
最灑脫――孔慶東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寫作方面,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
最具人氣――易中天 
易中天,湖南長沙人,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
最具爭議――劉心武 
劉心武,四川成都人,當代作家。劉心武擅長青年題材,把塑造人物同對生活思考的抒情議論相結合,是他小說的藝術特色。「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一出,「紅學家」一片嘩然,認為他創出的「秦學」屬於歪門外道。
最另類――紀連海 
紀連海是北師大第二附中的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工作,算是一位「教書先生」 紀連海的另類首先是身份,他不是專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歷史老師;而他的講座風格也很另類,節目里的他,跺腳、拍桌子、雙手顫抖是常見的事。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主任,禮儀與公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金正昆是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所有聽過金正昆講座的人都會用幽默來形容他的說話風格,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演播室,笑聲總是充滿了他發言的全過程。 
最關鍵――閻祟年 
閻崇年是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他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講壇》找來了閻崇年講清史。 
最懸疑――毛佩琦 
毛佩琦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發表論文六十餘篇。他在《百家講壇》主講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視率排名位於《百家講壇》所有講座的第二位。
最嚴謹――馬瑞芳 
2005年初,山東大學的馬瑞芳教授在《百家講壇》開講《說聊齋》。馬瑞芳講聊齋吸引觀眾注意,靠的是她嚴謹的治學態度。 
最學術――王立群 
王立群主要研究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王立群走入《百家講壇》,以他的「漢代風雲人物」系列《項羽》、《呂後》,贏得了滿堂彩。他在節目中顯得內斂,所講內容考據嚴謹,每堂課結束後都令人感覺回味無窮。供參考。

B. 百家講壇人氣排行榜誰知道呢

百家講壇十大名嘴

最投入――孫丹林
孫丹林在《百家講壇》講過陸游、講過唐伯虎,會時不時蹦出一些「帥呆」、「酷斃」等新潮詞彙。當他講到陸游釵頭鳳的經過時,連一些觀眾都被他講哭了。
孫丹林是渤海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歷史也成為孫丹林教授的愛好。孫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講壇》之所以得到眾多觀眾的青睞的原 因:《百家講壇》充當了橋梁,真切地拉近了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專家學者的靈活講述,加上電視手段的運用,讓《百家講壇》這個安靜的節目成了觀 眾收視的一匹黑馬;另外,《百家講壇》使一些原來只在書齋里傳播的文化和觀點,與普通百姓見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這方面的知識和信息。
最灑脫――孔慶東
孔慶東說起金庸小說基本可以不看講稿,憑他不凡的經歷和獨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戲言孔慶東是「北大的馬克·吐溫」。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 與武俠小說,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等。他那種差不多是 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具人氣――易中天
易中天,這個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種平民化的方式在電視上講起了歷史故事,讓他迅速成了「超級教授」,並已有了龐大的「易粉」群。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 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近年撰寫出版了《帝國的惆悵》以及「易中天隨 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品人錄》等。
最爭議――劉心武
劉心武,四川成都人,當代作家。先後擔任北京第13中學教師、北京出版社編輯。近作長篇小說《鍾鼓樓》標志著創作的新高度。劉心武擅長青年題材,把塑造人物同對生活思考的抒情議論結合,是他小說的藝術特色。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一出,「紅學家」一片嘩然,認為他創出的「秦學」屬於歪門別道,但在爭議聲中,劉心武主講節目的收視率卻節節高升。
紀連海:闖盪江湖的歷史老師
最另類――紀連海
紀連海是北師大二附中的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工作,算是一位「教書先生」。在央視節目《百家講壇》上說清史。
紀連海的另類首先是身份,他不是專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歷史老師,而他的講座風格也另類,看他的節目,跺腳、拍桌子、雙手顫抖是常見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主任,禮儀與公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從事外交學、傳播學、禮儀學研究。已出版專著、教材12部,發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萬字。是國內知名禮儀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政府多部門顧問。
金正昆是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所有聽過金正昆講座的人都會用幽默來形容他的說話風格,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演播室,笑聲總是充滿他發言的全過程。
最關鍵――閻崇年
閻崇年,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講壇》從北京市社科院找來了閻崇年講清史,此前這個「講壇」的收視一直不溫不火,但閻崇年來了後立馬扭轉局面,節目開始漸漸走上正軌。
最懸疑――毛佩琦
毛佩琦《百家講壇》主講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視率排名位於去年《百家講壇》所有講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懸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間「明史熱」。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長;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吳晗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發表論文60餘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論》、《永樂皇帝大傳》、《鄭成功評傳》、《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國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國明代軍事史》(合著);主 編有:《歲月河山―圖說中國歷史》、《歲月風情―中國社會生活史》、《十大後妃》、《百卷本中國通史??明史10卷》、《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中國 狀元大典》、《四庫全書大辭典?史部》等。最新出版著作:《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 第一部》 。 為「狐狸精」平反 稱聊齋是男人的烏托邦
最嚴謹――馬瑞芳
馬瑞芳講聊齋吸引觀眾注意,靠的是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齡的生平,並沿蒲松齡青年時的「南遊」路線考察,有關《聊齋》的趣事就是這么被發掘出來的。
馬瑞芳,著名學者、作家,1942年生於山東青州,196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現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古 代文學學科學術帶頭人。2005年初,山東大學的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講壇》開講《說聊齋》,她以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活潑的敘事方式贏得社會各 界觀眾的廣泛歡迎。
最學術――王立群
《百家講壇》王立群:41載積累61歲一夜成名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講過漢代人物,而作為河南大學教授的王立群所講內容更有史學家風范。他在節目中顯得內斂,所講內容考據嚴謹,每堂課結束後都令人感覺回味無窮。
王立群,1945年生,山東新泰人。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當時稱「河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山水游記研究和《文選》研究兩個方面。王立群走入 《百家講壇》,以他的「漢代風雲人物」系列《項羽》、《呂後》, 贏得滿堂喝彩。

C. 我需要百家講壇主講人的資料(急需)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人稱「北大醉俠」。
1964年生於哈爾濱,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師從於北大中文系的兩位名師:是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現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小說戲劇研究和通俗文學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評。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著有:《47樓207》、《誰主沉浮》、《青樓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獨立寒秋》等。他那種差不多是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丹,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專業方向:廣播電視媒介學。現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視協高校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視協理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中央電視台研究處客座研究員、中國新聞研究會、中廣學會主持人研究會、中廣學會法制節目委員會常務評委、澳大利亞新聞集團首席顧問。 影視傳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競爭力》等專著多部,在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專業論文十餘萬字。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台首席策劃顧問。
於丹在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上講了七天《論語》,她的氣質和語言都接近曲藝表演中的評書,但被通俗方式拆解的國學經典,卻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國觀眾,僅在七天時間里,於丹就從默默無聞變成一鳴驚人。之前,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在這個講壇完成的《品三國》在全國引起轟動,於丹也因此被稱為「女易中天」。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近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2005年起開始在CCTV-10百家講壇節目里講解歷史,因其白話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兩本書《帝國的惆悵》和《易中天品評漢代風雲人物》也是異常大賣。2006年開始製作《易中天品三國》。
後因《三聯生活周刊》封面標題,而享有了「學術超男」的稱號。

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了「漢代風俗人物」系列講座。他獨辟蹊徑,「妙說」歷史,巧妙地運用「俗不可耐」的語言、聲情並茂的表演,有趣地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在網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的韓信系列講詞,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從他口中出來儼然活靈活現一般,象評書一樣繪聲繪色,又象電影剪輯精練流暢。

例如那段韓信投項羽「無所知名」後改投劉邦,在軍中當「接待」,因違反軍紀險些被殺一段:

韓信終於成為一個英雄是遇到了一個時勢,就是時勢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全部站出來,和暴秦進行斗爭,這個時候韓信的家鄉同樣發生了起義,項羽的叔叔項梁拉起來了一支義軍,於是韓信「仗劍從之」,就是拎著他的寶劍參軍了,參軍以後先跟著項梁,後來又跟著項羽,但是項羽不重視他,這個時候韓信的情況司馬遷用四個字進行概括,「無所知名」,這個時候他還沒有什麼名氣,在項羽那兒他覺得沒有發展前途,於是投奔劉邦,劉邦讓他當什麼呢?當個連敖,連敖就是接待員,公關先生,韓信這個人長得比較體面,是一個帥哥,做做接待工作還是不錯的,這個時候的狀態也是四個字,「未得知名」。那麼有一次韓信就犯了軍法,和幾個同事都犯了軍法,依法當斬,一個個拉出來殺頭,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氣殺了十三個,輪到韓信了,把韓信叫出來,要殺他,韓信這時候一抬頭看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做夏侯嬰,夏侯嬰是什麼人?夏侯嬰是劉邦的哥兒們,從小就跟劉邦一起的,跟劉邦一起起義,以後當了劉邦的太僕,太僕這個東西翻譯過來就是車夫,給劉邦駕馬車的,但是你要知道,當時的這個制度,這個皇帝的太僕是部長,是部長級的官員,那麼劉邦當然現在不是皇帝,他是一個諸侯王,這個太僕少說也是副部級了,韓信看見夏侯嬰了,韓信就大喊一聲說,我們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嗎?為什麼要殺英雄好漢?夏侯嬰說,咦!怎麼還有這樣的人啊?過來。司馬遷用了六個字,「壯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談談話,頭頭是道,不殺了,向蕭何推薦,發現一個人才,又給他換了一個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當於司務長,所以韓信他參加工作以後,也是鬱郁不得志,先做侍衛官,再做接待員,再做司務長,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那麼韓信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他轉變了命運呢?使他成為了西漢初年的風雲人物呢?

心武,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閻崇年,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議並創建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北京滿學會和北京滿學研究基金會。倡議並主持第一屆和第二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努爾哈赤傳》獲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古都北京》獲中國文化部最佳圖書獎、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國際最佳圖書榮譽獎。先後到美國、日本、蒙古、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京報》曾經報道閻老師曾經當過中學老師,所以講解過程中深入淺出,有儒雅的大家風范。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煥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華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國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戚繼光研究論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餘篇。

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上以《正說清朝十二帝》引起關注的北京學者閻崇年,對於自己成為《百家講壇》走紅第一人,閻崇年把成功首先歸結為選准了切入點。他說,《正說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滿足了讀者對歷史知識的需求,這種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說清朝十二帝》的成功關鍵在於找對了切入點,「比如講咸豐,我把太平天國作背景,然後從咸豐的幾個錯誤講起,45分鍾6個錯誤講不完,於是我就選了3個錯———錯坐了皇帝寶座、錯離了皇都北京、錯選了顧命大臣,開場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客觀評價清朝歷史。閻崇年說,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來自港台的戲說歷史之風盛行,對於歷史,人們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編的,哪些是正說、哪些是戲說。正因為如此,他的演講才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此外,講座要學電視劇製造懸念。閻崇年說:「在節目中,編導從我開始加入了懸念。以懸念隔斷、牽引,使《百家講壇》不再平鋪直敘。」閻崇年認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宮戲熱播,老百姓已不再滿足於戲說,希望能了解歷史的真實;第二個原因就是一個「疑」字。《百家講壇》的編導們在節目編排上設置層層懸念,又一個個解開,在後期製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樂,緊扣觀眾。閻崇年還分析說,除了懸念,他還在演講中加入了歷史故事、邏輯綜合、理論分析,讓整個演講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閻崇年:拂去清史迷霧

以「戲說」取勝的清宮戲,迎合了大眾的娛樂訴求,但誤導了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真實歷史的認識,引發了嚴肅歷史學家的集體憤怒。清史專家閻崇年在央視大開講壇,拓清了人們對清史認知的迷霧……

閻崇年對清史的研究從康熙《清聖祖實錄》開始,他陸續發表了《滿學論集》、《燕史集》等論文集,專著《努爾哈赤傳》等,同時發表滿學、清史論文250餘篇。296年的清代歷史,興衰榮辱,閻崇年瞭然於心,他從不囿於前人成果的束縛。

他認為,順治、康熙、乾隆雖然個個是大清皇帝,現在卻都是娛樂大眾的主兒,看多了熒屏上的清宮戲,大家自然關心這「戲說」、那「戲說」到底有幾分真?閻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訪」開說:「康熙微服私訪,一、絕無意識;二、絕無必要;三、絕無可能。」閻崇年解釋,「微服私訪」是現代人的意識,清朝皇帝,絕對有一身皇族的傲氣,不屑和平民百姓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絕對是貴為天子,睥睨下人,要說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絕對不可能;再說,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訪,因為他有一個「密折」制度(就是秘密報告),通過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著這話題,閻崇年又順便給民間盛傳的幾段「野史」辟謠:一是多爾袞與孝庄皇後的「私情」,民間說法,在孝庄還是庄妃的時候,多爾袞就多次在她的寢宮過夜,連順治皇帝都是他倆的私生子。閻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後、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個四合院,東邊屋裡能看見西邊窗戶,多爾袞要是來了還過夜,那多少雙眼睛得盯著?這壓根不是戲說,是胡說。再一個,就是少年康熙與孝庄侍女蘇麻喇姑的「戀情」。民間說蘇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戀,也是他一生唯一真愛過的女人,包括歷史正劇《康熙王朝》里也把蘇麻喇姑描繪成一個只比康熙大幾歲的妙齡姑娘。可閻崇年「毫不留情」地給這傳說潑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時候是14歲,蘇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頭,大概十二三歲吧;康熙是孝庄的孫子,也就是蘇麻喇姑的孫子輩,和蘇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歲,這兩人還能愛得個死去活來?」

閻崇年在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中堅持了「五說」———正、細、慎、通、新。正說,民間流傳很多康乾江南私訪的說法,事實上清帝沒有下江南私訪過;細說,講到光緒死,怎麼死的,病死害死還是毒死;慎說,正確傳達傳遞歷史信息;通說,既肯定康熙的歷史貢獻,又講細節引人入勝;新說,講出新見解來。正是這樣,閻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講得如同評書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戲說清宮戲影響的人們拉回到敬畏歷史、珍重歷史的軌道上。

多年來,閻崇年多次應邀赴美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香港特區等地學術機構或高校講學,每到一地,他都受到當地華人華僑和外國友人的歡迎。

D. 百家講壇有什麼人講的歷史是比較靠譜的

孫丹林是渤海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歷史也成版為孫丹林教授的愛好。孫丹林權教授分析了《百家講壇》之所以得到眾多觀眾的青睞的原因:《百家講壇》充當了橋梁,真切地拉近了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專家學者的靈活講述,加上電視手段的運用,讓《百家講壇》這個安靜的節目成了觀眾收視的一匹黑馬;另外,《百家講壇》使一些原來只在書齋里傳播的文化和觀點,與普通百姓見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這方面的知識和信息。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等。他那種差不多是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E. 《百家講壇:這張魔鬼的床》揭密的是哪十大主講人在天津上市了嗎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人稱「北大醉俠」。
1964年生於哈爾濱,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師從於北大中文系的兩位名師:是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現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小說戲劇研究和通俗文學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評。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著有:《47樓207》、《誰主沉浮》、《青樓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獨立寒秋》等。他那種差不多是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丹,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專業方向:廣播電視媒介學。現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視協高校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視協理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中央電視台研究處客座研究員、中國新聞研究會、中廣學會主持人研究會、中廣學會法制節目委員會常務評委、澳大利亞新聞集團首席顧問。 影視傳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競爭力》等專著多部,在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專業論文十餘萬字。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台首席策劃顧問。
於丹在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上講了七天《論語》,她的氣質和語言都接近曲藝表演中的評書,但被通俗方式拆解的國學經典,卻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國觀眾,僅在七天時間里,於丹就從默默無聞變成一鳴驚人。之前,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在這個講壇完成的《品三國》在全國引起轟動,於丹也因此被稱為「女易中天」。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近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2005年起開始在CCTV-10百家講壇節目里講解歷史,因其白話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兩本書《帝國的惆悵》和《易中天品評漢代風雲人物》也是異常大賣。2006年開始製作《易中天品三國》。
後因《三聯生活周刊》封面標題,而享有了「學術超男」的稱號。

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了「漢代風俗人物」系列講座。他獨辟蹊徑,「妙說」歷史,巧妙地運用「俗不可耐」的語言、聲情並茂的表演,有趣地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在網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的韓信系列講詞,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從他口中出來儼然活靈活現一般,象評書一樣繪聲繪色,又象電影剪輯精練流暢。

例如那段韓信投項羽「無所知名」後改投劉邦,在軍中當「接待」,因違反軍紀險些被殺一段:

韓信終於成為一個英雄是遇到了一個時勢,就是時勢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全部站出來,和暴秦進行斗爭,這個時候韓信的家鄉同樣發生了起義,項羽的叔叔項梁拉起來了一支義軍,於是韓信「仗劍從之」,就是拎著他的寶劍參軍了,參軍以後先跟著項梁,後來又跟著項羽,但是項羽不重視他,這個時候韓信的情況司馬遷用四個字進行概括,「無所知名」,這個時候他還沒有什麼名氣,在項羽那兒他覺得沒有發展前途,於是投奔劉邦,劉邦讓他當什麼呢?當個連敖,連敖就是接待員,公關先生,韓信這個人長得比較體面,是一個帥哥,做做接待工作還是不錯的,這個時候的狀態也是四個字,「未得知名」。那麼有一次韓信就犯了軍法,和幾個同事都犯了軍法,依法當斬,一個個拉出來殺頭,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氣殺了十三個,輪到韓信了,把韓信叫出來,要殺他,韓信這時候一抬頭看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做夏侯嬰,夏侯嬰是什麼人?夏侯嬰是劉邦的哥兒們,從小就跟劉邦一起的,跟劉邦一起起義,以後當了劉邦的太僕,太僕這個東西翻譯過來就是車夫,給劉邦駕馬車的,但是你要知道,當時的這個制度,這個皇帝的太僕是部長,是部長級的官員,那麼劉邦當然現在不是皇帝,他是一個諸侯王,這個太僕少說也是副部級了,韓信看見夏侯嬰了,韓信就大喊一聲說,我們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嗎?為什麼要殺英雄好漢?夏侯嬰說,咦!怎麼還有這樣的人啊?過來。司馬遷用了六個字,「壯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談談話,頭頭是道,不殺了,向蕭何推薦,發現一個人才,又給他換了一個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當於司務長,所以韓信他參加工作以後,也是鬱郁不得志,先做侍衛官,再做接待員,再做司務長,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那麼韓信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他轉變了命運呢?使他成為了西漢初年的風雲人物呢?

心武,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閻崇年,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議並創建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北京滿學會和北京滿學研究基金會。倡議並主持第一屆和第二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努爾哈赤傳》獲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古都北京》獲中國文化部最佳圖書獎、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國際最佳圖書榮譽獎。先後到美國、日本、蒙古、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京報》曾經報道閻老師曾經當過中學老師,所以講解過程中深入淺出,有儒雅的大家風范。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煥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華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國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戚繼光研究論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餘篇。

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上以《正說清朝十二帝》引起關注的北京學者閻崇年,對於自己成為《百家講壇》走紅第一人,閻崇年把成功首先歸結為選准了切入點。他說,《正說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滿足了讀者對歷史知識的需求,這種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說清朝十二帝》的成功關鍵在於找對了切入點,「比如講咸豐,我把太平天國作背景,然後從咸豐的幾個錯誤講起,45分鍾6個錯誤講不完,於是我就選了3個錯———錯坐了皇帝寶座、錯離了皇都北京、錯選了顧命大臣,開場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客觀評價清朝歷史。閻崇年說,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來自港台的戲說歷史之風盛行,對於歷史,人們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編的,哪些是正說、哪些是戲說。正因為如此,他的演講才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此外,講座要學電視劇製造懸念。閻崇年說:「在節目中,編導從我開始加入了懸念。以懸念隔斷、牽引,使《百家講壇》不再平鋪直敘。」閻崇年認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宮戲熱播,老百姓已不再滿足於戲說,希望能了解歷史的真實;第二個原因就是一個「疑」字。《百家講壇》的編導們在節目編排上設置層層懸念,又一個個解開,在後期製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樂,緊扣觀眾。閻崇年還分析說,除了懸念,他還在演講中加入了歷史故事、邏輯綜合、理論分析,讓整個演講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閻崇年:拂去清史迷霧

以「戲說」取勝的清宮戲,迎合了大眾的娛樂訴求,但誤導了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真實歷史的認識,引發了嚴肅歷史學家的集體憤怒。清史專家閻崇年在央視大開講壇,拓清了人們對清史認知的迷霧……

閻崇年對清史的研究從康熙《清聖祖實錄》開始,他陸續發表了《滿學論集》、《燕史集》等論文集,專著《努爾哈赤傳》等,同時發表滿學、清史論文250餘篇。296年的清代歷史,興衰榮辱,閻崇年瞭然於心,他從不囿於前人成果的束縛。

他認為,順治、康熙、乾隆雖然個個是大清皇帝,現在卻都是娛樂大眾的主兒,看多了熒屏上的清宮戲,大家自然關心這「戲說」、那「戲說」到底有幾分真?閻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訪」開說:「康熙微服私訪,一、絕無意識;二、絕無必要;三、絕無可能。」閻崇年解釋,「微服私訪」是現代人的意識,清朝皇帝,絕對有一身皇族的傲氣,不屑和平民百姓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絕對是貴為天子,睥睨下人,要說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絕對不可能;再說,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訪,因為他有一個「密折」制度(就是秘密報告),通過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著這話題,閻崇年又順便給民間盛傳的幾段「野史」辟謠:一是多爾袞與孝庄皇後的「私情」,民間說法,在孝庄還是庄妃的時候,多爾袞就多次在她的寢宮過夜,連順治皇帝都是他倆的私生子。閻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後、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個四合院,東邊屋裡能看見西邊窗戶,多爾袞要是來了還過夜,那多少雙眼睛得盯著?這壓根不是戲說,是胡說。再一個,就是少年康熙與孝庄侍女蘇麻喇姑的「戀情」。民間說蘇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戀,也是他一生唯一真愛過的女人,包括歷史正劇《康熙王朝》里也把蘇麻喇姑描繪成一個只比康熙大幾歲的妙齡姑娘。可閻崇年「毫不留情」地給這傳說潑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時候是14歲,蘇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頭,大概十二三歲吧;康熙是孝庄的孫子,也就是蘇麻喇姑的孫子輩,和蘇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歲,這兩人還能愛得個死去活來?」

閻崇年在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中堅持了「五說」———正、細、慎、通、新。正說,民間流傳很多康乾江南私訪的說法,事實上清帝沒有下江南私訪過;細說,講到光緒死,怎麼死的,病死害死還是毒死;慎說,正確傳達傳遞歷史信息;通說,既肯定康熙的歷史貢獻,又講細節引人入勝;新說,講出新見解來。正是這樣,閻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講得如同評書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戲說清宮戲影響的人們拉回到敬畏歷史、珍重歷史的軌道上。

多年來,閻崇年多次應邀赴美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香港特區等地學術機構或高校講學,每到一地,他都受到當地華人華僑和外國友人的歡迎。

8.16上海簽售

估計8月底天津就有售了

F. 《百家講壇》有哪些明星講員

一個以文化人、歷史專家、教師為主的《百家講壇》在娛樂當道的年月里成為熱門節目,到現在,在《百家講壇》推出過講座的人已超過了20位,這些人在上「講壇」前,影響力只限於小圈子裡,但在央視走了一遭,他們名氣爆增,成為公眾眼中的明星。他們能走紅,除了央視這個造星平台外,他們所具有的獨特氣質才是成為觀眾

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孫丹林

孫丹林是渤海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歷史也成為孫丹林教授的愛好。孫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講壇》之所以得到眾多觀眾的青睞的原因:《百家講壇》充當了橋梁,真切地拉近了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專家學者的靈活講述,加上電視手段的運用,讓《百家講壇》這個安靜的節目成了觀眾收視的一匹黑馬;另外,《百家講壇》使一些原來只在書齋里傳播的文化和觀點,與普通百姓見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這方面的知識和信息。

孫丹林在《百家講壇》講過陸游、講過唐伯虎,會時不時蹦出一些「帥呆」、「酷斃」等新潮詞彙。當他講到陸游釵頭鳳的經過時,連一些觀眾都被他講哭了。

最灑脫——孔慶東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等。他那種差不多是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慶東說起金庸小說基本可以不看講稿,憑他不凡的經歷和獨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戲言孔慶東是「北大的馬克.吐溫」。磨胡納

最具人氣——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近年撰寫出版了《帝國的惆悵》以及「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品人錄》等。

易中天,這個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種平民化的方式在電視上講起了歷史故事,讓他迅速成了「超級教授」,並已有了龐大的「易粉」群。

最爭議——劉心武

劉心武,四川成都人,當代作家。先後擔任北京第13中學教師、北京出版社編輯。近作長篇小說《鍾鼓樓》標志著創作的新高度。劉心武擅長青年題材,把塑造人物同對生活思考的抒情議論結合,是他小說的藝術特色。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一出,「紅學家」一片嘩然,認為他創出的「秦學」屬於歪門別道,但在爭議聲中,劉心武主講節目的收視率卻節節高升。

最另類——紀連海

紀連海是北師大二附中的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工作,算是一位「教書先生」。在央視節目《百家講壇》上說清史。

紀連海的另類首先是身份,他不是專做嫌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歷史老師,而他的講座風格也另類,看他的節目,跺腳、拍桌子、雙手顫抖是常見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主任,禮儀與公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從事外交學、傳播學、禮儀學研究。已出版專著、教材12部,發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萬字。是國內知名禮儀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政府多部門顧問。

金正昆是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所有聽過金正昆講座的人都會用幽默來形容他的說話風格,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演播室,笑聲總是充滿他發言的全過程。

最關鍵瞎沒——閻崇年

閻崇年,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講壇》從北京市社科院找來了閻崇年講清史,此前這個「講壇」的收視一直不溫不火,但閻崇年來了後立馬扭轉局面,節目開始漸漸走上正軌。

最懸疑——毛佩琦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長;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吳晗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發表論文60餘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論》、《永樂皇帝大傳》、《鄭成功評傳》、《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國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國明代軍事史》(合著);主編有:《歲月河山—圖說中國歷史》、《歲月風情—中國社會生活史》、《十大後妃》、《百卷本中國通史??明史10卷》、《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中國狀元大典》、《四庫全書大辭典?史部》等。最新出版著作:《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

毛佩琦《百家講壇》主講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視率排名位於去年《百家講壇》所有講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懸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間「明史熱」。

最嚴謹——馬瑞芳

馬瑞芳,著名學者、作家,1942年生於山東青州,196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現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學術帶頭人。2005年初,山東大學的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講壇》開講《說聊齋》,她以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活潑的敘事方式贏得社會各界觀眾的廣泛歡迎。

馬瑞芳講聊齋吸引觀眾注意,靠的是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齡的生平,並沿蒲松齡青年時的「南遊」路線考察,有關《聊齋》的趣事就是這么被發掘出來的。

最學術——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東新泰人。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當時稱「河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山水游記研究和《文選》研究兩個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講壇》,以他的「漢代風雲人物」系列《項羽》、《呂後》,贏得滿堂喝彩。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講過漢代人物,而作為河南大學教授的王立群所講內容更有史學家風范。他在節目中顯得內斂,所講內容考據嚴謹,每堂課結束後都令人感覺回味無窮。

熱點內容
河南農業大學招聘大學老師 發布:2025-07-17 12:00:20 瀏覽:862
現在中國大學老師工資多少 發布:2025-07-17 11:53:53 瀏覽:537
本科生可以當b超醫生 發布:2025-07-17 11:53:43 瀏覽:861
上海外國語大學就業最好的專業 發布:2025-07-17 11:52:56 瀏覽:569
清華大學副教授車生 發布:2025-07-17 11:47:07 瀏覽:362
復旦大學2016社會學博士 發布:2025-07-17 11:47:06 瀏覽:950
本科生科研基 發布:2025-07-17 11:44:00 瀏覽:533
大學期末是任課老師閱卷嗎 發布:2025-07-17 11:16:48 瀏覽:368
天津大學姜楠教授 發布:2025-07-17 11:02:18 瀏覽:371
暨南大學的生命科學院嚴管道教授 發布:2025-07-17 10:43:09 瀏覽: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