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古詩文教授
『壹』 fd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求仁得仁,永珍安息一文中求仁得仁一詞有無...
如果是一個常年寫古詩古文以為愛好的人,不得不說,這篇中文系主任的文言文,語感不好,讀著別扭,水平著實不高。
復旦大學官網登了一篇《求仁得仁,永珍安息》的文章,悼念突遭謀害的數學學院書記王永珍。
但沒想到,因為文章里的「求仁得仁」四個字,一下子炸鍋了。
尤其是,大家還發現,悼文的作者竟然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一個研究古代文學、研究蘇東坡的著名專家。
堂堂復旦大學,文科實力在全中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多少中文學習的夢想之地。現在,它都淪落到「就這個水平?」
還有網友不無譏諷,「比我這個高中生水平還不如」「不文不白,狗屁不通」「為復旦感到汗顏」。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
中文系不培養作家,至少它的首要職責不在此。某種意義上,做文學研究的有點像美食家,知道怎麼選材、配料、火候,可以侃侃而談色香味,但真要讓他們去做一道菜,那十有八九上不了席。
所以,也完全不必苛求朱教授要寫的多麼高雅、多麼文采斐然,更何況他這篇文字本來就是發在朋友圈的,不考究也正常。
真正水平堪憂的,可能還是將朱教授這段文字拿到官網發表,還加了一個「求仁得仁,永珍安息」標題者。
其他網友為朱教授解釋:
朱教授的「求仁得仁」意指逝者生前生活中「追求仁」,逝於意外,親友學子皆感念其品德於心,故「已得到仁」,更像是悲傷之餘對已逝朋友的一種安慰,類似「我知道你走的委屈,我也實在為此感到難過,如果還有什麼可以讓我感到欣慰,便是你這一生求仁得仁,我們銘記你懷念你。」
『貳』 錢仲聯的生平事跡
先生以博聞強記、學富五車而著稱。除了天資聰穎與刻苦好學之外,家學淵源,雙親培養亦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其高祖以上皆務農,至曾祖錢孚威始讀書為秀才。錢先生之祖父錢振倫,字楞仙,是清朝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之婿,協辦大學士翁同龢的姐夫,道光十八年(1838)二甲進士,與三甲進士曾國藩為同年,曾任翰林院編修、四川鄉試正考官、國子監司業等職。因丁母憂回湖州,不再出仕,長期在揚州梅花書院、淮陰崇實書院任山長。錢振倫是晚清著名駢文家,曾從《全唐文》中選出駢文編纂成十大冊《唐文節抄》,自著有《示朴齋駢體文》,張之洞《書目答問》予以「今人《示朴齋駢體文》用唐法」之好評。錢振倫於詩學則曾注《鮑參軍集》,後來錢仲聯先生又著《鮑參軍補注》,祖孫同注一書,珠聯璧合,堪稱文壇佳話。錢先生之父錢滮,字幼楞,曾與錢玄同(錢先生之堂叔父)跟隨錢恂(錢先生之堂伯父)留學日本,亦很有出息,惜患病而中途回國。此前錢氏已移居常熟,錢先生正讀小學。錢父邊養病邊課子。錢先生每日放學之後,其父就嚴督錢先生抄讀祖父著作,抄完一部又一部,再反復抄。錢先生於古詩文亦由懵懂無知而逐漸領悟入門,打下深厚的根底。錢先生今日能寫出上乘古體詩與駢文,實得益於其父的嚴教。
錢先生的祖母翁端恩,字璇華,亦非一般女流,乃大學士翁心存之女、協辦大學士翁同龢之姐,擅長詩詞,乃一代才女。葉恭綽編《全清詞鈔》選入其《花閣詞》;徐世昌編著《晚晴詩匯》,亦入選其《花閣詩鈔》多首佳作。錢先生之母沈氏,乃清代著名詩人沈汝瑾之妹,雖不似其婆母那樣才華出眾,但亦熟悉唐詩、山歌、彈詞故事,時學吟唱,講述給四五歲的兒子聽。錢先生文學的啟蒙是在母親懷抱中完成的。他至今仍記得母親唱的吳歌:「米飯好吃田難種,鮮魚湯好喝網難扳。」亦記得母親吟詠的第一首唐詩是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那首名篇。錢母當時決不會想到,她是在為未來的大學者上了啟蒙第一課。
錢先生十四歲的時候詩就寫得蠻好了。做學問是因為他進入了無錫國學專科館專修國學。十七歲錢仲聯師范學院畢業後考入了無錫國學專修館就讀,從此走出了常熟,開始了人生新的里程。在無錫國專,錢先生遇到了日後對其學術生涯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中國近代著名的理學家、古文家、教育家,原交通大學校長——唐文治先生。雖然唐先生是教理學的,但他非常開明,學生喜歡做詩的就讓學生去做,學生喜歡註解的就讓學生去註解,學生喜歡考據的就讓學生去考據。
唐先生辦的無錫國專主要講授《五經》、《四書》、《宋明理學》、《桐城派古文》、《舊體詩》、《唐集》、《說文》、《通鑒》和《先秦諸子》,這種環境更加激發了錢仲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唐先生對學生除教授學問外,尤為重視道德的教育,並以身示範,校園中「栽培樹木如名節」的話深深地印在了錢先生的心中,並作為日後幾十年教學生涯的准則。
錢仲聯先生帶的博士研究生都是頂呱呱的,甚至有的比錢先生還高明,比錢先生的老師唐先生還高明,有一個叫魏中林的,他在錢先生這里讀書的時候,有一個問題錢先生說自己解決不了,魏中林說:「先生,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應該是這樣一個問題,他說我來分析,是這樣分析的。」……哎呀!錢先生佩服得不得了,反而錢先生要拜他為先生了,學生的本領比錢先生大了。
錢先生桃李滿天下,而治學成就就更令人高山仰止。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第一位文學博士莫礪鋒評價說:「錢先生他是這樣一種學者,他完全具有老一輩學者的深厚功底。他跟清末民初在無錫國學專科館任教的老一輩學者都有過親身交往,而錢先生從他們那裡得到的傳統學問,非常深厚,因此錢先生的國學根底非常深厚。現在我們搞這些古代研究的學者,你要我們自己來寫駢文,寫古詩,一般都寫不來,只能研究。錢先生他會寫,所以他是處於轉折關頭的新學問和舊學問都非常好的這樣一位學者,這樣的學者現在我們國家已經不多了,應該說是國家級的了,他已經九十多高齡了。 」
錢先生擅長古詩文的箋注和校注,他做箋注並不只是局限於詩人的本身。他廣泛涉獵古典文學的方方面面,博通群集,由專而博。三十年代,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錢先生開始從事前人詩集的箋注。他第一部箋注的是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箋注》十一卷,《人境廬詩草》是晚期詩歌革新的代表、愛國詩歌的典型,該書1936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因其在書中的旁徵博引而引起了全國學術界的注意。時年錢先生29歲,風頭正漸。不久,「9.18」事件爆發戰火四起,國難當頭,嚴酷的現實打破了錢先生個人的書齋天地,他開始用黃詩的表現手法寫出了大量的反映現實、感詠時世的詩篇,並發表於《申報》副刊上,其中《哀沈陽》一篇中,他寫到: 「沈陽城中十萬兵,城南城北屯嚴營,夜半賊來兵盡走,四天如墨無戰聲。平明賊隊搜大戶,穿門為狼入為虎,母從兒走妻求夫,我軍已遠空號呼。」針對當時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進行了有利的抨擊,黃炎培先生讀後拍案叫絕,這些作品的發表在當時的詩壇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被贊為「其骨秀,其氣昌,其辭瑰瑋而有芒」!
在動亂的歲月里,錢先生的家也曾遭受過查抄,還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但所有這一切並未影響他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當別人在興風作浪的日子裡忙碌的時候,他卻在埋頭耕耘,大有「管他冬夏與春秋」的做派與氣度。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章培恆這樣說:「在這樣一個處境下,他還是不斷地鑽研,不斷地做學問,我覺得這種精神很使人佩服!」
正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錢先生完成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陸游《劍南詩稿校注》,此集卷帙巨大,正集有八十五卷,外加題外詩,同時他又另外做題校、補錄易詩、剔除誤入陸游集的他人詩作,並將詩文中的典故、人物、篇詞、地理、背景等等一一注釋,由於陸游詩全集向來無著本,錢先生的這部巨型校注,可謂是一個創舉,工作之艱難、工程之浩大無人能及!莫礪鋒教授這樣說:「 九千多首,不容易,注一注,那錢先生全都做了註解,而且注的非常好,非常詳細,所以我研究宋詩的時候也是著重讀了錢先生的書。雖然錢鍾書先生和錢仲聯先生他們研究的路子不太一樣,但是在學術上,應該說,錢鍾書先生對錢仲聯先生也是很欽佩的。因為我看過他評錢仲聯先生韓愈的詩的注,當然錢鍾書先生對錢老的書提出了一點意見,但總的來說評價很好。我們知道,錢鍾書先生一般要受到他的高評是很困難的,所以他們是一個檔次的。」
文革浩劫之後,中國教育又重新走上了正軌,1981年,錢先生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說來有趣,這其中不能不提到錢鍾書先生。1981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博士生導師,那個時候是非常少的,不像現在博士生導師比較多了。那時候全國古代文學方面的博士生導師大概有八個,四個集中在江蘇。當年蘇州大學為錢仲聯教授申報的是碩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時,材料經評委錢鍾書先生看過,他驚訝於錢仲聯先生的過於謙遜,對在座的評委感嘆說:「錢仲聯教授只申報碩導,我們這些人可是沒有資格申報博導的啊!」在座的評委感到很為難,錢鍾書又說:「如果錢仲聯先生只帶碩士生,那麼,我也只能帶碩士生,我是沒有資格在他面前做博導的。」錢鍾書一言九鼎,錢仲聯先生被破格定為博士生導師。
2002年9月26 日,在錢仲聯先生九十五歲壽辰之際,國內外學術界的專家雲集蘇大,為錢先生從事學術活動七十五周年舉辦了專門的研討會。孫家正特地發來賀函:「感謝錢老為國學做的傑出貢獻!」一代宗師在國際學術界享有極高聲譽的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也特地在香港揮毫潑墨「昆侖萬象」四個大字相贈;同時《解放日報》也刊登了王元化先生所做的壽序:「吾民族所承受之文化,為一種人文主義之教育,賢者多以文學創造為旨歸,而傳統文學創造之主流,端在詩歌一脈,虞山夢苕庵錢公仲聯先生,一代詩豪也!」
『叄』 王安憶簡介
王安憶,1954年3月生於江蘇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縣,當代作家、文學家。[1]
1972年,考入徐專州文工團工作。1976年發屬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1年初與李章結婚。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1996年發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2004年《發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3]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4][5]
現為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6][7]
2017年12月,憑借作品《向西,向西,向南》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的中篇小說獎。[8]2018年5月20日,王安憶憑借《向西,向西,向南》榮獲「首屆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篇小說獎。[9]2018年10月,《向西,向西,向南》 獲得第五屆郁達夫小說獎「中篇小說獎」。[10]2019年9月23日,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11]
中文名:王安憶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54年3月
『肆』 11年前,復旦大學破格錄取高中學歷的蔡偉為博士生,如今怎樣了
前言: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只要你有足夠的學識與才華,總會引來伯樂慧眼識駿馬。
我國是一個惜才的國家,有些學歷不高,但非常有才華的人才也會破格錄取。11年前,有一位來自遼寧錦州的中年人蔡偉,就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生,只有高中學歷的他,也是我國恢復學位制度以來,首位以高中學歷報考復旦大學的博士生。38歲的他,在入學前,還在當地蹬三輪車養家糊口。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成為博士生的呢?
對古文學非常痴迷
蔡偉
不過,只有高中學歷的蔡偉報考博士生還是受阻,按照規定:想要報考博士生必須是碩士學位或同等學力。裘錫圭先生聯名古文學界的教授,上書教育部,希望能特批蔡偉報考博士生資格。教育部也同意了請求。於是2009年,已經38歲的蔡偉成為復旦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是十幾年的師生友誼裘錫圭先生,也許蔡偉從未想過,他的人生最大的轉折點卻這位老師。
百年復旦建校以來,蔡偉是第一個特招博士生,體現了復旦大學對優秀人才不拘一格的思路。入學後,蔡偉的文學之路才剛剛開始,必須完成本科以及碩士學業,在讀博士生。由於蔡偉是自學,還有其它的專業知識需要補習,同時還要掌握一門外語,畢竟古文學是中國古代的東西,也是一門世界性的學問,在和國外學者交流時,都需要用到外語。
結語:
對於未來的路,蔡偉自己也沒有太多的打算,他的妻子和孩子仍然在錦州,妻子在老家靠送報謀生。初來上海時,除了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蔡偉就帶了一個大行李箱,裡面是他多年以來積攢的古書,能有一個舒適的環境讀書和交流,蔡偉已經很滿意和感激幫助他的老師和學者們。
『伍』 徐中舒的人物生平
1898年10月15日出生。1914年先生考入安慶第一師范學校。在該校他接觸到桐城派古文,學習興趣很濃。1916年畢業,在該校附小任教。
1918年後又曾在武昌高等師范及南京河海工程學校讀書。
1921年經人介紹,到桐城方家任家庭教師。1922年又到上海李家任教,均講授《左傳》。
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啟超等著名學者。一年後從清華畢業回到安慶,在合肥六中任教半年,旋又受聘於上海立達學園。其間,曾在《立達》第一期上發表了《古詩十九首考》,引起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劉大白的注意。1928年任復旦大學和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詩十九首考》一文受陳寅恪賞識。
1930年經其推薦,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編輯員,兩年後升為研究員。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八年,發表一系列學術論著,受到學術界的重視。30年代初期參加整理清代內閣大庫所藏明清檔案,頗著成績;同時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課,講授「殷周史料」。
1934年與容庚等共同發起成立考古學社。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應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學協聘,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從40年代起,他先後還在樂山武漢大學、成都燕京大學、華西協和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執教。
1949年建國以後除繼續擔任川大教授外,並兼西南博物館和四川博物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顧問、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古文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以及《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1991年1月9日徐中舒逝世,享年92歲。
徐中舒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學是其主攻方向,對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顯著貢獻。他在治學方法上,除繼承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外,擴大研究視野,力求掌握全面,盡量利用有關學科的科學知識,聯系補充,以體現歷史本身的完整性。他熟悉先秦文獻,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些資料,又具有宏觀素養,善於把田野考古、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工藝學諸方面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反復論證,力求其是。他強調研究古文字學應和古史研究相結合。他的研究成果豐碩。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有《木蘭歌再考》、《五言詩發生時期的討論》等。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再論小屯與仰韶》、《〈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論〈戰國策〉的編寫及其有關蘇秦諸問題》、《論周代田制及其社會性質》、《論西周是封建社會——兼論殷代社會性質》、《陳侯四器考釋》、《金文嘏辭釋例》、《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甲骨文中所見的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西周利簋文箋釋》、《周原甲骨初論》等論文,論證古史、考辨文字,不乏獨到的見解。從40年代開始,還對四川地方史進行研究,撰寫《巴蜀文化初論》、《續論》、《論〈蜀王本紀〉成書年代及其作者》、《〈交州外域記〉蜀王子安陽王史跡箋證》等文。
專著有《氏編鍾圖釋附考釋》、《史學論著輯存》、《論巴蜀文化》、《左傳選》等;還主持編纂了大型辭書《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錄》、《甲骨文字典》等多種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