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北京大學劉毅教授

北京大學劉毅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7-19 18:27:18

Ⅰ 現在有哪幾所大學開設了考古系

首先,北大考古學老大的地位是不能動搖的!
吉林大學考古專業現在比較偏向於邊疆考古,他們成立了一個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名義上是林沄在主持,但是事跡上是朱泓在經營。自從張忠培先生走後,吉大已經開始走了下坡路,他們自以為得意的田野技術現在看起來已經不能領先了。況且吉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遼河流域、東北地區,研究方向也傾向於DNA測定等科技考古。吉大已經不能穩坐釣魚台了,已經淪為了二流的考古方向。

山東大學是興起中的學校。其考古專業現在由欒豐實、方輝等主持。他們將聚落考古做的紅紅火火,並且致力於中外合作,欒豐實先生近年的崛起就是受益於中外合作,吸收了國外的先進考古學理論。

西北大學的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實力並不強,至今好像尚沒有博士點。但是因為它位於古都長安,因此也不能小視。況且,西北大學的科技考古在全國絕對占據一席之地。

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實力之差,已經無法用言語形容,簡直一群烏合之眾。最關鍵的原因是因為武大沒有人才,教師素質低,學生自然強不到哪裡去。其考古專業教授(名字我不想說),對考古學狗屁不懂,整天寫文章批評別人。在這樣的教授指導之下,其學生在考古工地實習期間,多數人不下工地,每次派一個人看管工地,其餘人留在室內打牌。此等學校,已無葯可救!

四川大學是老牌的考古名校之一,馮漢冀、童恩正等著名專家曾先後主持。童先生在時,曾經一度想跟哈佛大學合作,張光之先生主持的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然而當時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反對,川大超過北大考古學的唯一一次機會也失去了,童先生含恨而終!現在,由於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川大也已經走了下坡路。每年入學的研究生分數極低,生源素質不高。知名教授羅某更是糾纏於學術腐敗之中。但是,作為老牌的考古名校,其實力仍然不可小視。

鄭州大學地處中原,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今有韓國河等主持工作。然而,缺乏師資力量,很難進入一流考古高校的行列。

南開大學文博系,今有劉毅先生主持工作。然而,其方向博物館學,屬於文物學領域,並無考古專業。自然無法跟實力雄厚的考古高校競爭,在考古學方向很難有所作為。

廈門大學實乃不足一提,其考古專業師資力量之弱,實難形容。據說,夏大老師缺的厲害,傳統考古學七大方向的課程尚不齊全。每個教師要開多個方向的課程。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方向絕對全國第一,然人類學系內的考古學專業實在不敢恭維!

復旦大學文博系現在有賈蘭坡先生的高徒陳純教授主持,並且有雄厚的經濟支持,實力不容小視。

南京大學考古專業自蔣贊初先生創立開始,就有很高的起點,曾昭煜、商承祚等專家學者先後在南大任教。老專家退休後,南大在一段時間走了下坡路。然而,近些年來,特別是水濤先生擔任南大考古系主任以來,南大又開始中興,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圖書資料,都迅速增加。作為老牌的高校,南大有中央大學的基礎。相信不久的將來會一流考古高校中會有南大的一席之地。

山西大學也有考古專業,然而他們不僅僅缺乏師資力量,圖書資料也非常至少。毫不誇張的說,山西大學考古圖書室的書加在一起,尚且沒有我的一位師長自己藏書之多。

聽朋友講,最近幾年南京師范大學也頻頻引進人才,成立文博系,而且非常活躍。湯惠生、裴安平、周裕興等中青年學者在南師大任教,迅速增強了南師大的實力。但是盡管如此,由於歷史積累不足,南師大很難擺脫三類校進入到二流考古高校。

最先具有考古學博士點的四所高校為: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這四所高校為老牌的考古高校。

今後中國最牛的四所考古高校當為: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

筆者見識淺薄,對上述具有考古學專業的高校進行評價,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諸位給予指正!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盡管樓主對國內有關大學的考古專業的見解獨特,遺憾卻有基本常識缺乏、論證不充分、邏輯混亂等錯誤之處。個人覺得有如下值得商榷之處:
樓主題為「各個大學考古系pk」。若我沒記錯的話,「筆者」行文中似乎過多關注的是考古專業,基本置「考古系」於不顧。若是考古專業均屬考古系,倒可以近似等同,不過遺憾的是仍有例外,有的考古專業設在歷史系或人類學系。「各個」若從語言學上來理解應該是包含國內(若樓主有國外內容待續,請原諒我的理解能力)有考古專業的所有大學,那麼我想「筆者」可能有疏漏。
「筆者認為,今後中國最牛的四所考古高校當為: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我十分遺憾未能親見「筆者」說這一句話時的裝束與打扮,不過我想應該是身批八卦服、頭帶道士帽、手握拂塵、捋著胡須,或其他讖緯高人的裝扮或陰陽家現代化服飾,或者憑我的智商難以慮及,不過通過這種無厘頭的話語可以肯定「筆者」不是「凡人」。「今後」,我想應該是以現在(盡管在意識到它時,它已成為過去)為端點向未來無限延伸的時間概念,十年、百年、千年、萬年……鑒於古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膽量還不足以大到讓我敢於預示「今後」。
還是讓我們回到現實吧!

西大:考古學(並不強)+地理位置(古都長安)+科技考古(一席之地)=今後四大考古牛校之一。這樣的等式應該是「筆者」對西北自作多情的無稽之談。強與否一般有應有參照,不知樓主與哪些高校相較得出「並不強」的結論?具體若是不清,我想不如含糊籠統說西北仍不失為老牌考古名校之一且目前仍未辜負這一稱號。西北的科技考古實為科大子輩且未得真傳,「一席之地」應為子因母貴而已。古都長安倒是事實!

吉大:田野技術(張忠培走→不領先)+邊疆+科技考古+朱泓經營(名義上林沄主持)=二流考古方向。這樣的等式簡直讓人啼笑皆非!我沒有理由不去相信「筆者」有惡意詆毀的嫌疑。我想我們必須承認只要不是智力有障礙的人,經過若干年的學藝都可以成為熟練掌握田野發掘技術,成為優秀的技工,實例不勝枚舉,賈南坡先生最為典型(此處以先生為例可能不妥)。若說吉大因此而淪落,滑稽至極!邊疆考古研究工作正是「術業有專攻」真實寫照,我想即使北大也不可能到處插足吧!況且吉大的學者也不至於狹隘到只關心邊疆吧。吉大的科技考古(主要是分子生物學方面)在國內是拔尖的,在她面前西大哪有冒泡的份。

中午就看到這個問題百出的是非貼,本來想刪掉,畢竟與我們這個版面的氣氛格格不入。

中國的考古到現在還強調什麼山頭主義的話,只會被外國人笑話!自己的事情卻止步不前。偶爾聽到外國人自詡了解中國考古,誇大地談一些中國考古的所謂內幕,無非是和這位老兄一樣,想吸引大家的眼球而已。不值一談,懶得刪除。

學術需要嚴謹,不是這種人為的撥弄。這里不歡迎這種東西。估計不是作者原創,他也不會反駁,就讓他自己消失吧!

考古學研究的最終目標 作為一門歷史科學,考古學的研究不應限於對古代遺跡、遺物的描述和分類,也不應限於鑒定遺跡、遺物的年代和判明它們的用途與製造方法。考古學研究的最終目標在於闡明存在於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唯物論便是指導研究這種規律的理論基礎。

考古學家要論證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探求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差異點和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以史前考古學為例,盡管考古學文化類型多種多樣,但它們從發生、發展到最後的消失(即合並於另一文化類型或演變而成為另一文化類型),總是具有共同的規律;由於自然條件、社會背景等的不同,各種文化類型也必然會有自身的特點和自己的具體演變過程。歷史考古學也是這樣,在每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許多國家的社會文化都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個性。

考古學本來就不應該有門派之爭!因為它不是武林!
每個學校的考古學專業都有它們自身的特色,博採眾家之長,才是一個考古學者端正的態度!
還有,前段時間碰到南師大的一位老師,他說:天下考古是一家!此話我很贊成!

Ⅱ 怎麼能最快緩解疲勞

用休閑食品抗疲勞 人們的生活方式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工作時間更長,壓力更大,競爭更加激烈。快節奏的生活使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備受疲勞和壓力之苦。這些在西方國家早已存在的疾病,正引起中國衛生界和營養界的關注。有報道說,24%的人有疲勞症狀。近日在一次研討會上,中外營養學家提出:可用休閑食品抗疲勞。 美國營養學家萊普斯麗博士提出,增強人體免疫系統是抗拒疲勞和壓力的一個關鍵因素。「從飲食方面來看,抗拒疲勞和緩解壓力的最好辦法就是通過富含抗氧化劑的自然食品來提高身體免疫系統。合理、科學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是非常重要的。」 「食物是身體的調控中心,」萊普斯麗博士說,「最新的研究表明,多食用富含抗氧化性物質的食物對抗拒疲勞和緩解壓力有顯著的作用。抗氧化劑通過控制自由基來促進人體免疫系統。自由基是氧的一些不穩定形式,會損害人體的一些重要脂肪,從而損傷人體細胞。維生素E、C和A等抗氧化性物質可以控制這些自由基,保護人體免疫系統,從而可以緩解生活帶給人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並防止不潔凈空氣帶給人體的影響。堅果、蔬菜、水果都富含抗氧化劑。」 北京大學醫學部營 養與食品衛生學系劉毅教授認為,維生素E可降低血清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同時他所主持的中老年人連 續四星期每天食用75克杏仁的研究結果顯示,富含單元非飽和脂肪和維生素E的杏仁能有效地降低血清總 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益於心血管健康

Ⅲ 學理科可以學考古專業么,哪些學校有考古專業

理科生能學考古專業。
考古專業實力較強的有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鄭州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范大學等
目前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共兩所,分別為北京大學和吉林大學。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一級」授權的高校共21所,本次有21所參評;還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級」授權和碩士授權的高校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35所。
考古屬於歷史學科下的分支,本科階段一般不會開這個,只有到研究生階段才會細分,不同學校分數差別很大,可以去各學校本科招生網查看,上面公布了最近幾年各專業錄取分數(分省、分文理),基本上這個專業是每所學校最爛的專業,很多都是考不上其他好專業被調劑過去的 .
考古學(Archaeology)屬於人文科學的領域,在中國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 多從屬於人類學,也有劃歸藝術史的。其任務在於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在於田野調查發掘工作。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圍、具體對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學可以劃分為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田野考古學及各種特殊考古學等分支。

Ⅳ 中國區域經濟的中國區域科學協會領導機構

領導機構 名譽會長 馮之浚 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吳樹青 原北京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委員 會 長 楊開忠 北京大學秘書長 教授 副 會 長 毛漢英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研究員 郭來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研究員 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秘書長 教授 曾菊新 華中師范大學旅遊學院 院長 教授 關鳳峻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 院長 黨委書記 研究員 劉君德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研究員 林家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 副部長 研究員 秘書長 沈體雁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 副秘書長 姜玲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副教授
翁瑾 復旦大學旅遊系 副教授
周文興 重慶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副教授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第三屆常務理事會成員名單 (按姓氏筆畫為序) 馬建堂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綜合司 司長 毛漢英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研究員 王 錚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主任 研究員 王志新 河北省廊坊市 副市長 王學軍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 教授 馮長春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 教授 史培軍 北京師范大學 副校長 伍新木 武漢大學商學院 教授 關鳳峻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 院長 黨委書記 研究員 劉向輝 國務院財經領導小組 劉君德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 主任 教授 劉秉鐮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主任 教授 呂 斌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 教授 孫久文 人民大學區域所 教授 邢恩惠 遼寧省錦州市 副市長 鄔 倫 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 教授 閆小培 廣州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 副主任 教授 閆守邕 中國科學院遙感所 研究員 張文奇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研究員 張可雲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 副教授 張泰城 江西省委黨校 副校長 教授 張曙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研究員 李小建 華東師范大學 教授 李國平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 教授 李曉西 國務院研究室宏觀經濟研究司 司長 杜 平 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土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所長 副研究員 楊開忠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主任 教授 陸大道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研究員 陳志龍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副主任 教授 陳錫康 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周一星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 教授 周述實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明安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經濟研究所 研究員 林家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 副部長 研究員 封志明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研究員 賀同新 湖南省政府 副省長 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秘書長 教授 鍾海生 國家旅遊局信息中心 主任 浦善新 國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所長 研究員 郭來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研究員 郭榮星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系 教授 郭培章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地區經濟司 司長 梁進社 北京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系 教授 梁雨祥 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局 局長 黨組書記 黃 瑞 深圳市住宅局 副局長 傅伯傑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局 局長 研究員 曾菊新 華中師范大學旅遊學院 院長 教授 程必定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副院長 潘文燦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 司長 魏小安 國家旅遊局規劃司 司長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研究員 魏宏森 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教授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 馬建堂 馬彥琳 方創琳 毛漢英 王發增 王仰麟 王志新 王學軍 葉裕民 王錚 王燕祥 鄧宏兵 丘志忠 馮長春 盧武強 史培軍 葉文虎 寧越敏 石玉虎 伍新木 關鳳峻 郭培章 邢恩惠 劉源 劉向輝 劉闖 劉君德 劉妙龍 劉學敏 劉秉廉 劉毅 呂斌 孫久文 朱翔 鄔倫 閆小培 閆守邕 陳志龍 佟連軍 吳鋼 吳顯國 吳浙 吳敏一 吳殿廷 宋逢明 張義文 楊先明 張小林 薛德升 張文奇 張占倉 張召堂 張妙弟 張志勛 張勤 張毅 張曙光 李小建 李平 李志華 李秀果 李國平 李國璋 李城固 李曉西 李瀾 杜平 楊雲彥 楊開忠 汪宇明 沈體雁 肖金城 陸大道 陳文科 陳忠暖 陳錫康 周一星 周立雲 周述實 周復多 孟曉晨 季任鈞 明安書 易可君 林鎮 林承格 林炳耀 林家彬 鄭向敏 保繼剛 姚建華 封志明 祝煒平 賀同新 趙榮 趙瑾 趙燕菁 郝壽義 鍾海生 徐國弟 徐建華 徐菊鳳 孫文昌 浦善新 賈玉成 郭萬清 郭來喜 郭榮星 郭煥成 郭鴻懋 顧朝林 鄭林 梁進社 梁雨祥 銀光燦 黃瑞 龔勝生 傅兆君 傅伯傑 曾剛 曾菊新 程必定 舒航 董鎖成 董黎明 路紫 雷明 蔡運龍 蔡首秋 潘文燦 潘照東 魏小安 魏後凱 魏宏森 張可雲 張泰城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專業委員會 序號 名 稱 掛靠單位 主任委員 副主任委員 1 區域經濟專業委員會 北京大學 郭榮星 孫久文、許慶明、覃成林、劉會遠、李清、薛領 2 城市經濟專業委員會 南開大學 劉秉鐮 馮長春、閻小培、丁芸、陸軍 3 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 北京師范大學 吳殿廷 蔡滿堂、張平宇、董鎖成 4 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 河南大學 李小建 薛德升 5 國土規劃專業委員會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 李新玉 李城固 6 城市管理專業委員會 北京大學 李國平 杜德斌、陳建軍、葉裕民 7 空間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 北京大學 沈體雁 楊翠紅 8 區域旅遊專業委員會 青島大學 孫文昌 李蕾蕾 9 區域經濟學教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人民大學 陳秀山 陳志龍、楊雲彥、張可雲、王榮成 10 西部經濟研究專業委員會 蘭州大學 高新才 韋文英、郭菊娥 11 東北經濟研究專業委員會 東北師范大學 丁四保 佟連軍、郭亞軍、韓增林、張毅、趙儒煜 12 流域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 華東師范大學 曾剛 陸玉麒、欒貴勤

Ⅳ 南開考古系的導師介紹

南開大學沒有考古系,但歷史學院有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其中有很多老師是研究考古的。以下信息從歷史學院官網摘錄
1.劉毅 (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明清宮廷歷史
個人簡介

劉毅,男,1964年3月生,天津市人,無黨派。1983年7月天津一中高中畢業;1987年7月南開大學本科畢業,獲法學、歷史學雙學士學位;1993

年6月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1999年7月獲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受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資助,在漢城梨花女子大
學作訪問學者。

1987年7月起在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2001年改為歷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工作,歷任助理館員、講師;1995年12月破格晉升副教
授;1997年被遴選為南開大學第三學術梯隊成員;2001年12月晉升教授。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任歷史系主任助理;1999年3月起任博
物館學專業主任。2002年3月出任歷史學院院長助理,2003年5月復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是南開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學科帶頭人。

歷年來開設過的課程有:「中國古代陶瓷器」、「中國文物學概論」(曾名「中國文化遺產概論」)、「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以上本
科生);「中國陶瓷考古研究」、「中國古陶瓷鑒定概要」、「文物考古與中國社會史研究」、「漢唐明清物質文化專題研究」、「中國文物文獻學概論」(以上碩
士研究生);「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研究」、「漢唐宋明帝王陵墓考古學專題研究」、「中國陶瓷考古研究」、「唐宋元瓷器專題研究」(以上博士研究生)。其中
「中國古代陶瓷器」、「中國文物學概論」兩課程在1995-1997年南開大學課程建設評估中先後被評為校級優秀課程。「中國古代陶瓷器」課程於2004

年被評為南開大學精品課、2006年被評為南開大學示範精品課。2007年,獲首屆南開大學「良師益友」獎;2008年,獲第四屆「南開大學教學名師
獎」。
招收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以及明清宮廷生活史的教學和研究,對於唐宋元陶瓷考古、宋明清帝王陵墓制度、明清宮廷典章制度等方面尤為關注。出
版過《明清皇室》(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7年)、《明清宮廷生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瓷器鑒定自學教程:瓷器鑒定三十講》(萬卷出
版社,沈陽,2005年)、《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講義》(新星出版社,韓國漢城,2006

年)、《中國古代陵墓》(南開大學出版社,天津,2010年)等個人著作;參與過《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年)、《文物鑒定
指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集體著作的寫作。主編「南開文博書系」於2010年5月起由南開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歷年來,在《考古》、《文
物》、《故宮博物院院刊》、《中國歷史文物》、《中國古陶瓷研究》、《中國文物報》、《中國博物館》、《文物天地》、《華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
與文物》、《南方文物》(原名《江西文物》)、《景德鎮陶瓷》、《東南文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東方博物》、《福建文博》、《北方文
物》、《文物研究》、《文物季刊》、《四川文物》、《河北陶瓷》、《博物館研究》、《南開學報》、《南開史學》、《中國社會歷史評論》、《歷史月刊》(中
華台北)、《東洋學研究》(韓國漢城)、《東北亞研究》(韓國釜山)等專業學術刊物以及國(境)內外專題論文集中發表過中國陶瓷考古、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
方面的論文70餘篇,其他文章30餘篇。
所著《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於2007年獲「2006年度全國文博考古最佳論著獎」,2008年先後獲「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天津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4年11月當選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後改名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2001年10月當選為中國古陶瓷學會學術委員、常務理事。2000年8月起受聘
為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2002年4月出任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2002年9月當選為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2011年1月被聘為全國文物
與博物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南開大學)重大項目《漢到明墓葬所見民間信仰暨近現代華北民間信仰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清代
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國家文物局「2009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明代藩王陵墓調查研究》項目的研究工作;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北京
大學)重大項目《宋代墓葬研究》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馬工程」人文社科重點教材《中國文物學概論》的編寫(首席科學家)。

2.劉尊志 (教授)
研究方向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
個人簡介

尊志,男,1971年12月出生,江蘇豐縣人,漢族,民主促進會會員,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秦漢考古學術委員會委
員。先後就讀於南開大學與鄭州大學,研究生學歷,歷史學博士,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方向博士後。1995-2007年,在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博物館考古部從事田
野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
師。
研究方向為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另對中國古代石刻、田野考古等有相關研究。主講博、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十門課程,主
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科研項目,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兩部,參與《中國考古學·秦漢卷》等著作六部。具有田野考古發掘領隊資
格,主持和參與數百座古墓葬及十餘處古遺址的發掘,發表考古發掘簡報近二十篇。

講授課程:
講授5門本科生課程:《中國考古(上)》(38學時)、《物質文化史(2-1)》(38學時)、《中國古代石刻》(38學時)、《田野考古學通論》(38學時)、《文博應用技術》(58學時)
2門學術碩士研究生課程:《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40學時)、《田野考古學》(40學時)
2門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40學時)、《田野考古學》(40學時)
1門博士課程:《秦漢考古專題》(40學時)
共計10門課程。

3.賈洪波 (教授)
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
個人簡介
1967
年生人,籍貫河北懷安。1991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4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
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等方向的教學和研
究工作。
講授課程:
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先秦部分),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
研究生課程: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青銅器研究與鑒定

4.程平山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
個人簡介
程平山(Cheng Pingshan)1999年於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副教授。
從事中國考古學與古史研究。主要研究課題:中國考古學文化與古史研究、聚落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年代學、藝術與宗教等。
主要講授的課程有:中國考古學研究、先秦兩漢考古學、考古學理論與方法、中國考古學通論、文博應用技術(田野考古方法論、考古繪圖和考古測量)等。

5.袁勝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陶瓷考古、中國古代玉器
個人簡介

勝文,男,漢族。1970年出生於新疆石河子市,祖籍四川安岳。1992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200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主要從事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玉器、秦漢物質文化的研究,主講「中國古代玉器」和「秦漢物質文化」等本科生課程。

6.陳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先秦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
個人簡介

暢,女,1980年12月生人,2003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同年考入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2005年碩博連讀,2008年獲
博士學位,同年應聘為歷史學院教師,確定為講師職稱。2013年評為副教授職稱。 2014年1月進入南開大學博士後流動站進修。
講授課程:《西方博物館歷史與理論》、《西方考古學概論》、《文化人類學概論》、《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7.黃春雨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理論博物館學中外博物館比較研究
個人簡介

春雨,1962年2月出生,山西省大同市人。1984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主任,副教授。主
要從事博物館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中國博物館》、《南開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任全國十大精品陳列評審專家庫專家,承擔《國家博物
館功能與選址》等國家級研究項目。

Ⅵ 中國哪些大學有考古系

考古學很牛的學校都是一本,如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復專旦大學、吉屬林大學、鄭州大學、中山大學(設在人類學系)、河南大學、安徽大學、雲南大學、暨南大學等等;分數都很高。 現在一些二本學校好像也開設考古學專業,但質量嘛,就不好說,申請不了發掘工地,更組建不了考古隊,有的學校連研究生都沒有機會參加實踐,這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Ⅶ 文科的優勢是什麼詳細一點

比如:①學文科的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知識廣博,交際能力強等;②更有利於形成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想培養這個能力是很難單靠推導數學定理、做物理實驗或者設計電路圖能養成的,更多是靠在人文學科上的一些總結和積累(比如以史為鑒)。③讓自己變成一個更有趣味的人。多學習一些文科的知識,比如閱讀文學書籍、學習繪畫、電影鑒賞等等,可以讓自己變得不那麼死板、更有趣味一些,往往能把自己的生活經營的更有樂趣。

其實不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學好最重要,學不好一切都是瞎說。學習中,要學會給自己定定目標(大、小、長、短),這樣學習會有一個方向;然後要學會梳理自身學習情況,以課本為基礎,結合自己做的筆記、試卷、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等,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具體的去一點一點的去攻克、落實。

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復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注意力、思維、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做題的時候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遇到錯的題(粗心做錯也好、不會做也罷),最好能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錯題集要歸類),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保證不再同樣的問題上再出錯、再丟分。

熱點內容
給大學老師的話啊 發布:2025-07-20 07:50:12 瀏覽:808
蘭州財經大學教授工資待遇 發布:2025-07-20 07:38:01 瀏覽:637
大學校長任職時間 發布:2025-07-20 07:37:14 瀏覽:590
湖北中醫葯大學博士招生 發布:2025-07-20 07:37:14 瀏覽:227
美國羅斯福大學官網 發布:2025-07-20 07:34:17 瀏覽:828
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後 發布:2025-07-20 07:27:36 瀏覽:82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考研 發布:2025-07-20 07:17:26 瀏覽:182
湖南師范大學博士招生目錄 發布:2025-07-20 07:16:42 瀏覽:689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20 07:16:41 瀏覽:418
華中科技大學考研復試線 發布:2025-07-20 07:02:39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