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學安徽籍教授
『壹』 安徽三聯學院英語系師資力量雄厚
安徽三聯學院英語系師資力量確實雄厚,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隊伍規模龐大:專任教師共計68人,這一數量在同類院校中較為突出。
教師職稱結構合理: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講師12人,分別占教師總數的7%、20%和17%。高級職稱教師佔比高,顯示出教師隊伍的高水平。
教師學歷層次高:研究生37人,占教師總數的55%,且研究生以上學歷佔比達到82%,這充分體現了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學術水平。
學術精英和行業精英眾多:教師隊伍中不乏省級模範教師等學術和行業精英,他們不僅具備豐富的學術經驗,還對學生教育充滿熱愛。
外籍教師和客座教授資源豐富:學院聘請外籍教師常年任教,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教學環境。同時,還聘請了安徽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名牌大學的教授以及外貿進出口公司的經理、業務骨幹為客座教授,以豐富實踐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系主任權威且經驗豐富:原安徽大學外語系主任陶向龍教授擔任系主任,並兼任多個重要職務,這充分體現了該系在英語教育領域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綜上所述,安徽三聯學院英語系的師資力量在規模、結構、學歷層次、學術和行業精英數量、外籍教師和客座教授資源以及系主任的權威性和經驗等方面均表現出色,為培養優秀英語人才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貳』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的院系設置
該系是安徽大學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1958年),資深教授濟濟,師資力量雄厚,是安徽省頗有影響的系科之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俄語系遭受嚴重沖擊, 間斷性停止招生十餘年之久。在國內外環境對俄語界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俄語系的前輩們仍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俄語事業。文化大革命期間(1978年)成立了《蘇聯問題研究所》(後易名為《俄羅斯研究所》)。對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等領域進行了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並創辦了《俄羅斯研究》學術雜志。該雜志在全國同類雜志中位於前列。
隨著改革開放,俄語系恢復招生(1993年)。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需求,俄語系開設了基礎俄語、高級俄語、俄語視聽說、俄語閱讀、俄語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俄羅斯文學、俄羅斯語言文化國情、俄語詞彙學、俄語修辭學、俄語口語、俄羅斯文化史、經貿俄語、英語等課程。
俄語系共有教師9人,其中副教授5人,講師4人,外籍教師1人, 博士2人,碩士2人。教師隊伍不斷充實和加強,教學經驗日益豐富,科研水平日益提高。
俄語系每年招生,現有學生99人(每屆招25人)。俄語系的專業四級、八級考試的年平均通過率分別為95%和90%。近幾年的研究生平均錄取率達到40%。俄語系還在全國俄語大賽和中國南方地區俄羅斯語言文化知識競賽中多次獲獎。
俄語系與俄羅斯奧廖爾大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兩校師生可互派到對方學校學習、進修或工作一年。俄語系每年有數名學生去俄羅斯奧廖爾大學插班學習。 安徽大學法語專業成立於1974年,是安徽省最早的法語專業。1978年恢復高考招生,2008年建立法語系,多年來為安徽省各高校、外經外貿企業、外事部門及涉外部門輸送了大量的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為本省的對外開放、經濟技術合作、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法語系共有教師9人,其中副教授3人,講師1人,外籍教師1人, 博士1人,碩士5人。法語語言文學學科在一類和二類期刊上發表論文7篇,專著1部,出版譯著4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這也是安徽省內唯一的法語語言文學國家社科項目。
法語系所開設的課程有基礎法語、高級法語、法語視聽說、法語閱讀、法語寫作、翻譯實踐、口譯、法國文學、法語國家概況、經貿法語、法語詞彙學、法語口語、聽力、英語、計算機等課程。
法語語言文學學科特色之一是運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思想和方法研究法國當代女性文學,尤其是杜拉斯小說研究,在國內具有重要的地位;特色之二是探索教學和翻譯的實踐性研究方法,並翻譯出版多部譯著。
法語系與法國貝藏松大學、伊維瑞大學、巴黎法語聯盟、法國格勒諾布爾第三大學國際語言中心、法國孔泰大區,法國巴黎Evry大學等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並與法國駐滬總領館合作成功舉辦「法國文化日」。對外交流有力地推動了法語語言文學學科的發展。
法語系著重培養應用型人才,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同時也注重培養復合型的外語人才,法語專業的畢業生英語為第二外語,均能通過英語六級水平考試。法語系的專業四級、八級考試的成績逐年提高,07級八級通過率為80%、08級四級通過率為100%。近幾年的研究生平均錄取率達到20%。2010年就業率為100%;2011年就業率為96.55%。在2011年全國法語歌曲大賽華東賽區中我系選手進入前四名。我校法語畢業生受到社會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
法語系正朝著國際化辦學的方向發展,為培養高水平的法語專業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英語語言文學專業
特色
本學科方向自1990年安徽大學設立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點以來一直是該點的主導研究方向。在長期的科研和研究生的教學培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長期堅持莎士比亞戲劇研究,並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如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等重新解讀和審視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結合宗教文化與文學研究相結合,對美國文學中的宗教思想進行系統研究;獨樹一幟開展英國維多利亞晚期殖民主義文學研究。
學術地位
本學科方向已形成比較合理的學術梯隊,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豐富的科研經驗,尤其在莎士比亞研究、美國文學中的宗教思想研究和英國維多利亞晚期殖民主義文學研究方面成績比較突出。多年來本方向在《外國語》、《外語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莎士比亞研究論文章數十篇,其中有數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轉載。在美國文學研究方面,本學科方向採用跨學科研究方法,比較系統地梳理了美國文學中的宗教思想,《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當代外國文學》等核心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國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本方向對英國維多利亞晚期殖民主義文學,特別是對英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路德亞德·吉卜林的研究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已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外語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多篇相關學術論文,同類研究在國內學術界尚不多見。此外,本方向已出版《英語典故詞典》、《美國小說》,《英美戲劇》、《英詩選讀》等著作7部,並有《莎士比亞新論》等著作即將出版。本學科方向學術骨幹主持完成過「美國文學中的宗教思想研究」等多項省部級項目,其中一項獲安徽省社科成果獎。在研的項目有國家級項目1項(「魯德亞德·吉卜林研究」,2005年立項)、省部級項目5項。本學科方向在安徽省的英美文學研究界處於核心地位,吉卜林研究在中國的外國文學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
作用和意義
本學科方向是安徽省英美文學研究界的龍頭,對於提高安徽省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本方向的研究重點都是英美文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問題,譬如莎士比亞研究是英國文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學中的宗教思想研究是國內外國文學界開始涉足的新領域,標志著國內外國文學研究的深入,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英美乃至整個西方的社會、歷史、文化都有著重大作用。殖民主義文學研究更是後殖民文化思潮中的研究熱點。對英國維多利亞晚期殖民主義文學的研究尤其能使我們全面了解西方的殖民主義思想和實質,對於今天全球化大潮沖擊下我們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有著特殊的意義。
二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
英語語言學研究方向特色之一是把英語語言學理論研究同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及翻譯史研究緊密集合;系統研究中國翻譯史、漢籍外譯史、中國各民族互譯史,翻譯理論以及翻譯與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關系,形成了自己系統的翻譯史觀、翻譯理論多元觀。特色之二是對國外語言學理論進行批判地吸收與應用,把語言理論與省情相結合,系統研究欠發達地區英語教學模式與實踐模式。學科方向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合理,擁有高級職稱5人,博士5人。他們能了解和把握本方向的前沿理論和研究動態,知識面寬,科研力量強。多年來,在《外國語》、《中國翻譯》、《現代外語》、《外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中國比較文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當代語言學》、《四川外語學院學報》乃至英國「Teacher Trainer」等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該學科方向尤其是在翻譯史和翻譯與相關學科研究上與國內同類學科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處於領先水平。先後出版專著《英漢翻譯原理》、《中國翻譯簡史》、《漢籍外譯史》、《翻譯多元論》、《外國文學在中國》、《英語與社會》等。在《中國翻譯簡史》的基礎上,該方向已完成300多萬字的《中國翻譯史》巨著,共五卷,分古代部分(一卷)和現當代部分(五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已把該書列為重點學術書目並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中國翻譯通史,資料詳實,內容含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領域,其中包括中國各民族文學互譯,漢籍外譯等,填補了中國翻譯史研究領域的空白。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該方向的另一本專著《翻譯多元論》在國內頗有影響。《英語與社會》把標准英語、地域英語及其他變體研究置於社會大環境下研究,為語言教學、翻譯與跨文化交際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該研究成果被認為是優於全國同類成果。
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位點是我省唯一的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該學位點從2004年開始招生,兩年共錄取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8名(分別為8名和10名),2006年計劃招生15名。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研究方向有:譯介學、歐美文學比較研究、20世紀中外文學比較研究、西方文化與聖經文學。專業課程主要由博士、教授、副教授擔任。該學位點的培養方向主要是為高等院校、研究單位和新聞媒體機構培養高級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英語基本功,能夠聽懂英語授課的內容;具有較為廣博的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識和較好的理論基礎;具有較好的思辨能力;具有健康的體魄。
在外語學院領導的關心和學校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該學位點日臻成熟,正在向健康方面發展。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設立德語大專班,2009年建立德語系,並開始德語語言文學本科招生。現有在院德語專業本科生101人。
德語系共有在編教師8人, 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在學歷上,具有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4人,其他學歷3人;外語學院每年還從德國博世基金會以及德國著名高校中長期或短期聘用一些教授、副教授或講師補充在編教師人數。2009年和2011年,外語學院兩次邀請了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德國語言文學著名教授Winfried Woesler來我院為師生做系列學術報告,以及為本科生授課。每期持續40天左右。德國漢堡大學胡恩教授也來訪我院進行學術交流。以南京大學為代表的國內名牌高校德語系與我院德語系保持密切的合作,有力地推動了我院德語語言學科的發展。
德語系所開設的課程有:基礎德語、高級德語、德語聽力、德語閱讀、德語語法、德語寫作、德語翻譯實踐、德語口譯、德國文學、德語國家概況、德語語言學、德語詞彙學、德語口語等課程。
德語系與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和德國漢堡大學建立了長期的友好交流和合作關系:德語系每年可選派兩名年輕教師去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相關的院系攻讀博士學位;從2010級開始,德語系每年可選派兩名優秀學生去對方相關院系學習一年;另外,學院還與德國一些著名高校建立了自費交流項目,按交流協議互派學生到對方進行學習和實習。
在Woesler教授的指導下,我院德語系本科生翻譯了海涅的作品《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並在德國歐洲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其他項目合作計劃正在順利進行中。
德語系面向全國招生,生源優秀,教學質量高。2009級和2010級的專業四級通過率高達95.6%和96%,超過全國同類學校平均水平幾十個百分點;推免碩士研究生深受國內名牌高校歡迎。德語系本科生在全國德語專業本科生德語辯論賽中多次獲獎。
外語學院德語系正朝著國際化辦學的方向發展,為省內外培養高水平的德語專業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西班牙語系成立於2009年。西班牙語專業是安徽省同類專業中開設最早的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西班牙語語言基礎和比較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並能在外事、經貿、文化、新聞出版、教育、科研、旅遊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研究、管理工作的西班牙語專門人才。
西班牙語系共有教師7人, 其中特聘教授1人、講師1人、助教5人;具有碩士學位4人,在讀博士1人;本科學歷2人;除此之外,外語學院每年從西班牙語國家聘請專家1-2人。西班牙語語言文學學科在各類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主持國家人事部留學人員科技活動項目1項。
西班牙語系所開設的課程有西班牙語精讀、西班牙語視聽說、西班牙語泛讀、西班牙語寫作、翻譯實踐、口譯、西班牙文學、拉美文學、西班牙國家概況、拉美國家概況、外貿西班牙語、西班牙語口語、聽力、英語、計算機等課程。
西班牙語系積極參加與西語國家高校的交流,已與巴塞羅那自治大學、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聖托馬斯大學等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
西班牙語系著重培養應用型人才,西班牙語專業的畢業生英語為第二外語,均能通過英語四六級水平考試。2011年,我校第一屆西班牙語專業學生在全國西班牙語專業四級考試中獲好成績,通過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推免碩士研究生深受國內名牌高校歡迎。2012年,我校09級西班牙語系學生在阿根廷駐滬領事館組織的西班牙語詩歌創作大賽中包攬一、二等獎。
西班牙語系正朝著國際化辦學的方向發展,為培養高水平的西班牙語專業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安徽大學日語系成立於2001年。目前,日語系共有專職教師9名。除此之外,日本高知大學每年外派我系日語教師1名。在日語系專職教師中,有副教授3人,講師6人。在學歷結構上,1人獲得上海外國語學院日本文學博士學位,1名為上海外國語學院在讀博士,1名為日本名古屋大學在讀博士,並同時受聘為日本名古屋大學國際言語文化研究科博士研究員,碩士4人。
日語系的人才培養定位是:精英培養,研究型人才培養和應用型人才培養。
日語系每年招生25名左右,堅持小班教學理念,師生比10:1,小於教育部規定的14:1的比例,真正實現了精英培養模式所需的師資配置。
日語系目前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基礎日語、高級日語、日語聽力、日語閱讀、日語寫作、日語演講演習、日語翻譯實踐、日語口譯,日本文化、日本影視文化,商務日語、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學選讀、日本國家概況等,並與日本高知大學開設了遠程教學課堂。
日語系在日本文化研究、日本文學研究、日語語言研究和二語習得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在國內外各類期刊發表重要論文數十篇,參與撰寫系列專著《中國翻譯通史》,共五卷,並獲安徽省社科二等獎,出版譯著1部,各類日語教材5部。主持安徽省教育廳項目2個。
在國際交流方面,目前日語系與日本高知大學和瑞典哥德堡大學有2個國際合作項目。日語系每年有10位交換留學生赴日本學習,1名教師作為交換教師赴日本教學。雙方還組織學生互訪,進行暑期日本和中國社會見習活動。此外,校內還開展大型日本文化節活動。各類國際交流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
『叄』 執著追求的科學家的故事
當初慘敗的結果並沒有令奧巴馬灰心喪氣,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在政治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決心。他是一個善於總結和抓住機會的人。他反思後發現,在與拉什的競選中,自己唯一勝出的行政區居然是以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裔工薪階層為主要居民的第19區,在這里,他的支持者是保守的警察、消防員和教師。這讓奧巴馬意識到,他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海德公園」的精英群體里。
在奧巴馬多方謀求政治道路上的飛躍的時候,他找到了時任伊利諾伊州參議院主席、民主黨人埃米爾·瓊斯。在2003年伊利諾伊州民主黨從共和黨手中奪回參議院控制權時,春田市的權力中心正在瓊斯掌控之下。2003年年初,瓊斯私下接見了奧巴馬,奧巴馬向他坦誠地指出了自己在2000年選舉中暴露出來的兩個致命弱點:黑人群體支持率不穩定、缺乏黨派和團體支持。而如果瓊斯幫助他彌補這些弱點,那麼他代表伊利諾伊州民主黨競選國會參議員將有很大勝算。當時該州的國會參議員是特立獨行的共和黨人彼得·菲茨傑拉德,換屆選舉將於2004年舉行。
或許是奧巴馬的真誠打動了瓊斯,也或許是奧巴馬對形勢的分析得到了瓊斯的認同。瓊斯決定幫助和支持這個黑色的年輕人。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打擊其他黨內參選人,為奧巴馬贏得關鍵的競選空間和時間。他幫助奧巴馬組織了龐大的黑人支持隊伍,裡面既有教師,也有政府雇員和服務行業工薪階層。
雖然得到了貴人的提攜,但此時的奧巴馬已經越來越趨於成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獲勝,取得黑人朋友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為此,他全面審視自己,進行了一場徹頭徹尾的自我改造。首先改掉的是學究式的演講方式。據奧巴馬與拉什競選時的競選團隊經理丹·舒曼說,奧巴馬從2000年開始造訪區內各個黑人教堂,學習黑人牧師講話的節奏和誇贊的神態,並觀察聽眾的反應,不斷學習調整。
奧巴馬幾乎不錯過每個在黑人教堂上發言的機會,並將自己的參議員候選人資格與黑人的進步聯系起來。他總是強調自己的基督教徒身份,並盡量發揮自己的牧師耶利米·賴特在當地黑人群體中擁有的廣泛影響力。每當有人質疑奧巴馬的真正種族身份的時候,他就把賴特搬出來。在2004年美國參議員選舉中,賴特更成了奧巴馬的「選舉資產」,幫助他贏得了大量基礎選民。
『肆』 誰有楊振寧的簡介
一、生平簡介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後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並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
二、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楊振寧於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後,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