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江西籍教授
A. 黃春輝的人物簡介
黃春輝 ,女,漢族,中共黨員,1933年5月出生於河北,祖籍江西省吉安縣,無機化學家。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同年留校工作至今,黃春輝作為訪問學者於1981-1983年間在美國能源部Ames國家實驗室和Arizona大學化學系進行合作研究。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現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教授。
黃春輝教授主要從事稀土配位化學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方面的研究。前者內容涉及稀土元素的萃取分離、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合成、結構及性質研究,特別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發光及電致發光性質的研究。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將二階非線性光學材料分子設計的原理引入到光電轉化材料的設計中,發現了兩者在構效關繫上的相關性,開發了一類新的光電轉化材料。
黃春輝教授著有《稀土配位化學》(1997)、《光電功能超薄膜》(2001)和《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導論》(2005)。此外,還參加編寫了《無機化學叢書第七卷 鈧及稀土元素》、《稀土》等專著。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J. Am. Chem. Soc., Adv. Mater., Science in China B等發表論文300餘篇,他引1800餘次。
黃春輝教授先後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子課題、中國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子課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她200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現兼任《中國稀土學報》常務編委、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
科研成就
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方面,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稀土配合物的光學微腔中同時觀察到熒光增強和壽命縮短這兩個介觀物理現象;以鋱配合物組裝成的電致發光器件,其綠光亮度達到目前同類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坎德拉/平方米。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將二階非線性光學材料分子設計的原理引入到光電轉化材料的設計中。在具有二階非線性的半菁染料體系中,發現了兩者在構效關繫上的相關性,開發了一類新的光電轉化材料。在對二氧化鈦納米晶體進行表面修飾後,提高了染料敏化納米晶太陽能電池的一些重要指標。主要研究稀土配位化學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內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離、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合成、結構及性質研究,特別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發光及電致發光性質的研究。 70年代後期,黃春輝開始從事稀土分離化學和稀土配位化學的研究。由黃春輝主持研究的「稀土萃合物和萃取機理的研究」於1988年獲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作者)。該項研究的特色在於按照萃取體系的分類系統研究了5個類型的萃取體系的萃取絡合物結構,配合宏觀熱力學研究從分子水平上開展了萃取機理的研究。例如二乙基己基磷酸酯(HL)是稀土分離中常用的萃取劑之一,當稀土與HL的比例大於1:3時,萃取體系發生乳化,在過去的文獻中對此現象有過一些定性推測。黃春輝由模型分子出發,得出只當烷基磷酸酯中的烷基為甲基、稀土:HL=1:3時,萃合物為三維網狀結構;當烷基長度大於乙基時,萃合物為准一維鏈狀高聚結構,從而為生產工藝的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又例如,在一般情況下,體系確定之後分離系數可近似視為常數;但在環烷酸萃取分離釔時,釔與其他稀土,特別是鑭,按通常測定的分離系數去設計流程時偏差很大。種種跡象表明,其間發生了帶同萃取,帶同萃取的可能性之一是有異雙核配合物的存在。黃春輝由熱力學數據確定了在該體系中異雙核配合物比同雙核配合物更穩定,同時也用模型分子得到了鑭釔雙核配合物的單晶。這一研究結果從理論上指出,在用環烷酸從稀土混合物中萃取高純氧化釔之前,有加入重輕稀土分割程序的必要性。直至目前為止,生產中一直沿用這一研究成果。
此外,黃春輝還參加了多種稀土萃取分離工藝的研究,作為主要參與者之一與其他同事一起獲得過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成果獎,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串級萃取理論及其在工業上的應用,第四作者),1989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四作者)。
自80年代後期,她在稀土分離化學及配位化學研究的基礎上又開展了分子基功能材料及其超薄膜的研究。在稀土光致發光材料的研究中,將熒光性能優越的稀土配合物製成兩親性分子,利用LB膜技術可在分子水平上精確控制膜厚的優點,成功地應用到光學微腔的組裝上,首次在稀土配合物的光學微腔中觀察到熒光亮度增強和壽命縮短這兩個介觀物理現象。在電致發光方面,以銪、鋱為發光物質,使鋱的發光在18V下達到920Cd/m2,這是目前同類工作的文獻的最高值。首次將稀土配合物大陰離子引入到二階非線性光學材料中,使染料分子的光學二階非線性系數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並對其機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二階非線性及光電轉化材料的研究中,首次在染料體系中發現了二者在結構上的相關性。此外,還研究了一系列C60氨羧及多氨多羧單加成衍生物的光物理、光化學及表面化學行為。在單分子層修飾的電極上,獲得的光電轉化量子產率最高達到8%,是目前文獻報導單層膜的最高值。以上的部分內容獲1996年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作者)。
黃春輝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她熱愛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學生,富於奉獻精神。她認為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的棟梁之才,導師的責任就是要將自己的學生帶到學科領域的最前沿,這就要求導師不僅要傳授自己所熟悉的知識,而且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只有這樣,在21世紀的科學舞台上,學生才有可能具備與國際同行對話的能力和合作的基礎。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黃春輝以其新穎的研究方向,深深地吸引著年輕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勤奮努力,思想活躍,在一個寬松活躍的氣氛中得到了嚴格的科學訓練。黃春輝在指導研究生時,在強調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同時,更強調調動學生自身的創新精神。在指定論文題目時,從不將指標定死,而是留有餘地,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的足夠空間;這樣,她的研究生在學習和研究工作中不但能夠得到嚴格的實驗技能訓練,而且可以得到科研思維及自主安排工作的鍛煉。她的研究小組成果豐碩,當學生們畢業離開這個集體時常常留下了許多催人淚下的肺腑之言。黃春輝前後共培養碩士生11名、博士生19名,其中一名博士生獲1996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並獲得1997年首屆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另一名獲得1999年中國大學生「五四獎學金」;一名年輕教師獲1998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並獲1998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黃春輝本人也於1996年和1998年兩度獲得北京大學優秀博士生導師獎勵。
截止到1999年12月,黃春輝先後共發表論文250餘篇,其中進入SCI源期刊的有130篇。她著有《稀土配位化學》(科學出版社,1997年)。參加編寫了《無機化學叢書第七卷——鈧與稀土元素》(科學出版社,1992年)並負責全卷統稿,《稀土》(冶金出版社,1995 年第二版),《高等無機化學實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生平經歷
1933年5月4日 出生於河北邢台,祖籍江西。
1951年9月至1952年夏 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2年夏至1955年夏 因院系調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大學本科畢業。
1955年夏至1976年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助教。
1976-1978年 在北京大學生化學系任講師。
1978-1986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任副教授。
1981-1982年 在美國能源部Ames國家實驗室做訪問學者。
1982-1983年 美國Arizona大學化學系做訪問學者。
1988-1990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
1990年至今 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作
1. 黃春輝,李富友,黃岩誼,《光電功能超薄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 黃春輝,李富友,黃維,《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 Efficient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a New Terbium Complex, H. Xin, F. Y. Li, M. Shi, Z. Q Bian, C. H. Huang, J. Am. Chem. Soc., 2003, 125, 7166-7177
4. Room 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continuous Cubic Mesoporous Silica by Hemicyanine Dye/Surfactant Blends, K. Hou, L. Shen, F.Y. Li,* Z.Q. Bian, C.H. Huang*, J. Phys. Chem. B, 2006, 110 (19): 9452-9460
5.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phosphorescence of New Iridium(Ⅲ) Complexes based on Quinoline Derivatives, Qiang Zhao, Chang-Yun Jiang, Mei Shi, Fu-You Li, * Tao Yi, Yong Cao* and Chun-Hui Huang*, Organmetalics 2006, 25, 3631-3638
榮譽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各1 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 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黃春輝教授已培養出20 余位理學博士,其中兩位博士生獲全國百篇優秀論文(1999, 2003)。三位青年教師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研究領域和興趣
1.熒光功能配合物:設計、合成、表徵具有熒光性質的配合物,研究它們在有機電致發光、光學微腔、光化學感測器中的應用 。
2.光電轉化膜材料:設計、合成、表徵具有光電轉化性質的分子基材料,研究它們的光化學及光物理性質,將它們修飾到寬頻半導體上,研究它們在太陽能轉化中的應用 。
小傳
作為為數不多的女科學家,黃春輝沒有大科學家的架子,她的目光隨和、溫暖,針對問題,娓娓道來,讓人感覺「如沐春暉」。
可是一說到科研,她的性格中又突現出堅強、不服輸的勁頭來。這和她的家庭有關,她的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所以青少年時代在黃春輝的記憶中是經常搬家。她祖籍江西,出生在河北,雲南讀的小學,卻在上海度過的中學時代。
高中時代黃春輝隨家搬到上海,就讀一所普通高中,可是就在這里,她確定了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並於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
黃春輝1955年畢業後,一直從事有關稀土分離、稀土應用方面的研究,所謂稀土就是稀有的一種土,是17種元素的總稱。稀土中的17個元素非常相似,很難分離,經過各國科學家的不斷研究,差不多用了150年才把它們分離開來。實際上各元素之間,它們的化學性質相似,但物理性質相差卻很遠,這樣才有利於我們的應用。
中國的稀土元素儲藏量居世界第一,世界上80%的稀土都在中國。但在過去,我們自己不能分離,只能把原料賣給國外,再從國外進口產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我國自己開始稀土分離,經過幾代科學家的努力,我國稀土的生產量達到了世界第一,同時也是稀土出口大國。
黃院士講,從幾個屋子大的計算機發展到今天的台式機,從酒瓶大的晶體管到如今針頭大的點,像這些解決物體體積小、重量輕、功能多的辦法,就是科學家不斷追求的目標:器件小型化,材料薄膜化。
材料薄膜化,讓電腦、電視隨身帶,看來不再是夢想。黃春輝院士一直選擇前沿課題,始終站在學科發展的最前列,她說,只有這樣,才能隨時知道國際舞台上發生的事情。科學需要積累,需要一步步向前,腳踏實地。這也正是她經常教育學生的話,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題質量。黃春輝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來的。
B. 楊秋榮人物簡介
楊秋榮人物簡介:
基本信息:楊秋榮,男性,筆名悠哉,1965年4月30日出生於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楊公幾村,原籍江西省豐城市石灘鎮。
教育背景:
- 198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哲學系,獲得哲學學士學位。
- 1997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文藝學專業,最終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職業經歷:
- 現任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憑借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專業知識,在教學工作中表現出色。
文學成就:
- 是北京作家協會的會員,積極參與文學創作,展現了其卓越的文學才華。
個人特點:
- 楊秋榮對故鄉有著深厚的情懷,同時在哲學和文藝領域有著獨特的見解,這使得他在學術界和文學領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的才華和執著為其個人生涯增添了多元且豐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