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
❶ 杜維明提出的三個意義世界不包括()。
杜維明提出的三個意義世界不包括(B)。
A.關注並研究中華文化的外國人士
B.來華旅遊的外國人士
C.大陸和港澳台的華人
D.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
2008、2013年分別當選國際哲學會聯會(FISP)執行委員、國際哲學學院院士。2010年起,任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在各個時期,杜維明的思想和著述重點有所不同。
1966-1978年,著重詮釋儒家傳統,確立了對儒家精神價值作長期探索的為學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關懷重心是闡發儒家傳統的內在體驗和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迄今,所關注並拓展的領域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啟蒙反思」、「世界倫理」等。
❷ 為什麼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維明說,儒學傳統是文明對話的中介
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研究教授杜維明,18日在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論壇發言中稱,儒家思想是一種精神性很強的人文主義,其倡導的包容、平等,正是不同文化間交流對話的基礎和中介。
沒有寬容,便不會有對話。寬容要求有謹嚴的自我意識,別人的存在不是威脅而是機會。人們需要積極承認他人的存在體現了內在價值,即他或她的獨立、自主、完全。尊嚴是既有現實,不可能被否認、拒絕或因主觀願望而消亡。持這種認識,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出尊槐亂重感。這位學者稱,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包容與開放性,這種「精神人文主義」是儒家傳統發出的邀請,希望人們能投入到21世紀人類的智力和精神「合資項目」這一偉業中來。
❸ 杜維明的個人履歷
杜維明 的研究以中國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為中心,被稱為當代新儒家的代表,出版英文著作11部,中文著作16部,發表論文數百篇。由於其傑出的貢獻,杜維明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別榮獲第九屆國際T』oegye研究獎和聯合國頒發的生態宗教獎等獎項。
祖籍廣東南海,1940 年生於雲南省昆明市。1961 年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後獲得哈佛—燕京獎學金赴美留學,在哈佛大學相繼取得碩士博士學位,1976 年加入美國籍。先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1981年始任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並曾擔任該校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東亞語言和文明系系主任。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自1996年開始出任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社長至今。1990年借調夏威夷東西中心擔任文化與傳播研究所所長。1995年應印度哲學委員會之邀,在南亞五大學府發表「國家講座」。2010年12月20日,被北京大學聘為人文講席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此外,他還擔任長江商學院名譽教授、長江人文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