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導師式正香
A.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先庚事跡及簡介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先庚事跡及簡介一覽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先庚事跡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先庚事跡及簡介,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與分享喲!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先庚事跡
張先庚,女,二級教授,博士,桐蔽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三十二載從教路,從臨床教育到教書育人,從科研攻關到社會服務,張先庚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理念,聚焦立德樹人主線,踐行顧明遠「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信念,創新提出「五愛五盡」家校情懷和「五大強校」戰略,張先庚作為中國衛生健康教育事業的踐行者、改革者與引領者做出了卓越貢獻,獲全國第七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傑出校長獎、全國疫情防控最美志願者、中華護理學會傑出護理工作者、首屆「雙城杯」黃炎培職業教育傑出校長等27項榮譽,被學習強國、中國人口報等50多家媒體廣泛報道。她以實際行動踐行為黨為國為民初心,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教育事業中,忠誠擔當、善謀敢闖、為民務實、大愛無疆,書寫了新時代衛生健康教育者奮斗追夢新征程的巾幗華章,展示了新時代教書育人楷模形象。
擔當有為 做改革職業教育的攀登者
張先庚從小就樹立了用愛心和知識溫暖服務社會的信念。1989年7月,她成為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一名臨床護士和護理實踐教育者。她言傳身教的指導眾多實習護生用仁愛與專業開啟護理職業生涯。1996年,張先庚脫下了燕尾帽,拿起了教鞭,成為成都中醫葯大學高護專業第一位專任教師。面對無團隊、無教研室、無課程體系的「三無」現狀,她迎難而上,構建起涵蓋「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育體系。她先後作為院長和教授,帶領團隊將學科建設成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國家級護理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因張先庚在高校教育業績突出搏輪謹,於2015年通過選拔到四川護理職業學院擔任黨委副書記、院長和教授。當她離開成都中醫葯大學時,師生含淚送別:「您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和學習榜樣,基基我們很捨不得您。」剛到學院,面臨部分領導職工觀念落後、能力不足、工作推諉、人才流失等重重困難,她積極踐行黃炎培「愛業樂業」精神,創新提出了「五愛五盡」家校情懷,提出「五大強校」戰略,走改革創新的特色發展之路,全面推動學院轉型升級與跨越發展。
學院離家很遠,張先庚每天奔波路途近3個小時,為高效推動學院轉型發展,幾乎每天工作時長達16-18小時,雙眼時常布滿紅血絲。她常說,每一名學生背後都有一個家庭,只有她們成人成才,才能不辜負每個家庭的期望。在她的帶領下,全校師生很快轉觀念、重創新、求突破,實現了教學、科研、育人等多項工作快速發展,僅用3年時間就順利實現了從中職到高職的轉型升級,連評審專家都驚嘆學院的跨越發展。
仁愛奉獻育桃李,言傳身教傳師德。張先庚一直樂於為學生授課,把培養人作為自己的使命追求,即使管理和學術研究任務繁重,仍然以三尺講台為樂。她激勵廣大學子通過學習和實踐提升「愛」的能力,做到「心有大我、行有大德」。學院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入學成績普遍不理想,對未來迷茫,對護理專業認識不足。她就常找學生談心,言傳身教,引導大家厚植家國情懷、培養使命擔當,在為病人的奉獻中收獲快樂與幸福。多年來,她全方位關注學生成長成才,尤其厚愛與資助貧困學生。一位來自癌症家庭的學生,父母半年時間里相繼去世,家庭貧寒,為了照顧弟妹,臨近畢業卻想休學。張先庚得知後,心急如焚,多次從思想上引導她把貧困和不幸當做人生成長的磨礪,並資助她渡過難關,重燃她和家人的希望,幫助她順利畢業參加工作。她在學生心靈深處播下愛的種子。她培養的學生遍布全世界,有的成為護理領軍人才,有的成為紮根西部基層衛生主力軍,尤其在抗擊新冠疫情中,涌現出「抗疫巾幗英雄」佘莎等一批典型人物。
率先垂範 做躬身社會服務的踐行者
現場進行艾灸、拔罐、刮痧、TDP電磁波治療等傳統中醫特色健康診療……一些聞所未聞的高科技治療手段走進村民的視野中。
張先庚院長又一次帶領調研隊來到了基層服務。這一次,她們在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巴西鎮班佑村調研考察了村衛生室,對康養中心的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隨後,在行業專家張先庚教授和姚永萍副教授的親自示範指導下,學院醫療專家、部分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及學院若爾蓋籍畢業生一起對農牧民開展健康指導及義診。她們根據就診農牧民身體狀況,細致檢查、分析病情、專業治療,通過健康知識講座、現場咨詢指導、發放專門印製的《川護健康宣傳手冊》等方式,科普了健康衛生常識和疫情防控知識;聚焦大骨節病、包蟲病等高原地方病和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病對農牧民開展健康知識宣講,全面提升了當地農牧民衛生健康知識水平。現場接受健康服務的農牧民喜笑顏開,現場氣氛格外熱烈。
從小立志服務社會的張先庚對貧困地區具有特有的情懷與牽掛。2017年9月,她首創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才「1134」模式改革,在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壤塘縣牽頭組建了以學院畢業生為主的川護壤巴拉健康服務志願隊。她作為專家和隊長,聚焦農牧民健康問題,創新構建「政—校—行—企「四位一體聯動扶貧模式,將每月15日確定為志願活動日,走村入戶對農牧民開展健康宣教、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中醫保健技術等健康服務。她帶領團隊每年多次到現場指導健康服務,線上線下齊上陣,全面提升志願者思想境界和業務能力。
作為一名深耕高職教育的院長,張先庚教授帶領團隊始終秉承黃炎培「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理念,踐行「手腦並用、敬業樂群、愛國愛民、無私奉獻」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創新提出了「五愛五盡」家校情懷和「五大強校」戰略、教師能力提升「三大工程」、培養「四有川護生」理念,牽頭組建了新冠疫情抗疫志願隊和川護壤巴拉健康服務志願隊,在學校治理體系、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多項突破,業績凸顯,為健康四川、健康中國做出了積極貢獻。 她先後獲得了全國疫情防控最美志願者、中華護理學會傑出護理工作者、四川省三八紅旗手、首屆「雙城杯」黃炎培職業教育傑出校長獎、四川省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校長、成都市大中學校十佳青年教師、成都市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
四年來,在張先庚的影響和帶領下,志願者們無怨無悔紮根高原,堅守健康扶貧攻堅第一線,成為當地一支「思想素養好、知識水平高、專業能力強、留得住、幹得好」的健康服務志願隊伍。得到社會、政府、農牧民廣泛贊譽,被稱為「高原最美格桑花」,成為基層衛生健康服務人才培養與健康扶貧典範,並多次在省內外志願服務大賽中榮獲金獎,被學習強國、中國人口報等30多家媒體廣泛報道。如今,她正帶領團隊將基層衛生人才培養培養模式在全國推廣,全面助推鄉村健康振興戰略。
2020年,在疫情最嚴峻時刻,張先庚作為隊長立即組建了以學院教師為主的130人「四川護理職業學院抗擊新冠病毒肺炎愛心志願服務隊」,身先士卒,大愛奉獻,創建「政、行、校、社、醫」五位一體聯防聯控,帶領團隊硬是在3天內熬夜編寫社區居家防護手冊6本,她帶領隊員深入社區開展入戶排查、疑似病人轉診、隔離監測和心理疏導。大家不忍她整日勞累便勸她休息,她堅定地說「我是教授、隊長也是專家,現在是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必須盡全力去服務」。她帶領團隊在社區抗疫中募集40萬元中葯香囊,完成重點疫區返蓉人員入戶醫學觀察2332人、體檢服務6279人次,守護了24萬社區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中國教育在線、家庭生活報等20多家媒體廣泛報道。
追求卓越 做改革創新的引領者
科研創新是專業學科建設發展的核心。近年來,為響應社會老齡化加劇和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張先庚將研究方向聚焦「一老一小」特色。她牽頭主持的四川省護理專業「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對全省青年教師悉心指導,幫助年輕教師做好職業規劃,凝練發展方向,提高科研教學能力與水平。同時,免費為貧困與革命老區培養師資,取得了較好的輻射引領作用。作為國家級特色專業負責人、省級護理學創新團隊負責人、張先庚更是以身為范作科研攻關帶頭人,在衛生健康領域取得多項重大創新與突破。截至目前,她牽頭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2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國家醫養結合重大研發計劃子項目1項,獲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衛生行業指導委員會一等獎等研究成果獎23項,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專著26部,公開發表研究論文268篇,牽頭多項省內外衛生健康評價考核標准與體系的起草和制定,引領衛生健康行業發展。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張先庚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和日後的工作規劃。「未來,我將帶領團隊以更加昂揚的鬥志奮勇向前:一是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進一步弘揚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築牢師生理想信念根基,著力培養有信仰、聽黨話、跟黨走、有情懷、敢擔當、下得去、幹得好的時代新人。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新職業教育法為准繩,緊緊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時代命題,聚焦「雙高」計劃學校建設,聚力提質培優,增值賦能,走好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趕考』之路。三是繼續堅守教育與衛生報國初心,勇擔職教改革使命。在職業教育大有作為、大有可為的時代,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勇毅前行,努力做職業教育發展的先行者、改革者、引領者,奮力推進學院各項事業再上新台階、再創新輝煌,助力健康四川、健康中國戰略。」
忠誠執著守初心,不畏艱險擔使命。32年初心不改,她懷揣赤誠之心,不論崗位如何變化,始終忠誠黨的教育事業;32年砥礪奮進,她敢於勇立潮頭,帶領學院發展破浪前行;32年守正創新,她堅持專業為民,踐行社會服務時代使命。張先庚把事業當生命,把奉獻當信仰,把責任當使命,把學生當家人,展現了理想堅定、師德高尚、學識扎實、仁愛奉獻的「四有」好教師形象,用大愛詮釋新時代衛生健康教育人的初心使命,不愧為新時代教書育人楷模。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先庚簡介
她堅守教學一線32年,帶領團隊培養大批衛生健康人才,帶領學校實現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她熱心教育公益事業,組建了以畢業生為主的健康服務志願隊,打造了基層衛生健康服務人才培養模式與健康扶貧典範,助力脫貧攻堅。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組建了130人的疫情防控志願隊,守護了當地居民生命健康。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
中宣部、教育部6日公布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他們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康紹忠,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李粉霞,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上海市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周美琴,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教師楊瑞清,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第一中學校長、教師楊明生,湖北省武漢市旅遊學校教師馬丹,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育英學校教師郭曉芳,四川護理職業學院院長、教授張先庚,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學校教師安文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第一幼兒園副園長、教師孫怡。
B. 講一講,有什麼比較冷門但是就業前景好的專業嗎
在大學里,有一些專業被稱為「冷門專業」,說它冷,一方面要麼報考人數極少,要麼招生極少,有的則是近些年開設的新專業,鮮為人知。但是萬萬不可小看它們!風水輪流轉,曾經讓人瞧不起,不願意報考的那些冷門專業,現在開始逆襲了!
造成專業冷門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就業環境艱苦、危險系數高,有的是因為傳統觀念忌諱,有的是因為招收人數少、學生不敢填報,還有的,則純粹是專業名字惹的禍。但是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一些「冷門專業」現在正式逆襲了!現在就讓我們來盤一下如今最「熱門」的「冷門專業」吧!
哲學專業
曾經,哲學專業一直是文科狀元的理想。如今,這曾經的「思想殿堂」卻成為調劑專業的「收容所」。
從招生人數來看,哲學專業不及1萬的招生人數僅是工學招生人數的零頭,大多還是被「調劑」的。當今的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都帶著「功利」的眼光排斥哲學專業,同時又有很多工作不對哲學專業開放,導致了該專業遇冷。
但是哲學專業也在「冷」中求變!在財政部、教育部前幾年聯合印發的《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 繁榮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中,通過實行資金分類管理,建立間接成本補償機制和績效獎勵制度,下放預算編制和調劑許可權等方式,力求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師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同時不少高校的哲學院系開始了自己的交叉學科實驗項目。例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建立了多院系聯合培養的PPE專業(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武漢大學建立了打通文史哲界限的「人文科學試驗班」等。
根據北京市教委曾發布的文件顯示,北京地區在本科及以上就業中,哲學專業的就業率最高,竟達到99.02%。
開設高校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清華大學、黑龍江大學、浙江大學等。
博物館學專業
「你是學什麼的?」
「博物館學。」
「這個專業之後能幹嘛?修文物?給人看風水?
「……」
對博物館學專業認知度高是這個專業爆冷的重要原因,同時很多熱人為該專業就業比較窄,主要是博物館部門和考古部門,而且本科畢業很不佔優勢,所以很多同學很多都考研了。
但是這一情況已經在逐漸改善!
國家文物局印發《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同時文博人才培養「金鼎工程」明確,「十三五」時期,培養各類文博人才達到1.8萬人次以上;在文物重點領域培養領軍人才20名以上;每年舉辦專業技術培訓班10個以上;新增文物保護修復人才700名以上;舉辦貧困地區文物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培訓班30個以上。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
收益最大的便是「博物館學」專業,以及相關的考古學專業、科技考古專業、歷史專業、古典文獻學專業、圖書館專業等。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將迎來新的發展高峰,有這么多機會,還發愁就業嗎?
開設高校
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蘭州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
聽力專業
還有這專業?我沒聽錯吧!這個和考試的聽力沒有半點關系,是正兒八經的醫學類學科!
這個專業之所以冷門與在中國起步較晚有很大關系。聽力與言語康復學是自二戰之後開始快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聽覺生理、病理及康復方法,旨在幫助聽力損失者恢復聽力。在中國,直到本世紀初才真正開始聽力學本科教育。
2001年9月,浙江中醫葯大學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聽力學專業學生30人,這是在全國首次開設聽力學專業。以聽力與言語康復學為例,這是一門與生物科學、電聲學與語言學、醫學等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學科,學生課程也是復合型的,包括聽力學、醫學、高數及心理學課程等,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如今聽力學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也是社會的稀缺人才。
開設高校
浙江中醫葯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首都醫科大學、濱州醫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上海中醫葯大學、昆明醫科大學等。
殯葬專業
在了解到學生學習內容是「星期一殯葬概論、收屍、整容、插畫,星期二燒骨、輓聯、風水、傳染病」,更是拒絕孩子填報該類專業。因此殯葬管理專業便成了專業中的絕對冷門。
由於傳統觀念的諱莫如深,有的家長、考生對殯葬打心底里排斥。事實上,這個冷門專業是就業市場上不折不扣的「香餑餑」——殯儀館屬於事業單位,進入殯儀館工作的畢業生基本上都能得到事業編制,有很好的待遇和福利。然而,即使如此,願意從事該行業的畢業生也是寥寥無幾。
經社會市場調查發現,從殯葬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大型城市年薪甚至可達到18萬元。就業率更不成問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殯葬專業平均每個畢業生都能拿到3到4個對口職業。
開設高校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北京社會職業管理學院,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原民政部重慶民政學校),武漢民族職業學院,福建民政學校,遼寧民政學校,河南民政學校等。
古生物學專業
還記得那個「六代單傳」的專業嗎?冷門專業界的「巨無霸」可能要數古生物專業了。
北京大學的古生物學專業從2008年創立至今,每年都保持著只有一個畢業生的低頻率,到去年已是「六代單傳」——這也讓北大古生物學專業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特殊存在。
在選擇專業時,考生及家長往往喜歡就業面寬的專業,這樣的心態導致了古生物學這樣的學術研究型專業成為冷門。在2016屆本科生安永睿畢業之後,「古生物學只有一個大一的在讀了,大二大三都沒有學生」。
但這也是一個「前途無量」的專業。照片中因「一個人的畢業照」而爆紅網路的薛逸凡如今已經修完了美國卡內基梅隴大學的計算生物學碩士課程,目前被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信息學博士專業錄取,從下半年開始帶薪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前途被看好。
古生物的跨學科特性決定了它選擇很多,因而就業不是問題。近年全國各地博物館建設高潮迭起,研究展覽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也相當大。
開設高校
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兩年一招)、沈陽師范大學等。
核電專業
與2016年嚴峻的就業形勢相比,核電相關專業的畢業簽約率卻幾乎達到了100%。
這與中國核電產業的再次大發展有著必然的關聯。在核電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需要更多的核電人才,尤其是骨乾和核心人才。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研究生辦公室主任艾德生分析說, 中國未來10年對核電運營管理人才的需求要達到至少3-4萬名以上的總量。
核電專業的冷門主要源於國人認為與「核」相關的工作是高輻射、不安全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核電相關專業的學生普遍需要高學歷,學習周期比較長,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
但核電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不僅僅局限於核電站,還有核電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單位、製造單位等很多機會可以選擇。就算是現場操作員,接受的輻射也不過0.01mSv~0.5mSv/年,遠低於天然輻射源對成年人造成的平均約2.4 mSv的有效劑量。
開設高校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
航空航天類專業
近十年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的遙感科學與技術、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航天運輸與控制等相關專業曾出現無人報考的情況。專業無人報考的因素有很多,這與名校的此類專業招生計劃較少不無關系:考生與家長「拿不準」不敢報考。
航空航天相關的部分專業就業率高達97~98%,畢業生五年後平均月薪達到10635元,在所有專業中排名前三。然而這些無人報考的專業依然面臨著「學生全靠調劑而來」的尷尬局面。
如今,世界航空航天市場總額已高達數千億美元,並且正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穩步增長。中國近年來在該領域的投入也明顯增加,一系列鼓勵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陸續出台並實施。我國對於航空航天人才的需求必定越來越多。此前頻頻遇冷的航空航天專業已經成為就業市場上的熱門。
開設高校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
還記得「布鞋院士」李小文嗎?2015年1月10日下午,被師生親切地稱為「掃地僧」「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與世長辭,中國遙感領域失去了一名泰斗級專家。
他的離開,也將地理學與遙感科學這一鮮少人知的領域帶入了國人的視野。其實,天氣預報里風雲變化的氣象雲圖,歐美大片中間諜衛星的監控拍攝、地震災害中的地質預測等等,都包含了遙感科學與技術。盡管遙感就在我們身邊,但在中國,自2008年汶川地震中用航攝獲取現場照片後,遙感才開始正式進入主流視野。
在測繪類專業中,遙感專業算是一個新型而小眾的學科。測繪類工作難以成為最熱門的職業,但市場永遠需要專業人才,缺了它不行。除了各地質、環境所等事業單位、從事理論研究工作,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騰訊、阿里巴巴、網路等大型公司做測繪地理信息的越來越多,對遙感專業的人才有著越來越大的需求。
環境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可以預見的是,遙感技術將在氣象、軍工、水利、交通等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中國的遙感事業尚處於發展的初期,遙感專業的畢業生在未來大有可為。
開設高校
武漢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中南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
茶學專業
還有這種專業?!!!看到專業名稱,也許很多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聽都沒聽說過!泡茶還要去大學學?茶學還能學些什麼呀?以後工作肯定不好找,還是不要選好了……
但事實上,茶學專業不只是在「學泡茶」,還包括茶審評、茶營銷、茶企經營管理等等茶文化。它是一門擁有悠久歷史的學科——知名高校浙江大學的茶學專業始於1952年,60年代起開始培養茶葉專業的碩士學位研究生,並從80年代中期起開始培養茶學專業的博士學位研究生。
喝茶已經逐漸融入到現代人的養生觀念。據統計,我國僅有約25%的人基本不飲茶,以及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中國的茶業市場十分龐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近幾年來,茶文化已經走出國門,進入廣闊的東、西歐市場,茶葉貿易的前景逐年看好。特別是伴隨著我國貿易的轉型,行業內對科技含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從這個意義上講,茶專業並非培養「茶農」的行業。因此,茶學專業的畢業生所從事的茶業行業,具有很大的市場前景。
開設高校
安徽農業大學、浙江大學、湖南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武夷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
草業科學專業
草業科學專業學生:我們真的不是種草、鋤草的……!
盡管我國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大國,但於農業相關的大學專業依然沒有得到考生的「青睞」。許多家長與考生談「農」色變,避而遠之。在眾考生及家長看來,所有農科類專業都是冷門專業,如農學、林學、植物保護、茶學、蠶學、水產養殖、園藝、園林、草業科學、農林經濟管理等專業都被「一竿子打翻了」。
但事實是,足球場草坪以及城市草坪綠化需求的增加,對草業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攀升。作為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專業,畢業學生少,從業人數少,走上行業金字塔相對來說沒那麼難。
自中共十三大報告中提出「生態效益要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重」的思想以來,草業科學發展也日益受到重視。像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專業,大一學生就能接受導師一對一輔導,優秀學生大三就能做碩士課題研究。作為中國農業大學重點學科,草業科學系5年能拿到1個億的科研基金。你說有多土豪!
開設高校
中國農業大學、蘭州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寧夏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
其實專業的冷門與熱門是相對而言的,同時隨著就業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有時候,大學生追求的熱門專業就業時反而成了競爭壓力最大的專業;
而一些大學生避而遠之的冷門專業,最後卻有可能變為成就未來的「金飯碗」!而你要做的就是做好人生的規劃,不管自己現在專業如何,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提前定下小目標才是最重要的。
C. 收藏!當今最熱的冷門專業,有你的專業嗎
在大學里,有一些專業被稱作「冷門專業」,說它冷,一方面,要麼是招生人數極少,有的則是近幾年開設的新專業,鮮為人知。但是千萬不要小看它們!風水輪流轉,現如今一些冷門專業已經開始逆襲了!
造成專業冷門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就業環境艱苦、危險系數高,有的是因為傳統觀念忌諱,有的是因為招收人數少、學生不敢填報,還有的,則純粹是專業名字惹的禍。但是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一些「冷門專業」現在正式逆襲了!
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那些最熱門的「冷門專業」吧!
哲學專業
曾經,哲學專業一直是文科狀元的理想。如今,這曾經的「思想殿堂」卻成為調劑專業的「收容所」。
從招生人數來看,哲學專業不及1萬的招生人數僅是工學招生人數的零頭,大多還是被「調劑」的。當今的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都帶著「功利」的眼光排斥哲學專業,同時又有很多工作不對哲學專業開放,導致了該專業遇冷。
但是哲學專業也在「冷」中求變!去年11月24日,財政部、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通過實行資金分類管理,建立間接成本補償機制和績效獎勵制度,下放預算編制和調劑許可權等方式,力求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師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同時不少高校的哲學院系開始了自己的交叉學科實驗項目。例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建立了多院系聯合培養的PPE專業(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武漢大學建立了打通文史哲界限的「人文科學試驗班」等。
北京市教委年初發布的《2016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北京地區在本科及以上就業中,哲學專業的就業率最高,竟達到99.02%。
開設高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清華大學、黑龍江大學、浙江大學等。
博物館學專業
「你是學什麼的?」「博物館學。」「這個專業之後能幹嘛?修文物?給人看風水?「……」
對博物館學專業認知度高是這個專業爆冷的重要原因,同時很多熱人為該專業就業比較窄,主要是博物館部門和考古部門,而且本科畢業很不佔優勢,所以很多同學很多都考研了。
對博物館學專業認知度高是這個專業爆冷的重要原因,同時很多熱人為該專業就業比較窄,主要是博物館部門和考古部門,而且本科畢業很不佔優勢,所以很多同學很多都考研了。
但是這一情況馬上就要改善!
日前,國家文物局印發《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同時文博人才培養「金鼎工程」明確,「十三五」時期,培養各類文博人才達到1.8萬人次以上;在文物重點領域培養領軍人才20名以上;每年舉辦專業技術培訓班10個以上;新增文物保護修復人才700名以上;舉辦貧困地區文物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培訓班30個以上。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
收益最大的便是「博物館學」專業,以及相關的考古學專業、科技考古專業、歷史專業、古典文獻學專業、圖書館專業等。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將迎來新的發展高峰,有這么多機會,還發愁就業嗎?
開設高校: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蘭州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
聽力專業
還有這專業?我沒聽錯吧!這個和考試的聽力沒有半點關系,是正兒八經的醫學類學科!
這個專業之所以冷門與在中國起步較晚有很大關系。聽力與言語康復學是自二戰之後開始快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聽覺生理、病理及康復方法,旨在幫助聽力損失者恢復聽力。在中國,直到本世紀初才真正開始聽力學本科教育。
2001年9月,浙江中醫葯大學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聽力學專業學生30人,這是在全國首次開設聽力學專業。以聽力與言語康復學為例,這是一門與生物科學、電聲學與語言學、醫學等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學科,學生課程也是復合型的,包括聽力學、醫學、高數及心理學課程等,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如今聽力學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也是社會的稀缺人才。
開設高校:浙江中醫葯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首都醫科大學、濱州醫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上海中醫葯大學、昆明醫科大學等。
殯葬專業
在了解到學生學習內容是「星期一殯葬概論、收屍、整容、插畫,星期二燒骨、輓聯、風水、傳染病」,更是拒絕孩子填報該類專業。因此殯葬管理專業便成了專業中的絕對冷門。
由於傳統觀念的諱莫如深,有的家長、考生對殯葬打心底里排斥。事實上,這個冷門專業是就業市場上不折不扣的「香餑餑」——殯儀館屬於事業單位,進入殯儀館工作的畢業生基本上都能得到事業編制,有很好的待遇和福利。然而,即使如此,願意從事該行業的畢業生也是寥寥無幾。
經社會市場調查發現,從殯葬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大型城市年薪甚至可達到18萬元。就業率更不成問題,2016年,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殯葬專業平均每個畢業生都能拿到3到4個對口職業。
開設高校: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北京社會職業管理學院,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原民政部重慶民政學校),武漢民族職業學院,福建民政學校,遼寧民政學校,河南民政學校等。
古生物學專業
還記得那個「六代單傳」的專業嗎?冷門專業界的「巨無霸」可能要數古生物專業了。
北京大學的古生物學專業從2008年創立至今,每年都保持著只有一個畢業生的低頻率,到去年已是「六代單傳」——這也讓北大古生物學專業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特殊存在。
在選擇專業時,考生及家長往往喜歡就業面寬的專業,這樣的心態導致了古生物學這樣的學術研究型專業成為冷門。在2016屆本科生安永睿畢業之後,「古生物學只有一個大一的在讀了,大二大三都沒有學生」。
但這也是一個「前途無量」的專業。照片中因「一個人的畢業照」而爆紅網路的薛逸凡如今已經修完了美國卡內基梅隴大學的計算生物學碩士課程,目前被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信息學博士專業錄取,從下半年開始帶薪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前途被看好。
古生物的跨學科特性決定了它選擇很多,因而就業不是問題。近年全國各地博物館建設高潮迭起,研究展覽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也相當大。
開設高校: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兩年一招)、沈陽師范大學等。
核電專業
與2016年嚴峻的就業形勢相比,核電相關專業的畢業簽約率卻幾乎達到了100%。
這與中國核電產業的再次大發展有著必然的關聯。在核電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需要更多的核電人才,尤其是骨乾和核心人才。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研究生辦公室主任艾德生分析說, 中國未來10年對核電運營管理人才的需求要達到至少3-4萬名以上的總量。
核電專業的冷門主要源於國人認為與「核」相關的工作是高輻射、不安全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核電相關專業的學生普遍需要高學歷,學習周期比較長,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
但核電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不僅僅局限於核電站,還有核電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單位、製造單位等很多機會可以選擇。就算是現場操作員,接受的輻射也不過0.01mSv~0.5mSv/年,遠低於天然輻射源對成年人造成的平均約2.4 mSv的有效劑量。
開設高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
航空航天類專業
近十年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的遙感科學與技術、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航天運輸與控制等相關專業曾出現無人報考的情況。專業無人報考的因素有很多,這與名校的此類專業招生計劃較少不無關系:考生與家長「拿不準」不敢報考。
航空航天相關的部分專業就業率高達97~98%,畢業生五年後平均月薪達到10635元,在所有專業中排名前三。然而這些無人報考的專業依然面臨著「學生全靠調劑而來」的尷尬局面。
如今,世界航空航天市場總額已高達數千億美元,並且正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穩步增長。中國近年來在該領域的投入也明顯增加,一系列鼓勵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陸續出台並實施。
伴隨著「登月」的日益臨近,我國對於航空航天人才的需求必定越來越多。此前頻頻遇冷的航空航天專業已經成為就業市場上的熱門。
開設高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
還記得「布鞋院士」李小文嗎?2015年1月10日下午,被師生親切地稱為「掃地僧」「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於與世長辭,中國遙感領域失去了一名泰斗級專家。
他的離開,也將地理學與遙感科學這一鮮少人知的領域帶入了國人的視野。
其實,天氣預報里風雲變化的氣象雲圖,歐美大片中間諜衛星的監控拍攝、地震災害中的地質預測等等,都包含了遙感科學與技術。盡管遙感就在我們身邊,但在中國,自2008年汶川地震中用航攝獲取現場照片後,遙感才開始正式進入主流視野。
在測繪類專業中,遙感專業算是一個新型而小眾的學科。測繪類工作難以成為最熱門的職業,但市場永遠需要專業人才,缺了它不行。除了各地質、環境所等事業單位、從事理論研究工作,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騰訊、阿里巴巴、網路等大型公司做測繪地理信息的越來越多,對遙感專業的人才有著越來越大的需求。
環境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可以預見的是,遙感技術將在氣象、軍工、水利、交通等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中國的遙感事業尚處於發展的初期,遙感專業的畢業生在未來大有可為。
開設高校:武漢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中南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
茶學專業
「還有這種專業?」
看到專業名稱,也許很多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聽都沒聽說過!泡茶還要去大學學?茶學還能學些什麼呀?以後工作肯定不好找,還是不要選好了……
但事實上,茶學專業不只是在「學泡茶」,還包括茶審評、茶營銷、茶企經營管理等等茶文化。它是一門擁有悠久歷史的學科——知名高校浙江大學的茶學專業始於1952年,60年代起開始培養茶葉專業的碩士學位研究生,並從80年代中期起開始培養茶學專業的博士學位研究生。
喝茶已經逐漸融入到現代人的養生觀念。據統計,我國僅有約25%的人基本不飲茶,以及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中國的茶業市場十分龐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近幾年來,茶文化已經走出國門,進入廣闊的東、西歐市場,茶葉貿易的前景逐年看好。特別是伴隨著我國貿易的轉型,行業內對科技含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從這個意義上講,茶專業並非培養「茶農」的行業。因此,茶學專業的畢業生所從事的茶業行業,具有很大的市場前景。
開設高校:安徽農業大學、浙江大學、湖南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武夷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
草業科學專業
草業科學專業真的不是種草、鋤草的……!
盡管我國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大國,但於農業相關的大學專業依然沒有得到考生的「青睞」。許多家長與考生談「農」色變,避而遠之。在眾考生及家長看來,所有農科類專業都是冷門專業,如農學、林學、植物保護、茶學、蠶學、水產養殖、園藝、園林、草業科學、農林經濟管理等專業都被「一竿子打翻了」。
但事實是,足球場草坪以及城市草坪綠化需求的增加,對草業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攀升。作為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專業,畢業學生少,從業人數少,走上行業金字塔相對來說沒那麼難。
自中共十三大報告中提出「生態效益要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重」的思想以來,草業科學發展也日益受到重視。像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專業,大一學生就能接受導師一對一輔導,優秀學生大三就能做碩士課題研究。作為中國農業大學重點學科,草業科學系5年能拿到1個億的科研基金。你說有多土豪!
開設高校:中國農業大學、蘭州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寧夏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
其實專業的冷門與熱門是相對而言的,同時隨著就業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有時候,大學生追求的熱門專業就業時反而成了競爭壓力最大的專業;而一些大學生避而遠之的冷門專業,最後卻有可能變為成就未來的「。
(綜合整理自中國青年報、中公考研網、齊魯晚報等平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期編輯杜曉宇,專業的學生,業余的新聞人)
D. 環境工程專業就業情況好嗎
很多人的想法是看那一個專業的就業前景好,收入高,選擇此專業。很少有人因為對一個專業的熱愛而選擇它。在所有的專業中,金融專業的呼聲相當的高,也是許多人專業的第一選擇。
在就業排名中穩居第一,在現實的社會中,它一定是最好就業的嗎?答案不見然,360行行行出狀員。只要你的能力與水平具備,相信就業不是難事,許多著名的企業爭相搶著要你這個人才,任君選擇工作。
或者咱去當銷售人員,賣環保設備,扯皮厲害的,這個適合你,靠的是口才與專業知識,專業知識你已經擁有,口才多練習也是ok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