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清華大學教授被開除
1. 孟憲承生平
孟憲承早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求學,師從教育學大師杜威,獲得碩士學位後,又赴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深化研究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和教育哲學。1921年回國後,他在北京的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的東南大學、中央大學,上海的光華大學、聖約翰大學,無錫的江蘇教育學院,湖南的國立師范學院以及浙江大學和上海的華東師范大學等十所高校執教長達46年,成為教育學科中的重要人物,僅他一人被選為國民政府首批29位部聘教授之一。
在聖約翰大學期間,孟憲承因反對校方對進步學生的壓制,受到英籍校長卜舫濟賞識。1925年的「五州」慘案後,他以國文部主任身份領導師生,與錢基博教授共同抵制,甚至創立了光華大學,表達了對外國教會學校的堅定立場。
孟憲承三次在浙江大學授課,長達12年,他擔任過教育系系主任、教務主任和英文教授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初期,他擔任浙大文學院院長,直至1951年調任上海。在那段時期,他還積極參與政治學習,邀請陳樂素教授和自己教授《社會發展史》,體現了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理解。
然而,孟憲承在1957年「反右」運動和1966年「文革」中遭受了打擊。他因被誤認為右派,被迫沉默,甚至在「文革」期間自動停發工資,選擇公交出行。不幸的是,1967年6月,他因看到針對自己的大字報而中風昏迷,最終於7月19日去世。他在那個動盪年代的堅韌與悲劇性結局令人深思。
盡管受到不公的迫害,1978年,中共華東師大黨委的結論確認了孟憲承遭受的林彪、「四人幫」迫害影響。2006年,他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列入首批「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宣傳活動,與眾多教育界的傑出人物一同被銘記。
(1)1921年清華大學教授被開除擴展閱讀
孟憲承(1899~1967),著名中國現代教育家。1899年9月21日生,江蘇省武進縣人,少時在「常州府學堂」,就是現在的常州省高級中學。孟憲承早年畢業於上海的南洋公學中院和聖約翰大學。1918年留學美國,入華盛頓大學專攻教育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後又赴英國,在倫敦大學研究生院深造。1921年回國後,受聘於國立東南大學任教授。1923年,受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之邀,前往任教。之後的一個時期,孟憲承先後在浙江大學等國內多所知名高校任教,後專任華東師范大學校長,1956年被評為一級教授。
2. 熊慶來人物生平
熊慶來,1921年回國,先後在雲南甲種工業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大學、國立西北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系主任。1934年,他又回到國立清華大學任教。1937年,熊慶來出任雲南大學校長。1949年,他參加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並留在法國進行數學研究。1957年,熊慶來由巴黎回國,加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1969年2月3日,熊慶來逝世。
熊慶來自幼養成勤奮好學的習慣,其非凡的記憶力與天才的語言接受能力,常令他的中外教師感到驚訝。他的才華和貢獻,至今仍被人們所銘記。
熊慶來在數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他的工作對推動中國數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不僅在教學上有著深厚的造詣,更在科研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勤奮精神和卓越能力,為後世學者樹立了榜樣。
熊慶來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卓越貢獻,不僅讓他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更激勵了無數青年學子投身於科學事業。他的故事,是對勤奮、才華與奉獻的最好詮釋。
(2)1921年清華大學教授被開除擴展閱讀
熊慶來(1893.9.11~1969),中國數學家,出生於雲南省彌勒縣息宰村,字迪之。1907年,考入昆明方言學堂。1909年,升入雲南英法文專修科。1911年進入雲南省高等學堂學習,1913年赴比利時學習采礦公費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只得轉赴法國,在格諾大學、巴黎大學等大學功讀數學,獲理科碩士學位。他用法文撰寫發表了《無窮極之函數問題》等多篇論文,以其獨特精闢嚴謹的論證獲得法國數學界的交口贊譽。1915~1920年先後就讀於法國格倫諾布爾大學和蒙彼利埃大學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3. 何兆武的介紹
何兆武(1921年9月—2021年5月28日),湖南嶽陽人,歷史學家、翻譯家,清華大學教授。
1921年9月生於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聯大外文系讀研究生。
1956年至1986年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和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歷史理論、歷史哲學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
歷史學家何兆武去世
5月28日上午,傳來了歷史學家、翻譯家、清華大學教授何兆武在北京逝世的消息。
何兆武作為中國著名的思想文化史學專家出訪過英國、荷蘭、法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他說:「全世界最早的近代化是西方,在16世紀,中國慢了300年。走在前面的社會必定有很多的經驗,走在後面的國家一定要吸收。如西方最早的電燈、電話、電腦慢慢地被走在後面的國家所吸收,這就是取其精華,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
在大眾讀者心中,何兆武流傳甚廣的作品是他的《上學記》。是由文靖對何兆武先生進行口述訪談整理而來的。在書中,何兆武主要講述自己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近30年間的求學經歷,也顯示出他對自己見證的幾乎整個中國二十世紀歷史和教育的反思。
4. 朱子清簡介
sdf朱子清,別名鏡心,1900年10月17日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一書香世家,父親在農村半耕半讀。1907年他在鄉村私塾就讀,酷愛古典詩詞、經史著作和書畫。1917—1921年他先後在安慶六邑中學和安徽省立第五中學學習。其間他曾作為學生會代表,多次參加反對帝國主義的遊行、請願、演講等愛國活動,為此,他曾被警察打傷,乃至被校方開除。1921年他考入東南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學習。大學時期,在惲代英等進步人士的影響下,朱子清的愛國熱情更加高漲。1925年,他積極參加「五卅」運動,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斗。1926年他大學畢業,獲理學士學位,留校任教。不久,在東南大學的「易校長學潮」中,他與國民黨反動派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結果被辭退。
1927年上海發生「四·一二」反革命事變,面對反動政府腐敗墮落,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現實,朱子清抱著「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良好願望,毅然於1929年遠涉重洋,前往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院求學。1931年,國內發生了「九·一八」事變,他作為伊利諾大學中國留學生會會長,在當年的「雙十節」慶祝會上慷慨陳詞,痛斥中國反動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對祖國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慘遭踐踏表示了極大的憤慨,顯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操。1933年他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由伊利諾大學研究院化學系主任亞當斯(R·Adams)推薦,赴德國明興大學從名師維蘭德(H·Wieland)繼續進行有機化學研究。1934年轉赴奧地利格拉茲大學,跟隨微量化學的首創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普雷格爾(F·Pregl)學習微量分析。1935年朱子清學成回國後,立即投入研究和教學工作。歷任南京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北平研究院葯物研究所研究員、代理所長,暨南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同濟大學教授。在此期間,朱子清除了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外,在馬錢子鹼、鉤吻素、貝母素的研究方面也做了突出的貢獻,主要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朱子清深深感到中國有了希望,於是一心致力於科學和教育事業。他先後執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並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5年,為了改變我國西北地區的落後面貌,他攜帶全家老小及主要助手,由條件優越的上海來到「馬路不平、電燈不明」的蘭州。在蘭州大學,他克服了各種困難,帶領助手們因陋就簡,土法上馬,於1956年在祖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上建立了第一間有機微量分析實驗室。同時,他還率先在蘭州大學建立了生物鹼實驗室,把自己的聰明和才智無私地奉獻給科學和教育事業。朱子清曾先後擔任甘肅省葯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化學會理事、《化學學報》編委、甘肅省科協名譽主席等職。此外,他還是甘肅省政協第四、第五、第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並當選為九三學社甘肅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年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積極參政議政。
朱子清在有機化學,尤其在天然產物有機化學方面造詣精深。他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為有機化學領域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取得了累累碩果。先後在《美國化學會志》、德國《來比錫化學年報》、《中國科學》、《化學學報》、《科學通報》、《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等國內外近20種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00餘篇,在國內外有機化學界享有盛譽。特別是關於貝母植物鹼的研究,曾居於國際領先地位。
5. 趙元任的貢獻
趙元任的貢獻
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中國現代音樂學的開創者,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趙元任的貢獻是什麼?
趙元任
1918年,趙元任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於1919年在康乃爾大學物理系任教。1920年,他在清華大學教授物理學、心理學和數學課程。後來,當一位英國哲學家來中國講學時,趙元任擔任他的翻譯。1921年6月1日,趙元任與楊步偉結婚,後來他們一起回到了美國。趙元任在哈佛大學任教,在此期間,他還研究了語言學。四年後,趙元任回到清華大學任教,後來成為四大名師之一。作為該研究所的語言研究員,趙元任調查了大量的語言和音樂。後來在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在台灣省立大學講學。
1973年,趙元任夫婦回國探親,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了他們。後來,他和趙元任談了《通字方案》。1981年,趙元任的妻子去世後,他再次回到中國探親。他受到鄧小平同志的親自接見,並被授予榮譽教授的稱號。
趙元任在語言方面的代表作有《國語留聲片課本》、《現代吳語的研究》、《中國話的文法》等。音樂方面也有代表作品,如《廈門大學校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趙元任還有一部譯作叫《海韻》。這些是趙元任的作品和趙元任的貢獻。
聽過趙元任的故事後,人們對趙元任的貢獻有了了解。趙元任夫婦和他的孩子都是優秀的人。
揭示趙元任是怎麼死的。
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是中國現代音樂學的開創者。與、和、並稱為清華「四大導師」。趙元任是怎麼死的?趙元任因心臟病於1982年2月24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去世,享年90歲。
趙元任的照片
趙元任於1892年11月3日出生在天津。1910年,他去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1914年,他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1915年,他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音樂。1918年,他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趙元任曾在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在此期間,他成為美國公民,並於1962年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退休。曾在清華大學任教,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並稱清華「四大導師」。
趙元任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和語言學家,精通哲學和音樂。他從事教育事業52年,成就遍布全球。趙元任是中國傑出的作曲家。作曲《阿麗思漫遊奇境記》,《教我如何不想他》,《聽雨》,《也是微雲》等歌曲。
1982年2月24日,趙元任是怎麼死的?趙元任因心臟病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去世,享年90歲。4月4日,加州大學為趙元任的逝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為了紀念趙元任,加州大學設立了趙元任基金會。趙元任的二女兒趙欣娜整理了父親的手稿,打算出版《海韻》和《趙元任全集》作為晚輩對趙元任的記憶。
趙元任簡介
趙元任在語言和音樂方面都很有天賦。他創作了語言和音樂兩方面的作品,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也就是說,他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先驅。同時,他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學的先驅,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通過對趙元任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這個著名的人。
趙元任
趙元任簡介:趙元任的籍貫是江津,現在統稱為長洲。但是趙元任不是在江蘇出生的。他於1892年出生在天津。他是漢族。趙元任的故事其實相當豐富。1900年,趙元任搬回老家江蘇常州,然後在家裡的第二中學上學。十四歲那年,他上了西山小學。因成績優異,1907年順利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預科。1910年,清朝美學部在京時,趙元任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康乃爾大學,主要學習數學、音樂和物理。四年後,趙元任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1915年,他進入哈佛大學,繼續學習音樂和哲學。
1918年,趙元任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19年,他在康乃爾大學物理系任教。1920年,他在清華大學教授物理學、心理學和數學課程。後來,英國哲學家羅素中國講學,趙元任擔任他的翻譯。1921年6月1日,趙元任與楊步偉結婚,後來他們一起回到了美國。趙元任在哈佛大學任教,在此期間,他還研究了語言學。四年後,趙元任回到清華大學任教,後來成為四大名師之一。作為該研究所的語言研究員,趙元任調查了大量的語言和音樂。後來在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在台灣省立大學講學。
1973年,趙元任夫婦回國探親,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了他們。後來,他跟談了文《趙元任年譜》。1981年,趙元任的妻子去世後,他再次回到中國探親。他受到鄧小平同志的親自接見,並被授予榮譽教授的稱號。最終於1982年在美國去世,享年90歲。
以上是對趙元任的介紹。通過對趙元任生平的介紹,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有所成就和貢獻的人。他的生命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