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過最好的博士生導師嗎
⑴ 你知道北大有哪些比較好的研究生導師嗎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初試和復試結束之後如果上岸成功的同學都要面臨選擇自己的研究生導師的問題,有些學生由於對自己的考研學校的研究生導師並不十分了解,因此,也不知道有哪些研究生導師是比較值得選的。畢竟研究生導師的選擇決定了自己兩年或者是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和學習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對於研究生導師的選擇一定要慎重。接下來,小編就盤點一下北京大學有哪些比較值得選的研究生導師。
最後是北京大學金融系的導師呂隨啟,呂隨啟的學士學位、碩士學位以及博士研究生都是在北京大學的經濟學院完成的,所以北大的學士背景非常濃厚。科研成果也非常的豐富,僅僅在專業方面的著作就有22篇,科研項目有5項,論文還獲得了許多的獎項。對於項目來說,其現在不僅僅是河北廊坊銀行、證券公司和糧業公司的獨立董事,而且還是中國金融網的專家委員會的會員。同時還擔任過國家開發銀行的顧問,在線期間帶過的研究生也非常多,每年至少帶五位學生,而在這么多年中,至少待了有30位的研究生導師學生,帶的研究生專業成績也都非常得優秀,可以說是以為寶藏導師了。
⑵ 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考研哪個導師最好
20多個博士生導師,都很牛!
王洪新,1964年2月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1991年畢業於無錫輕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並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糧油學會會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會員、中國營養學會會員、江蘇省食品與生物工程協會會員。榮獲94』國內貿易部無錫糧科院優秀黨員,97』國家輕工總會先進個人和無錫輕工大學校優秀教育工作者,99』省教育系統科技先進個人、2000年無錫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和2000』無錫市十佳青年企業家,2002年度蠡園經濟開發區優秀黨員及2005年江南大學優秀黨員等稱號。
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及科技產業化管理實施工作。發表了60餘篇科技論文,主編《食品新資源》一書39萬字,參編《食品分離重組工程》二章共7.5萬字。主持或作為技術負責人承擔並完成「茶葉茶黃素的酶法多相態工業化生產技術」 、「食品天然抗氧劑——茶多酚」 、「高純度茶多酚及兒茶素單體」 、「燕麥茶奶、豆茶奶」和「茶葉兒茶素單體的提取研究」等6項省部級科技攻關和科技發展項目。科技成果均經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或國家輕工總會等成果鑒定,達國際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主持和參加了十餘項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學的其他項目。「高純度茶多酚及兒茶素單體的研究開發」獲江蘇省2002年科技進步三等獎。「茶葉茶黃素的酶法多相態工業化生產技術」獲2006年度國家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無錫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茶多酚天然抗氧劑」新產品先後獲省、全國科技新產品金、銀獎;「茶多酚對精煉菜籽油的抗氧化作用」獲無錫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一種從茶葉中製取茶多酚的方法」 已授予發明專利。
從1996年起擔任無錫輕工大學食品學院碩士導師,2006年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博士生導師。已招收指導培養27名碩士生,13人已畢業取得碩士學位,其中6人考取著名大學博士深造,協助指導博士生2名。
⑶ 讀博期間有一個靠譜的導師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讀完碩士研究生之後,我們可以繼續深造去讀博。畢竟學無止境,只要我們努力的學習,就是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加光明的。那在讀博期間有一個靠譜的導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⑷ 誰知道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那個博士生導師比較厲害,最好是兩院院士級別的
兩院院士
謝友柏
1955 年畢業於交通大學 (上海) 內燃機製造專業並留校執教,後隨校西遷,在西安交通大學任教至今。曾任西安交通大學潤滑理論及軸承研究所所長(1986--1997),潤滑理論及轉子軸 承系統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1994--1999)。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 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教改顧問組成員,機械科學研究院AMTRC現代設計技術首席專家, 十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中國機械工程編委會主任、摩擦學學報編委會副主任、機械工程學報、工程設計、英Proc IMechE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等的編委。歷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學會第一、二、三屆副理事長(1979-1992)、第四屆理事長(1992--1997)、第五屆常委(1997年)。1994年5月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在這四十五年中,開設過的課程有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振動理論、流體動力潤滑理論、彈 性流體動力潤滑理論、軸承技術、摩擦學、現代設計等。
他發展了原有建立在簡單摩擦學系統上的系統方法,提出了摩擦學(大)系統系統工程的基本思想,構造了理論上的框架。並在大型汽輪發電機組和高速透平機械轉子 軸承系統以及內燃機缸套活塞組件系統的摩擦學、動力學設計上,得到重要和豐富的理論及應用成果,在推動摩擦學設計和建設摩擦學資料庫上,做了大量工作。發 表了大量的論著,歸納了摩擦學行為的三個基本規律:系統依賴性,時間依賴性和不同學科行為的耦合,並建議把它們列為摩擦學的三條公理。他指出,傳統的理論 和技術,多不考慮動力學行為耦合,這是歷史打在摩擦學身上的一個烙印。
--------------------------------------------------------------------------------
盧秉恆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快速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籌建)負責人,國務院機械學科評議組召集 人,國家基金委工材部第二屆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基金委機械學科評議組負責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生物製造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製造工藝協會副理事長,全 國高校金屬切削機床學會理事長。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香港蔣氏科技成就獎。主要學習與工作經歷如下:
● 1962年9月—1967年8月就讀於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本科畢業;
● 1967年9月—1979年9月三門峽中原量儀廠,歷任工人、技術員、分廠廠長;
● 1979年9月—1982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學攻讀機械製造專業碩士;
● 1982年9月—1986年6月在職攻讀西安交通大學機械製造專業博士;
● 1988年11月—1992年11月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研究機械動力學;
● 1992年12月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研究快速成形製造,生物製造,微製造;
● 1992年7月—1993年3月以高訪學者身份赴Michigan大學研究工作;
● 2001年—2004年任國家八六三計劃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機械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
● 2002年—2004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第一屆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主 持教育部快速成型製造技術工程中心建設項目、「九五」「十五」教育振興計劃、211計劃等。近年來承擔和參加主要科研項目:基於快速原型的快速製造集成系 統的研究與應用示範(「十五」國家科技攻關);產品開發的快速模具製造集成技術及設備(863計劃);節水灌溉設備快速開發平台技術與設計軟體研製 (863計劃);節水產品激光快速成型技術研究(863計劃);IC製造中壓印光刻工藝與設備的研究開發(863計劃);分層製造過程模擬與工藝材料優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工骨活化機理及仿生設計製造技術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微壓印成形的相變構型與保真轉移(973計劃)。